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後的嘟嘟恢復了正常嬰兒的可愛靈動
江門女嬰嘟嘟(化名)出生時3.6kg,長到2個月大時反而輕了2兩,每次一吃奶就滿臉通紅,哭喊聲也非常細微。一查,原來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室間隔缺損(膜周部),心臟上多了個洞,輾轉多家醫院都被拒收稱「救不活」。
最後,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外科學科帶頭人、首席專家張希教授為她實施了微創室間隔缺損封堵術,只開了一個1.5cm的切口,就修補好了心臟上的孔洞。據查,她是目前為止接受經胸封堵治療室間隔缺損體重最輕、年齡最小的患兒。
女嬰滿月後發現心臟上多了個洞
在中山一院的心臟外科病房,記者見到了手術後恢復良好的女嬰,她乖巧地躺在父母的懷抱裡,皮膚白皙,眼睛又大又圓。
女嬰父親周先生說,大女兒出生時叫喊聲非常洪亮,但小女兒在出生時卻哭聲細微,張著嘴巴發不出聲音,每次喝奶20-30毫升就需要暫停休息,小臉兒也憋得紅黑紅黑的。「手術前,她睡覺都沒法平躺,晚上都是我們抱著她走啊走。」更讓他擔心的是,小女兒出生以來體重一直沒有增長。
一個月大時,經當地醫生檢查,嘟嘟被確診室間隔缺損先天性心臟病,心臟上多了一個洞。室間隔缺損是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在新生兒中發病率約0.3%,發病率居排在廣東出生缺陷的首位。
「這孩子養不活。」當地醫生說。輾轉多家醫院,周先生得到的回覆都是「孩子月齡太小,體重太輕了,做不了手術」,然而女兒的生命卻危在旦夕。
8月4日,經當地醫生介紹,周先生來到中山一院,找到了張希教授。
經胸部開一個小洞來修補心臟
嘟嘟剛入院時,情況特別不好,有心衰跡象,而且肺部已經有了感染。醫生考慮患兒年齡小,病情重,室間隔缺損巨大,需儘早手術治療。
張希表示,由於患兒月齡小,且只有3.5公斤,心臟只有嬰兒拳頭大小,如果開展常規體外循環支持下的開胸手術,手術的操作空間有限,難度高,風險大、出血多,手術期間容易出現肺部並發炎症。並且術後整個機體的炎症反應重、恢復慢,對患兒傷害很大。
另一種治療辦法是內科封堵治療。但孩子的血管太細了,無法經血管植入封堵器,而且治療過程中,需要照射較大劑量的X射線,也並不適合月齡這麼小的嘟嘟。
經過全科討論後,專家們決定採用經胸封堵的微創治療方案,在胸部開一個小切口,放置一個封堵器來堵住室間隔缺損的缺口。這種手術需要使用經食道超聲心動圖監測,小兒探頭對患者體重要求的下限是3.5公斤,而嘟嘟剛好達到3.5公斤。
患兒術後能吃能睡,6天就增加了半斤
入院6天後,嘟嘟接受了手術。手術過程中,麻醉醫生將超聲心動圖探頭順利放入嘟嘟的食道,全程實時監控心臟的狀況。張希教授選擇了寶寶劍突正中手術切口,僅1.5cm的開口進入。
在超聲心動圖的引導下,張希教授很快就安置好輸送鞘,順利將室間隔缺損封堵器植入缺損位置。此時,手術卻出現了意外狀況。
一開始,醫生放置的封堵器是常規尺寸,由於嘟嘟的心臟太小,室間隔封堵器部分阻塞了左心室流出道。突然,孩子血壓就往下掉、心率加快,心臟收縮無力!
張希當機立斷,換了一個輕薄款的封堵器,對左心室流出道幾乎沒有影響。果然,孩子各項指標立刻恢復正常。「如果不及時換封堵器,孩子可能立刻就沒命了。」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張希說。
經超聲心動圖反覆檢查,封堵器幾乎「無縫對接」缺損位置,而且對心臟的其他部位沒有任何異常影響。至此,手術順利完成。
從切開皮膚到關閉傷口,僅用了1.5小時,嘟嘟術後立即清醒並在手術室就拔出了氣管插管。目前,患兒的恢復狀態良好,每次進食的奶量從原來的20-30毫升增加值了60-80毫升,能吃能睡,術後6天就增加了半斤。
【專家提醒】孕期產檢可查出先心病
專家提醒,妊娠早期是胎兒心臟發育的重要時刻,除遺傳的因素外,孕婦在妊娠期間受到致畸病毒的感染、接觸了化學毒物或受過輻射照射、服用了不良的藥物、有吸菸酗酒不良嗜好等,都可能讓胎兒患上先心病的風險急劇增加。
先心病可通過產前診斷的胎兒心臟彩超篩查出來。因此,專家提醒廣大孕媽媽,一定要注重孕期產檢。
專家表示,室間隔缺損是常見先心病,經過合適的幹預可以完全治癒,建議普通的先心病孩子在學齡前接受手術治療。但像嘟嘟這樣的危急重症,則需立即開展手術。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李秀婷 實習生 梁嘉韻 通訊員 彭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