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是釋迦摩尼佛當年在世親口所說,佛滅度後由佛陀的弟子們編輯整理流傳後世,在流傳的過程中,向世界各地區傳播因為民眾語言文字不一樣,所以就需要翻譯,同樣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時候經典是翻譯的。所以我們讀佛經通常會看到經題的旁邊會有一行小字,這行小字通常都是寫翻譯大德的簡歷。
列如在《心經》中,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在《地藏菩薩本雲經》中,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幾乎每部經中都會有這樣一段文字介紹,這段文字把年代、場所、翻譯的人、都說明白了。雖然不是經文,但也不能忽略。一般在每部佛學經典這段文字都有三藏這兩個字,其實這兩個字都是含有無盡的佛學妙義,本文就和大家分享「三藏」所指的經、律、論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經」即「經典」之意,是佛一生所說的言教的彙編,它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之要義,皆屬於經部類。是佛陀直接明了的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誨,闡述諸法實相,包括修學方法。
經藏,梵語『修多羅藏』,正譯為『契經藏』;即上能契合諸佛所說的真理,下能契合眾生的根機。『經』,含有『貫穿』與『攝持』的意思,亦即能貫穿各種義理而不散失隱沒,並能普遍攝化眾生而無遺漏之意。眾生依循佛陀教法行持,能夠了脫生死,達到自在安樂的目的,所以『經』又有『路徑』之義。
「律」是佛所制定之律儀,能治眾生之惡,調伏眾生之心性,有關佛所制定的教團之生活規則,皆屬於律部類。多半是指導修學弟子們在行持上如何去做。
律藏,音譯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譯調伏藏,是佛陀為調伏弟子煩惱,對治生活惡習所制定的教團規則;也就是在修道生活中,佛陀針對弟子所犯的過失而定的規範,是隨犯隨制,屬隨緣制戒。律藏就是整理佛陀所制戒法的典籍,亦即『戒』由律藏所詮說,而律藏則為『戒』的根據典籍。
「論」是對經、律等佛典中教義的解釋或重要思想的闡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認為是菩薩或各派的論師所做。一般指有菩薩們參與,聖弟子們在一起論述法意。
論藏,音譯阿毗達磨藏、阿毗曇藏,意譯為對法、大法、無比法、向法、勝法、論。原指有關教法的研究,例如研究律藏者,稱為阿毗奈耶,後來廣至對經、律二藏的論述,乃至以論解論者,都稱為阿毗達磨。
經、律、論三藏配合戒、定、慧三學。經重點論述定學,律重點論述戒學,論重點論述慧學。藏就是寶藏,裡面的內容非常豐富,很多人看到藏經樓裡面的大藏經都無所適從,那麼多經書要看到什麼時候,看得懂嗎?這都是問題,我們現在修學佛法能夠精通一部兩部經典就很了不起了,這裡要說清楚是精通,並不是讀的熟練甚至能背誦就算精通,這樣不算精通。
精通一兩部經典就很有成就,精通經、律、論三藏這是在佛法學習過程中最了不起的成就,精通經藏稱「經師」,精通律藏稱「律師」,精通論藏稱「論師」,三藏通達才可以稱「三藏法師」。法師就是以法為師自修,同時以法教化大眾這是法師這個稱呼的內涵。有時候稱沙門,沙門是出家指修行人,意思是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專指出家修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