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4韻·余光中

2021-02-19 陳駿名師工作室

作品賞析

閒坐夜明月,幽人彈素琴。忽聞悲風調,宛若寒松吟。此刻,音響裡反覆播放著羅大佑根據余光中的詩句譜寫成的蒼涼曲子,依稀識別著好象是E小調,和聲一直是在Em、G、Am、D、Em這樣的循環中迴旋著……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那酒一樣的長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給我一掌海棠紅啊海棠紅/那血一樣的海棠紅/那沸血的燒痛是鄉愁的燒痛/給我一掌海棠紅啊海棠紅/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那信一樣的雪花白/那家信的等待是鄉愁的等待/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那母親一樣的臘梅香/那母親的芬芳是鄉土的芬芳/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已白髮蓋黑土的余光中老先生,祖籍究竟是江蘇常州還是福建永春已經無從查考,但餘老先生是生於南京,九歲方離開當時的首都去四川,三年後返回南京讀大學,對於祖國,少年時的印象是最深的,四九年余光中離開大陸赴TW,此後飄泊於香港、歐洲、北美……半個世紀以後再次蹋上大陸的土地,余光中在南京說出了這樣的一句話:「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

意以象言,情以象抒。

詩言志,歌詠情,詩歌是情志抒發的藝術,可是這種感情心志的抒發最忌諱抽象說教,空洞無物,為此,詩人們往往選取一些「情感對等物」(意象)來抒情言志,從而使詩歌具有含蓄蘊藉,韻味悠長的表達效果。余光中的《鄉愁4韻》依次選用了四個極具中國特色和個性風格的意象來抒發詩人久積於心、耿耿難忘的鄉愁情結。首節「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以呼告開篇,反覆詠唱,「長江水」發人深思,耐人尋味。它是自然滋潤萬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親哺育兒女的乳汁,它是祖國撫慰遊子的綿長柔情。詩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喚有如穿越沙漠、久旱乾渴的旅人對於綠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執著而痴迷!第二節的「海棠紅」和第四節的「臘梅香」極富古典韻味,很容易引發人們對於中國古典詩詞的相似聯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留戀和熱愛。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人在旅途,魂歸故裡。哪怕天涯海角,啊怕蒼海桑田,文化的血脈永遠亙古如斯,一脈相連。第三節的「雪花白」則摹色繪心,以雪花的晶瑩剔透、潔白無暇隱喻遊子對祖國母親的赤子之心和摯愛之情。四個意象以相同的方式呈現,多側面、多角度地抒寫了詩人對祖國母親手足相連、血肉相依的深摯情懷。

聯想自然,環環相扣。

《鄉愁4韻》的高妙之處不僅僅在於精選意象,傳情達意,更重要的是,它往往圍繞中心意象展開層層聯想,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極大地豐富和充實了鄉愁的情感內涵。第一節由「長江水」聯想到「酒」,由「酒」聯想到「醉酒的滋味」,再由「醉酒的滋味」聯想到「鄉愁的滋味」;其餘三節分別由「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引發聯想,思路擴展與第一節類似。這些聯想,一環套一環,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充分揭示了鄉愁的深沉厚重、悠遠綿長的特點。第一節第一層聯想把「長江水」比作「酒」,凸現鄉愁孕大含深,至真至醇;第二層聯想由「酒」到「醉酒的滋味」則順理成事,自自然然,展示了鄉愁撩人情思、令人心醉的特點;第三層聯想把「鄉愁的滋味」類比「醉酒的滋味」,化抽象為具體,變複雜為淺顯,使人們特別是那些未曾離鄉背井,遊走天涯的人們對「鄉愁」有一個具體而明確的感受。三層聯想,從屬於「鄉愁」而又突現「鄉愁」,明白有序地抒發了作者的情思。顯然,這比單一的聯想比喻更具藝術魅力,其餘三節的聯想擴展作用類似,茲不贅述。

音韻和諧,一唱三嘆。

《鄉愁4韻》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寫成的樂曲,首行詩猶如樂曲的主題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詩節的首尾呼應,使得每一個詩節都像是一個獨立的「樂段」,四個樂段之間結構非常相似,這些相似的「樂段」反覆演奏,形成了迴環復踏、一唱三嘆的音樂節奏,使主題思想得以不斷深化,從而產生了盪氣迴腸的藝術效果。這種重章疊句的構思,顯然是借鑑了中國民歌的迴旋曲式的特點。

無理而妙,富於別趣。

嚴滄浪曾說過:「詩有別材,非關理也;詩有別趣,非關書也。」此處「別材」、「別趣」指的就是「無理而妙」的特徵,所謂「無理」是指因這種逆常悖理而帶來的意想不到的詩美、詩味。《鄉愁4韻》中,作者不說「一張紅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臘梅」,而偏說「一張海棠紅」、「一片雪花白」、「一朵臘梅香」,顯然,按照生活邏輯和表達習慣,「紅」不能用量詞「張」來修飾,「白」不能用量詞「片」來限定,「香」不能用量詞「朵」來衡量。但是,詩人的匠心在於:用「一張紅海棠」來強調「紅」,以突出「紅」的鮮豔燦爛,而這「紅」又與後文的「血」自然相連;用「一朵雪花白」來強調「白」,白得晶瑩剔透,纖塵不染,而這「白」字又與後面的「信」緊密相連;用「一朵臘梅香」來強調「香」,以突出臘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這「香」字又與下文的「母親」相連接。相反,如果說「給我一張紅海棠」,「給我一片白雪花」,「給我一朵香臘梅」,後面隨文就勢的自然聯想就無法展開。因此,從這反常離奇的搭配中我們是可以體會到詩人的詩心智慧的。 

相關焦點

  • 回味經典:鄉愁四韻
    余光中的《鄉愁四韻》依次選用了四個極具中國特色和個性風格的意象來抒發詩人久積於心、耿耿難忘的鄉愁情結。首節「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以呼告開篇,反覆詠唱,「長江水」發人深思,耐人尋味。它是自然滋潤萬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親哺育兒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國撫慰遊子的綿長柔情。詩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喚有如穿越沙漠、久旱乾渴的旅人對於綠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執著而痴迷!
  • 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的詩人,有著怎樣的鄉愁?
    02詩是詩人一生的追求於光中說過:「我這一生,自從寫詩以來,只要一連三月無詩,就自覺已非詩人,詩意之來,有如懷孕,心動有如胎動,一面感到壓力,一面又感到希望,可謂甜蜜的負擔。」《高樓對海》是於光中在臺灣高雄寫的第四部詩集,這些作品都是在對海的樓窗下的寫出來的。那每年中至少有200多個時光,妙手接走的落日,波光在望,潮聲在耳,詩人靈思不絕。
  • 90歲余光中走了!讓人流淚的《鄉愁》,他在廣州寫下第五段
    2009年4月,廣州日報記者赴臺灣專訪余光中,以下是訪談內容。廣州日報記者 顧展旭 攝採訪余光中毫無例外仍然是從他的作品《鄉愁》開始。4月9日的下午,在他位於臺灣高雄的寓所內,余光中背靠著客廳的沙發,用淡淡的南方口音回憶起當初寫下那首後來帶給他巨大名氣的《鄉愁》一詩。他很認真地說,同一題材的詩他寫了很多首,但是這首詩後來這麼出名確實讓他很驚訝。
  • 送別詩人余光中,《鄉愁》感動無數同胞,他和羅大佑合作的這首歌...
    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1971年,二十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的舊居裡寫下了一首《鄉愁》傳誦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小時候在課本上讀到這首詩時,總是不明其中意味,只聽出滄桑與悲愴,後來長大遠離故鄉,那種難以名狀的感覺時不時漫上心頭,才懂得什麼是鄉愁。
  • 【品讀間】領讀者說 | 鄉愁 吟不盡的鷓鴣天
    創作《鄉愁》的那一年是1971年,那時,先生不過四十餘歲,先生說他創作這首鄉愁,只用了短短20分鐘,但感情卻醞釀了20年。如今,先生音容宛在,而斯人已逝。就在前兩天,12月14號,餘先生因病在臺灣去世,享壽90。我們常說,緬懷一個詩人,最好的方式是去讀他的詩。所以今天,我們大家相聚在一起,聽先生再讀一遍鄉愁,聽領讀者們品讀先生的經典作品,以此來懷念先生,向先生致敬。
  • 鄉愁未了,餘光仍存
    余光中出生於南京,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個世紀,一首《鄉愁》在全球華人世界引發共鳴。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在世人眼中,余光中身上最鮮明的標籤也許是詩人。其實,餘先生在詩歌、散文、評論、翻譯等領域均有建樹,有「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之稱。梁實秋贊其「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不無道理。
  • 閩籍詩人余光中病逝 一首「鄉愁」成絕響
    2012年,為促進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永春縣編排了以其《鄉愁》為背景的大型交響詩劇《鄉愁》。  「《鄉愁》不僅是對家鄉的思念,它也是對中國文化歷史傳承的期盼。裡面蘊涵的既有儒家的擔當又有道家的豁達。」看完詩劇,余光中表達了肯定。  如今,來到永春的人都會被桃溪南岸一座富有閩南傳統風格的建築吸引。它就是余光中文學館。
  • 賞析杜甫和余光中詩歌裡的鄉愁
    一鄉愁是一個永久的話題。因為人總是在四方走動的:古人的宦遊,即離家去外地做官;遊學,離家去讀書學習;因動亂去他鄉避亂謀生;離家去外地當差;離家去周邊經商……只要離開家園,我們總是會想家的。在忙碌之餘總是會產生一些鄉愁。鄉愁,離別,愛情,是古今中外詩人們的三大常見主題。
  • 忘不了鄉愁,忘不了你,再見了,余光中……
    長大後 ,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  我在這頭 ,  新娘在那頭 。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  而現在 ,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       我在這頭 ,  大陸在那頭。
  • 余光中,遠不只《鄉愁》
    餘老先生因那首廣為流傳的經典詩作《鄉愁》而被稱為「鄉愁詩人」,但他的成就絕不止於此。
  • 星雲大師創辦光中書院在京揭牌 田青:走出不同的路
    中國網4月25日訊(記者 舒珺) 4月23日,光中書院揭牌儀式在北京光中文教館舉行。光中書院理事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田青教授表示,希望光中書院在越來越多的書院中走出一條不同的路,有自己的風格、自己的品位、自己的質量,共同沐浴法語禪風。
  • 黃河古道槐園行、鄉愁等,請欣賞!
    黃河古道槐園行 (新韻) 文|方景德 茫茫綠海銜天際, 鬱郁清香覆四方。 晶玉飛旋浮碧水, 玲紅蕩漾沒汪洋。
  • 余光中,一首《鄉愁》幾乎人人能背,他的死刷爆了朋友圈…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鄉愁》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很少有作家像余光中先生這樣具有如此廣泛的讀者基礎近二十年來,一首《鄉愁》列入語文教材大陸幾乎人人都能背誦因此,消息一出家人給他取名「光中」,是光耀中華的意思。他很自豪自己出生於1928年的重陽節——這是關於詩和酒、菊花和茱萸的日子。所以常常自稱「茱萸的孩子」余光中的母親孫秀君是江蘇武進人,在常州師範學校畢業後,分配到福建永春任教,與時任縣教育局長的餘超英結為伉儷。後來,餘超英在民國政府專事僑務。
  • 鄉愁縈繞——追憶余光中四次廈大行
    《鄉愁》是他的名片,傳遍華人世界,其他如《鄉愁四韻》也相當膾炙人口,被譜成民歌傳唱兩岸,串起共同的文化記憶。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病逝高雄。2018年春節,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參加大陸《經典詠流傳》節目,用《鄉愁四韻》追憶余光中,再續「鄉愁仍在」。只不過,這一次,我們在這頭,他去了那頭。
  • 海南詩友聚會追思「鄉愁」詩人余光中先生
    12月17日下午,為表達海南詩友的緬懷、悼念和敬意,由兩岸詩會組委會、海南省臺辦主辦,海南廣播電視總臺音樂頻道、海南省詩歌學會、海口國新書苑等聯合承辦的「家國情懷,夢回鄉愁——兩岸詩會桂冠詩人余光中先生追思會」,在海口水巷口「國新書苑」舉行。80餘名詩人、朗誦家、詩歌愛好者用詩歌追思遠行的詩人。  余光中與海南緣分頗深。早在抗戰初期,9歲的余光中隨家人為躲避日寇,曾坐船途經瓊州海峽。
  • 時光能掠走余光中的鄉愁詩稿,卻無法捲走刻進靈魂的燭骨般的鄉愁
    如今,仙逝的光中先生,一定會將他的未完成的兩部美著帶到天堂裡鐫刻下靈魂的足點。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瞬就是半個世紀。「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成為永遠的絕響!鄉愁不僅具象也抽象;鄉愁不僅屬於物質,也抵達人心,觸痛每一個華人柔軟的心壁。正因為如此,鄉愁才在人們心中成為了始終揮之不去的情懷與記憶。作為詩歌,《鄉愁》固然有其巧妙的表達,但最關鍵最持久打動人心的是,這首詩通過巧妙的表達架起了一座橋,抵達了人心深處。這也是余光中被稱為「鄉愁詩人」的原因,他也因此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 余光中少年故地舉辦朗讀會:有一種鄉愁叫重慶
    10日,「有一種鄉愁叫重慶——余光中『悅來時光』情景朗讀會」在重慶舉行,緬懷這位文學大師記憶裡的少年時光。  「在大型的中國地圖冊裡,你不會找到『悅來場』這個地方」,朗誦者以余光中《思蜀》的這句話引出詩人在重慶悅來生活的7年。  生於南京的余光中10歲時隨母親躲避戰亂落腳到作為抗日戰爭大後方的重慶。
  • 鄉愁余光中原文鄉愁全文完整版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解讀余光中鄉愁情懷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於江蘇南京,先後擔任師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2012年4月擔任澳門大學「住校作家」。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當代著名詩人和評論家。 祖籍福建省永春縣桃城鎮洋上村,1928年重九日餘氏生於南京。
  • 余光中:並未消逝的鄉愁
    詩人余光中(1928—2017)最初的介紹裡,余光中的那首短詩《鄉愁》最為出名。不難想像,在那個改革開放剛剛開啟,兩岸之間的文化與交流剛有鬆動的歷史時期,像「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樣的句子,能撬動多大的歷史記憶與情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