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導演餃子接受採訪時吐槽:全片製作完成有5000多個鏡頭,為了刪減,最後只留下了1318個,有些關鍵情節沒了,導致電影有些部分顯得沒有前因後果。
但不論從那一方面來看,《哪吒》這部電影在製作的用心上幾乎無可挑剔。
實際參與製作人員超過1600人,僅「江山社稷圖中四個人搶筆」一景的草圖,就做了2個月時間,總耗時4個月。結尾的幾個大特效段落,僅測試時間都在3個月左右。在製作後期,導演餃子直言:「錢沒了,做不下去了。」
這個靠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賺了觀眾無數眼淚的毛孩子,其實也是導演自身的投射。
未成名之前,餃子和年長的母親相依為命,靠著母親每月1000塊的退休金生活。
吃超市特價菜,不買新衣服,不拉網線,儘量不出門。
餃子說:「那三年半的時間,我過得跟生活在空間站似的,三點一線:客廳、臥室、廁所。」
轉行做動畫的自己,若沒有親人的支持,「餃子」這個滿是中國味的名字,也許永遠不會出現在知名導演名單裡。
這也是為何對哪吒原版故事進行了最大的改編——這是一份滿是現代中國味道的親情。
原版故事中,李靖夫婦似乎冷酷無情,逼著哪吒自刎,剔骨還父,以血肉償母。
但電影中,李夫人無時無刻不照顧著兒子的感受,全程閃爍著母愛的光輝;李靖看似鐵面無私,不為人知的背後也寫滿深沉的憐子之情。
那段有關換命符的回憶,成為哪吒躍變的轉折點,從那一刻,他明白縱然世間無情,大勢已定,他仍有愛自己的父母。
所以,是魔丸又如何?命中注定有劫難又如何?別碰我父母和我在乎的人,我一個人走,就行。
那個對抗命運的「我」,其實是在親情薰陶下,催生出的英雄主義,是歷經洗滌後產生的「我」。
因為哪吒本來不會這樣。
他可以繼續當被世人恐懼的魔丸,「他們說了我是,那我就做給他們看」,繼續打鬧找樂子,直到被天劫帶離。
但他沒有。即使他陰差陽錯被告知自己的身世、命運,他自暴自棄,大鬧生辰宴,最後跑到偏僻角落,大哭,他還是在看見父母為自己所做時,踏著乾坤圈,回到一片狼藉、宛如葬禮般的生辰宴上。
他看到了父親為了自己,以命換命,繃緊臉引導他向善,不過是為了還自己一次清白;他看到了母親,那個從小到大拼命擠出時間陪伴自己,陪自己踢毽子踢出一身傷都還強撐著,為了讓自己盡興……
一個三歲孩子想了想,捆住拼命阻攔自己的父母,飛入雷電轟鳴的烏雲。
他覺得來了一趟世間,還是挺值得的。
電影對親情這一條線的著重刻畫,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哪吒本身自我的覺知,顯得他的「逆天而行」幾乎全是受親情影響,但也讓我們看到了孩子的心性。
他們本身就處在容易被塑造的時期,對於親人的依賴,哪怕叛逆,大多是因為親情劇烈地影響和刺激他們的選擇,更抽象來說,這算是是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最初影響。
只不過《哪吒》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內把這樣的影響更誇張、成人化了一些——父母深沉的情,直接推動著我們想去改變命運,想去違抗世間的偏見和原則,想必這也是讓哪吒最後變身成為少年的原因吧——孩子的世界更多還是純粹,少年的心氣裡,多了幾分責任和英氣。
這世間,不是先有「我命由我」,而是先有了身邊的人、事塑造,才有了「我命不由天」的倔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