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媽,請教一件事,孩子不聽話到底該怎麼辦?」
亮亮媽媽說,最近亮亮特別調皮,喜歡亂扔東西,用東西砸家人,打爺爺奶奶。亮亮爸爸氣得抓著他打屁股,但是一點效果沒有,亮亮還是會扔東西,甚至「爆發」得更甚。
「現在爸爸一說打他屁股他就跑我身邊抱我大腿」,亮亮媽媽苦笑著說,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亮亮見到爸爸就當沒看到,也不叫「爸爸」,也不讓爸爸抱。
亮亮媽媽說的情況,其實很常見,主要是由於父母錯誤的「紅白臉」教育方式造成的。
什麼是「紅白臉」教育方式?
簡單說來就是,孩子不聽話時,父母雙方一方負責扮演「白臉」,要嚴厲對待孩子,這種對待可以是叱責、懲罰、打罵;另一方則負責扮演「紅臉」,要安撫孩子情緒,這種安撫可以是溫柔的安慰,或者維護孩子自尊,給孩子面子找臺階下。
在我國傳統家庭教育中這種「嚴父慈母」、「嚴母慈父」的組合很常見,大部分人也都認可這種教育方式。
但是,很多人在使用過程中卻錯誤的使用了「慈」這一「紅臉」。
我們先不說亮亮爸爸打孩子屁股這件事,僅說亮亮媽媽的做法——亮亮爸爸打孩子屁股,亮亮媽媽看孩子哭了,就趕緊上去抱著孩子,衝亮亮爸爸發火,氣急了還會動手打亮亮爸爸兩下給亮亮消氣。
結果,亮亮屁股沒挨兩下,亮亮爸爸卻被亮亮媽罵了個狗血淋頭。
如此一來,亮亮自然就知道家裡媽媽是「老大」,在小小的亮亮看來「爸爸怕媽媽」。爸爸一要打他,他可不就是得趕緊抱著媽媽大腿麼?
再對比打他的爸爸和順著他的媽媽,沒有好壞之分的孩子當然也就會討厭打他的爸爸,而更喜歡媽媽了。
所以,不正確的使用「紅白臉」教育方式的會有三大明顯弊端:糾正不了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利於孩子明辨是非,容易破壞親子關係。
那麼,如何正確使用「紅白臉」教育方式呢?
一句話概括就是「父母要統一戰線」,這也是胡可的育兒經之一。
在《女人有話要說》中,胡可向好閨蜜朱銳傳授育兒經說到:「即便是你們兩人的教育方法和態度不一樣,在孩子面前也不要表現出來,在孩子面前父母要統一戰線。因為,孩子太聰明了。當父母意見不統一時,孩子就學會找保護傘。媽媽說你不能幹這個,而爸爸說孩子還小,別總約束孩子,孩子就會鑽空子找爸爸。長期下去,孩子就學會了看人臉色行事!」
所以,父母在使用「紅白臉」教育方式時,最大的前提就是「統一戰線」,只能出現「一個聲音」。只是,這個聲音可以「由大到小」,給孩子一個好的過渡。
首先,孩子父母的教育觀點要一致
為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和理念上多少會有些分歧。但是在很多原則性問題上一定要雙方觀點一致,然後再給孩子正確的指引。
以孩子打人為例,如果父母雙方一方認為孩子可以打人,一方認為孩子不能打人。父母持這兩種矛盾的觀點去教育孩子,很難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父母有分歧要背著孩子交流
「教育觀點有分歧,不能在孩子面前起爭執」這是動媽一直堅持的家庭教育理念。
在孩子面前起爭執,孩子會覺得父母雙方的觀點可能都不是正確的,之所以最後「媽媽贏了」或者「爸爸贏了」,那是因為媽媽或者爸爸是「老大」。
如此一來,不僅會影響孩子對父母教育理念的信任,還會影響父母雙方一方的權威。
最後,統一戰線下的合力教育讓孩子更受益
父母雙方在教育孩子時之所以有一方會唱「白臉」,用嚴厲的手段去教育孩子,就是為了讓孩子有所畏懼,知道什麼不能做。而在「白臉」後,父母中唱「紅臉」的一方則應該是在前者的基礎上用溫柔的聲音、擁抱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愛。
動媽自家寶寶在動作敏感期的時候,也特別喜歡扔東西,摔東西。
一次,動媽在廚房做飯,先生陪孩子。結果,先生一個沒注意,寶寶就把抓到手裡的玻璃杯摔到了地上。氣得先生衝過去,把孩子抱到沙發上打了兩下屁股。
從廚房出來的我,忍著和先生吵架的衝動,只能抱著哭著喊「媽媽」的寶寶,一遍一遍和他說:「玻璃渣會把你扎出血的,比生病扎手指還痛」「爸爸打你是因為怕你扎到,爸爸生氣了」
等到先生收拾好了地上的碎玻璃,寶寶自己拿著他的小泡芙一步步地挪到了先生旁邊,往先生嘴巴裡塞。我偷偷和先生說「孩子哄你呢,看你生氣了。」
從那以後,寶寶每次看到別人拿玻璃杯喝水,都會指著地上說「扎手」。
而動媽和先生也溝通過,不能隨便動手打孩子。為此,動媽還送了《兒童發展心理學》、《正面管教》給先生。
畢竟,我們都是初次為人父母,沒有經驗就要學習,不是麼?
我是「動媽育兒」:自媒體達人,一名從企業管理職位辭職的寶媽,目前是一名寶寶私人營養師、育兒師和多平臺主邀原創作者。寫文不易,歡迎大家多多關注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