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了初一之後,許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小學階段學得那麼好,幾乎次次接近滿分或者滿分。怎麼一到了初中,成績就不穩定了呢?尤其是數學這門學科,感覺上課都聽懂了,作業也完成得很好。一考試,問題就出現了,錯漏百出。特別是最後一道大題,真的有那麼難嗎?
究竟初一上冊數學的最後一道大題難度怎麼樣?不妨看看下面這兩道例題。
動點問題經典例題1
【背景知識】數軸是初中數學的一個重要工具,利用數軸可以將數與形完美地結合.研究數軸我們發現了許多重要的規律:若數軸上點A、點B表示的數分別為a、b,則A,B兩點之間的距離AB=|a﹣b|,線段AB的中點表示的數為(a+b)÷2.
【問題情境】數軸上點A表示的數為﹣2,點B表示的數為8,點P從點A出發,以每秒3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數軸向右勻速運動,同時點Q從點B出發,以每秒2個單位長度的速度向左勻速運動.設運動時間為t秒(t>0).
【綜合運用】(1)填空:①A、B兩點間的距離AB=( ),線段AB的中點表示的數為( );
②用含t的代數式表示:t秒後,點P表示的數為( );點Q表示的數為( ).
(2)求當t為何值時,P、Q兩點相遇,並寫出相遇點所表示的數;
(3)求當t為何值時,PQ=0.5AB;
(4)若點M為PA的中點,點N為PB的中點,點P在運動過程中,線段MN的長度是否發生變化?若變化,請說明理由;若不變,請求出線段MN的長.
【考點】兩點間的距離;數軸;絕對值;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
【分析】
(1)根據題意即可得到結論;
(2)當P、Q兩點相遇時,P、Q表示的數相等列方程得到t=2,於是得到當t=2時,P、Q相遇,即可得到結論;
(3)由t秒後,點P表示的數﹣2+3t,點Q表示的數為8﹣2t,於是得到PQ=|(﹣2+3t)﹣(8﹣2t)|=|5t﹣10|,列方程即可得到結論;
【解答】
解:(1)①10,3;②﹣2+3t,8﹣2t;
(2)∵當P、Q兩點相遇時,P、Q表示的數相等
∴﹣2+3t=8﹣2t,解得:t=2,∴當t=2時,P、Q相遇,
此時,﹣2+3t=﹣2+3×2=4,∴相遇點表示的數為4;
(3)∵t秒後,點P表示的數﹣2+3t,點Q表示的數為8﹣2t,
∴PQ=|(﹣2+3t)﹣(8﹣2t)|=|5t﹣10|,又PQ=0.5AB=0.5×10=5,
∴|5t﹣10|=5,解的:t=1或3,
∴當:t=1或3時,PQ=0.5AB;
動點問題經典例題2
若點A、B、C在數軸上對應的數分別為a、b、c滿足|a+5|+|b-1|+|c-2|=0.
(1)在數軸上是否存在點P,使得PA+PB=PC?若存在,求出點P對應的數;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2)若點A,B,C同時開始在數軸上分別以每秒1個單位長度,每秒3個單位長度,每秒5個單位長度沿著數軸負方向運動.經過t(t≥1)秒後,試問AB-BC的值是否會隨著時間t的變化而變化?請說明理由.
解答
綜上所述,當1≤t<3,AB-BC的值會隨著時間t的變化而變化。當t≥3時,AB-BC的值不會隨著時間t的變化而變化。
怎麼樣?這兩道初一上冊數學的壓軸題,難度大不大?
不過抓住絕對值的分類討論思想,做對的機會就大了一半!因為到了初一之後,分類討論思想是數學的一個最基本的思想了。碰到絕對值的時候,不妨留多一個心眼,確定是否有多個不同的值再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