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如何看待PMI數據的分歧?

2020-12-27 騰訊網

作者:明明

來源:明晰筆談

7月31日,統計局公布了2019年7月PMI數據。

值得注意的是,PMI分項指標中,生產指標回升而新訂單、庫存指標回落。為什麼會出現生產強、需求弱、庫存回落的組合?這種組合又反映了什麼問題?

分化的產、銷、庫

理論上,企業所生產的產品一般有兩個去向:其一,部分商品會被企業以銷售的方式輸送至下遊主體;其二,未被銷售的部分則暫時留在企業中形成庫存。因此,一般來說,企業擴產往往對應著企業銷售改善或庫存回補。

然而,7月PMI數據卻呈現出生產強、需求弱、庫存回落的組合,與一般認知並不一致。7月PMI數據中,生產指標從6月的51.3%回升至52.1%;新訂單指標從6月的49.6%小幅回升至49.8%,但仍維持在50%的榮枯線以下;原材料庫存、產成品庫存指數分別從6月的48.2%和48.1%下降至48.02%和47.0%,整體呈現生產擴張、需求和庫存收縮的組合,有違上述關係。

從歷史上看,PMI數據中生產強、銷售弱、庫存回落的組合時有發生,產銷庫的分化並非偶然。自2015年至今,生產擴張、訂單收縮而庫存回落的組合共出現過四次,分別為2015年7月至8月、2015年11月、2018年12月、2019年6月至7月。

PMI數據可以綜合反映企業的生產、銷售、庫存的情況,但PMI並不是嚴謹地基於產量、銷量和庫存的實際數據形成的統計指標,而是通過向企業發放問卷調查的形式編制而成,不僅可能與實際數據表現存在偏差,還可能缺乏指標間的呼應,為求穩妥,我們需要參考其他數據加以佐證。那麼,從實際經濟數據看,三者間的矛盾是否依然存在?

實際情況:孤立的判斷和「飄忽」的生產

工業數據中有幾個指標能夠用來反映企業的生產、銷售和庫存:工業增加值、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和工業產成品存貨恰好與之一一對應。我們將視角轉到實際數據上,來探究生產、銷售、存貨間的關係。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PMI數據僅反映製造業企業的情況,一個更嚴謹的做法是用製造業(而非全部工業)的增加值、營業收入、產成品存貨數據進行研究,但製造業產成品存貨數據的時間序列相對較短,給我們的研究帶來一定的困難,考慮到製造業存貨與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的走勢高度一致,因此我們用工業企業的產成品存貨來作為製造業存貨的近似指標。回顧歷史我們發現三者走勢較為一致,鮮有出現理論上的背離。

進一步,我們將視角推至前文中提到的發生背離的四個時期。

我們認為,PMI數據反映的是採購經理的預期,雖存在一定領先,但可能與實際數據背離,而工業企業數據則更為客觀。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解釋,採購經理指數(PMI)是通過向企業採購經理髮布調查問卷,根據調查結果匯總、編制而成的指數,可以反映企業對未來生產經營環境的看法,具有一定的領先性;而工業數據則由統計局通過工業企業統計報表制度搜集,相對PMI數據來說更加客觀、準確。

由於實際數並未有此背離,因此我們認為PMI分項間的矛盾說明採購經理對PMI各指標的判斷相對獨立,並未考慮指標間的自洽性,而預期與實際的差異往往顯示企業對年中和年末生產活動存在高估,這可能和企業季節性備貨有關。

生產與需求的裂口已達高位

雖然PMI數據有著波動較大、趨勢性相對不明顯、單月數據可能失真等不足之處,但PMI數據的公布更為及時,且涉及面廣、信息較為詳細,因此仍需關注PMI數據表現。自2019年5月開始,PMI數據持續呈現出生產強、需求弱的組合,PMI生產與PMI新訂單之差也已擴大至歷史高位,對此我們仍想看看,實際中的生產是否真的像PMI生產所示一樣強?

結合微觀數據看,當前製造業的生產難言改善,生產端的走強主要靠上遊行業帶動,而下遊行業的生產仍在磨底。分行業看,6月焦炭、粗鋼產量大幅改善,同時由於低基數效應,2019年高爐開工率的表現也強於去年同期;而下遊行業中半鋼胎開工率維持在歷史低位、汽車產銷量也均維持在低位,綜合近三個月的發電量也未見明顯反彈,反映出當前生產端的改善更偏向上遊帶動而非下遊需求端的好轉,依然顯示的是產需的背離,因此可持續性並不強,這種背離同樣體現在生產和利潤的背離之中。

結合歷史經驗看,產需之差維持高位往往對應著經濟基本面的走弱和債市收益率的下行。7月PMI生產指數-PMI新訂單指數之差錄得2.3%,創下2015年下半年供給側改革以來的歷史新高。而從歷史看,每當生產-訂單之差處於高位時,往往伴隨著經濟基本面走弱和債市收益率下行。

相關焦點

  • 美國製造業pmi強勢回暖,美國經濟真的復甦了嗎?
    數據公布之後。美股出現了明顯的上漲,美元指數也一度上升,但是這真的能說明美國經濟出現了明顯的復甦嗎?首先,製造業PMI數字確實是一個相對高頻的經濟指標,能夠反映出來經濟的實時變化,所以54.2這個數字自然意味著美國經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復甦。
  • pmi指數是什麼意思?pmi指數說明了什麼?
    綜投網(www.zt5.com)9月2日訊  1、pmi指數是什麼意思?  PMI指數的英文全稱為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中文含義為採購經理指數,是一套月度發布的、綜合性的經濟監測指標體系,分為製造業PMI、服務業PMI,也有一些國家建立了建築業PMI,我們要知道, PMI是通過對採購經理的月度調查匯總出來的指數,它反映了經濟的變化趨勢 ,pmi指數50是一個分界線,當pmi指數大於50,說明經濟在發展,當PMI小於50時,說明經濟在衰退
  • 新聞分析:如何看待製造業PMI波動?
    新華社北京5月31日電新聞分析:如何看待製造業PMI波動?新華社記者陳煒偉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31日聯合發布數據,5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4%,比上月回落0.7個百分點。從分類指數看,生產指數為51.7%,雖比上月回落0.4個百分點,但繼續保持在擴張區間,高於今年均值0.3個百分點。
  • pmi什麼時候公布?
    pmi什麼時候公布?PMI調查來源於企業採購經理對於本月生產和財務情況的分析判斷,是市場變化的第一手資料。中國製造業CFLP-PMI調查指數以及數據報告於每月第一個工作日發布,時間上大大超前於政府其他部門公布的綜合統計數據。
  • 分歧的意義
    一家企業的戰略體系不僅要考慮如何形成共識,更要有機制去捕捉差異和分歧。這些要素也是戰略的組成要素,戰略體系必須能容納這些東西。有價值的戰略是從難題來的,而差異和分歧往往意味著難題的存在。在討論戰略時,我們必須重視「關鍵困惑」,包容不確定性。
  • 觀察:歐洲國家如何看待「啃老族」?
    德國《明鏡》周刊近期援引調查數據報導,希臘、馬爾他等國年輕人中,「啃老」族比例超過50%,為全歐最高。在葡萄牙、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則有超過40%的25歲至34歲年輕人沒有正式工作並與父母住在一起。歐洲國家如何看待「啃老」現象?年輕人對社會有何期望與失望?對自己的未來又如何考量?
  • pmi指數是什麼意思?PMI計算公式
    綜投網(www.zt5.com)6月24日訊  在很多投資領域裡,有些術語是比較通用的,比如在股市裡的指數,在經濟學裡面也經常被提到,所以今天為大家介紹的pmi通用是一個跨領域的金融術語,具體它是什麼意思呢
  • PMI-ACP認證來中國大陸啦
    PMI-ACP的中國大陸區筆考價格將稍晚公布(預計在2015年4月左右)。如果您對PMI-ACP認證感興趣,可以聯繫PMI(中國)的註冊教育機構(http://china.pmi.org/rep/index.jhtml )參加相關培訓。如有更多問題,歡迎聯繫PMI(中國)客服中心。
  • 超級談話術:輕鬆解決分歧的溝通秘訣
    【基本信息】書名:《超級談話術:輕鬆解決分歧的溝通秘訣》(有效溝通就是競爭力!實用的表述、傾聽、說服技巧,教你不動聲地解決分歧,輕鬆解決生活中不得不面對的難題。衝突對話,你準備好了嗎?)面對不理解你的愛人、有代溝的父母、有分歧的長久合作方······立場之所以有落差,是看事情的角度、切入點不同,雙方想法自然不同。而這樣的談話情景,為的不是要爭論判定出責任、對錯、好壞、高下,而是通過溝通,解決分歧,最重要的是實現雙方關係的維護和優化。這就是生活中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高難度對話」。
  • 不是專業數據分析師的你,該如何科學地看待大數據呢?
    例如前兩年的網際網路+,例如後來的大數據,又例如最近的區塊鏈……然而我看到的滿嘴網際網路+、大數據、區塊鏈的人,並沒有幾個真正理解這些東西到底是什麼,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如何達到世人所見的「神奇」效果。當人們在不了解某樣東西的時候,就會很容易神化或者妖魔化它。
  • 觀察:臺灣選舉後兩岸分歧擴大 如何控管?
    兩岸關係沒有動蕩的本錢,必須攜手合作,共建處理政治分歧和衝突風險管控機制。  總結過去一年,雖然臺海情勢不免受到臺灣內部政治版圖變化的牽扯,但馬當局仍然在困難環境下,繼續推動兩岸各項合作和深化制度性交流機制。
  • 奧冠何雯娜辦婚禮引南北分歧:看英文中分歧、爭論與討論的區別!
    何雯娜娘家與婆家就先在哪方辦酒席產生分歧——那麼「「分歧」、「爭吵」、「爭論」用英文該如何表達?它們之間區別又是什麼呢?Argue「爭論」用英文怎麼說?argue [ɑrɡju]argue指就自己的看法或者觀點,提出論證。和他人「爭論」,是有根有據的,而不是吵架。
  • 威廉·戴維斯 :「大數據」將如何顛覆民主?
    一、統計數據從解決爭議的「幫手」成了擴大分歧的「推手」 理論上統計數據應該有助於解決爭議,是每個人觀點的支撐依據。無論人們的政治觀點如何,他們都可以在數據上有一致的認同。然而近年來在西方自由民主國家中,這種對統計數據不同程度的懷疑已經成為了一項關鍵分歧。十一月總統大選前不久,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68%的川普支持者不信任聯邦政府公布的經濟數據。在英國,由劍橋大學和輿論觀察網共同發起的研究項目「統觀陰謀論」發現,55%的人認為政府「隱藏了居住在這裡的真實移民人數」。 相較於化解這樣的爭議和兩極分化,統計數據實際上是在火上澆油。
  • 如何看待大運行運的吉兇
    文/默成齋都說「命好不如運好」,關於如何看待大運行運的吉兇,古今諸家的分歧較大。子平之說,一步大運管十年,其幹支各掌管五年,前五年看天幹,後五年看地支。
  • 聚焦中國改革中的分歧與爭論 應暢通利益表達機制
    共識往往與縮小分歧相伴生,與解決問題相伴生,與化解矛盾相伴生。  我們必須有足夠的勇氣來面對分歧。無論是圍繞思想解放,還是圍繞改革開放,無論是圍繞中國道路,還是圍繞發展方式,無論是圍繞自主創新,還是圍繞消化吸收,前前後後都有過爭論與分歧。  這些爭論和分歧如果處理得不好,就會演變成為發展的障礙和前進的羈絆。
  • 與上司的意見有分歧如何處理
    與上司發生分歧時,該如何在不與上司鬧僵關係的前提下,堅持自己的業務決策。焦點:身處市場第一線的你對市場脈搏把握得十分清楚,而上司身陷文件堆、辦公室,對市場的種種現狀已十分生疏。為了一項業務的決策,你與上司發生分歧,上司以一貫的經驗堅持己見,你該如何在不與上司鬧僵關係的前提下,堅持自己的業務決策?
  • 中信證券宏觀11月金融數據點評:如何看待社融增速的如期觸頂?
    來源:金融界網站來源:中信證券11月金融數據仍然在數量和結構上保持較好表現,M1、M2增速也均環比回升,實體經濟需求側繼續處於景氣區間。但我們也注意到,社融增速在今年以來首次回落,意味著本輪信用擴張大概率已經「觸頂」。
  • 銅市周度觀察:回調是市場分歧的一次集中爆發
    從近期美國的經濟數據來看,以通脹、就業為代表的宏觀指標、以訂單、地產為代表的的中觀指標,最近表現都十分優秀,尤其是地產NHBA指標已經創下歷史新高,這意味著美國經濟活動開始恢復活力,走向復甦可能已經得到確認。
  • 再談股市中的確定性與分歧
    來源:宋振宇不論是確定性和分歧,其實一個本質問題都在於疫情對於全球資本市場的影響,這就要牽扯出其他的點:相對應的貨幣政策、資金的風險偏好、國際局勢等等。分歧其實也是相對於盈利來說的,關鍵有二:1、盈利修復的力度,即:上漲斜率如何?2、盈利見頂後的正常回落,力度如何?下降斜率又如何?
  • 數據分析師是怎麼使用統計數據的?
    觀察:廣告變體A的點擊率比變體B高5%。數據分析師可以幫助你確定應分配給實驗組的存儲,以在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取得良好的平衡,應分配給實驗組的樣本量以獲得清晰的結果,以及如何進行研究支出儘可能少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