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者,隱也,談一談古人眼中的「漁父」

2020-12-24 留餘青

「 古來賢哲 , 多隱於漁 」

漁者,隱也。在中國古代歷史文化中,漁父一直都是隱士的代名詞。

漁父,在歷史上有兩種原型,一種是歷史原型,而另一種則是文學原型。

在歷史原型中,有「願者上鉤」的姜太公呂尚,有 「 乘扁舟 , 浮於江湖 」的範蠡,也有「不顧萬乘主,不屈千戶侯,手澄百金魚,身被一羊裘。」的東漢隱士嚴光。

而在文學原型當中,從莊(子)屈(原)的《漁父》中初探漁父的淡泊與隱逸,到「 此翁取適非取魚」 中的悠然自在,再到吳門畫派《漁父圖》中的清白高潔。漁父隨著歷史的發展成為了中華文化中一種重要的文化意象。

意象,是古代文人在古典文學作品創作中,用來寄託自己主觀感情情感的客觀物象,而漁父意象,則是古人用來寄託自己隱逸之心的重要意象。漁父意象的發展,是漫長而久遠的......

歷史原型

漁父,不等同於漁夫,漁父這一意象的出現,在歷史上是有原型可循的,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姜太公呂尚。

「太公釣於茲泉,遇文王」

對於姜太公想必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而姜太公八十歲垂釣磻溪,得遇文王垂青,成就周王伐紂偉業的故事估計大家更不會陌生。

也正是因為這個故事,姜太公成為了「漁夫」意象的第一個歷史原型,而「磻溪漁父」在後世也成為了那些有志懷才隱士的代名詞之一。

而除了姜太公之外,還有一人也是「漁父」意象的原型,他就是幫助勾踐復國成功的範蠡。

勾踐,臥薪嘗膽,終成霸主,而勾踐的成功離不開兩位謀士的幫助,一位是文仲,一位就是範蠡。

範蠡在幫助勾踐成功復國後便急流勇退,歸隱江湖。《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中便有記載,

「範蠡辭於王……乃乘扁舟,出三江, 入五湖, 人莫知其所適。」

範蠡的功成身退不但使他成為了「商聖」,更使他成為了後世「漁隱歸世」的典型。

看完姜太公與範蠡的故事,我們不難發現,這兩位一位是磻溪垂釣,胸懷才智,等待入世,而另一位則是泛舟五湖,功成身退,由仕入隱。

可見,從這時候開始,漁父意象便分生了兩個極端的矛盾,那就是「仕」與「隱」的矛盾,有才有志之人是應該志在朝野?還是應該身在江湖?後世的文人在文學作品中給出了他們的答案。

文學原型

文學意象的形成,自然離不開文學作品的孕育,而漁父意象同樣如此。

首先,說起隱逸,必然會說到莊子,而《莊子·雜篇·漁父》中便有一篇關於漁父的故事。

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孔子與漁父的故事。在故事中,漁父先是見到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貢,與之談話,然後又見到孔子,與之談話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中,漁父的形象是一位智者,同時又是一位隱者。在與孔子的對話中,漁父談到

「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吾請釋吾之所有而經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離位而亂莫大焉......今子既上無君侯有司之勢而下無大臣職事之官,而擅飾禮樂,選人倫,以化齊民,不泰多事乎!」

在這段對話中,漁父先是談及了天下萬物皆有其不可變的位置的觀點,然後又談及了個人應該保持自己心靈的寧靜,換句話說就是「夭地與我並生 , 萬物與我為 一 」 ,我們應順應自然,回歸自然。

可見,在《莊子》中,漁父是一個「智者」的化身,他那「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 吾何以夭下為哉 」 的超然安逸成為了後世無數隱者所嚮往的。

說完《莊子》,我們接著聊一聊《楚辭》中的漁父形象。

《楚辭.漁父》講的是屈原遭到放逐,在江邊散步時遇到了漁父的故事。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這一則故事主要講的就是「清」與「濁」的故事。

在故事中,屈原對漁父講到,這天下都是渾濁的,只有我是清澈的,我不願與之同流合汙。

而漁父則對其勸說道,這天下的聖人都是隨著世道一起變化,為什麼要自命清高,使自己落下一個被放逐的下場。

但是,在聽完漁父的勸告後,屈原還是不願同流合汙,甘願投江而死,也要保住自己的一世清明。

漁父聽完之後微笑著擺船而去。

可見,在《楚辭》中,雖說漁父雖然指出的是「入仕」的道路,但實際上是「混世」的道路,表述了順應自然,逍遙自在的一種心境。

總的來說,《莊子》與《楚辭》中的漁父雖然說立場不同,塑造方式不同,但是塑造的漁父形象卻有很大的相同——智者、隱者,順應自然、超逸安然。

而這些,為後世「漁父」意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後世文人的隱者形象找到了一種象徵物。在後世文人的眼中,隱者就如同「漁父」。

漁父形象的「固定化」

在上文中,我們找到了漁父的原型,但是,漁父意象涵義的「固定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比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也盛行隱逸之風,山水詩歌也開始興起,但是,在這一時期,漁父並沒有作為獨立的形象出現過,也沒有固定的涵義,一直到唐朝,漁父意象才正式被「固定化」。

說起唐朝,我們都會想到大唐,盛唐,特別是前段日子的《長安十二時辰》更是讓我們領略了大唐的「盛世美顏」,而大唐更是少不了文人墨客,在這些文人,有積極入仕的,也有歸隱山林的,更有那些經歷了宦海沉浮到隱居山林的。

而漁父就成為了他們表露心境的首選意象。

比如我們以柳宗元的《江雪》為例:

千山鳥飛絕 ,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 獨釣寒江雪 。

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但這無疑是一首千古名篇。

千山、萬徑展現了一幅廣闊的空間,孤舟,獨釣,在這廣闊的空間中顯得那麼的渺小,寂寞。

我們可以想像這一幅畫面,天空下著大雪,山上落滿了雪花,空中見不到一隻小鳥,地面上也見不到人們的蹤跡,而在遠處的一搜孤舟上,一位漁父在寒冷的水面上釣魚。

多麼一幅寂寥悲涼的畫面,在畫面中,那獨釣的漁父顯得那麼堅決,那麼執著。

毫無疑問,詩中的漁父指的就是當時被流放的柳宗元。

柳宗元,一生懷才不遇,在官場,處處受制,彼時,面對渾濁而又危險的官場,他從沒有想過退縮,也從沒有過害怕,更沒有與之同流合汙。柳宗元就如同那寒江中的獨釣者,在寒冷的環境中傲然於世。

總之,柳宗元在這首詩中借漁父自喻,為漁父賦予了清高、孤傲的形象內涵。

接著,我們在講一講唐朝的另一位詩人——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在這首《漁父詞》中,西塞山與桃花、流水構成了一副畫卷的輪廓,而飛舞的白鷺、水中的鱖魚則使得這幅畫卷更為生動真實。「青箬笠,綠蓑衣,」,通過青綠兩種顏色使我們眼前瞬間浮現出漁父的外在形象。

全詞描述了漁父生活環境的優美,以及對漁父閒適安逸生活的一種嚮往。

總的來說,在唐朝時期,由於文人輩出,在加上後期政局混亂,因此有許多詩人遠離廟堂,嚮往著無拘無束,悠閒自在的生活。而漁父形象的「固定化」就是由於這些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在唐朝文人的筆下,漁父的形象多是以垂釣者出現的,而漁父形象內涵則大致分為兩種,一是自由閒適的隱逸生活,一是悠閒灑脫的山野隱士。詩人們在詩文中盡情的描述漁父悠閒自在的生活,而實際上,這正是向世人傳達他們渴望過著自由自在的隱逸生活。

總結

從漁父意象的原型,再到漁父意象涵義的確定,在這期間,伴隨著的還有出仕與入世的矛盾衝突,而在我看來,所謂的隱逸其實就是這兩者矛盾折中的結果。那麼,漁父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隱者的代名詞。

「 小隱隱於野 , 中隱隱於世 , 大隱隱於朝」

這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句話,其實,真正的隱逸者不在於你所處的環境,不在於你所處的地點,而在於人們的心。

比如說,在上文中,柳宗元詩中的獨釣者,張志和詩中的漁父,這兩者都是漁父形象的展露,但是一個是身處寒冷的江水上,一個則是身處在美好的田園當中,所處環境雖然不同,但他們都有一顆隱者的心。

真正的隱者不在於你是否在深山老林中苦苦修道,而在於你是否在紅塵世俗之中保持著一個超然灑脫的心。

相關焦點

  • 《江上漁者》賞析
    我國古典文學中的漁人形象,往往是作家理想化的人物,被塗抹上一層濃厚的主觀色彩,如在《莊子》裡對孔丘大講「法天貴真,不拘於俗」之道的那個漁父,是體現莊周思想的哲人;在《楚辭》裡莞爾而笑,鼓枻而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的那個漁父,是憤世疾俗、玩世不恭的狂士;岑參筆下那個「朝從灘上飯,暮向蘆中宿。歌竟還復歌,手持一竿竹。
  • 「仙使」,「情鳥」,談一談古人眼中的青鳥
    接下來,就請跟隨筆者來聊一聊古人眼中的青鳥。一:春使與仙使首先,青鳥這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 昭公十七年》中,「我高祖少皞氏摯之立也, 鳳鳥適至,故紀於鳥, 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 玄鳥氏, 司分者也; 伯趙氏, 司至者也; 青鳥氏, 司啟者也; 丹鳥氏, 司閉者也」。
  • 「與世推移」:以漁父的思維來教《漁父》
    我坦率承認,在學生異口同聲讚賞漁父之時,教者內心是著急的。儘管在準備時我想過不管學生的閱讀從何處切入,都要尊重學生的認識,但我不諱言,我還是期待學生能讚賞屈原,然後轉而討論分析去為漁父辯護,這樣會更輕鬆自如。於是我試圖調整課堂探討的航向,提醒學生本文寫的是兩個人的對話,寫了兩個人物,是如何寫這兩個人的,實際暗示不要淡忘了屈原,並讓學生再行討論交流。
  • 中考文言文《漁父》全文詳細翻譯
    漁 父 作者:屈原 屈原被放逐之後,在江湖間遊蕩。他沿著水邊邊走邊唱,臉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看到屈原便問他說:「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會落到這種地步?」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 九首漁父詞:讀一首《漁父詞》,忘卻塵世煩惱
    能實現這個願望的只有一種人,那就是漁父。故而詞牌中有《漁歌子》,又叫《漁父》,歷代詩人寫就了許多漁父詩詞,今天,隱娘要分享10首漁父詩詞。我們一起讀一讀這些《漁父詞》,丟掉人間的煩惱吧!詞開篇通過對江上和岸上兩個場景的描繪來表現畫中漁父的生活環境,接著寫漁父的裝束和生活,最後是詞人對漁父的羨慕。全詞語淡情疏,詩情與畫境渾然一體,趣致盎然。
  • 「古詩詞賞析」小學生必讀《江上漁者》《元日》《惠崇春江曉景》
    親愛的小夥伴們,所謂開卷有益,良好的讀書習慣要從小開始培養,古人詩詞歌賦何其何多,小編今天精心準備了一份,適合小學生的書單給大家,廢話就不多跟大家囉嗦啦,那還不趕緊往下!小編給大家介紹【古詩詞賞析】小學生必讀《江上漁者》《元日》《惠崇春江曉景》第一篇:《江上漁者》作者:【宋】範仲淹全文: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 一漁父引蘇軾寫四首詞,每首隻有兩句卻都能獨立成篇,合起來更妙
    蘇東坡的詩詞中,有一個角色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那就是漁父。當年蘇東坡離開黃州,心心念念的事情居然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就是說,千萬不要忘記給我曬我的蓑衣。蘇軾筆下的「漁父」那是十分超凡脫俗的,甚至每一個漁父,都給了蘇軾至為重要的人生啟迪。蘇東坡對漁者的生活可謂痴迷,在人生最艱難的時候,一個灑脫的漁父引得連作四首詞,每首雖只有兩句卻都能獨立成篇,合起來更妙。在詞中他不僅關係漁父喝酒,關心漁父睡覺,關心漁父笑、漁父醉。
  • 漁父·漁父醒
    漁父·漁父醒譯文漁父酒醒以後,春江上時光已是正午
  • 為什麼古人詩詞中經常有漁人的影子?這幾首最經典詩詞值得品讀
    由此引出「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命題,不得不說很是精彩,更將我們中國詩詞文化中的「漁父」意象推向高潮。在我國古詩詞中,關於寫漁者為主題的相關詩詞是很多的,對於詩人們眼中的「漁父」意象,可以從以下幾首詩詞中略見一斑。
  • 弗利爾美術館藏卷收藏的元代吳鎮《漁父圖》
    在中國古代,漁、樵、耕、讀,常常被文人士大夫視為理想化的生活方式,並常被用作文藝作品的主題,以表達作者避世遁隱的願望,其中尤以 「漁隱」 的素材最為普遍。時至元代,漢族文人仕進無門,社會地位驟降,江南士人遭遇尤甚。於是,「漁隱」 就更頻繁地出現在繪畫作品中,其中以吳鎮的《漁父圖》最為典型。
  • 壓抑時讀讀李煜這兩首《漁父》詞,如沐春風,豁然開朗,輕快舒適
    駕一葉扁舟,劃一支長槳,迎著春風,出沒于波濤之中,漁父時而舉起釣絲,時而放下釣鉤,他對著沙洲上的春花,舉起美酒,一飲而盡!這是何等瀟灑,何等自在!這便是李煜《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中所描寫的意境。在詞史上,最早寫《漁父》的並非李煜,而是唐人張志和,在他筆下,描繪了漁父逍遙自在的生活,李煜這裡,也有其遺風,全詞悠揚輕快,讀之令人心情暢快。
  • 真正的漁者內心會有一分清高和孤傲
    後來因為交集多了我就認識了她的丈夫,在世俗人的眼中妹妹的丈夫無疑是一個成功人士,但是他卻沒有成功人士的通病「浮誇自大」,他是一個極其內斂且穩重的人。他的興趣愛好廣泛,但是他最喜歡的卻是垂釣,一項並不需要他人參與的戶外活動。我之所以會喜歡上釣魚多多少少有他的影響。
  • 詩情畫意,奇古絕倫的明代浙派畫家蔣嵩繪《歸漁圖》
    明 蔣嵩 歸漁圖蔣嵩初學夏圭、馬遠,尤其是他仿夏圭的作品幾乎可以亂真,以至於後世錯常把他的作品歸於夏圭名下。明 蔣嵩 歸漁圖 局部《歸漁圖》採用全景式構圖,遠山含黛,水流無波,近岸兩棵大樹挺拔矗立,一老叟手握釣竿,彎腰蹣跚前行。一派秋影清涵水,煙痕澹著山的秋天美景。
  • 詩詞16---《漁父》(281)
    02【簡析】詞史上最早寫《漁父》詞的,是唐代的張志和。李煜這首詞,繼承的是張志和的「漁父家風」,寫漁父的快樂逍遙。開篇選取兩個場景來表現漁父的生活環境,一是江上,千裡浪花翻滾如雪,一望無際,境界闊大。
  • 雲田畫論_淺談吳鎮繪畫中的「漁父精神」
    本文從吳鎮個人生平和他的「漁父」山水畫出發,研究吳鎮筆下的「漁父」精神在其作品中的體現。 關鍵詞:吳鎮; 漁父圖; 漁隱精神;工詩翰,善畫山水竹石,每題詩其上,當時稱為『三絕』,有勢力者求之不得,惟貧士則慨贈之,使取值焉。」從這段話中,可得出關於吳鎮生平及品性的兩點:一、崇尚道家思想,二、性高潔卻不孤傲。吳鎮早年賣卜並非家貧,因祖、父輩做海運生意,家至巨富,有「大船吳」之稱。吳鎮不僅賣卜以示道家子弟,還與道士交往甚密,故號「梅花道人」。道家思想深深地影響著吳鎮的為人處世,他與道家之士過從甚密,卻很少與達官權貴相往來。
  • 五一勞動節詩歌:江上漁者
    《江上漁者》這首詩體現了詩人的深切感情,我們一起來看看《江上漁者》的原文及作者簡介。  《江上漁者》原文  江上往來人,  但②愛鱸魚③美。  君④看一葉舟⑤,  出沒⑥風波⑦裡。  《江上漁者》注釋  ①漁者:捕魚的人。
  • 古人的眼中,天有多高?
    夜裡,抬頭遠望,看到群星消失,月亮隱藏在霧霾裡,難免心情抑鬱;古人仰望星空,看到星河燦爛,除了想到牛郎織女、二十八星宿,難免會生出疑惑: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河圖括地象》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未分,其氣混沌,清濁既分,伏者為天,偃者為地。
  • 千年詩人夢,一首漁父歌:《漁歌子》
    【示例】《漁父》(南唐·李煜)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漁歌子》這個詞牌,如今又叫「漁父」「漁父樂」「漁父詞」「秋日田父辭」等。這些名字的演變很好地解釋了《漁歌子》的傳播推廣歷程。【源頭為雙調】敦煌寫卷《雲謠集雜曲子》中有《魚歌子》詞兩首。
  • 江上漁者宋範仲淹
    一、原文 江上漁者 宋代 範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
  • 十五鹹之二|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李太白《將進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渡至江心,祖逖以楫(船槳)擊水發誓說:「不清中原而復濟(回渡)者,有如此水。」表達了恢復中原失土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