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已久的長假就這麼悄悄過完了,說起來是長假,其實每一天過得也都很辛苦。尤其是放假之後需要長途跋涉回老家的人們更是辛苦,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有更多的時間和自己的孩子相處。
長假這段時間我幾乎每天都和孩子在一起相處,短暫的幾天假期讓自己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好像突然變得很近,自己對孩子的付出孩子看在眼裡感受在心裡,孩子似乎更加的信賴自己,更願意對自己表達出自己的意願和愛意。相信這才是讓所有父母最值得慶幸和開心的事情。
幸福的事情總是短暫而又美好的,假期結束很多寶媽需要回歸職場,你做好準備了嗎?孩子哭鬧不止怎麼辦?到底是要堅持去上班還是請假陪孩子度過這段艱難的分離期呢?
1、提前灌輸要分離的意識和場景
孩子經常會出現分離焦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於未來不確定的環境的害怕和恐懼,這種恐懼的情緒孩子沒辦法發洩,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完全爆發出來。
假期期間孩子適應了和父母每天膩在一起的生活方式,父母的有效陪伴能夠讓孩子感到愉悅和快樂,突然的分離會讓孩子身心都會產生極度不適和難受,這種負面情緒就像越吹越大的氣球一樣,如果不能即刻阻止,不停地打氣那麼氣球就會在某一刻瞬間爆炸。
在假期結束之前的3天左右就應該給孩子灌輸分離的意識,幫助孩子大腦中形成分離後的場景,讓孩子逐漸調整心態慢慢接受現實,孩子大腦中形成一定的場景概念進行熟悉,讓孩子明白和爸爸媽媽分開不是一件特別讓人難以承受的事情。
2、提前讓接替者「入場」
寶媽重新上班一定會找人「接替」自己的位置幫助自己照顧孩子,而對於孩子來說抗拒一定是要經歷的過程。對於幼兒來說突然間換照顧人是一件非常令人難受的事情。
倘若孩子與照顧人之前接觸的少,沒有在一起生活過的話會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孩子的依賴心理會促使孩子做出「哭鬧找媽媽」甚至情緒低落、失望、難過、厭食的表現。
在假期結束之前寶媽最好能夠安排孩子與照顧人之間進行相處生活,讓孩子切實感受到照顧人對自己的態度和愛意,消除內心的恐懼和不安全感,讓雙方能夠建立起最基本的信任。
3、不刻意誇大分離狀態
有些父母或周圍的人會刻意誇大分離後的狀態,例如周圍鄰居會說「你媽媽要上班咯,沒人帶你咯」等等之類的話語,雖然看似開玩笑實則令孩子手足無措。
刻意誇大分離狀態會讓孩子內心增強對分離的焦慮情緒從而變得更加緊張和擔憂,這種狀況非常不利於父母和孩子順利過渡。
父母應該理性對待必要的分離,不盲目刻意誇大,及時阻止周圍這種誇大的言論,防止增加孩子內心的心理負擔。相反,父母更應該時常告訴孩子什麼是分離,分離後是什麼狀態,我們應該怎麼做等等,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和思維,順利渡過難關。
不論何時,只要父母與孩子需要分離都可以採用以上辦法進行嘗試,最關鍵的是雖然物理空間上分離,但父母仍然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對她(他)的愛,這才是最關鍵的因素。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會出現分離焦慮嗎?你是如何化解的?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我是@七悅媽,關注我和我一起輕鬆聊育兒!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