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帶娃路上,有哪位媽媽不曾被孩子折騰的精疲力盡,也許你竭盡全力想要給孩子講道理,可他就是聽不進去,也許你很想了解孩子的世界,可他卻不能完整的將自己的感受表述給你,甚至不願意講給你聽。
良好的親子關係,應該是一場愉快的相處,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會願意對你講出他的感受,當你給孩子提供建議時,他願意聽你來講。
事件:孩子不小心打翻了水杯,戰戰兢兢等待媽媽發火
處理方式一:媽媽大吼:你怎麼這麼不小心,都跟你說過多少次了,離水杯遠一點。本就害怕的孩子聽到媽媽的吼叫更是嚎啕大哭起來,孩子的情緒也讓媽媽更加煩躁,一場母子大戰悄然拉開。
處理方式二:媽媽關切的問孩子,有沒有燙傷,並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也不想打翻水杯的,但是現在水撒了一桌子,我們是不是要處理一下。聽完媽媽的話,孩子拿來毛巾擦乾了桌面,並向媽媽道歉,表示自己下次一定會小心。
從這個小小的事件裡,我們來看一下,親子關係中,怎樣才能讓孩子願意聽你說、肯對你說。
對於接納孩子的感受,很多父母會有一個誤區:他明明犯錯誤,我還接納他,這不是助長他繼續犯錯嗎?其實,接納≠縱容,接納孩子,是說要接納孩子這個人,而不是他的錯誤。
孩子打翻水杯,原本就在擔憂會被媽媽責罵,這時如果媽媽大吼,只會讓孩子心理崩潰或是激發孩子逆反心理來與媽媽對抗,而接納孩子此時擔憂的感受,給予回應,讓孩子知道,他是被接受被理解的,反而會更願意承擔自己的責任。
向孩子表達你的感受,需要直觀的說出你的感受,而不是用攻擊孩子的方式。
也許你剛剛提醒過他,水杯裡剛剛倒了熱水,讓他離的遠一點,可是他還是把水杯打翻了,這讓你覺得很生氣。不妨告訴他,他對你的提醒不在意,讓你很生氣,導致現在水杯被打翻,如果他被燙傷了,媽媽會很心疼。
不要因為孩子的錯誤就攻擊孩子說他「笨」,「熊孩子」,「沒腦子」,這些傷害孩子的字眼,再憤怒也要忍住不要說。
任何時候,打罵孩子都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在孩子打翻水杯事件中,第一種處理方式裡,媽媽責罵了孩子,激化了母子矛盾,也許孩子下一次一定會小心,但媽媽的不理解也會給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
而在第二種處理方式裡,媽媽接納並回應了孩子的感受,並且媽媽用讓孩子幫忙處理打翻水杯的事件,讓孩子知道犯錯誤,正確的做法是解決問題。全程沒有責罵,沒有懲罰,卻教會了孩子如何面對錯誤。
父母與孩子的矛盾,正是通過一個個的小事件,一次次的不被理解,不被接納而一點點堆積起來的。其實在親子關係中,只有父母真正肯「蹲下身子」,平等的對待孩子,學會正確回應孩子的感受,孩子才願意聽你說,願意向你表達他的感受。
做父母是一場修行,處理親子關係是考驗每一位父母的一大難題,你家的親子關係都是怎麼處理的,有什麼好的辦法一起來分享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