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上訴 個人信息保護諸多困境待解

2020-12-20 中國青年報

人臉識別技術已廣泛用於安防、金融、消費等領域 圖表製作:王姍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姍姍

「判決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刪除原告郭兵相關面部信息,並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11月20日,隨著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的一審宣判,郭兵的朋友們發來「祝賀勝訴」的簡訊,但郭兵對這起被媒體廣泛稱為「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的一審判決結果不服,已經向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一審宣判第二天,郭兵發朋友圈表示「不服判決」

2020年11月29日,郭兵向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交的民事上訴狀部分截圖 受訪者供圖

「一審判決對人臉識別濫用的警示作用不明顯,現在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依舊理所當然的強制消費者『刷臉』入園。」12月16日,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杭州中院已受理其上訴,二審將於12月29日開庭。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張建文也對記者表示,「人臉識別第一案」的意義可能僅僅止步於個案,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的諸多難題、困境依然待解。

案件之外,因人臉識別濫用造成危害的事件不斷發生,公眾對人臉識別技術的討論熱度也逐漸上升。人臉信息和較於其他個人信息有何特別之處?為何企業爭相落地人臉識別應用?使用人臉識別這種個人生物信息的邊界在哪裡?

逛動物園強制「刷臉」有必要嗎?

2019年10月17日晚,郭兵發朋友圈吐槽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強制收集個人敏感信息

受訪者供圖

簡訊內容截圖 受訪者供圖

2019年10月17日,郭兵收到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發給他的「指紋識別入園方式升級為人臉識別」的簡訊。當晚,他截圖發朋友圈吐槽:「這家公司強制收集個人敏感信息越來越過分了」。

有著法學專業背景的郭兵,對人臉等生物敏感信息尤其關注。此前,他就對酒店「刷臉」入住以及人臉信息安全保障存疑:「如果已經核實了身份證信息,基本就可以判定為本人,『刷臉』並不是完全有必要的。」

為了核實簡訊內容的真實性,10月26日,他決定去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一探究竟。

「『刷臉』入園是否為有關政府部門要求?人臉識別設備由哪一家公司提供?」在和工作人員交涉時,他發現門檢員正用手機為遊客「刷臉」,而非專業人臉識別設備。

「智慧景區都這樣做。」「今天遊客多,手機『刷』快一些。你放心好了,信息很安全的。」

工作人員的答非所問,讓郭兵對園方的個人信息安全保障產生不安感,「萬一因員工安全意識不高或有不法想法,致使我的人臉信息洩漏怎麼辦?」最終,在協商退卡無果後,他選擇了訴訟的方式。

一審時,郭兵起訴書中的八項訴訟請求 受訪者供圖

一審中,郭兵提出的,要求判定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相關格式條款內容無效的四項訴訟請求均未得到法院支持。這成為了他上訴的最主要原因。

一審法院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9條規定,認定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以甄別用戶身份、提高用戶入園效率為目的使用指紋識別具有合法性。根據《合同法》有關規定,認定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刷臉」入園這一要約,未對郭兵發生法律效力。

2020年6月15日,原告郭兵出席一審庭審 受訪者供圖

「照此推定,人臉識別格式條款無疑也是合法有效的,相當於默認了野生動物世界『刷臉』要求的合法性。這不是『架空』了相關立法對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意義嗎?」談及這一判決,郭兵的語調愈發激動,他認為,法院未解釋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強制消費者使用單一方式入園的霸王條款不符合「合法、正當、必要」原則,「如果依據手機號和姓名完全可以認定入園者的身份,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就不具備必要性。」

對此,張建文也指出,一審法院並未對人臉識別技術的使用界限、面部特徵信息的處理規範等核心問題進行討論,這與人臉識別技術的特殊性、面部特徵信息的高敏感性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的立法走向並不符合。

人臉信息收集缺乏有效規制 你的「面子」可能在「裸奔」

在上訴狀中,郭兵強調了此前註冊指紋識別入園時,雖接受了園方拍照的要求,但不能默認他同意「人臉識別」,「否則所有的商家都可以打著拍照的幌子收集人臉信息。」

其實,像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一樣,不經意見徵求就默認個人同意「人臉識別」的現象並非個案。

有媒體報導,一些房企售樓部利用人臉識別系統精準識別出初次到訪客戶,針對性推出購房優惠。這看似是讓利消費者,實則是在未告知消費者的情況下私自收集人臉信息,進而實現精準營銷等商業化目的。

「一些政府部門出於維護公共安全目的使用人臉識別技術,通常不會建立在個人同意的基礎上,當公眾習慣了此種方式,對於商業領域未經同意收集面部信息的行為,自然『不排斥』、『沒有警惕性』。」張建文表示。

某「刷臉」支付設備供應商工作人員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透露,每增加一個「刷臉」支付訂單,商家會得到相應的返利佣金,所以大多數商家會首選讓客人「刷臉」支付,「客人也不太會有異議,甚至覺得很好玩。」

「技術應用不能不擇手段,不能沒有『溫度』。」對此,浙江律匠律師事務所律師李秀蓮認為,不合法、不合理的科技應用不僅不會使生活變得美好,還會讓社會倒退。

「我們的『臉』太容易得到了。我堅持在第三方技術機構見證下,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刪除我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照片、指紋等全部個人信息,」郭兵認為,一審法院僅判決野生動物世界自行刪除他的面部信息讓他「很沒有安全感」,「我連他們將面部特徵信息保存在哪裡都不知道,更不用談確認信息是否刪除了。」

「目前對人臉信息收集、應用並沒有現行的規定和標準,更多依託收集者的道德水平,這很讓人擔心。」郭兵坦言,最初他的一些朋友和家人說他太較真,沒必要打官司,但他認為,這不是他一個人的事,「引起企業和社會對人臉等敏感的個人生物信息的重視,案子才有現實意義。」

滯後的立法亟待提速

郭兵和張建文都表示,在《民法典》尚未生效、《個人信息保護法》尚未出臺的背景之下,我國個人信息尤其是人臉等生物敏感信息的保護規範相對分散,個人通過訴訟維權的難度較大。

一審中,郭兵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網絡安全法》以及《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等作為訴訟的主要法律依據。其中,《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雖然肯定了消費者享有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但制度設計實際上很難對經營者收集、處理個人信息行為起到真正的約束作用,而《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屬於國家推薦性標準,並非強制性標準。

令人欣慰的是,面部特徵信息處理的限制性規定在行業內部規範和地方性立法已有所體現。2020年11月,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牽頭編制的《信息安全技術 遠程人臉識別系統技術要求》實施,對遠程人臉識別系統中關鍵環節制定了參考標準。日前,工信部也要求App在收集用戶圖片、人臉等個人信息時要遵循「最小必要化」原則。杭州在全國率先啟動了人臉識別禁止性條款的地方立法——《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明確了小區物業不得強制進行人臉識別 。將於2021年1月1日實施的《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規定了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商會禁止採集人臉、指紋、聲音等生物識別信息。

「這是實踐正向反哺立法的一種表現。」郭兵參與了《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前期的立法聽證,但他也指出,「仍需認識到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指紋、人臉等生物識別信息的明確法律規定。」

為此,在《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徵求意見階段,他提交了一份《關於完善生物識別信息特別保護的意見》,建議提高人臉信息技術應用的門檻,並納入行政許可的範疇;對公共安全和公共場所加以具體列舉,進一步明確「公共安全目的」範圍。

在張建文看來,《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雖然將敏感個人信息和一般個人信息作了分類,確立了面部特徵信息的特殊地位,但在人臉信息處理條件上仍較為寬鬆。他建議,人臉識別應用各方應強化數據安全合規治理,推動建立行業自律組織和行業自律規範,加強行業自律,以彌補行政監管的不足。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杭州12月19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上訴 逛動物園刷臉有必要嗎?
    本文轉自【中國青年報】;「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上訴個人信息保護諸多難題待解「判決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刪除原告郭兵相關面部信息,並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11月20日,隨著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的一審宣判
  • 「人臉識別第一案」郭兵:人臉信息關係重大,仍會繼續上訴
    11月23日郭兵對時代財經表示,這次司法判決的重大意義在於,對規範人臉識別技術的使用起到一定的司法指引效果。儘管如此,由於涉及到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的格式條款性質的內容被法院駁回,郭兵計劃繼續上訴。在郭兵看來,這不僅僅是涉及到個人的合法權益,還涉及其他消費者的權益。
  • 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給個人信息保護「長了臉」
    11月20日,被稱為「人臉識別第一案」的郭兵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有限公司服務合同糾紛案一審宣判,判決野生動物世界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刪除郭兵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11月21日《北京青年報》) 可以說,人臉識別第一案從「訴求表達」到「法庭立案」,從「對簿公堂」到「終於宣判」,經歷了曲折過程。
  • 人臉識別第一案,信息保護分水嶺?
    (11月22日《新京報》)可以說,人臉識別第一案從「訴求表達」到「法庭立案」,從「對簿公堂」到「終於宣判」,經歷了曲折過程。這個過程,是「個體」與「群體」的較量,是「護法」與「違法」的較量,是「權益」與「侵權」的較量。人臉識別第一案,「賠錢」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法律給個人信息的權益維護「長了臉」,其價值遠遠超越了1038元的賠償。
  • 光明時評:「人臉識別第一案」勝訴,不應有個人信息受保護的錯覺
    作者:陳城近日,「人臉識別第一案」一審宣判。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判決野生動物世界賠償郭某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刪除其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駁回郭某提出的其他訴訟請求。
  • 動物園「人臉識別案」一審宣判 人臉識別使用邊界到底在哪?
    央廣網北京11月21日消息(總臺央廣記者白傑戈 富陽臺記者章凌智)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將年卡中的指紋識別入園變更為人臉識別入園,被法學博士出身的用戶郭兵告上法庭,成為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郭兵告訴記者:「對判決目前沒有支持部分訴訟請求,我應該還是不服的,會選擇上訴。不論是指紋識別還是人臉識別,這種技術應用在杭州野生動物世界這樣的公共場所,顯然是沒有道理的。入園的方式,從個人信息權益風險的角度,可以選擇風險相對小一些的方式,而不是選擇風險隱患最大的這兩種方式。」被告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的代理律師劉順義表示:「我們對法院的一審判決結果不服,我方會向杭州中院提起上訴的。
  • 「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
    20日,這一涉及公民生物識別信息採集的服務合同糾紛案,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一審宣判。最終,法院判決野生動物世界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刪除其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駁回郭兵提出的其他訴訟請求。法院經審理查明,2019年4月,原告郭兵支付1360元購買野生動物世界「暢遊365天」雙人年卡,確定指紋識別入園方式。
  • 「人臉識別第一案」二審:人臉識別入園必要性成庭審爭議焦點
    庭審現場「人臉識別第一案」二審開庭——12月29日15時,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郭兵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有限公司服務合同糾紛上訴一案。2019年10月,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收到一條簡訊:「(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園區年卡系統已升級為人臉識別入園,原指紋識別已取消。
  • 「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用法律為人臉識別釐清邊界
    「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去年4月,郭兵支付1360元購買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雙人年卡,當時確定指紋識別入園方式。郭兵給園方留存了電話號碼等信息,並錄入指紋。之後,園方單方面要求改成人臉識別。被惹惱的郭兵於是在去年10月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確認野生動物世界店堂告示、簡訊通知中相關內容無效,並以野生動物世界違約且存在欺詐行為為由要求賠償年卡卡費、交通費,刪除個人信息等。目前,一審判決園方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刪除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不過郭兵向新京報記者表示,由於其大部分訴訟請求未得到法院支持,將繼續上訴。
  • 天津採集人臉識別信息有法可依 過度收集個人信息行為被戴「緊箍咒」
    產業藍海下風險與機遇並存據統計,2010-2018年,中國人臉識別行業市場規模年均複合增長率達30.7%,預計到2024年市場規模將突破100億元。但廣闊藍海面前,行業發展仍面臨著諸多信息安全問題。尤其在金融領域,指紋、人臉識別等技術更存在著更大的風險隱患。介於以上,近年多地也在不斷對人臉識別等技術加以規範。
  • 人臉識別第一案"落槌,隱私邊界清楚了
    本文作者會文是金融科技行業從業者,全文僅代表個人觀點。在當前寬鬆的環境下,似乎隨便一家機構都能輕易的獲取你的人臉信息。"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日前,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結束審理了"郭兵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合同糾紛"一案,當庭宣布了裁判結果。
  • 評論|「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但「依法刷臉」依然任重道遠
    (據11月22日新華網)這起案件被稱為「人臉識別第一案」,去年4月,郭兵支付1360元購買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雙人年卡,而園方之後單方面要求,將原本確認的指紋識別入園方式更改為人臉識別。郭兵認為野生動物世界違約且存在欺詐行為,於去年10月將其告上法庭。這一案件看似是合同糾紛,但爭議焦點卻是在經營者擅用「人臉識別」的合法性上,也因此引發了極大關注。
  • 部分訴訟請求未獲支持 「人臉識別第一案」主訴人郭兵寄出上訴狀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部分訴訟請求未獲支持,「人臉識別第一案」主訴人郭兵寄出上訴狀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11月29日獨家獲悉,繼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宣判之後,「人臉識別第一案」主訴人郭兵今日寄出了上訴狀。據微信公眾號「富陽法院」消息,2020年11月20日下午,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宣判原告郭兵與被告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有限公司服務合同糾紛一案,判決野生動物世界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刪除郭兵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駁回郭兵提出的確認野生動物世界店堂告示、簡訊通知中相關內容無效等其他訴訟請求。
  • 人臉識別第一案:你的「臉」誰做主
    □本報評論員 夏遠望11月20日,被稱為「人臉識別第一案」的當事人郭兵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有限公司服務合同糾紛案一審宣判,判決野生動物世界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刪除郭兵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
  • 「人臉識別第一案」:沒有勝訴的勝訴
    1年零23天後,2020年11月20日,這樁「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一審宣判:野生動物世界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刪除郭兵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  對這樣的結果,郭兵並不完全滿意:法院僅支持了刪除自己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這一項,而主張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相關格式條款內容無效的四項訴訟請求,未得到法院支持。
  • 「人臉識別第一案」:沒有勝訴的勝訴
    1年零23天後,2020年11月20日,這樁「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一審宣判:野生動物世界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刪除郭兵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郭兵決定上訴。【以下是他的口述】2019年10月17日晚,我看到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發來的簡訊,稱入園識別系統已更新,年卡用戶需要激活人臉識別系統,否則無法入園。我將這條簡訊截圖發了朋友圈,吐槽「這家公司強制收集個人敏感信息是越來越過分了」。
  • 「人臉識別第一案」主訴人郭兵:我為什麼推動「人臉識別」入法
    「修訂草案」第四十四條企業義務條款中新增了一款規定,物業服務人員不得強制業主通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設施設備。如果該規定最終付諸實施,將成為全國首部將小區人臉識別納入物業管理的法定條例。提出這條建議的,是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他研究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問題多年。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一一「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主訴人。
  • 「人臉識別首案」原告勝訴:為民眾「護臉」也是為法律「長臉」
    你讓我「刷臉」,我告你侵權,因此而備受輿論關注的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落槌了。當事人表示,對判決結果「部分滿意」,將考慮提起上訴。但此後園方卻單方面將指紋識別「強制」升級為「刷臉」入園,當事人為此將園方告上法庭。由於涉人臉識別訴訟此前在國內並無先例,該案被賦予了遠超出個案的價值。儘管當事人法律訴求在於個體權益保障,可公眾普遍希望,這起帶有「第一案」光環的案件,能在對具體糾紛定分止爭之餘,也能用司法力量劃定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的邊界,為公民信息安全與生物特徵識別技術應用的平衡拿捏「打樣」。
  • 「人臉識別第一案」:沒有勝訴的勝訴_新聞中心_中國網
    1年零23天後,2020年11月20日,這樁「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一審宣判:野生動物世界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刪除郭兵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對這樣的結果,郭兵並不完全滿意:法院僅支持了刪除自己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這一項,而主張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相關格式條款內容無效的四項訴訟請求,未得到法院支持。
  • 人臉識別第一案,這不是小題大做
    他們向所有的年卡用戶發送一條信息:指紋識別取消,未註冊人臉識別的用戶將無法正常入園。請儘快前往年卡中心註冊。作為年卡用戶之一的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收對採集人臉信息的安全性、合法性、隱私性表示懷疑,萬一信息洩露誰能負責?10月28日,郭兵向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提起了訴訟。11月1日,法院決定立案受理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