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名校之路的主題是「由東向西看世界」。東西和南北在世界格局中,不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地理名詞,而是一種具有深刻文明發展的概念。鴉片戰爭之前,部分中國人還活在天朝大國的美夢中,直到被英國的堅船利炮敲開緊閉的大門,才開始覺醒。真正理性的中國知識分子也開始了解世界,魏源的《海國圖志》開始「睜眼看世界」。「看世界」這個話題成為了坐落在東方的中國,向代表西方的發達國家去學習和探尋的過程。真正能夠客觀看待世界和自我,還是在改革開放之後。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我們才能真正站在平等的角度,去看待、審視和借鑑西方的優勢,同時也把我們自己的特長介紹給西方。這本身就是個平等互利過程。
「新東方澳大利亞名校之路」路線圖
澳大利亞坐落在南半球,和中國基本處於同一經度,略微偏東。我們探尋的第一站珀斯和北京處於同一時區,澳洲東海岸和北京時間也不過兩個時區的差別。但從季節的角度看,卻正好相反。這些年隨著中澳的交流,澳大利亞對於國人來說也不再是特別神秘的國度。來到澳洲前,筆者已經通過各類媒介對雪梨歌劇院、大堡礁、袋鼠和考拉等耳熟能詳。但是通過親身經歷,以及從細微的角度來觀察、體會,才能真正了解到這個大陸的方方面面。
雪梨歌劇院
我們此行的重要目的是教育考察和文化交流。澳洲不是一塊新大陸,在幾萬年前就有土著人生活,只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對落後。殖民時代雖然經歷了很大發展,總體還是附庸;澳洲聯邦1901年正式成立,相對獨立發展,但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尋找靠山,先英後美。從教育角度,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英美等國的影響。但澳洲教育在近現代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並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各類世界大學排名中,「澳洲八大」名校基本上都能進入前100名,其他如WIFI、幽門螺旋桿菌、宮頸癌疫苗、水立方環保材料等實用科技的研發與創造,也給現代社會做出了很多貢獻。
新南威爾斯大學學生探討交流
從教育的角度,如果讓我用三個關鍵詞來總結澳洲教育的特色和優勢,那就是尊重天性、多元並存和注重實踐。這在我們訪問的九大高校、女子中學等可以清晰感受到。
首先,澳洲的教育比較尊重天性。在我們訪問女子中學時,了解他們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完全是尊重孩子的天性發展需求。從皮亞傑主動學習理念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階段和特性,教育只需要尊重特性,適當引導,不能拔苗助長。一個人要想成功,最佳的方法就是把你最擅長的事情發揮到淋漓盡致,而不是努力去彌補自己的短板。我們一位優秀的留學生天賦是語言,對於數理無感,她就不用學習數理,除了漢語和英語之外,學習了日語並自學韓語。而反觀國內教育,例如北京市中考試行選課,很多家長和孩子考慮的首要因素並不是孩子喜歡和特長,而是哪門課程好得分,因此大部分學生選擇的是「學霸套餐」(必考的語數外,加上物理、化學和生物、地理)。在標準化選拔的前提下,教育導向是分數而非興趣,從這個角度看,我國教育的改革任重道遠,不僅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改革,更需要家長和學生觀念的更新。
斯黛拉瑪瑞女子中學美術課堂
其次,澳洲的教育是多元並存的。我們走訪的澳洲九所名校(八大名校和塔斯馬尼亞大學),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有的重研究,有的偏實踐;有的重文理,有的偏工商;有的重傳統,有的重創新。而且每所學校根據自己的地理位置和傳統優勢,都發展了優勢學科。給我留下印象較深的如西澳大學的醫學、阿德萊德大學的葡萄酒專業、澳國立大學的國際關係研究、塔斯馬尼亞大學的南極與海洋研究、新南威爾斯大學的工程方向和昆士蘭大學的醫學和農學。
在澳洲大學學習,真正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我在探訪時和多位留學生交流,關於專業選擇、課程模式和考核方式,甚至到是否嚴格考勤等細微東西,有共同之處,但也有很大差別。比如在墨爾本大學和兩位留學生對話,心理學專業的研究生課程要求80%的出勤率,而精算專業的本科生課程完全沒有考勤要求,他們之間的課程情況完全不同,但並不妨礙自我發展。
墨爾本大學設計學院工作室
最後,澳洲的教育注重實踐。這在很多二戰之後成立的現代大學,如新南威爾斯大學和蒙納士大學比較突出。從學校建築來看,這些學校沒有雪梨大學、墨爾本大學那樣的古建築,基本上都是新式大樓。大樓裡面完全是玻璃隔起來的透明化辦公和學習環境,很多座位就放在走廊,屬於完全開放的空間。學校的專業也偏重於現代社會應用型專業,和社會實際需求結合非常緊密。澳洲諾貝爾獎得主共有14位,其中有7位是生理及醫學獎。這也讓澳洲在醫學領域形成了特色和優勢。宮頸癌疫苗的發明者伊恩·弗雷澤在2006年被評為「年度澳大利亞人」,是澳大利亞國寶級大師,卻仍然奮鬥在一線,繼續從事研究工作。
宮頸癌疫苗發明者伊恩·弗雷澤教授
歷時18天的名校之路即將落幕,但活動的重大意義將繼續延伸。世界需要交流和對話,上世紀著名的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提出對於古人之學說,需要有「了解之同情」。在今天全球化和世界村的大背景下,東西南北各個國家和地區,也需要有這種理念,要加強全球理解力,而不是在單邊主義、「光榮孤立」的基礎上,坐井觀天而夜郎自大。這種交流是相互的,我們需要走出去了解外部世界,也需要通過努力讓外部世界了解自己。我們在走訪中,體會到很多高校及人民的熱情和善意,也遇到部分組織和個人的倨傲和牴觸。解決這種問題的途徑只有一個,就是強大自己而加強交流。因此,新東方「名校之路」活動任重道遠。
以上圖文均為新東方原創,作者為澳大利亞名校之路記者,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