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集體轉向「大零售」 對公業務貢獻近半廣發銀行異類

2020-12-19 投資時報

全國性銀行中,平安銀行、中信銀行、浙商銀行對公業務收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較大,都超過50%,而廣發銀行比重最低,僅為27%且全年虧損

文 | 標點財經研究員 黃鳳清

一直以來,對公業務是中國銀行業的業務基石。儘管近年來各大銀行努力向零售業務轉型,但公司金融業務依然是各商業銀行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其對銀行營業收入的貢獻度接近一半。

那麼,在「得零售者得天下」的業界共識下,銀行這塊昔日老砥柱的發展又呈現出怎樣的特點?

標點財經研究院攜手《投資時報》重磅推出《2017中國銀行業全樣本報告》,對5家國有銀行、12家股份制銀行、40家城商行、13家農商行、10家外資行共計80家商業銀行各業務條線數據進行了統計梳理。

從銀行業2016年年報披露的數據來看,全國性銀行(包括五大國有銀行及股份制銀行)公司金融業務收入在營收中的佔比多數仍在四成以上,更有甚者超過五成。國有大型銀行在對公信貸規模上佔據絕對優勢,但增速已相當緩慢,相反,中小型銀行在這一業務上仍處於相對迅猛的發展階段。不過,與對私業務對比,公司類貸款規模的增速大多低於個人貸款增速。

營業收入重要來源

在嚴峻的市場環境下,銀行在對公業務上的開拓日漸艱難,轉型需求迫切。在此背景下,各大銀行將零售業務作為轉型突破口,紛紛推進「大零售」戰略。

儘管如此,當前公司金融業務收入依然是銀行營業收入中的一大重要來源。以全國性銀行為例,在5家國有行和12家股份制銀行中,剔除5家未披露相關數據的銀行後,2016年公司金融業務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整體佔比達到46.2%,幾乎佔去一半。

佔比最高的是平安銀行。該行通過整合公司、投行與資金同業業務,重構大對公板塊,其2016年包括對公及同業業務在內的批發金融業務收入為693.58億元,在營業收入中的比重高達64.39%,利潤佔比則約51%。至2016 年末,平安銀行公司客戶42.2萬戶,其中有效客戶9.18萬戶,有效結算客戶2.37萬戶、較年初增長10.7%。

其次是中信銀行,2016年公司銀行業務收入為856.39億元,佔營業收入的55.7%。中信銀行客戶重點定位於「大行業、大客戶、大項目和高端客戶」,並拓展依附於大行業、大客戶、大項目業務鏈條上的中小企業,構建全產業鏈的中小企業客戶經營模式,以大公司業務促進中小企業業務。截至2016年末,該行對公客戶總數58.99萬戶,同比增長6.50%。

浙商銀行的佔比也在五成以上,179.11億元的公司銀行業務收入佔去了營業收入的53.22%。至2016年末,該行公司客戶數近5.55萬戶,同比增長23.96%。

佔比超過45%的還包括交通銀行、招商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和民生銀行。其中交通銀行2016年公司金融業務收入952.37億元,佔營業收入的49.31%,在五大國有行中領先。該行2016年公司金融業務實現利潤總額439.94億元,境內行對公客戶總數較去年初增長9.96%。

光大銀行、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的佔比均在40%-45%之間,分別為44.93%、43.46%、40.27%。

公司銀行業務收入佔比低於四成的全國性銀行只有廣發銀行一家。該行2016年公司銀行業務收入為149.4億元,佔營業收入的27.01%。從利潤總額來看,其公司銀行業務收入全年虧損83.27億元,個人銀行及信用卡業務已成為最大的收入和利潤來源。

不少城商行的營收及利潤同樣倚重於公司金融業務。如北京銀行2016年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為474.56億元、222.98億元,其中來自公司銀行業務的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為312.4億元、170.12億元,佔比高達65.83%、76.29%。江蘇銀行2016年營業收入為313.59億元,其中210.57億元來自公司金融業務,佔比達67.15%。

中小銀行勢頭更猛

信貸業務是商業銀行最重要的資產業務,也是目前商業銀行的主要盈利手段。而在銀行信貸規模中,對公信貸依然是大頭。

從2016年末公司類貸款及墊款這一指標來看,若不將票據貼現考慮在內,國有大行在規模上優勢明顯,但增速較低。五大國有行規模均在2.5萬億元以上,其中工商銀行以8.14萬億元遙遙領先,中國銀行以6.27萬億元緊隨其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規模亦均在5萬億元以上,而交通銀行為2.79萬億元。在增速上,交通銀行相對較高,為6.85%。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分別增長3.45%、2.7%和1.51%,農業銀行則略有縮水,下降0.2%。

相比之下,股份制銀行公司類貸款及墊款規模稍遜,但增速上略勝一籌。在12家納入統計的股份制銀行中,2016年末公司類貸款及墊款餘額超過萬億元的有6家,由高至低依次為中信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和光大銀行。而規模在4000億元以下的有3家,其中恆豐銀行為3645.98億元,浙商銀行為3532億元,渤海銀行以2682.68億元墊底。不過,這3家規模較小的股份制銀行在這一業務上的增長相當之快,增速分別為34.19%、45.66%、29.94%。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和民生銀行的增速亦達到10%以上,遠高於國有行的增速。

城商行在對公信貸業務的擴張上也較為迅速,規模增速超過10%乃至20%的不在少數。其中九江銀行同比增長37.47%,貴陽銀行、廈門國際銀行、寧波銀行的增速也均超過30%。

對公貸款增速低於個人貸款

在銀行將業務重心轉向零售業務的過程中,公司類貸款增速已逐漸落後於個人貸款的增速。17家全國性銀行2016年公司類貸款餘額增幅平均為12.47%,而個人貸款餘額增幅平均達到29.41%。

將2016年公司類貸款餘額增幅與個人貸款餘額增幅作對比,17家全國性銀行中,浦發銀行二者之間的差距最為懸殊。該行2016年末個人貸款餘額同比大增65.2%,而不含貼現的企業貸款餘額增幅為8.47%,二者相差超過56個百分點。截至2016年末,浦發銀行公司客戶數為125.58 萬戶,較上年末增加9.92萬戶,增長8.58%,而個人客戶數增幅為16.1%。

渤海銀行的差距也較大。儘管其公司貸款增幅也有近三成之高,但依然低於個人貸款增幅近49個百分點。

而同為對公業務,公司貸款增幅整體上也要低於公司存款增幅。17家全國性銀行2016年公司類存款餘額平均增幅為14.73%,高於貸款平均增幅2.26個百分點。不過,不同銀行間分化較為明顯,渤海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華夏銀行、廣發銀行、浙商銀行、浦發銀行和交通銀行的公司類貸款增幅高於存款增幅,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恆豐銀行、中信銀行、建設銀行以及農業銀行則相反。

相關焦點

  • 平安銀行戰略轉向:從零售一支獨秀到對公、同業均衡發展|銀行數字...
    尤其是在消費金融領域,平安銀行近兩三年藉助在金融科技研發上的優勢,加大信用卡、消費信貸的場景布局與客戶開拓工作,由此帶來快速的利潤增長貢獻。排除2017-2019年一季度未披露零售淨利潤數據的因素,兩年半的時間內,零售業務在全行淨利潤佔比均超過60%,超越了公司業務的利潤貢獻度。
  • 銀行業零售「黑馬」為何轉型對公業務?平安銀行號稱要做集團團體...
    2019年半年報顯示,平安銀行零售利潤108.10億元,同比增長19.1%,在全行淨利潤中佔比超過七成,而對公利潤貢獻則不足20%。對於為何選擇在此時提出對公轉型,剛剛履新的平安銀行行長特別助理張小璐告訴界面新聞,對公業務經過三年調整已經具備轉型基礎,平安集團將以銀行為主軸整合集團對公資源,通過銀行對公業務發展為集團零售業務提供優質資產。
  • 高端信用卡激戰正酣 銀行零售業務升級
    科技邁進金融業後,新的服務模式和發展策略層出不窮,攜智能金融之勢的銀行業外「野蠻人」正在大力叩門,行業競爭的壁壘逐漸降低,傳統和權威將被顛覆,跨界和逆襲恐成常態。在這樣一個激烈變革的環境中,銀行業如何差異化發展?
  • 疫情催化 銀行對公業務線上化進階提速
    梁濤表示,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統計,最近一段時間,各銀行機構線上業務的服務替代率平均水平達到96%。此前傳統金融機構零售業務線上化轉型趨勢明顯。疫情爆發以來,銀行在對公業務線上化運營也紛紛發力,對原有線上化產品和流程優化提升的同時,根據企業客戶需求定製解決方案,業務線上化運營能力得以強化。
  • 廣發銀行轉型輕型智慧銀行
    胡群大數據分析、移動網際網路、超級數位化等新技術,正在改變著金融生態,商業銀行正主動擁抱新技術,用網際網路的思維來提高自身能力,而廣發銀行已逐步捕捉到銀行「觸網」的脈搏,正在向智慧金融邁進。作為最早一批向網絡金融轉型的商業銀行,廣發銀行於2013年10月成立網絡金融部,將網際網路金融與小微金融、零售金融、金融市場定位為四大戰略。
  • 廣發銀行:模塊化打造小微金融服務的變形金剛
    廣發銀行追求的是讓客戶用得最得心應手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廣發銀行總行個人銀行部總經理呂詩楓表示 ]  銀行業對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力度今年再上新高。她表示,事實上,圍繞小微企業市場,廣發銀行近兩年從組織架構、產品服務、業務模式、服務渠道和風險控制等多方面著手,進行了前中後臺深層次改革、梳理和創新,才能厚積薄發。  「金融雖然是一個非常專業的領域,但是產品服務一定要『平易近人』,從客戶需求和使用特點出發去創新。廣發銀行追求的是讓客戶用得最得心應手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小微企業是非常務實而且具有創新衝勁的群體。
  • 銀行業的半壁江山:對公業務2020年會怎樣
    來源:銀行聯合信息網  對公業務,一直是銀行業的最主要的資產、營業收入、淨利潤來源,過去銀行業黃金十年實質上正式對公信貸業務的黃金十年。所以,銀行的行長們,基本都是對公業務出身!  公司銀行未來仍是中國銀行業基石,預計到了2020年貢獻銀行業收入的46%!儘管相比零售銀行、金融市場業務,公司銀行整體增速放緩,但仍將是中國銀行業不可替代的基石。
  • 廣發銀行困局:信用卡等業務屢遭投訴、大小案件頻發
    廣發銀行作為國內首批全國制股份制銀行之一,早早就在布局上市的大棋,但是如今,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等股份行早已上市,也有相當數量的城商行、農商行,接連邁入IPO大門之內,而廣發銀行卻至今還位列僅有的3家未上市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之一。
  • 疫情影響下銀行對公業務規模為何逆勢增長?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21金融研究丨疫情影響下銀行對公業務規模為何逆勢增長?自2017年以後,商業銀行樂於向市場講述「大零售」轉型的故事。但去年以來,多家銀行已重新平衡零售銀行、公司銀行的關係,並開始調整方向。
  • 中國人壽成廣發銀行第一大股東(圖)
    楊徵稱,考慮到收購的股權比例超過20%,且交易後中國人壽將成為廣發銀行的單一第一大股東,應當合理考慮一定的收購溢價。  根據2014年年報,廣發銀行零售業務分別佔據總收入的46%和總利潤的57%。業內分析認為,廣發銀行在零售業務上的優勢,也是被中國人壽看中的重要因素。  華泰證券分析師在研報中表示,1.01倍市淨率的價格水平合理評估了廣發銀行的資產狀況。
  • 中信銀行新「棋局」
    對於大中型銀行而言,綜合能力的全面比拼更為關鍵「無零售不穩」「得零售者得天下」,近年來,銀行業經歷了「零售為王」時代。不過,對於大中型銀行而言,綜合能力的全面比拼更為關鍵。領先的銀行在內控合規上多管齊下,不斷提升抗風險能力,同時在對公、零售、金融市場業務上全面開花,取得較好轉型成果。
  • 郵儲銀行:10萬億資產零售大行的「新零售」轉型之道
    除近4萬個營業網點、個人存款佔比高達87.20%等傳統零售優勢,郵儲銀行計劃將信息科技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提升至3%,打造與場景融合、與平臺對接,基於大數據分析、交叉銷售、客戶深度挖掘的「新零售」。多家賣方機構對郵儲銀行給予「買入」評級。「一家非常獨特的銀行,優點極其稀缺,正處於重大積極變化的當口。」一位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近日如是評價。
  • 6大關鍵數字解讀中信銀行2017年年報零售業務亮點
    科技賦能 創新引領  日前,中信銀行發布了2017年年度業績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中信銀行零售銀行業務實現營業淨收入543.5億元,比上年增長27.0%,佔該行營業淨收入的34.7%。同時,零售客戶突破8005萬,同比增幅19.0%。
  • 郵儲銀行江西省分行以「+計劃」發力對公業務
    今年以來,郵儲銀行江西省分行在致力於推動零售業務轉型發展的同時,持續強化對公業務發展。同時,成功發行全國市場、全國郵儲銀行首單抗「疫」債權融資計劃,新增債券承銷規模11.5億元,累計債券承銷規模近34億元,新增籤約銀團金額近30億元。
  • 廣發銀行因信貸違規入市被重罰,信用卡「財智金」業務遭監管點名
    7月15日,中國銀保監會廣東監管局公開一張針對廣發銀行的行政處罰罰單,該行因貸款分類、從業人員處罰信息報送、信用卡「財智金」業務貸後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問題,遭罰220萬元,作出處罰決定的日期為7月7日。
  • 廣發銀行高層變動 副行長王桂芝升任監事長
    1995年,王桂芝加入廣發銀行,任鄭州分行資金部總經理,後調任總行規劃與管理部總經理。其後,王桂芝出任廣發銀行南京分行第二任行長,開始了執掌一級分行的歷程。據了解,南京分行是廣發銀行的幾大重要分行,是該系統的利潤大戶之一。2003年,王桂芝出任廣州分行行長,成為彼時廣發銀行唯一的一級分行女性行長。
  • 2020年廣發銀行東莞分行社會招聘公告
    【備考推薦】:各大銀行輔導課程廣發銀行東莞分行成立於1988年,是總行直屬一級分行,業務規模及經營效益居全行前列。多年來,東莞分行一直致力於為東莞市民提供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為推動東莞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出積極貢獻,是東莞地區存款規模、網點數以及員工隊伍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成長空間及薪酬福利具有較高的市場競爭力。為滿足業務發展需要,現誠邀業內加入我們!
  • 「未來銀行」廣發銀行王兵:踐行科技賦能促發展,構築「數字廣發...
    來源:金融界網站疫情期間,銀行的「非接觸式服務」需求凸顯,去人工化的全在線業務及智能化的業務模式促使傳統銀行向數位化銀行轉型,而疫情顯然成為銀行線上業務的推手,催生銀行服務的技術變革。 在數字經濟浪潮背景下,金融界對話廣發銀行副行長王兵,共同探討傳統銀行數位化轉型之路。
  • 廣發銀行個人網絡消費金融:最快3秒借錢給陌生人
    廣發銀行董事長董建嶽說:「在個人消費結構變化以及小微企業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現在我國個人融資需求旺盛。但是由於現有的產品服務未能貼合客戶需求特點,因此個人融資需求仍有巨大的市場需求亟需滿足。  目前,銀行業內已有的網絡貸款模式,但都只對銀行自己的部分現有客戶開放,廣發銀行「E秒貸」是全國首個面向全社會開放、實現免申請資料、在線即時申請、即時審批的銀行在線個人信貸產品。也就是說,無論是廣發銀行的現有客戶還是新客戶都可直接到廣發銀行官網進入「E秒貸」申請信用貸產品。  「信貸業務的本質就是經營風險,核心在於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設計與靈活嚴謹的風險控制。
  • 未來銀行的新零售轉型
    其次,零售業務市場前景明朗,據麥肯錫統計,自2009年起,中國零售銀行業收入以每年 30% 的速度遞增,並有望於2020年突破 2.6萬億元人民幣(超過 4300億美元)大關,佔中國銀行業整體收入的 40% 以上。屆時,中國將成為亞洲最大的零售銀行市場,其中,小微貸款、消費貸款、理財等業務將成為主要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