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典中的五臺山與文殊菩薩
在中華大地上只有五臺山在佛典中明確記載為菩薩住處。佛陀金口玉言授記的文殊道場。其中四部佛經就是代表。佛陀在經文中詳細為我們開示了五臺山與文殊菩薩。
1.1、六十卷《華嚴經》
五臺山的開山盛典正是經王《華嚴經》,其中晉譯(佛陀跋陀羅 翻譯)六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十九卷第二十七品《菩薩住處品》中說:
「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彼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有一萬菩薩眷屬,常為說法。」
經中所說的「清涼山」正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五臺山。
1.2、八十卷《華嚴經》
唐譯(實叉難陀)八十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其中,第四十卷第三十二品《諸菩薩住處品》中也說 :
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1.3、《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
菩提流支所譯《 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一卷,其曰:
爾時,世尊復告金剛密跡主菩薩言 :「我滅度後於此贍部州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間有山號為五頂 ,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住 ,為諸眾生於中說法 。」
經文中的「大振那」正是古代印度對中國的稱呼,「五頂」即現世的五臺山。
其中又有偈言:
文殊大菩薩 ,不舍大悲願 。
變身為童真 ,或冠或露體 ;
或處小兒叢 ,或遊戲聚落 ;
或作貧窮人 ,衰形為老狀 。
示現饑寒苦 ,巡行坊市廛。
求乞衣財寶 ,令人發一施 。
與滿一切願 ,令使發信心 。
信心已發已 ,為說六度法 。
領萬諸菩薩 ,居住五頂山 。
放億眾光明 ,人天鹹悉睹 。
罪垢皆消滅 ,或得聞持法 。
一切陀羅尼 ,秘密深藏門 。
修行證實法 ,究竟佛果願 。
1.4、《佛說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
菩提流支所譯的《佛說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中說:
爾時 ,世尊復告金剛密跡主菩薩言:「我滅度後於此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 ,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住 ,為諸眾生於中說法 。」
2、世俗化的「五臺山」
五臺山不僅僅是臺懷鎮,那商業化、世俗化、旅遊化、景點化、功利化、城市化的現象日益嚴重,令人更加擔憂的是迷信化的趨勢更加普遍。這也正是末法眾生業力感召所致。
所有正信的佛弟子或追尋真理的人來說,迷信顯然不是他們的目的。超凡脫俗,開啟智慧,過好此生,追求未來才是他們朝聖五臺山的根本目標。
那如何朝聖五臺山,如何得到文殊菩薩的智慧呢?
3、經典中的五臺山
3.1、《清涼山志》
《清涼山志》中記載:
五臺山「雄據雁代,磅礴數州,在四關之中,周五百餘裡。」
所謂四關,即是平型關、雁門關、龍泉關、和牧護關。
五臺山四關圖
因此,《清涼山志》所說的五臺山為方圓五百裡的範圍之內的廣大地區。
3.2、《五臺山文殊聖跡圖》
《五臺山文殊聖跡圖》也名《五臺山文殊化現圖》,簡稱《五臺山圖》是唐代前後記錄五臺山文殊化現靈跡、寺院、靈瑞異相等寶典。
歷代祖師大德、海外僧侶朝拜五臺山必備的導引圖。也是世界佛教信徒信眾心中的聖物。甚至在佛教鼎盛時期,是大唐帝國送給外國皇帝最為貴重的「國禮」。今天我們要朝拜五臺山、禮敬文殊菩薩同樣離不開《五臺山圖》。
《五臺山圖》所展示的五臺山東西河北正定縣,西至山西太原的方圓800裡的廣大地區。
五臺山聖跡圖
因此,五臺山文殊道場與臺懷鎮「旅遊景區」有著不同的地理概念。
4、一萬菩薩繞清涼
《華嚴經》中說:
日有一萬菩薩圍繞清涼山轉。這裡的清涼山就是整個的文殊菩薩道場,不僅僅是旅遊區如此的狹小。我們的行程正是按照《五臺山文殊聖跡圖》所示的路線而展開朝聖之旅。
換言之,《一萬菩薩繞清涼》就是依照《五臺山圖》中的文殊菩薩化現過的地方,這些地方不是傳說故事、不是現代人所編造,而是在《大藏經》《清涼山志》《五臺山聖跡圖》《五臺山縣誌》等權威史料中明確記載的靈跡。
5、為何要參加《一萬菩薩繞清涼》
5.1、能讓人內心平靜
進入五臺山旅遊景區之後,不難發現這裡車輪滾滾、人仰馬翻,與大都市相比其嘈雜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對於沒有經過禪定訓練的現代人來說,內心更加的煩躁,難以平息心中的煩惱與起伏。
與此不同的是,繞清涼所經歷的大部分寺院人跡罕至,香火冷落,寺院內幾乎看不到遊客的身影。在這樣的環境中,內心容易平靜、心中的雜念立即被古老的廟宇、莊嚴的佛像、脫俗的僧人所取代。念頭自然減少、心靈自然會得到淨化。
5.2、定心是朝聖最關鍵的一步
讓自己的心定下來,無論是世俗的許願、祈福、祈禱、還是出世的修行、還是希望得到文殊菩薩的加持,心無雜念,內心平靜都是必須達到的第一步。
因此,定不下心來,祈禱、加持、祈福就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5.2、最可靠的祈禱方法
在家人修行的基礎是福報,大部分人到五臺山總希望祈禱文殊菩薩及諸佛加被,實現自己的目標或事業。
那到底如何祈禱才管用呢?
祈禱者在祈禱的時候需要三個條件:
第一,身心集中的定力。
第二,堅強的信念。
第三,強烈的心力。
只有具備上述三個必備的條件,才能與諸佛菩薩產生相應、想通,感應諸佛菩薩的大願力,才能產生不可思議的、靈驗的加持力,最終祈禱成功。
下一期《一萬菩薩繞清涼》專題繼續為您分享:
為何繞清涼能夠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
為何參加繞清涼活動者為大、為上、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