嬰幼兒睡眠安全的九大認知盲區

2020-12-23 騰訊網

王石雲月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好睡寶嬰幼兒睡眠聯合創始人,嬰幼兒睡眠諮詢師。

師從美國嬰幼兒睡眠界代表人物、哈佛大學的法伯教授學習和交流多年。

曾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參考報、南方人物周刊、生命時報、上海電視臺等多家媒體採訪。

01

近日來發生的這起小月齡寶寶因為趴睡窒息而死的悲劇,的確讓我們提起絕對的重視。今天剛好可以藉機會和大家多說說睡眠安全的問題。

很多準媽媽和新手媽媽都可能會了解到睡眠的基礎知識的方方面面,比如寶寶的睡眠的時長、睡眠的規律、入睡的方式,甚至是怎麼樣進行所謂的「睡眠訓練」。

但其實在我的實際諮詢經驗當中我發現,有很多特別基礎的部分被忽視了,比如睡眠環境的布置,也比如今天想說的睡眠安全的問題。

睡眠安全的問題一直沒有引起重視是因為大家確實很難想到寶寶還會因為睡覺而死去。

根據統計,在美國,每年大約有3500個嬰兒死於睡眠相關的疾病,其中就包括了嬰兒猝死綜合症,也就是讓家長覺得措不及防的SIDS。

目前我國大陸地區還沒有明確的每年SIDS的死亡人數的統計,但從見諸報端的報導來說,一定也不會少。按照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10),嬰兒突然意外死亡(SUID,不是SIDS)包含了以下三類:

1)嬰兒猝死綜合症(SIDS)

指一歲以下嬰兒突然的不明原因的死亡,死亡過程發生於睡眠中,且在經過完整屍檢,全面的死亡現場調查和臨床病史審查,仍然不能發現明確的死因。這次事件有很多醫生判斷當事者寶寶就是罹患了SIDS,但因為我們並不了解其他的死因的勘探過程,所以無法下這個結論

2)在床上意外窒息和絞窄(ASSB)

指一歲以下的嬰兒在床上的意外窒息,包括因為床品或和他人合睡造成的窒息,被夾入兩個物體之間(比如床墊和牆壁)造成的窒息等。

這類事件是最經常發生的,比如床圍欄造成的縫隙,孩子被成人物品遮住口鼻,或者被合睡的爸爸媽媽壓到口鼻等等,包括這次事件,孩子在無法翻身的情況下趴睡是極有可能遮蓋住口鼻導致窒息的。

3)原因未明的死亡

這一類我們不做過多的解釋,就是字面意思,原因未明的例子包括懷疑(但沒有證實)由感染、代謝性疾病、窒息和虐待兒童引起的兒童死亡。

可以看得出來,在1歲以前寶寶的睡眠安全的確變數太多,如果照料不當,的確有可能發生意想不到而不可挽回的事件,非常值得引起重視!

02

我們如何來確保寶寶的睡眠環境是安全的,最大程度的預防SIDS的發生?

1)不論你的睡眠安排方式是怎樣的,合睡也好,同房不同床也好,美國兒科學會都建議對於1歲以內的寶寶在每次睡覺時(包括夜覺和小覺)都應以仰臥姿勢入睡。

很多家長可能會覺得寶寶側睡或者趴睡睡的更踏實,但是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側睡和趴睡都會增加SIDS的風險。

2)不喝酒(包括任何含酒精的飲品)、不服藥(如果你是和寶寶合睡的話),因為而酒精和藥物會降低你的敏感度。

3)不吸菸,吸菸會顯著增加寶寶罹患SIDS、哮喘的風險,建議父母不要在寶寶睡覺的房間吸菸,最好也不要在家裡的其他房間吸菸。

4)不要讓寶寶睡在可能感受不到寶寶動靜的大人、兒童或者寵物身邊,這樣會增加不安全因素。

5)不要使用過重的成人床品,包括毛毯、床蓋、枕頭等,以免造成寶寶窒息,最理想的情況是,在嬰兒早期,所有成人的床品都不應該放在床上

因此,避免使用床圍欄、小被子、床搖鈴、枕頭、毛絨玩具、鬆散的床單等物品。

6)不要讓寶寶睡在柔軟的床墊或者水床上,可能會造成寶寶陷入床墊之中,影響寶寶正常呼吸。

7)不要讓寶寶睡在有任何寶寶可能掉下去的空隙的地方,成人床的設計實際並不適合寶寶,床墊和床框、床頭之間的縫隙之類的地方要特別注意,如果床的一邊是挨著牆的,要經常檢查床和牆之間有沒有空隙,以免寶寶被卡住

8)不要帶寶寶睡在除床、床墊之外的地方,比如沙發、搖椅。

9)除非床和房間沒有安全隱患,否則不要把寶寶單獨放在成人床上,如果白天需要讓寶寶獨自睡大床,最好安裝攝像頭,並時刻觀察,及時回應。

希望所有的家長和其他的相關的專業人士,可以認真對待睡眠安全的相關守則,參考有證據的建議或指南。

03

除了睡眠安全的問題以外,還想要說一說睡眠調整,或者大家眼中已經完全妖魔化的睡眠訓練。

我們且不論給這個「睡眠行為幹預」的過程使用什麼字眼,這些字眼的屬性和內含的邏輯意味是怎樣的,我單純地認為,無論媽媽覺得寶寶睡眠應該調整,或者應該順其自然,都完完全全是個人的選擇,不應受到他人的指摘和評價,更不應該上升到人身攻擊的程度。

睡眠調整的各種方法僅適用於睡眠情境,不應作為日常養育的價值觀。而不同的養育哲學的基礎之下,媽媽們也會做出不同的養育實踐。

我們當然需要儘可能的學習科學靠譜的知識,有意識的去調整我們的養育行為,促使形成更加良好的親子關係,但這從來不意味著,唯「科學」是從,唯「權威」是從,而放棄和忽視自己的感受和判斷。

單從睡眠調整這件事兒上來說,本身它就有很多前提,也有很多證據為本的方法,並不是一拍腦門的決定,也不應該作為媽媽「控制」孩子的一個變型。

單純的批駁「睡眠調整」,而沒有看到「睡眠調整」背後的「媽媽」這個人,沒有了解整個家庭所處的境況,孩子的狀態,媽媽面對的困難,媽媽所具有的資源和能量,都是有失偏頗的。

我個人很不主張這種行為,在我看來這是上綱上線了。

我平常的諮詢工作裡最大的一部分並不是「指導」,而是「支持」,只有看到媽媽真正的需要,才有一絲可能幫助到她,而不是七七八八扔了一堆所謂的「救命稻草」過去,讓她在夾縫中求生存。媽媽已經很難了,我們一起不要再為難她們了。

這基本上是我想要說的,在重視寶寶的睡眠,確保寶寶身心健康的同時,不要被種種意識形態所裹挾了,相信自己吧!

策劃:有養 撰文:王石雲月

編輯:源滿 視覺:Magic y

圖片來源:pixabay

相關焦點

  • 嬰幼兒睡眠
    (2) 嬰兒床的安全要素。床圍欄要有一定的高度,不可低於66cm。嬰兒床鋪上3~4層被子時,嬰幼兒站在上面,圍欄的上緣必須高出嬰幼兒的胸部,以免嬰幼兒翻跌墜床。床圍欄的間隔約為6cm寬較適宜,如果寬了,嬰幼兒探頭時可能夾住頭部,窄了又可能夾住大一點嬰幼兒的腳。2.嬰幼兒床上用品的選擇(1)墊背、被子的選擇。被子要鬆軟、保暖,以棉質品為好。
  • 嬰幼兒睡眠問題行為幹預家長小組招募
    嬰幼兒睡眠問題行為幹預家長小組招募 2020-11-23 11: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喬哈裡視窗——縮小你的認知盲區
    我們都了解,給予和接受反饋是我們認知世界、認知自我的一種重要途徑,通過受反饋並積極尋求別人的反饋,這為提高自我意識開啟了一扇大門。我們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識。朋友、家人和同事也對我們相當的了解,知道我們的想法,清楚我們的行為表現。同時也有一些事情是我們自己不了解,而他人卻很清楚的。
  • 嬰幼兒睡眠安全必須得到重視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帶娃神器來幫助父母們解放雙手,有些小寶寶睡眠習慣不好,更容易在搖籃甚至安全座椅上入睡,於是,所以,嬰幼兒睡眠安全必須得到重視! 那麼,什麼是嬰兒正確的睡覺姿勢呢? 寶寶如果在搖籃裡睡著,要記得及時把孩子放回自己的小床。對於小月齡寶寶來說,把頭側向一邊是最自然保持呼吸暢通的位置。最安全的一定是讓孩子在床上入睡。家長可以動手把普通嬰兒床的一面拆了,和成人床並排。
  • 心理學:有趣的認知盲區,人們無法意識到自己在變醜
    認知心理學做過相關研究,發現人們的認知普遍存在盲區。這些所謂盲區並非多麼高深的知識,而是最簡單不過的個人變化。人們之所以對自我變化產生認知盲區,一方面是因為這種變化是潛移默化的,另一方面這些變化也是符合個體意志的。本文,將主要圍繞後者進行解析,希望能夠引發讀者一些思考。
  • 寶寶還不會自主入睡,要不要睡眠訓練?聽嬰幼兒睡眠顧問給你說
    ,你該信誰嬰幼兒睡眠知識在咱們國內並沒有自己完整成熟的體系,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所有的科普資料幾乎都來自國外,常見的書籍有:《法伯睡眠寶典》、《程序育兒法》、《嬰幼兒睡眠聖經》、《寶寶不哭》、《西爾斯親密育兒》。
  • 研究表明:經常接觸電子設備的嬰幼兒會致睡眠減少
    據癮科技(Engadget)網站17日報導,嬰幼兒很需要睡眠,因為在人類大腦發育的初始階段,睡眠至關重要,否則,嬰幼兒期間出現的問題可能影響一生。如此就使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研究人員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令人惴惴不安。
  • 嬰幼兒的生活照料——睡眠照料
    嬰幼兒的生活照料之睡眠照料一、睡眠環境1、在日照好、離母親近的地方為寶寶開闢一塊睡眠的空間。三、睡眠觀察1、注意寶寶的睡姿和臉色,如有姿勢不舒服可輕輕幫助寶寶調整睡姿。2、根據溫度調整被子。3、安全檢查,特別需要注意寶寶口中是否含有東西,被子是否捂住口鼻,避免造成窒息。
  • 睡眠面膜的「使用盲區」:不用洗?可以敷過夜?敷很厚?別瞎用了
    除了貼片式面膜,還有睡眠面膜,可謂是懶人最為喜歡的!因為可以免洗,可以敷著睡覺,一邊睡覺,一邊敷面膜,還可以吃著零食,這真是太爽快了。但是對於睡眠面膜的使用,其中有很多常見的盲區,是我們不得不弄清楚的!看看以下的這幾點,睡眠面膜的「使用盲區」:不用洗?可以敷過夜?敷很厚?建議你真的了解完後再敷面膜,免得敷錯了,難受的是自己的皮膚,也別跟著瞎用才好!
  • 怎麼改善嬰幼兒睡眠紊亂?
    該如何來改善寶寶睡眠?對此99健康網小編找來了改善寶寶睡眠的一些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不要含著乳頭或奶嘴睡。有的寶寶睡覺時非得含著媽媽的乳頭或奶嘴才能入睡。寶寶入睡後小嘴依然被乳頭「堵」著,輕易呼吸不暢,導致睡眠質量下降,甚至可能引發窒息。
  • 《中國嬰幼兒睡眠健康指南》:寶寶優質睡眠3+3;媽媽一定要學習
    《中國嬰幼兒睡眠健康指南》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攜手幫寶適,以專業的視角結合權威的研究,在兒童睡眠專家團隊指導下編寫。本指南主要針對0至1歲的嬰幼兒,致力於向廣大的父母介紹寶寶的睡眠規律,解答關於寶寶睡眠的常見問題,幫助寶寶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從而改善寶寶的睡眠質量。
  • 世界衛生組織《5歲以下嬰幼兒運動、靜坐和睡眠指南》解讀
    嬰幼兒時期是一個身體和認知快速發展的階段;同時,也是一個習慣適應、形成和改變的階段。24小時作為一個整體的運動時長,可以滿足嬰幼兒日常運動的時間需要,因為白天由睡眠、靜坐和輕度、中度或劇烈的體育活動組成。
  • 嬰幼兒睡眠時間短怎麼辦?嬰幼兒睡眠時長標準,排查誤判解決問題
    關注我:專注於嬰幼兒睡眠問題及高需求寶寶的養育上周更新了一篇關於嬰幼兒睡眠總時長參考的文章,吸引了不少媽媽給我留言,雖然文中給出了睡眠時間參考以及計算方式,希望可以減輕媽媽們的焦慮但依然有很多媽媽在發愁:「我家寶寶睡不夠怎麼辦?」
  • 寶寶睡眠護理九大常見誤區
    很多家長以為,寶寶睡著了就不用操心了,根本就沒有寶寶睡覺還需護理的意識,還有一些家長知道寶寶的睡眠需要悉心照顧,卻還在運用一些傳統的方法來護理寶寶的睡眠,看似為孩子好,卻不知不覺間和科學育兒背道而馳。我們都知道,寶寶的睡眠對其成長發育尤為關鍵,孩子的睡眠看似簡單,其實卻暗藏許多問題。有許多父母就在哄孩子入睡和糾正孩子的睡姿上犯過不少錯誤,只是自己全然不知罷了。
  • ...爭議建議:跨境電商嬰幼兒配方奶粉存安全隱患 會一直關注食品安全
    其建議被個別人「斷章取義」地截取後,被很多人認為是「夾帶私貨,為了私利打壓對手,影響人們自由選購國外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權利」。針對網上的爭議,記者聯繫了李翠枝代表,她認為,「公眾對跨境電商嬰幼兒配方奶粉和乳製品行業的認識和了解還存在盲區和誤解,更痛心的是個別所謂的專家、行業人士發表了一些錯誤觀點,誤導了大家的判斷。」
  • 人類認知偏差導致的12個AI研究盲區
    直覺思維與理性意識互為競爭又相互協作,支持著人類認知。老式的人工智慧的失敗可追溯至當時對人類認知主要基於理性認知系統的理念,雖然諸多證據表明並非如此。直覺認知系統才是驅動所有人類認知的本質發動機,人類認知普遍採用「分期推斷」。
  • 嬰幼兒難以入睡且有這幾個表現,警惕睡眠障礙,預防和治療靠父母
    嬰幼兒睡眠障礙是指嬰幼兒在睡眠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影響孩子睡眠行為的異常表現。其實綜合來說,嬰幼兒的睡眠障礙直接影響孩子的睡眠結構、睡眠質量,以及睡眠後的復原程度;同時還因為睡眠問題,導致孩子降低生長發育的速度,降低腦反應的速度。
  • 嬰幼兒及兒童的標準睡眠時間,「夜貓子式」睡眠之危害知多少
    睡眠對嬰幼兒以及兒童的,正常生長發育是非常重要的。但因環境幹擾,每天都會有睡得很晚的「夜貓子」類型的孩子出現。由於睡眠的時間減少,而帶來發育的緩慢,生長遲緩、集中力下降、學習能力下降等一系列的不良影響。本篇具體分析一下原因,及其不利影響。
  • 嬰幼兒期睡眠或關聯青春期心理問題
    【新華社微特稿】英國伯明罕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嬰幼兒期睡眠狀況可能影響青春期心理,因此提醒家長及時介入,改善孩子睡眠。伯明罕大學心理學院研究人員分析一項關於英國上世紀90年代兒童的調查問卷數據後,得出上述結論。
  • 寶寶玩累了更有助於睡眠?錯誤的睡眠認知,坑了多少娃
    大多數小寶寶在困的時候都會發出睡眠的信號,比如:揉眼睛、打哈欠等等。但如果這個時候父母沒有注意到的話,就會錯過他們的最佳睡眠時間。而錯過了最佳睡眠時間的寶寶,看起來會更興奮,而且絲毫沒有睡意。不少新手父母都有一個錯誤的認知,那就是:寶寶不睡就睡不困,或者玩累了不是更好,可以倒頭就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