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誠實信用原則在合同解釋中的運用

2021-01-08 中國法院網

2008-10-14 16:46:13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張紹方 王希玉

  合同解釋是合同法上的重要制度,是民商事審判實務經常面對的工作,也是民商事法官應掌握的一種法律適用技術。王澤鑑先生指出:「法律人的主要工作在於解釋,其客體有二,一為法律,一為意思表示,二者均在正確理解其解釋對象。意思表示的解釋應與法律解釋同受重視,亦屬法律人應予掌握的能力技巧及藝術。」合同解釋普遍存在於司法實踐之中。解釋過程失之毫釐,斷案結果謬以千裡;合同內容千差萬別,合同解釋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運用眾多的方法和規則。審判實踐中,往往因為對合同的解釋不當而出現適用法律錯誤的裁判。本文試從審判實務的角度出發探討一下有關誠實信用原則在合同解釋中的運用,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合同通常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而人類語言本身的靈活性---語言文字的含義具有多義性、不穩定性和模糊性,極易產生合同用語含義模稜兩可的現象。再就是,由於當事人本身經驗不足、考慮不周或者雖預見到某一事項而由於輕信發生的概率較低,以至合同對某些事項缺乏規定。當事人對語言掌握不足、彼此缺乏充分溝通、事前疏忽大意,以至於事後後悔,損失直到眼前時,誰也不願承擔,爭議便由此產生。這就需要法官在處理糾紛時,對合同進行解釋。合同解釋是指法院確定合同當事人所用的語言的含義、確定合同語言的法律效力,以及認定處理當事人合同糾紛合理辦法的過程,其目的是為公正裁判提供合理支持。

  合同是當事人合意的體現,對合同的解釋也就最充分地實現當事人的共同意圖。如果合同當事人對某一事項沒有直接規定,法院可以根據合同中的其他規定來推斷當事人對未定事項應有的安排。這種情況,應該說法院仍是在查尋當事人的合意。但有時合同對某一事項根本沒有規定,法院無從推定,則只能依據一般社會常識、公正合理觀念來安排解決糾紛的辦法。上述情況的解釋過程均應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通常被稱為民法特別是債法的「帝王條款」,也是合同解釋的重要原則。我國《合同法》第125條也規定了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時按照誠實信用原則確定該條款真實意思的原則。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含義是忠實不欺,又稱「事實上的誠實」(Honesty in fact)、信守諾言、當事人不能從否定自己的行為中獲益即不懷惡意,行使權利不得超出合理期望(Reasonable expectation),帶有極強的倫理道德色彩。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應當貫穿於合同解釋的始終。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判斷合同效力。當事人不能從否定自己的行為中獲益,不得自己主張不法事實否定合同效力。因為如果支持當事人的主張,將鼓勵當事人在有利可圖時置法律法規於不顧;在合同履行對其不利時則據之逃避合同履行的不利後果,從而規避合同風險。如一購房者與房產商籤訂一個認購協議,價格明顯偏低,目的是少交稅款,並依該協議籤訂購房合同,房價以認購協議為準;另籤訂補充協議,補足房款。購房合同與補充協議均已履行,購房者又想追回補充協議的款項,主張補充協議無效能否獲得支持?上述行為違反稅收的規定,應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由行政機關處理。但購房合同與補充協議確定的價款是雙方確定房屋買賣民事法律關係的真實意思表示,依補充協議已支付的購房款,現要求返還有悖誠實信用的法律原則,亦無返還的事實根據。再如一家事業單位有一塊地是劃撥土地,後來開發成了出讓土地,因為沒有錢,需要找一合作夥伴。根據《土地管理法》的相關規定,如果三年內沒有進行開發活動,政府可收回土地。由於未找到合作夥伴,政府收回了土地。這家事業單位申請政府寬限,政府召開協調會同意給其寬限,如果按規定進行了開發活動,可以補辦土地出讓手續。這家事業單位在延長期限內找了一個外地合作夥伴,籤訂協議雙方聯合開發。等對方投入資金把基礎搞得差不多了,這家事業單位又訴求法院確認合同無效,理由是籤訂聯合開發協議是它自己還沒有土地使用權。其訴請確認合同無效一般應是基於房價的上漲而覺得自己分得利益少了,無效的原因在這家事業單位,它知道其無土地使用權,卻未對對方言明,而且其確認合同無效的目的明顯有惡意,不應得到法律的支持。

  二是填補合同漏洞。在合同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適用《合同法》相關規定仍不能解決的情況下,可以運用誠實信用原則去解釋合同。一般為一方當事人採用某項合同並沒有明文禁止的行為,但若允許該項行為,另一方當事人基於合同的權利與利益會受到極大損害,可用來防止一方的機會主義行為。比如甲為乙代理銷售某一產品,乙方要求甲方不得同時經銷乙方競爭對手的同類產品。甲方雖自己不同時經銷乙方競爭對手的產品,卻另行成立一家公司進行該競爭產品的銷售,甲方的行為很可能被認為是違反誠實信用義務。誠實信用要求當事人不得懷有不當動機,其決定不得損毀合同雙方基於合同的合理預期利益。

  三是合同解釋應採用符合誠實信用原則的解釋結果。如一個保證合同的例子,合同中擔保人,借款籤訂日為1999年6月4日,期限3個月,即9月4日到期,保證合同中格式條款規定保證人期間自屆滿之日起兩年,但保證人另外添加了第16條,該擔保有效期限為3個月,超過時間擔保人不承擔擔保責任。本案保證有一個格式條款與手寫條款的問題,當然應以保證人手寫的16條為準,問題是手寫條款中什麼是擔保日?對此,兩級法院有不同的解釋。一審法院判決書中說「保證合同中約定的保證期間應該以保證人手寫的第16條為準,該條中的保證日應定為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起始日」。一審法官說合同上的擔保日是指承擔責任的起始日開始的那一天,因此合同上保證責任起始日是9月5日。按照這樣的解釋,債權人是9月30日起訴,在保證期內,故一審判決保證人承擔責任。二審法院認定期限為當事人約定即手寫條款中的擔保日起,即1999年5月28日及保證合同上保證人的籤字之日。原告9月30日起訴已經過了保證期限,因此二審法院判決保證人不承擔責任。一、二審法院不同,關鍵在於擔保日的解釋,二審法院解釋為保證人籤字之日,一審法院解釋為保證責任的起始日。按照誠實信用原則,一審法院的解釋正確,二審法院解釋錯誤。

  四是填補法律漏洞。在法律沒有具體規定時,法官可以援用誠實信用原則裁判當事人之間的紛爭。有這樣一個案例:甲因城市改造需要,其房屋被拆遷,從乙房產公司購買了一套安置房屋。交付房屋以後,甲發現該套房屋有一間房四周都沒有門,遂起訴乙房產公司要求為其開一扇門,並賠償損失。法院經過審理認為,甲、乙雙方籤訂的合同中,並沒有約定乙一定要在訟爭的房間開一扇門,因此乙並沒有違反合同的義務,甲主張的理由不成立,判決駁回甲的訴訟請求。該案的承辦法官事後在接受採訪時說:該判決雖然不合理,但卻是完全合法的,即合法不合理。固然,根據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的規定,合同雙方當事人應當嚴格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但合同義務既有約定的義務,也有法定的義務,還有附隨義務。合同的附隨義務取決於合同的種類和合同的特徵,這需要基於社會生活經驗來判斷。就房屋買賣合同而言,房屋應當有門可以隨便進出的,這是人人共知的基本常識,根本無須在合同中約定。該案的錯誤在於法官未能根據社會生活經驗知識來理解法律,而是機械地適用法律,因而沒有能夠正確把握法律的精神。

(作者單位:山東省聊城市中級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談保險活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商事行為中的意義領會頗深,同時對我國一些民事主體對誠實信用原則的淡漠感到遺憾。同樣,在保險活動中,保險關係的當事人,對於誠實信用原則理解和運用不夠,加之我國的保險業起步較晚,發展較快,許多人對保險和保險法規理解不暢,保險公司自律不夠,致使這方面糾紛不斷出現。前不久,一個朋友向我講述了她購買保險和索賠的經歷,這位朋友通過一位保險業務員在某保險公司為其11歲的兒子購買了一份住院安心險,合同中約定當被保險人因疾病或意外傷害住院治療時,保險公司按照一定比例支付住院費用。
  • 合同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
    善意與衡平是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內容。善意是要求當事人在合同關係中應正直、忠誠的行為,具有不侵犯他人權利的善意,在自利的同時具有利他的信念;衡平是要求當事人在合同關係中維持雙方的利益平衡,此外還能兼及社會利益,不使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衝突,實現自利、利他及利眾三重平衡。
  • 關於商法之誠實信用原則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商法;誠實信用原則   一、商法之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內容   誠實信用原則是現代民商法中的一個「帝王條款」,它對於民事活動和商事活動的公平進行具有著普遍性的控制作用。誠信原則起源於羅馬法,在羅馬法的誠信契約中債務人不僅要依照契約條款,更重要的是要依照其內心的誠實信念完成契約所規定的支付。所謂誠實信用,是市場經濟活動中形成的道德規則。它要求人們在市場活動中講究信用,恪守諾言,誠實不欺,在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誠實信用原則為一切市場參加者樹立一個「誠實商人」的道德標準。
  • 行使民事權利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儘管如此,自然人、法人及非法人組織等享有的民事權利(私權)並非可以任性或不受限制,相反,在現今,公共利益(公共福祉)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及權利濫用的禁止原則等,系自然人、法人及非法人組織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遵循的原則,也是司法機關在法律對某一事案並無規定時據以裁判案件、解釋民商事法律的依據。並且,更重要的是,它們還是對民事權利的內容和行使予以限制使其不致任性的準繩。
  • 行使合同解除權應在合理期限內,且符合誠實信用原則;
    本案雙方因合作開發房地產項目合同產生爭議,主張合同約定解除權的一方在其解除權於2014年形成後,並未及時行使,且存在繼續履行合同的行為,但後於2017年通知對方解除合同。最高院經審理後,從行使解除權的合理期限,解除方在解除後的繼續履行行為使對方所產生的依賴利益,據以主張違約解除權的義務性質,合同的整體履行情況,解除方自身存在的違約情況,認為其合同解除通知並不產生合同解除的法律後果。
  • 《民事訴訟法》誠實信用原則和處分原則
    專欄【民事訴訟法釋義】第9章 誠實信用原則和處分原則誠實信用《民事訴訟法》第13條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解讀】誠實信用原則,貫穿整個民事訴訟活動的始終。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遵守該原則,法院行使審判權也應遵守該原則。為貫徹誠實信用原則的規定,《民訴解釋》主要在以下幾有所完善:第一,增加制裁違反誠信原則行為的規定,明確對訴訟參與人或冒充他人提起訴訟或參加訴訟,證人籤署保證書後作虛假證言等違反誠信原則的行為進行處罰。
  • 誠實信用原則在訴訟中的適用
    技術合同類糾紛案件因履行標的技術性、無形性,履行過程的密集交互性,導致查明事實難度大,對誠實信用的民事訴訟基本原則具有更緊迫的需求。在舉證質證過程中,一方當事人故意或者過失不實陳述,導致增加訴訟活動,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要求其補償因增加訴訟活動而支付的交通、住宿、餐費、誤工、證人出庭等必要費用。
  • 論合同解釋
    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98條實際是由《德國民法典》第133條而來,但是從臺灣地區「最高法院」的判例來看,運用誠實信用、交易習慣等進行合同解釋,因而實務上採用的也是折衷立場[6]。  我國《合同法》第125條規定,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的,應當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合同的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確定該條款的真實意思。
  • 論民事訴訟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為了更好地理解和適用新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本版從即日起開設專欄,邀請理論界與實務界的部分專家學者,對新民訴法中的一些亮點和重點制度進行解讀,以饗讀者。  這次民事訴訟法修改中的一個引人矚目之處,是將誠實信用原則明文化、法定化。新民訴法第十三條第一款規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第二款規定:「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 防疫期間履行勞動合同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來源:工人日報原標題:江蘇省總發布維權預警提示 防疫期間履行勞動合同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江蘇省總工會今天發布維權預警提示,提醒用人單位和職工,在當前重大疫情條件下,勞動合同的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可從以下3個方面依法履行勞動合同:
  • 保險活動當事人為什麼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鑑於此,本文就保險當事人為什麼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進行一些探討。一,誠實信用原則的含義誠實信用原則,簡稱誠信原則。保險合同中的誠信用原則是指: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在訂立以及履行保險合同的過程中,必須以最大的誠信全面且完整地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互不欺騙和隱瞞有關保險標的的重要情況,嚴格遵守保險合同的約定和承諾。二,誠信原則在保險活動中的重要性誠信就是誠實、守信,誠信是保險的生命線。誠信信用原則最早起源於羅馬法,原來是指契約的履行應當誠實守信,後擴及到了整個民事活動。
  • 職場中的100個定律,我的系列解讀之六,誠實信用原則
    一、概述誠實信用原則通常簡稱誠信原則。是指:當事人按照合同約定的條件,切實履行自己所應承擔的義務,取得另一方當事人的信任,互相配合履行,共同全面地實現合同的籤訂目的。包含:1.強化市場經濟中的契約意識和公平正義觀念。2.不僅自己要嚴格履行合同,還要督促和協助對方嚴格履行合同,互相提供方便,保障合同履行,最終實現自己的權利。
  • 應嚴格限制誠實信用原則在商標註冊審查中的適用
    《商標法》第七條第一款規定了「申請註冊和使用商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商法的帝王條款,是應該在法律實施過程中積極適用還是審慎權衡,具體到商標註冊問題中,無論是在理論界還是實務界,雙方各執一端,似乎都不乏道理。筆者認為,應當嚴格限制誠實信用原則在商標註冊中的適用,即在商標註冊環節中,應嚴格限制僅依據誠實信用原則便駁回商標註冊申請的情形。
  • 試析合同解釋的基本原則
    三、合同解釋的基本原則  我國《合同法》第125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的,應當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合同的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確定該條款的真實意思。」據此,合同解釋應遵循以下幾條規則:  (一)主觀解釋規則。指通過對合同所使用的文字的含義進行解釋,以探求合同所表達的當事人的真實意思。
  • 民法案例解讀之「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
    合同籤訂後,雙方交付帳號,給付轉讓款,合同履行完畢。2年後,宗某以其與唐某籤訂的《轉讓承諾協議書》中轉讓標的物違法,且轉讓行為不符合《證券法》相關規定為由,訴至法院,請求確認合同無效,並要求唐某返還轉讓款。 -《民法典》法律條文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七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
  • 論誠實信用與自由裁量權
    「帝王條款」,在立法和法律的具體操作中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最為明顯地表現在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在審判過程中,誠實信用原則無不或明或暗地發揮著作用。  四、誠實信用原則擴大自由裁量權的限制  在現代民法上,誠實信用原則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於立法當時所未為立法者預見的案件,可以用誠實信用原則補充法律漏洞,做出妥當的裁判,使法律和裁判適應於社會發展變化。但同時也應看到,如果對誠實信用原則的運用不加限制,則可能導致誠實信用原則的濫用,以致損害法律的權威和法體系的安定。
  • 用誠實信用原則守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當事人到場是司法審判的需要,一方面有利於法官查明案件事實,形成心證,體現直接言辭原則,另一方面可以讓當事人潛移默化地感受到法律的神聖與威嚴,不敢從事不誠實的行為,從而自覺尊重法律、尊重判決。   此外,新規對於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自認的規定,也是對踐行誠實信用原則的重要落實手段。自認是對自己不利事實的承認,是民事審判活動中當事人行使處分權的具體表現,具有免除對方舉證責任的效力。
  • 堅持誠實信用原則 禁止濫用司法資源
    堅持誠實信用原則 禁止濫用司法資源 2020-05-13 02: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合同解釋應兼顧契約自由和實質正義 | 案例精選
    若運用上述解釋規則所得結論仍有歧義,則應適用誠實信用原則以探求真意,兼顧契約自由與實質正義。相關法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 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的,應當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合同的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確定該條款的真實意思。
  • 合同籤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只有合同當事人的人格平等,才能實現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合同當事人平等是商品經濟的必然前提和必然產物,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交易秩序和經濟秩序的具體要求。  (二)合同自由  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幹預。合同自願原則,也就是合同自由原則,或稱為契約自由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