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申報的「太極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引發世界關注。
太極拳源於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距今有300多年歷史,是一種內外兼修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項目,它融合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和審美理想。
中國武術有著悠久的歷史,範圍廣、流派眾多。作為中國傳統武術之一,太極拳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相較於韓國的跆拳道、日本的空手道,太極拳在國內還有詠春、通背等競爭者,因此太極拳在知名度和普及程度上較跆拳道和空手道稍顯遜色。
另一方面,太極拳也存在教學難度大的問題。長期以來,它的推廣模式僅是靠修習者口口相傳,影響範圍小;且用準確的語言對太極拳招式進行解釋較為困難,僅憑架勢也很難領會到精髓,對太極拳的廣泛傳播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現今社會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衝擊力度也越來越大。太極拳申遺成功,意味著太極拳將得到更多的關注度,獲得更大的支持,太極拳也將會有更多的國內外愛好者。如何讓太極拳借著這股「東風」更好地發展並影響更多的人,這正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學員在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的一個拳館內練拳(無人機照片,12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和古代搏擊版的太極拳不同,現在提起太極拳,不少人認為它只存在於中老年群體的生活中,太極拳已然成為「中老年晨練項目」的代稱。如何摘掉太極拳身上「中老年養生」的標籤,讓它煥發更加年輕的生命力?
實際上,太極拳動作柔和,能適應不同年齡、體質的需要,並非大眾認知中的年老體弱者專利。長期修習太極拳有頤養性情、強身健體的功效,而這恰好符合現代上班一族對於健身養生日漸增長的需求。對太極拳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破除大眾對它的固有印象,讓太極拳文化更加貼近年輕人的生活將更有利於太極拳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傳播和發展。
傳統太極拳門派眾多,常見的太極拳流派有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派別,各派既有傳承關係,相互借鑑,又有各自的特點。但這也造成了太極拳運動一直以來缺少統一的標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難找到專業的太極拳場館,相應的服裝和器械也良莠不齊、缺少規範;且近幾年出現過一些業餘人士借著太極譁眾取寵的事件,這些都可能會讓外界對太極拳造成誤讀。
對此,我們不妨借鑑目前已經較為國際化的跆拳道運動。缺少一名能夠讓各派信服的人來為太極拳運動制定統一、明確、規範的管理制度,才是太極拳難以走向國際的最大難點之一。缺少標準就會帶來魚龍混雜的情況。長期來看,太極拳的國際化之路最欠缺的恰恰是「崔泓熙」式的舵手。
儘管太極拳目前已經申遺成功,但申遺不是終點,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讓更多人了解太極拳,讓這項極富中國傳統民族特色元素的文化形態走向國際化,進而讓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影響更多的人。文化遺產曾有輝煌的過去,也應該有閃光的現在,並且還應充滿生機地走向未來。
作者:李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