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三藏」所指的經、律、論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2020-12-22 我聞佛心

佛經是釋迦摩尼佛當年在世親口所說,佛滅度後由佛陀的弟子們編輯整理流傳後世,在流傳的過程中,向世界各地區傳播因為民眾語言文字不一樣,所以就需要翻譯,同樣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時候經典是翻譯的。所以我們讀佛經通常會看到經題的旁邊會有一行小字,這行小字通常都是寫翻譯大德的簡歷。

列如在《心經》中,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在《地藏菩薩本雲經》中,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幾乎每部經中都會有這樣一段文字介紹,這段文字把年代、場所、翻譯的人、都說明白了。雖然不是經文,但也不能忽略。一般在每部佛學經典這段文字都有三藏這兩個字,其實這兩個字都是含有無盡的佛學妙義,本文就和大家分享「三藏」所指的經、律、論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經」即「經典」之意,是佛一生所說的言教的彙編,它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之要義,皆屬於經部類。是佛陀直接明了的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誨,闡述諸法實相,包括修學方法。

經藏,梵語『修多羅藏』,正譯為『契經藏』;即上能契合諸佛所說的真理,下能契合眾生的根機。『經』,含有『貫穿』與『攝持』的意思,亦即能貫穿各種義理而不散失隱沒,並能普遍攝化眾生而無遺漏之意。眾生依循佛陀教法行持,能夠了脫生死,達到自在安樂的目的,所以『經』又有『路徑』之義。

「律」是佛所制定之律儀,能治眾生之惡,調伏眾生之心性,有關佛所制定的教團之生活規則,皆屬於律部類。多半是指導修學弟子們在行持上如何去做。

律藏,音譯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譯調伏藏,是佛陀為調伏弟子煩惱,對治生活惡習所制定的教團規則;也就是在修道生活中,佛陀針對弟子所犯的過失而定的規範,是隨犯隨制,屬隨緣制戒。律藏就是整理佛陀所制戒法的典籍,亦即『戒』由律藏所詮說,而律藏則為『戒』的根據典籍。

「論」是對經、律等佛典中教義的解釋或重要思想的闡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認為是菩薩或各派的論師所做。一般指有菩薩們參與,聖弟子們在一起論述法意。

論藏,音譯阿毗達磨藏、阿毗曇藏,意譯為對法、大法、無比法、向法、勝法、論。原指有關教法的研究,例如研究律藏者,稱為阿毗奈耶,後來廣至對經、律二藏的論述,乃至以論解論者,都稱為阿毗達磨。

經、律、論三藏配合戒、定、慧三學。經重點論述定學,律重點論述戒學,論重點論述慧學。藏就是寶藏,裡面的內容非常豐富,很多人看到藏經樓裡面的大藏經都無所適從,那麼多經書要看到什麼時候,看得懂嗎?這都是問題,我們現在修學佛法能夠精通一部兩部經典就很了不起了,這裡要說清楚是精通,並不是讀的熟練甚至能背誦就算精通,這樣不算精通。

精通一兩部經典就很有成就,精通經、律、論三藏這是在佛法學習過程中最了不起的成就,精通經藏稱「經師」,精通律藏稱「律師」,精通論藏稱「論師」,三藏通達才可以稱「三藏法師」。法師就是以法為師自修,同時以法教化大眾這是法師這個稱呼的內涵。有時候稱沙門,沙門是出家指修行人,意思是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專指出家修行人。

相關焦點

  • 試論南傳佛教的傳承——林欣
    為了淘汰外道、整頓僧團,阿育王從阿呼傑山(Ahogavga)迎請了目犍連子帝須(Moggaliputta Tissa)長老為上座,在華氏城召集了精通三藏的一千名比丘,舉行了第三次結集,歷時九個月,會誦了經律論三藏,並編纂了一部《論事》(Kathavattu),廣引經典,駁斥了上座部分別說系(Vibhajjavadin)以外的二百五十二個非正統見解。
  • 陳星橋:略論漢藏語系佛教之異同及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
    大約公元一世紀至七世紀,印度大乘佛教盛行,主要尊奉《般若經》《華嚴經》《法華經》《涅槃經》《勝鬘經》《解深密經》《楞伽經》和《中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唯識三十頌》《唯識二十論》《成唯識論》等大乘經論及大乘菩薩戒,形成了以龍樹菩薩為首的中觀派和以無著、世親菩薩為首的瑜伽行派,此兩派盛傳於我國中原地區,並傳播到日本、韓國等東亞各國,因經論所用語言為漢語,故這一系佛教又被稱為漢語系佛教
  • 佛教:佛陀一生說法有五大階段,分別都講了什麼經?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53篇現在的佛經分為了三藏十二部,多達上萬卷幾千萬字,其中三藏指的就是「經律論」,其中的「經」基本都是釋迦牟尼佛當年說法留下的「語錄」;「律」就是僧團戒律,大多是佛陀當年所定,後期也在不斷改變;而「論」都是後世的高僧大德們的註解和拓展
  • 「五方佛」在佛教密宗裡代表什麼意思?
    我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二是瑜伽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密宗,是我國佛教宗派之一,由印度傳來,又分為兩派,一為胎藏界,一為金剛界。唐朝時,將密宗傳於日本。佛教密宗綜合了各國家地區密宗的傳承。密宗一法,經一行禪師發揚之後,傳入日本,我國即無相繼之人。直到1991年,臺灣大毘盧寺成觀法師,至日本真言宗的總本山、高野山,修學真言宗密法。
  • 鳩摩羅什的譯經道場——三論祖庭、華嚴寶地
    距西安約50公裡的草堂寺位於陝西省戶縣圭峰山北麓,東臨灃水,南對終南山圭峰、觀音、紫閣、大頂諸峰,景色秀麗,是國務院確立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該寺約創建於距今1500多年的東晉末年,不僅是佛教的著名古剎,也是三論宗祖庭。還是名聞關中的古蹟勝境。
  • 從佛教傳入雪域藏地看文化融合功能
    此外,一批高僧大德廣譯佛教典籍,顯密經論,大體具備,且還著書立說,以佛釋本,援本入佛,逐步調和佛本矛盾。至此,佛教在吐蕃形成燎原之勢,影響更加廣泛。佛教問鼎雪域藏地的成功,說明它必然有著能被藏族固有傳統文化所容納和改造的因素。藏族正是在以本教文化積澱和佛教文化積澱作為其主體文化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一個民族。
  • 【經律論】《圓覺經》:何為顛倒.附南懷瑾大師講記:參不透的偈子
    【經律論9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著相,著的是什麼「相」【經律論92】《大乘入楞伽經》:如來藏的真相。附:談錫永:認識如來藏(六)【經律論91】《大般涅槃經》:我者即是如來藏義。附:談錫永:認識如來藏(五)【經律論90】《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眾生悉有如來藏。
  • 漢藏佛教的溝通:先要做好互譯工作
    我覺得首先要把漢文和藏文兩個大藏、漢藏兩地高僧大德的註疏和論著互相介紹和逐步地翻譯,在這樣的基礎上漢藏佛教溝通的各方面工作就可以慢慢地開展起來。漢藏佛教雖然同源於印度,但是在分別向漢地和藏地的流傳和以後的長期發展中,產生了一些差異,造成今天漢藏兩地的大藏經互有短長。
  • 佛教常識:什麼是佛經,佛經大集結有幾次,什麼是《大藏經》
    1、什麼是佛經?佛經一般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經」是指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條。「論」是佛陀的弟子們在學習佛經後所得的心得。2、佛經大集結有幾次?
  • 入魔江湖少林寺論經題目答案匯總
    佛法僧戒定慧經律論1天台宗以()為依據。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2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是()。目犍連舍利弗大迦葉1八正道中,屬于慧學的有()。正見正思惟正語正命正定正精進2佛教是屬於()。樂觀宗教實觀宗教悲觀宗教1佛陀弟子中,多聞第一的是()。阿難富樓那阿修羅2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觀音菩薩的道場是()。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嵋山1《維摩經》的理想世界是()。
  • 佛教所說「緣起」是什麼意思? ※ 佛教·常識
    佛法的基本內容是什麼?佛教教義的基本內容簡單地說來,就是說世間的苦(苦諦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諦或稱集諦Samudaya-sacca),說苦的消滅(滅諦Nirodha-sacca)和滅苦的方法(道諦Magga-sacca)。佛教經籍非常繁多,其實不超出這四聖諦(Cattqri-ariya-saccqni,諦的意義就是真理),而四諦所依據的根本原理則是緣起論(Pawiccasamuppqda)。
  • 佛教所說的「三乘」是什麼意思?
    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佛教所說的「三乘」:即三種交通工具,比喻運載眾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種法門。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究竟一乘寶性論均以小乘所得三乘共知、中乘所得二乘共知、唯佛所得二乘不知等為由,而稱三乘為小乘、中乘、大乘;寂調音所問經、大毗婆沙論卷一二七、大智度論卷十一以於無分別一味法中說上中下而顯三乘差異為由,稱三乘為下乘、中乘、上乘;大乘莊嚴經論卷四、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一則合稱前二乘為下乘,而稱菩薩乘為上乘。
  • 隋唐時期,佛教徒為了宣揚佛旨,對佛教梵文經典進行了漢文翻譯
    三藏法師之「三藏」一詞也頗有來歷,它是對佛教經典的總稱。「藏」的原意是盛放書籍的竹篋,「三藏」意即指佛教經典,包括大小乘中經、律、論的全部。稱「三藏法師」,意指玄奘博學,洞明經、律、論大小乘佛法。這是給予有學術的佛教徒的最高榮譽。密宗的創始人之一梵僧善無畏在玄宗年間居西明寺,奉命譯經,亦號稱「翻經三藏法師」。對佛經的翻譯看似簡單,實際上卻艱難複雜。
  • 印度佛教醫學概說
    佛教醫學是以古印度『醫方明』為基礎、以佛教理論為指導的醫藥學體系。什麼是中國佛教醫學?中國佛教醫學是佛教醫學與中國醫學相互融合的醫藥學。即以佛教理論和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為基礎,以寺院傳承的方藥和診療經驗為代表,並吸收古印度和西域醫 藥技術的醫學體系」。
  • 佛教的基本常識和禮儀
    佛教的經典為經、律、論三藏,藏是一種可放東西的竹編製品,經:佛陀生前的說教,律:對教徒制定的規則以及這些規則的解釋論:為闡明經、律而做的各種理論中國稱三藏為大藏經,大藏經在中國分為三種,既巴利語系,於隋煬帝時代吉藏完成「三輪」註疏,創立三論宗,教典是《中論》、《十二門論》、《白論》,基本教義是真俗二諦和八不中道。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教經典分三藏(經律論)十二部經(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官方刊刻的《大藏經》,收錄佛教經典1669部、7168卷,共計5600多萬字。
  • 中國佛教宗派——律宗---華方田
    一、理論淵源從佛教典籍上說,戒律是經、律、論三藏之一。從佛教教義上說,戒律又是戒、定、慧三學之首。自原始佛教以來,戒律作為維護佛教僧團的重要規則而備受重視。相傳釋迦牟尼在世時,根據形勢的需要,隨機制訂了各種戒律,以規範僧眾的威儀舉止。佛滅度後第一次結集時,由優波離誦出的律藏,經集體認可後,成為約束全印度各個僧團的共同準則。
  • 佛經的由來及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呢?
    《漫談品禪》系列第20回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後,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如今已經成為了影響中國最為久遠同時影響力最大的宗教,其中流傳了很多經典。你知道佛經的由來起源嗎?你知道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
  • 佛教寫本文化:中亞、東亞佛教寫本的製作與保存
    來自南京大學的童嶺則以《中國中世紀儒教與佛教的鈔本文化》為題,指出儒教與佛教書籍在中世紀最重要的文化載體是鈔本。他展示了數量豐富的日本漢籍,如與隋唐天台宗有密切關係的鈔本《弘決外典鈔》,提出佛教鈔本中引用的儒教義疏學典籍,很多是目前已亡佚的珍貴文獻,學術意義非常重要。
  • 深入經藏:《大智度論》大慈和大悲一切眾生的苦樂
    據上所引,區別慈悲層次的標準有二:一是慈悲踐行者身份的不同。 佛的慈悲為大:菩薩的慈悲相對於佛為小,相對於二乘為大,也可以說菩薩的慈悲是中慈悲;二乘即聲聞與緣覺的慈悲為小慈悲。二是動機與效果的差異。小慈悲只是主觀的同情、憐憫,停留在心念、心願上面,而大慈悲則給子眾生以實際的關懷、幫助,使眾生真正得到快樂,脫離痛苦。三是自他有別與平等一體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