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經濟參考報】;
原標題:「涉老」理財案件數量有所攀升 服務老年人理財 金融機構應有所為
老齡人口逐漸增多,老年人如何守好自己的「錢袋子」?《經濟參考報》日前就這一話題展開調研了解到,大部分老年人仍偏好安全、穩健的投資類產品,對結構相對簡單的金融產品更容易接受。而鑑於以上特點,大部分金融機構也專門針對老年客戶,儘可能在符合其風險偏好的同時滿足其投資需求。
不過,記者在調研中也發現,部分老年人有強烈的實現「錢生錢」的願望,近年來,涉及老年人理財的案件糾紛也日益增多。業內人士建議,老年人一定要在正規金融營業場所和金融平臺上辦理業務,不可盲目追求高收益,掉入高息理財的詐騙陷阱。
大部分「求穩」 少部分「追高」
記者在北京部分社區調研發現,當前老年人理財仍追求「穩」,大部分老年人偏向安全、穩健及流動性較好的投資類產品。國債、銀行存款、大額存單、低風險銀行理財等仍是老年人理財的主流選項。
房山一退休居委會工作人員張大爺告訴記者,他一般就選銀行定期存款,「存銀行主要是圖個踏實穩定,能保值就行。」他說。家住北京石景山區的63歲退休文員李大媽也表示,自己的理財方式以銀行低風險理財產品為主,主要靠銀行工作人員的推薦。
「老年人群體普遍風險承受能力較低,一方面由於收入來源有限,對資金的安全性要求高;另一方面,由於身體、家庭等原因可能存在突發性資金需求,因此具備一定資金流動性需求。基於以上特點,老年人更為偏好儲蓄存款產品、中短期限保本類或低風險理財產品。」工行北京公益橋支行副行長尚立新表示。興業銀行北京分行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從產品結構來看,老年客戶對於新生事物的接受和理解力相對較弱,他們更偏好結構相對簡單的金融產品。
不過,記者在採訪中也了解到,部分老年人也能夠接受高風險產品。「我理財沒什麼困難,股票、基金、理財產品都會進行購買,也基本都能明白產品內容。」來自北京70歲的退休審計從業人員王大爺表示,自己退休前就經常炒股,有一定理財經驗,因此願意購買部分高風險的金融產品。
《寧波市老年人數位化金融工具使用情況研究》指出,老年人也開始操作電腦進行炒股,雖然尚屬少數,但是他們離操作現代電子工具進行金融活動更近了一步。更加重要的是,老年人沒有勞動收入,很多只能依靠存款、退休金、養老保險過生活,他們希望實現「錢生錢」,購買金融產品以達到資產保值增值的訴求強烈。
金融機構做到「賣者盡責」才能要求投資者「買者自負」
為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理財需求,多家銀行已針對老年人推出相應產品和服務。
浦發銀行北京分行零售業務部產品經理表示,浦發在售的安享贏、結構性存款產品均是較為適合老年人的熱銷存款類產品,「儲蓄存款產品安享贏保本保息,利率較央行基準利率上浮。此產品最低1000元即可購買,存期內支持多次提前支取,相對一般理財產品更為靈活方便,對老年人客戶較為友好。」
尚立新也介紹稱,工行也在產品和服務方面針對老年客戶進行了改進,「在產品上,工行針對60歲以上客戶提供特色儲蓄產品,支持提前支取,產品持有到期還可較同期限央行基準利率一定比例上浮。同時,工行還提供『固收+』產品、理財產品等,分散非系統性投資風險,儘可能在符合老年人風險偏好的同時滿足其投資需求。」她表示。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認知能力有所下降,金融機構在向老年人提供服務時需要更耐心,詳細解釋客戶購買或投資產品的風險點,且儘量避免向老年客戶宣傳較複雜和較高風險的投資產品。此外,記憶衰退也是老年人難以避免的問題,金融機構針對老年客戶應及時告知產品的變更情況。」普益標準研究員張迪表示。
北京西城法院法官郝卉也表示,相比於年輕群體,金融機構對老年人應盡到符合其認知水平的特殊告知義務,並就告知事實留存記錄。金融機構只有做到「賣者盡責」,才能要求投資者就投資損失「買者自負」。另外,金融機構應對老年人進行電話回訪,給予老年人理解產品內容的考慮期。
記者從興業銀行北京分行了解到,針對老年人特點,該行配備了有資質的理財經理,向老年客戶提供金融及產品方面的諮詢。對購買金融產品的老年客戶,興業銀行的理財經理一般在產品到期前兩天會與老年客戶取得聯繫,告知產品到期信息,避免老年客戶遺忘。
警惕深陷「高息陷阱」
「本金安全是第一位,老年人不可盲目追求利益,高收益往往伴隨高風險,甚至可能遇到洗錢、詐騙等金融犯罪活動。」張迪表示。
記者從北京西城法院獲悉,近年來西城法院受理的涉老年人理財案件數量有所攀升。近三年西城法院受理相關案件共1000多起,案件涉及種類逐年增加,除了老年人與銀行機構的糾紛外,還涉及老年人參與證券、基金、信託等投資糾紛,涉案合同複雜程度越來越高。
郝卉說,當前,最普遍也是最能切中老年人「要害」的套路,即「真保本」「高收益」的虛假宣傳與承諾,面對動輒10%甚至20%以上的保本收益宣傳,很多老年人會忽略風險,僅憑對宣傳機構的信任,做出投資決定。老年人投資理財時,對高於市場平均收益率的金融產品應保持足夠警惕。
尚立新建議,老年客戶一定要在正規金融營業場所和金融平臺上辦理業務,對於網上、微信群裡、路邊主動推薦等自身並不了解的情況、領域,要格外提高警覺,切勿因高息、熟人等因素落入理財陷阱。
郝卉也表示,需要識別不法分子的虛假包裝。不法人員在冒名出售虛假的金融產品騙取資金時,往往會對自身營業場所、機構名稱、理財產品進行粉飾和包裝,誘騙老年人誤以為資金投向正規的金融產品。建議老年金融消費者投資理財時,應查驗金融機構的金融業務許可證、營業執照等證件,並利用網絡,撥打監管機構電話等方式進行核驗、諮詢。張迪也表示,對理財感興趣的老年人可以適當學習一些金融知識,了解金融市場活動,有助於辨別投資項目可信與否。
興業銀行北京分行相關負責人也表示,隨著金融理財行業日益擴增,產品五花八門,建議老年客戶慎重購買高收益產品,儘量選擇簡單易懂的產品,購買複雜產品一定與家人商量。此外,建議老年客戶要根據自身情況留存一定的流動性資金,可隨用隨取,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