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新課改的背景要求下,教師應該成為幼兒學習和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幼兒教師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要實現專業化成長,要成為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師。那麼教師通過哪些途徑來做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呢?
首先,教師需要創設支持性的環境,要給幼兒自我感受、自主表現的機會和條件;其次,要提供可供幼兒探索的材料,提供選擇性的學習內容;再次,還需要設置問題性情境,促進與幼兒間的互動性交流。
教師需要做幼兒活動的合作者、引導者,這也就意味著教師不能只考慮自己應該怎麼去教,在一定的程度上,教師還需要關注幼兒的學習狀態。幼兒在一個活動室裡面活動,他就會有一種狀態,這就需要教師創設一定的環境條件,營造寬鬆愉快的心理氛圍,要讓幼兒自主地、快樂地學習和活動。
幼兒的學習不是被動地、機械地接受性學習,而是主動地、探索地發現性學習;幼兒的學習不是學科知識體系,而是生活經驗體系;幼兒的學習不是追求獲得知識的結果,而應注重獲得知識的過程。現在我們強調自主閱讀、情景閱讀,其實就是讓幼兒與閱讀材料發生互動,讓幼兒與書本、同伴、閱讀材料發生一種互動性的關係。鼓勵幼兒去質疑與同伴討論,通過與同伴交流來實現活動目的。
幼兒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幼兒,那麼怎樣來進行教學呢?這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關鍵性問題。就拿幼兒園的主題活動來說吧。在主題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兒童在一個階段圍繞一個核心概念學習。主題的內容要與幼兒生活經驗相聯繫,學習過程中要讓幼兒經歷一系列跟主題有關的探索和發現,感受和體驗整個過程,這也是一個互動的過程。
作為引導者,我們應該堅信這樣的幼兒教育信條:讓幼兒的學習看得見。這也就需要教師建構回歸幼兒生活的學習課程,學習課程的目標,既要具有現實性又要具有理想性;既要尊重幼兒的現實生活,又要建構幼兒可能的生活。對於幼兒學習內容的選擇,既要符合幼兒的興趣發展需要,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這樣幼兒才會取得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