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國人數學差,數學家反而更多呢?

2020-12-12 璇媽教育經驗

在數學方面,我們中國人非常有信心,中國人的數學成績一直是很好的。

就像以前在天津中學讀書的德國男孩一樣,他的數學成績只有零分,並在試卷上寫道:「對不起,中國數學太難了!」

為什麼德國人的數學這麼差,卻還是有那麼多數學天才?

不要以為德國數學太糟糕了,沒有數學天才,實際上,高斯,萊布尼茲,希爾伯特,雷曼等人都是超級數學天才。

不僅如此,現年31歲的德國數學家彼得·舒爾茨(Peter Schulz)獲得了2018年菲爾茲獎,而且菲爾茲獎也得到了數學界的認可,是諾貝爾獎和舒爾茨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獲獎者。

舒爾茨從小就在數學上有傑出的才能,雖然不如當時的超級數學天才引人注目,但當時不到17歲的舒爾茨參加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選拔賽,最後,他在所有問題上都獲得了銀牌,然後連續參加了三屆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並獲得滿分。

從這個角度來看,德國數學非常差,但他們並不缺乏數學天才。實際上,這與他們從童年時代的啟蒙方式無關。

德國人從小對孩子的數學啟蒙方式

他為德國數學家的狀況感到遺憾,特別是請一個遠離德國的年輕阿姨索要「聖經」,因為德國人讓他們的孩子練習他們的數學思維,而不是讓他們數,加,減,乘和除。

我家孩子樂樂今年上一年級,如果數學跟不上,以後的成績也不會很好的,所以我們分享由德國好奇狗團隊設計《德國好奇狗陪你學,數學啟蒙遊戲》。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我被其中的一小段話迷住了:數學的啟發是教孩子數從1到100,或者加,減,乘,除麼?不是的!在小學三年級之前,需要記憶力;小學四年級,邏輯思維是很重要的;初中需要空間想像力,高中需要歸納計算技能,而這些能力需要在兒童的早期階段獲得。

實際上,這對於那些在小學階段擅長數學並且在初中階段數學成績逐漸下降的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認可。這是因為證明了這樣的孩子從小就沒有形成數學思維,缺乏空間想像力。結果,兒童數學變得越來越糟,甚至陷入「聽不懂」的數學情況。

隨著兒童逐漸從簡單的遊戲到困難的遊戲進入數學世界,這一系列書籍以故事和遊戲的形式講述抽象的數學概念,以幫助兒童進行數學思考,從而形成空間想像力,邏輯思維,記憶和歸納法計算能力,計算能力,圖形識別能力等。例如,如果您通常讓孩子們記住多達100個加法,您將列出許多算術問題,然後讓他們這樣做,但最後,他們不僅感到無聊,但也厭倦了數學。

這套書中的許多數學概念都以有趣的方式表達,抽象的概念是具體的,使孩子們更容易理解。這本書共13冊,是德國兒童遊戲套裝,在歐洲已銷售30年,包含500個數學意識遊戲的問題。每個問題都不會重複,因此孩子們永遠不會厭倦遊戲。

這套書還將收到200張貼紙。樂樂每次完成遊戲問題時,都會給他一個小貼紙作為獎勵。樂樂也非常高興,不妨也給你家孩子買一套這本書吧,價格也不太高。目前是68元,這樣物有所值的書是適合任何一個家庭的。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德國人的數學差,數學家反而很多呢?原因在德國的啟蒙教育
    有一個阿姨在德國留學。 女售貨員不知所措,因為她在去超市之前總共花了6歐元,而姑媽給女售貨員11歐元。 實際上,在中國,我們總是習慣於尋找額外的美元整數,但是德國人不了解。 除了思維上的差異外,它還必須是德國人數學「差」的主要原因。為什麼德國人的數學這麼差,卻還是有那麼多數學天才?
  • 為什麼德國人數學差,數學家反而更多?和他們啟蒙方式脫不開關係
    其實在我們中國總是會習以為常的多給一塊錢找個整數,但在德國人那裡卻是無法理解的,而除了思維方式的差異,想必這也是德國人數學「差」的一大原因吧。為什麼德國人的數學這麼差,卻還是有那麼多數學天才?不光如此,在前些年的時候,年僅31歲的德國數學家彼得·舒爾茨就斬獲了2018年菲爾茲獎,而作為國際數學最高獎項,菲爾茲獎還被視為了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而舒爾茨也成為了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獲獎者。
  • 為什麼美國人的數學這麼爛?卻出很多數學家,或許我們被「騙」了
    不過有一個現象很奇怪,美國人雖然數學差,但他們的科技卻非常領先,而且還出了很多數學家,這就很讓人費解了,難道他們隱藏實力了?讓我們看一下在美國街頭採訪路人數學的視頻看過視頻後,更是讓人們相信了美國人數學很差,但是為何他們會出很多的數學家?而我國的數學家卻少之又少呢?
  • 為何外國人算術差,數學家反而多?別被「騙」了,是啟蒙方式不同
    為何外國人算術差,數學家反而多?別被「騙」了,是啟蒙方式不同。網上有很多類似這樣的段子,說是有留學生在國外的超市打工,收銀結算時直接心算找零,都不用計算器,一起工作的老外覺得不可思議。但也因此不少人感到很困惑,既然中國學生的數學學得那麼好,為什麼還是外國的數學家更多,在數學領域更有成就和突破呢?其實這個事情還是應該從多角度來分析,大家不要被這層表面的現象迷惑而被「騙」了。不是說學生的數學成績好,就一定能夠成為數學家和科學家。
  • 德國數學家高斯的有趣故事
    小夥伴們:今天要跟大家講的數學家故事就是德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幾何學家,大地測量學家。享有「數學王子」的美譽的高斯,他是近代數學的奠基人。高斯畫像高斯(1777~1855)出生在德國的一個貧困家庭,雖然出生的環境不好,但小高斯在3歲時就喜歡數數,心算能力超出同齡小夥伴們許多,據說在他三歲的時,有一天晚上他在看著父親在反覆數工錢
  • 為什麼外國人數學差,卻從來不缺少傑出的科學家呢?
    這並不誇張,美國人以數學能力差而聞名。無論是口頭還是精神上的,中國學生都可以完全碾壓他們,信不信由你,橄欖球教練海涅克·邁耶(Heineke Meyer)在計算比分的時候還需要用自己的手指頭。這使我想起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和教育大臣摩根之間有趣的故事。
  • 外國人數學比較差,為何他們數學家反而多?原來我們一直被「騙」
    但同時也有很多網友針對這種說法提出了質疑:既然大家都在說中國孩子經歷過魔鬼一般的中小學教育之後,計算能力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那為什麼中國在數學方面的頂尖人才那麼少?反而那些被我們嘲笑的英國和美國在數學方面的人才更多?
  • 「數學帝」葛軍:數學差的學生,基本有這3個特點,準不準?
    其中最重要的一科就是數學,數學好的人和數學差的可以有一百分的差距,這是其他科難以補上的 ,為什麼孩子數學差?什麼原因造成的?常年出數學卷的高級教師又被稱為「數學帝」的葛軍這樣說:數學差的學生,基本有這3個特點,準不準?葛軍是誰?
  • 為什麼「數學好」的人反而邏輯很差?
    (按:最近在朋友圈裡進行了一場討論,觸及到我一直感到大惑不解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數學好」的人反而邏輯很差?
  • 德國數學家:證明4維空間真實存在,人進入會發生什麼「怪事」?
    其實,從50年代開始,人類就嘗試搜索地外文明,如今人們對「空間維度」越來越感興趣,例如很多人疑問,高級文明是怎麼看待人類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幻想,假如人可以進入四維空間的話,那麼進入四維空間的人還能稱之為是一個完整的人嗎?如果不是稱為我們日常口中的人的話,那麼又該稱之為什麼?早在19世紀50年代,德國數學家喬治·波恩哈德·黎曼發表了名為《論幾何基礎的假說》的論文。
  • 為什麼外國人算術差,但數學家卻不少?跟啟蒙方式有關
    但是問題也來了,為什麼外國人的數學算術能力如此差,但是卻不缺乏數學家呢?菲爾茨獎是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如果說外國人數學能力不強的話,那就應該都是華裔獲獎者,但其實到2018年為止,世界上有60位數學家獲得過該獎項,但其中只有兩位是華裔數學家。
  • 著名德國數學家Claus Michael Ringel做客數學科學學院首期「文俊...
    「文俊講壇」首期學術報告於4月17日下午在理科大樓6號樓7樓大會議室舉行,著名德國數學家、國際數學家大會45分鐘特邀報告人、有限維代數的表示理論的奠基者之一、Bielefeld大學教授Claus Michael Ringel受邀作題為《蒙娜麗莎的微笑——攝影棚悖論》的學術報告。
  • 德國最有影響力的十位數學家:從天才至超神!
    德國近現代歷史上曾經誕生了許多偉大數學家,特意挑選出其中個人覺得最優秀的十位數學家,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專訪:中國學生需要更多挑戰性思考——訪華人數學家張益唐
    新華社北京8月24日電  專訪:中國學生需要更多挑戰性思考——專訪華人數學家張益唐新華社記者彭茜在中科院數學研究所的一間辦公室,短期來訪的華人數學家張益唐拿出幾頁寫滿公式的演算紙,等待與研究生們討論。他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不同領域裡有越來越多的華人數學家正在崛起,但中國學生還需要更多挑戰性思考。
  • 德國幼兒園不教加減乘除,數學家卻有很多,它們是如何培養的?
    閨蜜她老公是德國人,看著她家孩子那潔白的皮膚水汪汪的大眼睛,真實讓人羨慕,我們閨蜜的話題也從原來的明星八卦,變成了孩子長、孩子短。而閨蜜在德國這段時間,最讓我好奇的就是德國的教育怎麼樣,閨蜜也是耐心地解答我的疑惑,之前對德國教育的了解基本上都是道聽途說,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從閨蜜這了解的就不一樣了,畢竟閨蜜在德國生活了這麼久,好不容易回來一次,肯定要抓住機會,好好了解一番。
  • 德國法律禁止早教,反而培養出全球50%頂尖學霸!究竟憑什麼
    那是因為德國教育的「另類」究竟有多另類呢?第一:上課沒有教材,只有幾張紙!孩子們上學後,沒有統一的教科書,老師上課也不戴書,通常就是拿著些彩色的紙上課,讓孩子們圍成圈,尋找圖片上的不同!老師這樣做,正是為了鍛鍊孩子們的專注力,讓孩子專注的去做一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 德國著名數學家跨界來寧波上起了大提琴課
    這場風趣而別開生面的藝術大師音樂會,叫做「M的三次方音樂會」,是由德國著名跨界藝術家、數學家馬蒂亞斯·克萊克教授帶來的。馬蒂亞斯•克萊克教授是德國著名的數學家。他目前在法蘭克福和波恩大學擔任教授,授課和研究領域是代數拓撲和微分拓撲。對於這個M的三次方,克萊克教授是這樣解釋的:就是德語數學(Mathematik)、音樂(Musik)、繪畫(Malerei)三者的相加。
  • 計算:為什麼數學家對質數很著迷?
    自然數中那些不是質數的數字,數學家們對它們幾乎是無視的態度,但凡是涉及到質數就會非常感興趣,甚至到了著魔的地步,這是為什麼呢?最簡單的理解就是,所有非質數隻要通過質數簡單的相乘就可以得到了,所以當我們把質數的規矩了解透了,整個自然數,我們就算是全面了解了。
  • 數學家丘成桐講中美教育,為什麼中國數學非常好的孩子不多?
    但真正對數學有興趣的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是非常刻苦的,並且願意付出更多努力去學習。他們純粹就是為了興趣,所以更容易鑽研進去,也更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就。她說很多人以為中國孩子的數學更好,那是因為很多人很少看到美國數學很強的孩子有多強。丘教授講到,俄羅斯有數學非常好的學生,很多孩子十幾歲就能寫很有深度的論文。美國也一樣,真正數學學的好的孩子,在十一二歲或者十五六歲都能寫幾篇很有深度的數學文章,他在哈佛大學就見到過。但中國學生他至今沒有看到。
  • 偉大的數學家歐拉,瑞士、俄國、德國都把他視為自己國家的數學家
    歐拉的聰慧與勤勉,贏得了該校數學教授約翰·伯努利(Jchann Bernoulli)的賞識(伯努利數學家族,祖孫四代蟬聯共有十位數學家),並親自單獨面授數學。從此歐拉和他的兒子一數學家尼古拉·伯努利和丹尼爾伯努利,結成密友。歐拉十六歲在該校畢業,獲得碩士學位。在伯努利家族的影響下,歐拉決心以數學為業。少年矢志,皓首窮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