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C/C 複合材料研究進展

2021-02-15 全球光伏

摘 要:碳/碳(C/C)複合材料是可在高於 1650 ℃條件下應用的少數候選材料之一,是高技術領域重點研究材料。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其製造效率不斷提升,促進了 C/C 複合材料技術向更多應用領域的轉移與輻射,使其成為新一代超高溫材料的熱點。本文介紹了近年來我國 C/C 複合材料在製備方法、結構、性能、抗氧化燒蝕及其產業化等方面的研究進展,指出了目前 C/C 複合材料發展所面臨的主要任務。

碳/碳(C/C)複合材料是以碳纖維或石墨纖維為增 強體的碳基複合材料,其全質碳結構不僅保留了纖維 增強材料優異的力學性能和靈活的結構可設計性,還 兼具碳素材料諸多優點,如低密度、低的熱膨脹係數、 高導熱導電性、優異的耐熱衝擊、耐燒蝕及耐摩擦性等,尤為重要的是,該材料力學性能隨溫度升高不 降反升,使其成為航空航天、汽車、醫學等領域理想 的結構材料。

20 世紀50 年代,C/C 複合材料一經問世便受到 世界科技工作者的廣泛關注。伴隨著現代空間技術對 運載火箭、超高聲速飛行器、固體火箭發動機及其噴 管、喉襯等對材料性能的要求不斷提高,美、法、 英、德、前蘇聯等國家相繼對 C/C 複合材料進行了研 究。傳統 C/C 複合材料緻密化工藝,如液相浸漬技術、 等溫化學氣相滲透(CVI)等不斷發展並趨於成熟。20 世紀 80 年代,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及法國原子能委 員會分別提出的熱梯度強制流動 CVI(FCVI)法及化學 液相氣化滲透(CLVI)法,大幅度縮短了傳統等溫 CVI 工藝的製備周期,大大提升了材料的製備效率。同 時,C/C 複合材料抗氧化燒蝕技術也得到了應用,如 美國NASA將SiC/HfC 多層複合塗層應用於 X-43A高 超聲速飛行器 C/C 頭部前緣和水平尾翼前緣上,該飛 行器連續兩次成功實現了馬赫數達6.91和9.68的飛行 試驗。

除了在國防軍事領域取得成功應用外,C/C 複合材料在民用剎車盤方面也取得了規模化生產,全球最大碳盤生產公司有英國的BP公司、美國的Bendix、Goodrich 和 Goodyear 公司,法國的 Messier 公司以及英國的 Dunlop 公司。從現有文獻報導看, 目前國外 C/C 複合材料研究主要集中在低成本製造、 特殊環境材料失效行為、微尺度性能資料庫以及在線 損傷檢測等方面,應用向精細化和多功能化發展,研究工作趨於細觀和微觀領域。

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初開展C/C複合材料研究, 至今已 40 餘年,經過眾多科研人員的不懈探索,C/C 複合材料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實際應用方面均取得 了重大突破。目前國內從事 C/C 複合材料科研及生產的主要單位有北京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西安航天複合材料研究所、中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上海大學、華興航空機輪公司、湖南博雲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西安超碼科技有限公司等。 

本文簡要介紹我國 C/C 複合材料在製備、結構與性能、熱防護以及產業化生產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及目 前達到的水平,並展望其未來發展趨勢。

1 C/C 複合材料的製備

緻密化過程對於 C/C 複合材料的性能、製備周期、 生產成本等至關重要,通常利用具有良好流動性的氣 態或液態前驅體充分填滿預製體孔隙,經過高溫或高 壓等處理工藝使前驅體轉化為基體碳,從而生成緻密 的 C/C 複合材料。因此,C/C 複合材料緻密化工藝可分為液相浸漬法和化學氣相浸滲(CVI)法。

1.1 液相浸漬法研究進展

液相前驅體(瀝青、樹脂等)中瀝青浸漬液的碳轉化率較高,製備的C/C複合材料易石墨化,抗燒蝕和熱震性能好。樹脂浸漬液製備的C/C複合材料雖然密 度較低,但強度高,耐酸鹼性強。液相浸漬技術相比CVI技術優點在於碳基體硬度高、耐腐蝕、成本低、周期短、適用於製備大型樣件,缺點在於設備強度要求高、工藝複雜,需要反覆浸漬、體積收縮大。 

液相浸漬工藝分為低壓浸漬碳化(PIC)法和高壓浸漬碳化(HPIC)法。研究表明,低壓時,瀝青碳轉化率僅為50%左右,但在100MPa 高壓浸漬下,碳轉化率可達90%。因此高壓浸漬碳化不僅可以提升原料 的利用率,還可以提升緻密化效率。高壓浸漬製備周期短,但設備複雜,成本高。哈爾濱工業大學蔣文強 等採用液相浸漬與真空熱壓燒結相結合方法,解決了傳統液相浸漬法製備周期長、彎曲性能較低等問題,其研究了原料比例以及浸漬溫度對複合材料性能的影 響,最終獲得了密度達到1.75g/cm3,最大彎曲強度可達383MPa的C/C複合材料。

西北工業大學開發了超高壓成形工藝,該工藝利用普通壓力機施壓,可大幅度提高浸漬效率,獲得與熱等靜壓相近的浸漬碳化效果。目前應用最多的方法為真空壓力浸漬(VPI) 法,通過抽真空使浸漬液在負壓的作用下充分浸潤碳纖維預製體,之後施加高溫高壓使前驅體碳化生成碳基體。該方法浸漬效率高,十分有利於前驅體碳化與固化。

壓力浸漬法通常用於高密度耐燒蝕 C/C 複合材料,而對力學性能要求較高的C/C複合材料製備方法則首選CVI工藝。

1.2 CVI法研究進展 

由於CVI法製備過程可精確控制,產品性能優異,是當前國內實驗室及工業化生產中應用最早和最廣的方法。但該方法製備效率低、周期長、成本高。因此在近二十年內,國內C/C複合材料研究者不斷改進並開發新的CVI技術,使其成本與周期大大降低,極大滿足了我國在軍工及民用領域的需求。21世紀後,經過對傳統等溫CVI法、熱梯度CVI法以及壓差CVI法等工藝的改進、創新,我國開發了一系列新型CVI技術,主要有:

1.2.1 限域變溫強制流動化學氣相滲透(LTCVI)法 

在FCVI工藝基礎上,西北工業大學侯向輝等在此基礎上提出LTCVI 法,通過有限區域遞進控溫方式改進原始熱梯度加熱方法,實現前驅體的強制流動,達到材料密度均勻的目的,該方法能夠在80~100h內使材料密度達到1.70g/cm3。陳強等在FCVI基礎上,通過增加脈衝電磁閥,周期性控制樣件背壓,使 FCVI 法中穩定流動的氣流變為脈衝流動,增加了前驅 體在預製體中的滲透性,解決了FCVI法中由於熱端 面優先沉積產生的氣流阻塞現象,該方法可在100h內使C/C複合材料密度達到1.70g/cm3。

中南大學張福勤等通過改良壓力梯度CVI的爐體,利用中心加熱源實現熱梯度與壓力梯度相結合,可快速沉積C/C複合材料盤狀部件,在60h內可使密度達到1.52g/cm3,該方法沉積效率較高,適用於大批量盤狀構件的沉積。

1.2.2 直熱式化學氣相滲透(HCVI)法 

瀋陽金屬所湯素芳等在FCVI的基礎上,通過 電磁交變電場增加反應過程中氣體中間產物的活性與碰撞機率,發明了HCVI方法,提升了反應速率,使 小尺寸樣品僅需20h就可達到1.7g/cm3。

1.2.3 CLVI 法 

CLVI法是將預製體浸滲在液烴中,通過液烴在高溫下的蒸發降低預製體外側溫度,實現從內而外的溫度差,使前驅體首先在內測高溫區沉積然後逐漸向外側推移,完成緻密化的過程。該方法與等溫CVI相比:預製體始終浸滲在前驅體中,內側溫度高、氣體濃度高,縮短了浸滲與擴散的路徑;反應中的溫度差、氣 體的循環對流減弱了擴散對反應的限制,大幅提升了沉積效率。

張曉虎等通過該方法製備小尺寸C/C復 合材料,僅需3h材料密度可達1.7 g/cm3,沉積效率 相比等溫CVI提升了近百倍。2006年,西安交通大學王繼平等開發了CLVI雙熱源加熱法,該方法解決了CLVI方法預製體外側溫度較低、沉積延遲的問題,以煤油為前驅體,沉積3h後複合材料密度約為1.72 g/cm3。

1.2.4 CVI 前驅體改進法 

該方法主要針對傳統等溫CVI中前驅體氣體在預 制體外部預熱解難以進入內部的問題,有效增強氣體的擴散過程,達到提升材料沉積效率的目的。同時繼承了ICVI工藝對樣品形狀要求低、設備簡單、易於工業化生產的優點。

李偉等以正丁醇為前驅體,通過等溫CVI法,沉積73h即獲得密度為1.70 g/cm3 的C/C複合材料。任俊傑等以乙醇和甲醇的混合氣體為前驅體,通過等溫CVI法可在85h內獲得高密度 (1.80 g/cm3 )及高織構基體的C/C複合材料。

1.2.5 多元耦合物理場CVI法 

多元耦合物理場 CVI 法由中南大學謝志勇等於2006年設計,該方法通過在預製體內鋪設導電發熱層,使反應氣體濃度場、溫度場、電磁場多元耦合,從而實現快速增密。研究發現以石油液化氣為前驅體,經過20h的沉積,坯體密度達到1.71g/cm3,同時可獲得多種織構的熱解碳基體。 

1.2.6 定向氣流熱梯度 TG-CVI法 

季根順等通過自製感應加熱裝置使構件形成內高外低的溫度梯度,同時控制氣流由外向內流動,使前驅體氣體只有在內部高溫區才能分解沉積,從而實現了盤狀構件的徑向順序沉積,抑制了結殼現象,提升了沉積效率。該方法十分適用於盤狀C/C複合材料的製備,可在67h內使預製體密度到達1.80 g/cm3,並且沉積的熱解碳全部為粗糙層。

1.2.7 3D 列印結合 CVI 法 

中南大學YI等首先將刻蝕後的碳纖維與酚醛樹脂混合壓碎成粉末,再通過 3D列印(選擇性雷射燒結法)製成C/C複合材料生坯,經過180℃的固化與 1100℃的碳化後,利用CVI法進一步緻密化,可獲得精度高、密度高、機械性能良好的C/C複合材料零件。

圖1所示為不同CVI技術及其緻密化效率圖,可以看出,經過近年來的發展,緻密化效率總體已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

2 C/C 複合材料結構及性能

C/C複合材料結構及性能研究主要集中在預製體 結構優化和基體微觀組織調控方面。西安航天複合材料研究所和北京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在預製體結構優化方面進行了詳盡且系統的研究,實現了大尺寸、高性能和特種C/C複合材料構件的成功研製。

基體組織結構調控是優化C/C複合材料性能難點所在,西安航天複合材料研究所、北京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 中南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等科研院所通過多年研究, 已掌握高密度、組織結構可控C/C複合材料的製備條件,圖2給出了西北工業大學製備的具有純粗糙層、純光滑層、和粗糙層和光滑層各佔一定比例的織構照 片。目前,C/C 複合材料結構及性能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個方面。


2.1 跨尺度增強及其性能研究 

碳纖維直徑為5~15μm,無法滿足基體碳在亞微米尺度上的強韌化。跨尺度預製體在傳統碳纖維預製體基礎上加入納米增強相,實現微−納米尺度的連續 增強,彌補了碳纖維在亞微米尺度上無法增強碳基體的缺點。2005年,GONG等提出採用催化化學氣相沉積(CCVD)方法在碳纖維預製體中生長碳納米管 (CNT),結果發現,捲曲狀CNT改善了纖維/基體界面,有效強化了基體碳材料。之後,研究者們對C/C複合材料跨尺度增強方法進行了大量優化改進,其主要發展歷程如圖4所示。

2.1.1 催化劑種類及其引入方式的優化 

纖維表面原位生長CNT通常使用過渡金屬(Fe,Co,Ni 等)作為催化劑,此類催化劑在高溫下與碳互溶,造成纖維的損傷。KOU等使用Cu取代 Fe/Ni 合金作為催化劑實現了CNT在纖維表面的原位生長, 避免了催化劑對纖維表面的直接腐蝕,並實現了CNT和熱解碳的一步共沉積。FENG 等採用浮動催化 CVI 的方法,避免了催化劑和纖維的直接接觸,有效地減輕了纖維損傷。 

2.1.2 CNT 生長形貌和均勻性調控 

捲曲狀 CNT 未能充分發揮一維納米材料的強韌化效果,且容易造成C/C複合材料內部閉孔的產生,SONG等通過調整CNT生長工藝,實現了纖維表 面輻射狀納米管的生長(如圖3所示)。但由於預製體結構複雜,其表面的前驅體氣體濃度高於預製體內部,CNT生長的均勻性難以得到保證。ZHANG等通過梯度CVI方法,通過工藝優化,抑制了CNT在纖維預製體表面的聚集,實現了CNT的均勻生長。

 

2.1.3 無損構建跨尺度預製體 

SONG等提出,採用電泳沉積方法,可避免原位生長CNT對纖維的損傷,實現C/C複合材料纖維和基體主導力學性能的同時提升。LI 等通過在碳纖維表面預沉積氧化石墨烯片層,構建一種碳纖維−石墨烯−CNT多級增強體,既避免了碳纖維遭受催化劑的腐蝕,同時又可利用石墨烯作為碳纖維和CNT之間 的橋梁,實現不同尺度間的有效過渡。與CNT 增強C/C複合材料相比,碳纖維−石墨烯−CNT多級增強C/C複合材料拉伸強度提高了87%。 

2.1.4 結構功能一體化 

跨尺度增強C/C複合材料不僅具有優異的力學性能,其功能化研究也得到了研究者的關注。LIU等發現,引入CNT後,低密度C/C複合材料在X波段 的電磁屏蔽性能從28.3dB提高到了75.2 dB。SHEN等通過優化C/C中SiC納米線的引入量,同時提高了C/C複合材料的抗彎曲強度和電磁屏蔽效能。 

2.2 複雜環境下的損傷演化 

C/C複合材料應用環境複雜,系統性表徵C/C複合材料在苛刻服役條件(如循環加載、顆粒衝擊以及空間輻照等)下的損傷演化規律,是保證其可靠性的前提。在對C/C複合材料疲勞性能研究過程中,西北工業大學首先發現了C/C複合材料疲勞強化現象(如表1所示),研究表明,疲勞加載早期,疲勞強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循環加載對熱應力的緩解和基體微裂紋產生對主裂紋的偏轉作用。

模擬空間環境冷熱循環和輻照也會對C/C複合材 料產生有益的影響,ZHANG等研究發現,在經歷了50次−120~120 ℃熱應力循環後,C/C複合材料強度提升了約26%。LIU等研究了C/C複合材料在空 間輻照環境下的結構損傷演化,結果表明,原子氧氧化顯著提高了C/C複合材料的彎曲強度,而高能質子輻照則會顯著降低C/C複合材料的強度。

3 碳/碳複合材料的抗氧化燒蝕技術 

C/C複合材料在高於400℃的有氧環境下會發生氧化的問題嚴重製約了該材料的應用。常用抗氧化燒蝕方法主要有基體改性技術和塗層技術。近年來,多元基體改性抗燒蝕研究、高溫長時防氧化塗層技術及一維材料改性塗層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 

3.1 多元基體改性抗燒蝕技術 

在抗燒蝕基體改性方面,首選被動抗燒蝕型改性劑為SiC、超高溫碳化物(HfC、ZrC、TaC)和硼化物 (HfB2、ZrB2、TaB2)。這些超高溫陶瓷(UHTCs)具有熔點高、抗燒蝕氧化性能優異、燒蝕過程中不易熔化、 揮發等優點,是超音速飛行(空氣環境,1400℃以上)、 大氣層再入(在氧原子、氮原子環境,2000 ℃以上)、 火箭發動機(化學反應氣氛,3000℃以上)等極端環境可用的候選材料,多元 UHTCs 改性劑間可協同作用, 對C/C複合材料進行有效保護(如表2所示)。

XIE 等研究發現,採用前驅體浸漬−裂解(PIP)方法製備的 C/C-ZrC-SiC 複合材料經過氧乙炔實驗燒蝕後,材料表面生成的ZrO2-SiO2 複合玻璃較好地保護了內部材料。LU 等製備了不同種類、不同陶瓷含量的C/C-SiC-ZrC-HfC複合材料,結果表明,ZrO2 和 HfO2在材料表面形成了緻密多邊形結構,含有ZrC和HfC的複合改性劑較單相ZrC改性複合材料具有更好的抗燒蝕性能。ZHANG等製備了ZrC-ZrB2-SiC顆粒改性C/C複合材料,通過低壓CVI在碳纖維/碳基體界面間沉積了SiC 層,結果發現SiC界面增強了燒蝕產物與基體之間粘附力,可明顯提高改性C/C複合材料抗燒蝕性能。 

3.2 高溫長時防氧化塗層技術 

與基體改性方法相比,塗層技術可實現更高、更寬溫度範圍的熱防護。ZHOU 等[51]採用漿體法和包埋法在C/C複合材料表面製備了ZrB2-SiC-Ta4HfC5/ Ta4HfC5雙層抗氧化塗層。結果表明,塗層氧化後生成含有ZrO2、SiO2、ZrSiO4、Ta2O5 和 HfO2顆粒的緻密、連續的矽酸鹽玻璃層,可以明顯降低氧擴散速率,並減小氧化過程中裂紋尺寸。

任宣儒等採用原位反應法製備了 ZrxTa1−xB2-SiC/SiC塗層,高溫氧化時塗層表面生成了Zr-Ta-Si-O復相玻璃,Ta-Si-O/SiO2 雙層玻璃 層對裂紋傳播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提高了塗層和玻璃層的穩定性;由 ZrO2 和 ZrSiO4 等相組成的「鑲嵌結構」,起到釘扎效應,減少了氧氣向C/C基體的滲透及氧化腐蝕,該塗層體系在1500℃空氣介質中有效保護C/C 複合材料1412h(如表3所示)。

他們採用同樣的方法製備了TaxHf1−xB2-SiC復相塗層[53],結果發現氧化後生成的Hf-Ta-Si-O復相玻璃兼具Ta-Si-O玻璃和Hf-Si-O玻璃的優異特性,塗層在1500℃靜態空氣中保護C/C複合材料1480h後,材料失重率僅為 0.57%。

WANG等採用原位合成法製備了梯度HfB2改性SiC塗層,梯度塗層結構緩解了塗層與C/C復 合材料基體之間因熱膨脹係數不匹配而產生的應力集中,高溫下鉿矽氧玻璃層有助於材料在1600℃、1700℃條件下的長時熱防護。上述塗層體系及其抗 氧化性能如表3所示。

綜上所述,UHTCs與矽系材 料結合是C/C複合材料高溫長時防氧化塗層的主要候選材料,結構及界面的有效調控可進一步提高塗層使用壽命。

3.3 一維材料增韌塗層技術 

由於陶瓷塗層脆性大以及與C/C複合材料之間熱膨脹係數不匹配等問題易造成塗層的開裂和剝落,為解決該問題,西北工業大學提出一維材料增韌陶瓷塗層思路,採用CVD、原位合成、包埋浸滲等方法,成功將不同形貌納米線引入C/C複合材料陶瓷塗層(如表4所示)。

CHU等採用CVD和包埋法製備了SiC納米線增韌 SiC/CrSi2-SiC-Si 塗層,結果表明,SiC納米線 與其周圍塗層顆粒形成較好的機械連鎖鉚釘結構,明 顯提高了塗層韌性,塗層在1500℃條件下可使用316h,抗氧化性能較未增韌塗層明顯提高。

LI 等採用 CVD和包埋法在覆蓋有SiC-Si 塗層的C/C複合材料表面製備了竹節狀SiC納米線增韌Si-Cr塗層,大大提高了塗層的界面結合強度。ZHANG等[57]採用CVD和包埋法製備了HfC納米線增韌SiC塗層,研究發現, HfC納米線可有效地減小塗層中微裂紋尺寸,避免了貫穿性裂紋的形成,而HfC納米線的橋連和拔出等增韌機制有效提高了塗層的力學性能和抗氧化性能。

4 我國 C/C 複合材料的產業化 

C/C複合材料產業化最成功的典型代表是C/C複合材料航空制動盤。華興航空機輪公司、蘭州炭素廠等單位是國內較早開展相關工作的單位。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碳制動盤取得長足發展,我國軍機陸續換裝碳制動盤。

2004年中南大學黃伯雲院士及團隊完成的C/C飛機制動盤項目首次成功應用於南方航空公司的 A320飛機,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2005年2月西安超碼科技有限公司研製的B757−200型制動盤在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B757−200型飛機上使用,並成為國航西南公司、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前)的唯一指定製動盤供應商。

我國碳制動盤市場需求量在不斷上升,1995年統計需要的C/C飛機制動盤價值2.2億元,2000年需要的 C/C 飛機制動盤總價值超過5億人民幣,估計到2025 年,我國飛機碳制動盤的市場容量將超過45億元,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圖 4為西安超碼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A320系列C/C剎車盤。 

國內C/C複合材料產業化最早、目前在國防上應 用及產業化程度最高的屬固體火箭發動機用C/C複合材料噴管喉襯。1984年西安航天複合材料研究所研製的C/C複合材料喉襯材料成功參與我國第一顆通訊衛星的發射,填補了C/C複合材料在國內喉襯領域應用的空白,之後,西安航天複合材料研究所成為我國較大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殼體、噴管的研發生產基地。

上海大學研製的各類C/C複合材料喉襯,在長徵二號捆綁式火箭發動機、銥星、亞星二號以及艾克斯達一號衛星發射中用於近地點發動機均獲圓滿成功 。

西北工業大學實現了高性能CVI沉積C/C複合材料喉襯的製備和批量生產,研發了10餘種型號的喉 襯產品,成功應用於兵器、航天等領域。 

在航天熱防護材料及航空發動機熱結構部件方面,北京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西安航天複合材料研究所、中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單位均具備生產C/C複合材料大型複雜構件的能力。西北工業大學研製的C/C前緣模擬件,在氣流總焓為 2650 kJ/kg、氣流速度為 2040 m/s的高超聲速電弧等離子風洞中經歷三次700s 循環考核(累計時間2100 s)後線燒蝕率僅為 8.1×10−5 mm/s;研製的帶塗層噴管試件在1600 ℃燃氣風洞衝刷環境下抗氧化時間超過300h,可滿足多方面的應用需求。 

在民用領域,國內較為成熟的是C/C複合材料在太陽能領域作為單晶矽爐、多晶矽鑄錠爐及氫化爐熱 場材料使用。西安超碼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南方博雲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在矽晶體生長爐C/C熱場方面具備一定的產業化規模,如圖 5 所示。湖南博雲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的產品已應用於氫化爐熱場、直拉單晶熱場、多晶矽鑄錠熱場、太陽爐電池鍍膜等領域。西安超碼科技有限公司研製的熱場坩堝最常使用壽命可達150爐次,已具備年產坩堝3000件的產能, 如圖 5(d)所示。 

在生物醫學領域,由於C/C複合材料具有與人工骨相近的彈性模量及生物相容性,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66]。最早臨床用碳質人工骨由吉林碳素廠研究所提供,碳質人工骨包括:碳質股骨頭、股骨上下端、橈骨上下端、下頜骨、顱骨、肋骨等十餘個品種。山東大學研究發現:C/C複合材料有利於促進骨組織的生成,並且在C/C表面製備CaP塗層效果更佳顯著。

由於未經處理C/C複合材料為生物惰性材料,為使其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必須對其進行表面處理。西北工業大學進行了系列羥基磷灰石(HA)塗層研究,很好地解決了 C/C 複合材料的生物惰性問題。

在工業領域,C/C複合材料可作為柴油機活塞及連杆材料使用,C/C複合材料柴油機部件可使其使用 溫度由原來的300℃提高至1100℃,同時其密度低, 減少了能量的損失,熱機效率可達48%;由於C/C複合材料熱膨脹係數較低,在有效溫度內可不使用密封環等材料,簡化了構件結構。

5 我國 C/C 複合材料研製與發展面臨的主要任務 

5.1 降低成本 

C/C 複合材料有「黑色黃金」之稱,採用CVI工藝製備的C/C複合材料(密度>1.75 g/cm3 )成本高達3~4萬元/kg。其高昂價格主要來自兩方面原因:一是 碳纖維預製體價格高;二是生產周期長。在碳纖維預製體方面,高強高模碳纖維主要依賴進口,國際上碳纖維份額大部分被日本掌控,對於我國碳纖維相關產業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阻礙。降低原絲成本、提高碳纖維質量以及開發不同需求的產品是我國碳纖維行業面臨的主要挑戰。

在C/C複合材料生產方面,傳統CVI法製備C/C複合材料需要1000~2000h的緻密化時間,且表面結殼嚴重,需要多次高溫處理及表層去殼處理。雖然開發出多種新型CVI製備工藝,可明顯縮短緻密化時間,但存在工藝適應性不強、複雜形狀難成型和大批量生產等問題,因此,進一步 提高CVI工藝緻密化效率、推動高效緻密化工藝的工程化應用是關鍵。 

5.2 提高抗氧化燒蝕性能 

現代高技術武器裝備的發展對C/C複合材料高溫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面向航空發動機熱結構部件及高超聲速飛行器熱防護部件的抗氧化抗燒蝕C/C複合材料的研製,需要在>1600 ℃熱力氧耦合條件下長時間穩定服役,此方面很多關鍵技術仍需要攻關。儘管國內在基體改性及防護塗層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但還需解決大尺寸異型複雜構件表面塗層均勻性及穩定性、全溫域防氧化等問題,塗層在不同服役環境下的適應性及其修復也是C/C複合材料抗氧化研究面臨的挑戰。

5.3 提高性能穩定性 

影響C/C複合材料製備的因素很多,碳纖維規格、預製體結構、CVI設備尺寸、緻密化溫度、壓力、氣體流量、氣體停留時間、氣流的分布和走向、熱傳質方式、冷卻溫度及速率、氣體初始溫度等均會對材料微觀結構及性能產生影響。另外,在批量生產中,產品形狀和批次的不同,對應的工藝參數和工裝夾具也不同,這些影響因素若控制不當或控制不夠精確,都會使C/C複合材料性能產生很大的分散性,導致材料在服役過程中性能的不穩定。

因此,需要從密度均勻性、基體織構調控、界面結構控制、工藝規範化等方面入手,針對C/C複合材料構件形狀及性能的要求,在預製體質量、熱處理工藝、緻密化工藝、模具設計、石墨化、基體改性及熱防護塗層等方面制定嚴格的工藝規範,優化製備方法,確保在同一工藝條件下不同時間、不同批次生產製品的組織結構均勻和性能的穩定。 

5.4 性能檢測標準、評價體系與相關資料庫的建立 

目前我國C/C複合材料的製造單位主要採用企業標準進行材料性能的檢測,其中部分檢測標準源自陶瓷材料或樹脂基複合材料的國家標準或美國、歐洲標準,由於不同材料本質特性的不同,測試標準和評價體系存在差異。另外,不同單位採用的測試標準也不一致,造成C/C複合材料性能數據無法橫向比較和共享。尤其對於航空發動機熱結構材料、航天熱防護材料、新型武器裝備熱結構件用C/C複合材料,相關資料庫的建立至關重要。建立普適的、統一的測試標準、評價體系和相關資料庫,是C/C複合材料產業化發展亟待突破的另一個關鍵問題。

來源:中國有色金屬學報   作者:李賀軍 史小紅 沈慶涼 程春玉 田新發 閆寧寧

相關焦點

  • 導熱聚合物複合材料用填料研究進展
    導熱填料的類型、添加量、形狀、尺寸分布以及表面處理等因素是影響聚合物複合材料導熱和力學性能的重要因素,填料的添加量應儘可能低,以減少對聚合物複合材料力學及其他性能的影響,因此加深對聚合物導熱填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參考文獻:[1]方萬漂,鄭京連,黃志傑.聚合物導熱材料用填料及其表面處理的研究進展[J].上海塑料,2015(03):6-10.[2]施瑤.
  • 上矽所在氧化鈦基複合材料降解VOCs催化劑抗失活機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孫靜研究員團隊(納米功能材料與光電應用課題組)在氧化鈦基複合材料降解VOCs催化劑抗失活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根據稀土元素特殊的4f電子結構以及氧化還原石墨烯(rGO)的電子遷移率高、片層結構、理論比表面積大、大π鍵(與苯環類似)等特點,對TiO2的微觀結構以及光電學性質進行結構設計,使其光催化降解性能及抗失活性能顯著提升,相關研究成果以「Deactivation and Activation Mechanism of TiO2 and rGO/Er3
  • 中南大學張鬥教授團隊在三明治結構BaTiO3/PVDF電介質複合材料方面的新進展
    陶瓷/聚合物複合電介質材料可結合陶瓷填料高介電常數、聚合物高擊穿場強的兩相優勢得到了廣泛研究,然而電介質複合材料的儲能密度仍然處於較低的水平。通過引入無機納米填料和構建多層結構是提升介電複合材料能量密度的兩種有效途徑。大多數研究採用高含量(≥10wt%)零維陶瓷納米顆粒製備多層電介質複合物提高極化性能,但填料比過高易產生團聚、分散困難,降低擊穿性能。
  • 同濟大學聲子學中心:有機聚合物及其納米複合材料熱傳導研究進展綜述
    同濟大學 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聲子學與熱能科學中心徐象繁研究員、陳杰教授、周俊教授及李保文教授合作撰寫了有機聚合物及其納米複合材料熱傳導研究最新進展綜述文章高導熱有機聚合物及其相關納米複合材料作為器件散熱及熱管理的關鍵材料,在柔性電極、有機太陽能電池和熱界面材料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然而由於聚合物通常具有較低熱導率,使得其應用前景一直存在巨大瓶頸。本文主要總結了近年來在尋找高導熱有機聚合物方面的實驗進展,重點闡述了有機聚合物熱傳導機理,討論了聚合物納米線和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研究進展及其機理分析。
  • c-SiC3分子在AGB星周包層中形成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一項關於c-SiC3等含矽分子在漸近巨星分支(AGB)恆星IRC+10216星周的形成機理的研究結果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該成果是原子分子與化學動力學實驗、量化計算、天體化學模擬強強聯合、共同攻關的一個典型例子,展示了天體化學這門新興學科「高度交叉融合」的本質特點。
  • NML研究論文 | 高性能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rGO@FeS2複合材料
    該方法為製造高性能金屬硫化物/rGO複合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可將其應用於鋰離子電池或鈉離子電池。圖文導讀▶ 圖1 a) 所製備的Fe3O4和Fe3O4/rGO前驅體的XRD圖,b)Fe3O4的SEM圖,Fe3O4/rGO的c) SEM圖和d)TEM圖。
  • 先進熱管理材料的研究進展及材料特性分析
    重點介紹了熱界面材料、高導熱封裝材料、蓄熱材料以及熱電材料等的研究進展及存在的問題。對均質及複合材料中的熱傳導機制進行歸納,並指出分子動力學、密度泛函理論及大規模並行計算技術將在揭示多尺度的熱傳輸機制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熱管理,包括熱的分散(對外交換散熱)、存儲與轉換,正在成為一門橫跨材料、電子、物理等學科的新興交叉學科。
  • 聚氨酯複合材料導電性能的研究進展
    如今在聚氨酯複合材料導電性能的研究中,對聚氨酯材料改性的方法和技術有很多,其中實現聚氨酯複合材料導電性能主要採用物理共混法。物理共混法指採用機械混合或超聲分散等方法把改性材料均勻地分散在聚氨酯樹脂或乳液體系中,進而完成改性過程。按照加入改性材料的類型主要分為四類:金屬導電材料、無機非金屬導電材料、金屬鹽導電材料、聚合物導電材料。
  • 高比能量鋰離子電池矽基負極材料研究進展
    Morita等通過歧化反應和高溫聚合反應製備得到納米Si/SiOx/C複合材料, 研究發現歧化反應後, 更多的納米Si顆粒或團簇顆粒均勻分散在SiOx基質中, 其200個周期後的比容量仍有700mAh/g, 分析認為循環性能的提高歸因於納米Si團簇顆粒在矽的氧化物中的高度分散性。
  • c-MET:不老的老靶點
    c-MET與腫瘤 Emibetuzumab in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Participants (Chime),Phase2 onartuzumab onartuzumab由Genentech開發的一種人源化單臂抗MET抗體,三期研究失敗
  • 中國複合材料自動鋪帶機工程化研製取得進展
    歐美少數幾個國家已具有較為成熟的複合材料自動鋪放設備設計製造能力,研製了立式、臥式、龍門式、集成工業機器人等各種結構形式的複合材料自動鋪帶機和鋪絲機,在機身、機翼、進氣道等飛機大型複雜復材結構製造中得到應用,為提升複合材料在軍機和民機中的用量做出了重要貢獻。  國內在該設備研製方面尚處於原理性研究和工程樣機研製階段。
  • 石墨烯複合聚氨酯泡沫應用研究進展
    > 石墨烯複合聚氨酯泡沫應用研究進展
  • 兩大巨頭競賽 捲土重來的c-MET靶點 會打開什麼樣的格局?
    大約十年前,很多研究不加選擇地在肺癌治療人群中應用c-MET抑制劑,具有代表性的是羅氏公司METlung研究中的單克隆抗體MetMab(onartuzumab),以及ARQ197(Tivantinib)之類的小分子抑制劑,這些研究基本上都以失敗告終。因此,c-MET的研究沉寂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 浙師大簡繼文博士在苯環C-C鍵活化 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浙師大簡繼文博士在苯環C-C鍵活化 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05-11 11: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C型尼曼-匹克病
    本家系中的先證者青少年起病,緩慢進展,進行性加重。起初表現為步態不穩、共濟失調、輕度肌張力障礙,孤立性脾大,伴隨患者病程進展,上述症狀進行性加重,逐漸出現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痺等臨床表現。根據患者臨床特徵符合NPC。因該病在我國相對少見,臨床表現不典型且臨床工作者對該病認識不足,導致診斷延誤。
  • 什麼是c位?c位是什麼意思?c位的含義
    今天我們要講的詞是——c位。特別是在追星族或者是微博上,總能看到「c位」「c位出道」這一類的詞語。但是不管怎麼樣,c所代表的就是最中心最重要的的意思。在最早期,「C位」一般指舞臺中央或藝人在宣傳海報的中間位置,一般來說,娛樂圈登臺時,只有資歷最老、本事最強的人才能站在c位。C位不僅是身份和本領的表現,更是讓觀眾第一眼就能看到與留意的最佳位置。
  • 南開大學:三維交聯石墨烯基蜂窩狀碳複合材料,用於鋰離子電池
    2、研究了3DGraphene對BDT鋰離子存儲性能的多重影響成果簡介 由於鋰離子電池的環保,高比容量,低成本和靈活性,有機陰極材料在鋰離子電池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課題組在Carbon期刊發表名為「A 3D cross-linked graphene-based honeycomb carbon composite with excellent confinement effect of organic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的論文,研究通過將電化學活性
  • 蘇州大學:以硅藻土製備氮摻雜的MoSe2 /石墨烯複合材料
    本文設計了一種以硅藻土為模板的合成策略來製備氮摻雜的MoSe 2 /石墨烯(N-MoSe 2/ G)具有良好贗電容鉀存儲能力的複合材料,其目標是KIC的優質陽極材料。此外,藉助原位X射線衍射和非原位拉曼光譜/透射電子顯微鏡/ X射線光電子能譜的第一性原理計算,系統地探索了N-MoSe 2 / G複合材料的鉀存儲機理。
  • 天津大學陳龍課題組:二維導電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在有機電子學/自旋電子學領域的應用進展
    天津大學陳龍教授課題組系統地介紹了2D c-MOFs材料在有機電子學及自旋電子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並指出了該研究方向目前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和未來發展前景。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多功能電子器件(如電晶體、二極體、傳感器等)走進了我們的日常,使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更加便利、高效。科學家們將各種活性材料(如碳材料、無機二維材料、有機半導體材料等)集成到電子器件中,以獲得優異的器件性能。
  • 復旦大學梁子騏教授課題組在熱電納米複合材料上取得新進展
    其中,有機-無機熱電納米複合材料(TENCs)特別引人關注,因為它們可以將無機組分的優勢(即高電導率)與有機組分的優點(低導熱率和溶液可加工性)整合在一起。而且,TENC薄膜的柔性為其在可穿戴電子設備中的應用帶來了希望。以往研究中n-型TENC的有機組分通常是絕緣聚合物,如聚偏氟乙烯(PVDF),其對TENC的電荷傳輸幾乎沒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