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空人」 被收入主流英文詞典

2021-01-08 搜狐網

  當中國人即將邁出太空第一步的時候,一個以中文為詞根新造出的英文單詞「Taikonaut」(「太空人」),也在世界各地關於「神七」的報導中頻頻出現。

  新單詞是漢語拼音「太空」(「Taikong」)和希臘詞「naus」(航行者)組成。

西方媒體越來越多地用這個新詞來稱呼中國航天員。

  這個誕生不久的英語單詞已被收入主流英文辭典中。在牛津簡明英語辭典第11版中就有「Taikonaut」,並解釋為「專指中國航天員」。英文朗文辭典也收錄了這一詞彙。與此對應的是「Cosmonaut」,專指蘇聯和俄羅斯的航天員。

  「"太空人"被西方接受,並收錄到主流英文辭典,反映出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日益增強的科技影響力和國家整體實力。」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系教授陳琳說。

相關焦點

  • 中國「太空人」被收入主流英文詞典
    新華網北京9月26日電(記者王聰)當中國人即將邁出太空第一步的時候,一個以中文為詞根新造出的英文單詞「Taikonaut」(「太空人」),也在世界各地關於「神七」的報導中頻頻出現。  新單詞是漢語拼音「太空」(「Taikong」)和希臘詞「naus」(航行者)組成。
  • 中國「太空人」收入主流英文辭典
    新單詞是漢語拼音「太空」(「Taikong」)和希臘詞「naus」(航行者)組成。西方媒體越來越多地用這個新詞來稱呼中國航天員。   這個誕生不久的英語單詞已被收入主流英文辭典中。在牛津簡明英語辭典第11版中就有「Taikonaut」,並解釋為「專指中國航天員」。英文朗文辭典也收錄了這一詞彙。與此對應的是「Cosmonaut」,專指蘇聯和俄羅斯的航天員。
  • 中國"太空人"收入英文辭典 由拼音和希臘詞組成
    中國"太空人"收入英文辭典 由拼音和希臘詞組成 2008年09月27日 11:02 來源:解放日報 發表評論   當中國人即將邁出太空第一步的時候
  • 那些被收入牛津詞典的中國詞彙
    「土豪」(Tuhao)、「大媽」(Dama)尚未收入。近日有中國媒體為「《牛津英語詞典》可能收錄『土豪』(Tuhao)等中文詞」這類新聞自得:「中國貢獻的英語單詞,正不知不覺、越來越多地融入了國際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深層次看……反映了中國正在融入全球化進程。」現在像「Guanxi」、「Chengguan」這種「中國特色」的中文音譯詞語經常出現英文讀物中。
  • 主流高階詞典英文釋義對比
    主流高階詞典英文釋義對比(以cover charge為例)
  • 「不作死」收入英語詞典 中文影響力「全球化」
    不少網友還高呼:「世界是中文的,也是英文的,歸根結底會是拼音的」。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增強溫俊華:近兩三年以來,中國詞彙「入侵」外國詞典現象越來越常見,除這次的「no zuo nodie」,像「gelivable(給力)」、「people mountain peoplesea(人山人海)」、「lianghui(兩會)」等,已被收入並廣泛使用。
  • 《牛津英語詞典》裡的中國英文報紙
    (視覺中國/圖)當今中國大陸有三家主要的英文報紙。《中國日報》(China Daily)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辦,是第一份全國性的英文日報,1981年創刊。《上海日報》(Shanghai Daily)為上海報業集團出版發行的英文日報,是中國第一份地方性的英文日報,創刊於1999年。《環球時報》(Global Times)為人民日報社主辦與出版的英文日報,是中國第二份全國性的英文日報,2009年創刊。《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縮寫OED)在英語世界的地位至高,是英文這個語言的寶庫。
  • 250個中式英文詞彙收入《牛津英語詞典》
    &nbsp&nbsp&nbsp&nbsp食物領域有moo shu pork(木須肉)、shumai(燒賣) 醫學方面有qigong(氣功)、tuina(推拿)&nbsp&nbsp&nbsp&nbsp250個中式英文詞彙
  • 「不作死」收入英語詞典
    當前位置:首頁 >> 天下·摘聞 2014.04.22 星期二 「不作死」收入英語詞典   近日,有中國網友發現,網絡流行熱詞
  • 「不作死就不會死」被收入英語詞典引熱議
    新聞背景  近日,有中國網友發現,網絡流行熱詞「不作死就不會死」的中式英語翻譯「no zuo no die」,被悄然編入知名的在線英語俚語詞典——「城市詞典」,驚呼其「已成功輸出到國外」。不少網友還高呼:「世界是中文的,也是英文的,歸根結底會是拼音的」。
  • 「不作死就不會死」被收入英語詞典 網友:文化輸出
    不少網友還高呼:「世界是中文的,也是英文的,歸根結底會是拼音的」。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增強溫俊華:近兩三年以來,中國詞彙「入侵」外國詞典現象越來越常見,除這次的「no zuo no die」,像「gelivable(給力)」、「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lianghui(兩會)」等,已被收入並廣泛使用。
  • "土豪" "大媽"等網絡熱詞或進牛津詞典引發廣泛關注
    近日,一則關於「Tuhao(土豪)」「Dama(大媽)」等中文熱詞有望以單詞形式收錄進《牛津英語詞典》的消息引發網民關注和熱議。有人將之歸結為中國影響力的提升,認為這是中國文化輸出的一個新例證,但也有人認為這些詞彙本身帶有貶義或嘲諷意味,或對中國人形象有所損壞。
  • "土豪""大媽"有望入牛津詞典 網友:有嘲諷成分
    贊提升國力的表現不少網友對這個消息持樂觀態度,有人將之歸結為中國影響力提升的體現,認為這是中國文化輸出的一個重要契機。北京大學教授、文化學者張頤武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中文熱詞以單詞形式被收錄進主流英文辭典並非是今日才出現的情況,之前就有「Guanxi(關係)」「Taikonaut(太空人)」等,這是中國在全球影響力日益提升的一種表現。@ 不墮紅塵:「土豪」、「大媽」明年有望入牛津詞典了,這是不是我們不懈努力的成果呢?哈哈。
  • 土豪大媽或進牛津詞典引發諷刺還是影響力爭議
    有人將之歸結為中國影響力提升的體現,認為這是中國文化輸出的一個重要契機,但也有人認為這些詞彙本身帶有貶義或嘲諷意味,或對中國人形象有所損壞。  據媒體報導,牛津大學出版社雙語詞典項目經理朱莉·克裡曼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例如「Tuhao」「Dama」和「Hukou(戶口)」等詞語已經在牛津英語詞典編著者的關注範圍內。
  • 中國式英語Add oil 加油 被收入《牛津英語詞典》啦!
    」)日前做了季度更新,發布了一批新詞新義,總數達1400餘個,中式英文「add oil」被收錄其中,和「lose face」(丟臉)、「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等詞一樣,正式成為「合法」的中式英語。
  • 中式英文 add oil 「加油」被收入牛津英語詞典
    圖片來源:BBC網站視頻截圖 人民網訊 據英國廣播公司10月18日報導,《牛津英語詞典》承認英文譯本 add oil 在普通話表達中是為體育賽事、集會加油或鼓勵他人的意思 據報導,日前,《牛津英語詞典》做了3個月一次的季度更新,發布一批新詞新義,總數達1400餘個,其中就有直譯自中文「加油」的 add oil。牛津英語辭典解釋,add oil 一詞源於香港式英文,用來表達鼓勵、煽動或支持,相當於英文的 go on 和 go for it 。
  • Add oil被收入《牛津英語詞典》!網友:Chinglish又贏了
    英語國家的人會說「Come on!」、「Go for it!」或「Go! Go! Go!」等……但如果有調皮的同學字對字地翻譯為「add oil」,一定會被老師批評的……不過,現在大家不用糾結了,因為,這個曾經被人們無情嘲笑的純Chinglish,已經被「扶正」,正式被收入《牛津英語詞典》。
  • Twitter一詞將被收入英文詞典
    新華網倫敦7月6日電 隨著社交網站Twitter受到越來越多用戶的追捧,網站名稱「Twitter」一詞也得到學術界認可,將被作為新詞收錄進《柯林斯英文詞典》。據英國《每日電訊報》6日報導,Twitter將被錄入將於今年下半年出版的《柯林斯英文詞典》30周年版本中,它將有名詞和動詞兩種詞性,其中名詞Twitter的釋義為「一個讓人們發表有關個人現狀的短消息的網站」,而動詞Twitter的釋義為「在Twitter網站上寫短消息」。
  • Add oil(加油)被收入牛津詞典!
    你沒看錯,如此「中式英語」的一條詞組被收入進了世界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ED)。(originally and chiefly Hong Kong English),有鼓勵、支持的意思,相當於英文中的go on或go for it。
  • 這次,Add oil(加油)被收入牛津詞典 中國日報來了一次神助攻!
    《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ED)。》的這篇文章其實早有預測,介紹了香港文化的繁榮,以及港式英文對英文的影響,並提出「加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港式英語持續在香港蓬勃發展,很多流行的地方表達在英文中用到的頻率甚至超過原來的廣東話。一個例子就是「加油」,是gayou的直譯,表達了鼓勵的意思。OED給出的解釋,也提到add oil其實是港式英文(originally and chiefly Hong Kong English),有鼓勵、支持的意思,相當於英文中的go on或go fo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