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是感到無助?

2020-09-22 聆聽之心



01

無助感的表現

無助感是一種被動且絕望的感受,大多數人都有過這種無助的感受,那麼什麼樣的人會感到無助?無助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無助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處理?......


無助感源於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自身沒有力量保護自己,靠自己靠不著,靠外界杳無音信。


如果自己不去處理,無助感從來不會自己減少。



02

無助感是怎樣產生的

通常來說無助感都是源於嬰兒時代、幼兒時代、或者是在胎兒時代。


胎兒時代和幼兒時代他們沒有辦法保護自己,沒有自救能力,他們只能依賴於父母。


當我們沒有自救能力的時候,一切都需要依賴外界,這種感覺是很可怕的,很沒有安全感的。


我們需要聽天由命,需要別人來掌控我們生活或者生命的時候,這種不安和無助的感受會積累在我們心裏面,等我們長大成人經歷過一些挫敗的時候,這種感覺會出來幹擾你。



比如有人在說你壞話,在針對你,你心裡很不舒服,但是你感覺自己沒有力量,就不知道怎麼去爭辯和反駁,只能任由別人來污衊和冤枉你,你感到非常的無助。


作為正常人,當我們被別人污衊的時候,我們肯定要自證清白,反對別人的觀點。但是有一部分人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會低著頭流眼淚,或者保持沉默,無力反駁別人的觀點。這種情況下別人就會感覺你很好欺負,別人就會變本加厲、肆無忌憚的欺負你。


所以,很多無助感重的人容易遭到欺負,這是由人性的惡決定的。


03

無助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處理

面對無助感的時候,我們應該停下來思考原因,思考是什麼情況導致發生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能自救。


從最根本的原因分析無助,那是自我攻擊。自我攻擊往往是當自己被(父母,家人,朋友)攻擊的時候,你會感覺到自己怎麼說都是沒有用的,為了能夠讓自己很好的生存下來,博得他們的喜歡,讓他們認同我,我就對他們攻擊我的話表示認同。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會出現一系列的無助感,我們會出現自我攻擊的行為,我們自己把自己當成一個糟糕的人,不斷的否定自己,把自己當成一個無用的人。



有自我保能力的人是安全的,沒有自救能力的人是無助的,把自己生死的權利交給了別人,如果別人對你手下留情你可能生存,如果別人傷害你,你就會面臨傷害。


這時候你就會發現,無助感就是自我攻擊,你在否定自己的時候內心是極度無助的。


佛洛依德建立的心理學理論講到人的人格分為三種:自我、本我、超我。


本我是人性的欲望需要;超我是父母留在你心裡的法官形象,會去指責、懲罰、評判你的形象;自我就是平衡在本我與超我之間的,自我的作用就是統治本我與超我。


如果你的自我很弱 ,那麼你的超我會審判你,本我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你會很難受,就會出現神經、抑鬱症,甚至更嚴重的問題。


超我通常比較嚴厲,本我很真實,自我需要平衡兩者。但是如果你的自我承受著攻擊,你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自己很糟糕的話,那你無處可逃。


別人攻擊我們的時候,我們可以反抗,但是當我們處在自我攻擊的情況下,我們非常的痛苦,無法反抗。想要擺脫這種情況,除非你能自救,你能讓自己不再攻擊自己。


無助是所有神經症的表現,但是如果你的自我足夠強大,你能漸漸的統治你的內在,那麼你的無助感會降低。


我們要把無助變得有力量,力量感是從我們自身的強大以及反攻擊而來。一旦你陷入一種無助的境地,感覺所有的人都在針對你、否定你、攻擊你,而你的內在出現了能夠去攻擊外界的能力,你的自我覺得自己能夠攻擊外界,而且沒有收到懲罰,你就會漸漸的相信自己其實是有力量的,是可以對抗的、反駁的,可以保護自己的。



想要擺脫無助感,首先在人際關係中你敢於說徐自己的需求。如果你的無助感很強,你自我攻擊很厲害,你可以找一個地方把讓你感覺不舒服的人自己罵出來,把你想要責怪他的話全部吼出來,你責怪不是給他聽的,是說給你的自我聽的,當你的自我聽到你在責怪別人,確定是別人的錯,不是自己的錯,那麼你可以不用別人的錯來懲罰自己,這時候你的自我開始慢慢強大。


04

哪些人容易出現無助感

很多的討好型人格喜歡以討好別人的方式生存,他們是最容易產生無助感的。尤其是當面對利益衝突的時候,他們會顯得極其無助,因為他們從小就不能保護自己,喜歡討好別人,滿足別人之後才能有自己生存的空間,這樣的人內在是非常的無助的。


人性中的罪惡就是欺軟怕硬,不管在生活中、職場中、戀愛情感中都能體現出來。

比如在職場中,平時你是一個很好說話的人,喜歡委曲求全,當工作中發生利益衝突的時候,同事們可能會讓你受到一些利益的損失,因為你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


戀愛中,如果你一直是那個只求付出的人,在這段關係中你們的地位就出現男尊女卑的現象,久而久之對方就會就得你沒有價值感。



所以,不管在什麼關係中,什麼情況下,我們善於表明自己的態度和觀點,讓我們的自我變的強大,不要在出現狀況的時候表現出自己是一個無助,無能為力的人,而是要有能力改變現狀,有能力自救的人。


05

總結


無助是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有的感覺,有一部分人無助感比較低,自我的能力比較強,無助感對他的影響不大。但是有一些人小時候在父母打壓式的教育下長大的,這種人長大之後就會有很重的無助感,可能一些人通過學習的領悟找到了方法,能夠擺脫那種無助感,還有一部分人繼續在無助裡面,由神經症慢慢加重,有些人一事無成,嚴重的還有的走向自殺。

當我們面對嚴重的無助感,自己已經無法處理了,只要不是很嚴重的抑鬱症、躁鬱症、精神分裂,基本上可以通過心理諮詢得到解決的。


相關焦點

  • 當你感到無助,無能為力的時候,又能怎麼辦?
    當我感到無助,無能為力的時候,又能怎麼辦?一個人在這個滾滾紅塵是很弱小的,猶如螻蟻,感覺無助,無能為力的時候,並不鮮見。祈求上蒼,祈求上帝,那是沒有用的。找父母幫忙,父母養兒育女,這一輩子就夠辛勞的,況且他也沒有那麼大的能力;找朋友,這世上,能有幾個真心朋友幫你。仔細想一想,靠誰也不如靠自己。
  • 為什麼有些女性總是被家暴還不逃離?「習得性無助」了解一下
    因為每次母親被打,我都記得她會問一個問題:「我如果跟你爸離婚,你跟誰?」聽到這個問題,我就會拽著她哀求:「不要你們離婚……」家裡人勸我媽也都是「為了孩子忍忍」。於是,我媽後半生都一直在忍。狗狗在長期的被折磨卻又無法逃離的環境中習慣了,所以知道哪些都是無用的,因此只剩下絕望和無助。這就是習得性無助。而家暴受害者們,就是在施暴者的控制下,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困境。這也是被家暴者不逃離的原因之一。
  • 習得性無助:為什麼你總是間歇性早起,持續性賴床?
    你是不是對這種現象很痛苦,卻又對現狀無能為力?其實,這並不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它只是心理學上的一種效應:習得性無助,而且可以利用它來解決很多看起來很棘手的問題。其實習得性無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也是一種抑鬱症。一個人反覆經歷失敗,導致越來越不相信自己,對做任何事情都沒有信心,導致對生活越來越悲觀,從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 緩解焦慮的兩種方式:原來你總是感到焦慮,是因為內心充滿怨恨
    焦慮是充滿不確定性的,你並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焦慮,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走出焦慮。因為現實中總是充滿競爭的,而競爭又難免引發敵對衝動,所以對於焦慮誰都無可避免。明明不是想死,為什麼在高樓會有往下跳的焦慮呢?從人類進化學來說,人與生俱來就有一種自衛求生的本能。當人感到危險的時候,就會本能的產生一種不良情緒來警告自己遠離危險。
  • 為什麼你總是對未來感到焦慮的8個原因
    1.你將過去的錯誤投射到未來。而且你強化了自我實現的預言,以應對你對改變的恐懼,因為你認為擔心會保護你免受未來的恐懼,假設的失敗,你認為這些失敗是因為你相信你的個人歷史會重演。2.你更害怕別人因為在共同的人生道路上失敗而生氣,而不是因為你未能按照自己的條件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你相信一個安全的未來需要從別人那裡獲得良好的意見,永遠不要愚弄自己或違背傳統規範。然而,來自你的形象意識的自我和你的真實自我的衝突欲望使你陷入一種令人虛弱的焦慮狀態,並且對這兩件事情感到焦慮,你花費了大量時間來擔心你想做什麼以及你認為你是什麼應該這樣做。
  •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感到不快樂?——給生活加點甜
    為什麼現在的人都會對生活感到無力和無助?對生活充滿了消極,感覺自己的身上充滿了負能量。覺得自己越來越不快樂。那一個人是否快樂?我想大約取決於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外在的,那就是我們所生活的一個社會環境或者是物質狀態。
  • 為什麼糖尿病患者總是感到餓?又該如何緩解這種症狀?不妨一看
    而大多數糖尿病患者都是需要長期服用藥物來控制病情的,在飲食上也需要嚴格控制,以免血糖飆升,並且大部分的糖尿病人都有多食的症狀,總是感到餓,好像怎麼也吃不飽一樣,很多人也百思不得其解,不是嚴格控制飲食,少吃高糖分的食物嗎,為什麼多吃一些別的食物還總是會餓?不知道下面的原因你有沒有想到過。
  • 老說「我不會」的孩子,是陷「習得性無助」,3點幫孩子恢復自信
    父母是否常常感到自己的孩子害怕失敗並總是遇到一些困難,他們會輕易說我不會,那麼父母應該小心一點。總是說「我不會」的孩子可能正在遭受「學習的無助」!孩子們習慣性地說「我不會」,這實際上是他們缺乏自信的體現。這種表現不僅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還可能導致他們過度內向或退縮。但是母親知道嗎?孩子說我不知道如何年齡!
  • 習得性無助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賽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
  • 有一種無助,叫習得性無助.
    它是指人或動物接連不斷地受到挫折,便會感到自己對一切都無能為力,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關於這個詞的來源,涉及到一項與動物有關的實驗。該實驗發生於1967年,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Seligman)實施:一開始,他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鳴器一響,就給狗以難受的電擊。可想而知,被困在籠子裡的狗無論如何也逃避不了電擊。如此反覆,多次電擊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當蜂鳴器再次響起,塞利格曼沒有像之前那樣給狗電擊,而是先打開了籠門。
  • 你為什麼總是被冒犯,被無理對待?
    我在生活中有太多不受人尊重,被無理對待的經歷:比如:他們總是很自在、很隨意、很輕鬆地拜託我去做一些事情;別的女生去催交作業,沒寫完的人都畢恭畢敬的;我去催作業,一個兩個大爺脾氣就立刻出現了。為什麼他們可以做到對別人尊重,對我就不行了呢?
  • 熱門考點心理學--習得性無助
    在每次實驗中,電擊終止都是在實驗者掌控之下的,而狗會認識到自己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外界的控制,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指的是由於連續的失敗體驗而導致個體產生的對行為結果感到無力控制、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其實就是我們平常經常提到的「破罐子破摔」、「聽天由命」。
  • 習得性無助對孩子的影響:為什麼有些懂事的孩子總說自己不快樂
    其實,這年輕人是心理學上典型的「習得性無助」心理表現。心理學上把「一個人經歷了挫折和失敗後,面對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稱為「習得性無助」。這也是為什麼長大後,很多懂事的孩子都覺得,小時候的自己非常不快樂的原因。這種情況在家教特別嚴厲或特別溺愛的家庭裡都很容易出現。
  • 緩解孤獨感的兩種方式:為什麼你總是感到孤獨?主要還是因為太懶
    無論你是逃避現實還是更加徹底的選擇放棄,這都是缺乏勇氣面對現實的表現。因為現實中總是充滿了不確定性的,你其實也並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孤獨,什麼時候能夠走出孤獨。他說自己其實孤獨的要命,每當一個人呆在家裡的時候,他感覺這個世界就剩他一樣,就好像小時候媽媽總是把他一個人丟在家裡。
  • 一首英文金曲送給大家,希望在你無助的時候能給予你一點幫助
    一首英文金曲送給大家, 希望在你無助的時候能給予你一點幫助文/小喬天天說相信在這社會中,隨著音樂種類的不斷增多,應該有很多寶寶還是注重抒情的歌這首歌旋律緩慢低沉,帶給人們一種不同的意境,聽著一個人的無助,和電影的內容相符合。給人一種空靈漸行漸遠的感覺。它既不屬於民謠,也不是我們的搖滾樂,但是它同時能帶給我們民謠和搖滾所能給我們的體驗,這就是它的精彩之處,也是他的魅力所在。這首歌很有寓意的,原作者告誡聽而不聞只讓社會像癌症更糟糕。
  • 職場人「習得性無助」如何自救?
    ……大家一葉知秋、見微知著,目前可以確定,習得性無助會導致:免疫力下降、易感染疾病;認知能力降低;加速衰老、影響顏值;高血壓、心臟病、癌症風險提升。是否覺得要正視這個問題了。那麼,為什麼人類要進化出習得性無助?經歷哪些事情會引發?
  • 小心「習得性無助」,悄悄拖垮孩子
    故名意思,有一種無助的心態,是 後天習得 的。在1967年,美國有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經典動物實驗。將狗關在籠子裡,蜂鳴器一響,狗就會遭受到電擊。再當蜂鳴器響起時,他不再躲藏,只是無助絕望地倒地,等待痛苦的來臨。絕大部分家庭,當然不會用這麼"殘忍"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可"習得性無助"卻也比我們想像中,來得更常見。
  • 塔羅牌佔卜:對方為什麼對你總是忽冷忽熱的?
    塔羅牌佔卜:對方為什麼對你總是忽冷忽熱的? 在感情裡,總是有人自我懷疑,尤其是感覺對方對自己並沒有多上心的時候,總是覺得對方並沒有多在乎自己,甚至是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做錯了,今天我們就用塔羅牌來佔卜一個,他為什麼對你總是忽冷忽熱的,總是感情不是那麼的真誠。
  • 上班族總是感到疲乏無力?這些原因帶你走上了「亞健康」之路
    一、上班族總是感到疲乏無力、無精打採?身體過勞 如果你的工作時間本身不算太長,即使工作是朝九晚五但身體仍舊吃不消的話,那麼就很有可能是你的工作讓你的身體過於勞累了。上班族在工作時,身體和神經都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一般而言身體是可以接受的,但長期過於勞累的工作會讓你的身體難以適應,它超過了機體承受壓力的負荷。
  • 幫助抑鬱無助孩子找回興趣和活力的方法
    當孩子無法確認父母的愛時會抑鬱,感覺自己非常無能,對自己感到失望、挫敗會抑鬱,在和朋友相處得不融洽時會抑鬱,在即便繼續做下去也沒有任何用處、毫無意義的時候也會抑鬱。事實上,因為每個人都可能會抑鬱,所以與其追究為什麼會抑鬱,提前想好抑鬱時的對策更為重要。在聽說孩子得了抑鬱症之後,很多父母都會想:「小孩子怎麼會得抑鬱症呢?」是的,孩子也會抑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