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雲月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好睡寶嬰幼兒睡眠聯合創始人,嬰幼兒睡眠諮詢師。
師從美國嬰幼兒睡眠界代表人物、哈佛大學的法伯教授學習和交流多年。
曾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參考報、南方人物周刊、生命時報、上海電視臺等多家媒體採訪。
01
近日來發生的這起小月齡寶寶因為趴睡窒息而死的悲劇,的確讓我們提起絕對的重視。今天剛好可以藉機會和大家多說說睡眠安全的問題。
很多準媽媽和新手媽媽都可能會了解到睡眠的基礎知識的方方面面,比如寶寶的睡眠的時長、睡眠的規律、入睡的方式,甚至是怎麼樣進行所謂的「睡眠訓練」。
但其實在我的實際諮詢經驗當中我發現,有很多特別基礎的部分被忽視了,比如睡眠環境的布置,也比如今天想說的睡眠安全的問題。
睡眠安全的問題一直沒有引起重視是因為大家確實很難想到寶寶還會因為睡覺而死去。
根據統計,在美國,每年大約有3500個嬰兒死於睡眠相關的疾病,其中就包括了嬰兒猝死綜合症,也就是讓家長覺得措不及防的SIDS。
目前我國大陸地區還沒有明確的每年SIDS的死亡人數的統計,但從見諸報端的報導來說,一定也不會少。按照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10),嬰兒突然意外死亡(SUID,不是SIDS)包含了以下三類:
1)嬰兒猝死綜合症(SIDS)
指一歲以下嬰兒突然的不明原因的死亡,死亡過程發生於睡眠中,且在經過完整屍檢,全面的死亡現場調查和臨床病史審查,仍然不能發現明確的死因。這次事件有很多醫生判斷當事者寶寶就是罹患了SIDS,但因為我們並不了解其他的死因的勘探過程,所以無法下這個結論
2)在床上意外窒息和絞窄(ASSB)
指一歲以下的嬰兒在床上的意外窒息,包括因為床品或和他人合睡造成的窒息,被夾入兩個物體之間(比如床墊和牆壁)造成的窒息等。
這類事件是最經常發生的,比如床圍欄造成的縫隙,孩子被成人物品遮住口鼻,或者被合睡的爸爸媽媽壓到口鼻等等,包括這次事件,孩子在無法翻身的情況下趴睡是極有可能遮蓋住口鼻導致窒息的。
3)原因未明的死亡
這一類我們不做過多的解釋,就是字面意思,原因未明的例子包括懷疑(但沒有證實)由感染、代謝性疾病、窒息和虐待兒童引起的兒童死亡。
可以看得出來,在1歲以前寶寶的睡眠安全的確變數太多,如果照料不當,的確有可能發生意想不到而不可挽回的事件,非常值得引起重視!
02
我們如何來確保寶寶的睡眠環境是安全的,最大程度的預防SIDS的發生?
1)不論你的睡眠安排方式是怎樣的,合睡也好,同房不同床也好,美國兒科學會都建議對於1歲以內的寶寶在每次睡覺時(包括夜覺和小覺)都應以仰臥姿勢入睡。
很多家長可能會覺得寶寶側睡或者趴睡睡的更踏實,但是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側睡和趴睡都會增加SIDS的風險。
2)不喝酒(包括任何含酒精的飲品)、不服藥(如果你是和寶寶合睡的話),因為而酒精和藥物會降低你的敏感度。
3)不吸菸,吸菸會顯著增加寶寶罹患SIDS、哮喘的風險,建議父母不要在寶寶睡覺的房間吸菸,最好也不要在家裡的其他房間吸菸。
4)不要讓寶寶睡在可能感受不到寶寶動靜的大人、兒童或者寵物身邊,這樣會增加不安全因素。
5)不要使用過重的成人床品,包括毛毯、床蓋、枕頭等,以免造成寶寶窒息,最理想的情況是,在嬰兒早期,所有成人的床品都不應該放在床上。
因此,避免使用床圍欄、小被子、床搖鈴、枕頭、毛絨玩具、鬆散的床單等物品。
6)不要讓寶寶睡在柔軟的床墊或者水床上,可能會造成寶寶陷入床墊之中,影響寶寶正常呼吸。
7)不要讓寶寶睡在有任何寶寶可能掉下去的空隙的地方,成人床的設計實際並不適合寶寶,床墊和床框、床頭之間的縫隙之類的地方要特別注意,如果床的一邊是挨著牆的,要經常檢查床和牆之間有沒有空隙,以免寶寶被卡住。
8)不要帶寶寶睡在除床、床墊之外的地方,比如沙發、搖椅。
9)除非床和房間沒有安全隱患,否則不要把寶寶單獨放在成人床上,如果白天需要讓寶寶獨自睡大床,最好安裝攝像頭,並時刻觀察,及時回應。
希望所有的家長和其他的相關的專業人士,可以認真對待睡眠安全的相關守則,參考有證據的建議或指南。
03
除了睡眠安全的問題以外,還想要說一說睡眠調整,或者大家眼中已經完全妖魔化的睡眠訓練。
我們且不論給這個「睡眠行為幹預」的過程使用什麼字眼,這些字眼的屬性和內含的邏輯意味是怎樣的,我單純地認為,無論媽媽覺得寶寶睡眠應該調整,或者應該順其自然,都完完全全是個人的選擇,不應受到他人的指摘和評價,更不應該上升到人身攻擊的程度。
睡眠調整的各種方法僅適用於睡眠情境,不應作為日常養育的價值觀。而不同的養育哲學的基礎之下,媽媽們也會做出不同的養育實踐。
我們當然需要儘可能的學習科學靠譜的知識,有意識的去調整我們的養育行為,促使形成更加良好的親子關係,但這從來不意味著,唯「科學」是從,唯「權威」是從,而放棄和忽視自己的感受和判斷。
單從睡眠調整這件事兒上來說,本身它就有很多前提,也有很多證據為本的方法,並不是一拍腦門的決定,也不應該作為媽媽「控制」孩子的一個變型。
單純的批駁「睡眠調整」,而沒有看到「睡眠調整」背後的「媽媽」這個人,沒有了解整個家庭所處的境況,孩子的狀態,媽媽面對的困難,媽媽所具有的資源和能量,都是有失偏頗的。
我個人很不主張這種行為,在我看來這是上綱上線了。
我平常的諮詢工作裡最大的一部分並不是「指導」,而是「支持」,只有看到媽媽真正的需要,才有一絲可能幫助到她,而不是七七八八扔了一堆所謂的「救命稻草」過去,讓她在夾縫中求生存。媽媽已經很難了,我們一起不要再為難她們了。
這基本上是我想要說的,在重視寶寶的睡眠,確保寶寶身心健康的同時,不要被種種意識形態所裹挾了,相信自己吧!
策劃:有養 撰文:王石雲月
編輯:源滿 視覺:Magic y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