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雲:「訂單+手把手」為殘疾人開致富良方

2020-12-18 瀟湘晨報

□通訊員 楊麗芳 輝樹翔

一邊是鍋碗瓢盆叮噹作響,煎炸烹煮依次展開;一邊是藤走遊龍如火如荼,巧手編出精美椅子。自11月18日以來,祥雲縣以「訂單+手把手」教學的方式,開展殘疾人技能培訓班,為殘疾人量身定製脫貧致富良方。

訂單培訓

盲目的生活有了新規劃

有的想學編椅子,有的想學烹飪,有的想學電焊,有的想學養殖……一個個小小的心願,就是一個個人生規劃,也是祥雲縣組織開展培訓的一個個訂單。

按照殘疾人的意願及工廠的用工需求,祥雲縣殘疾人聯合會科學制定培訓方案,分批、分類、分工種組織開展「訂單培訓」。

祥雲縣殘疾人聯合會理事長朱必斌介紹:「『訂單培訓』的目的就是要讓殘疾人學得一技之長,使其能夠找到更好的工作,或通過技能培訓自主創業,提高家庭收入。」

「手握新技能,打開致富門。」為了實現培訓效果最大化,祥雲縣不斷擴大培訓範圍,實行「殘疾人+直系親屬+監護人」的培訓方式,按照「理論講授+實際操作」相結合的集中培訓模式進行。按每人2000元的培訓經費核算,委託第三方培訓機構組織開展培訓,「吃住學練」都統一進行,參訓人員不需出一分錢就能把新技能學到家。

手把手教

巧手編織有溫度的人生

「老師從早到晚在這裡教我們,一個一個地把我們教會。」坐在手工編織訓練處窗子附近的代聯榮,是祥雲縣禾甸鎮茨芭村四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為小時候打針傷著坐骨神經,導致左腳發育不好,落下殘疾。

斜斜的微光照在他滄桑的臉上,卻絲毫掩飾不住他內心的歡喜。「我已經編好一個椅子了,馬上第二個也要編好了。」代聯榮說他去年就參加過培訓,但是回去後沒有再編織就忘記了。這次,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他編了又拆,拆了又編,終於編出一個完整的椅子,心裡甭提多高興。

「編一把椅子有5元的加工費,編得快的人,一個月能苦到兩三千元。」代聯榮滿懷期待地說,以後要把編織椅子這個技能用起來,讓自己在家裡也能夠就業。

最重要的是,手工編織這個工種是以工廠需求為依託,培訓結束後,祥雲縣殘疾人聯合會將結合20名參訓學員的情況,把學會編織且編得好的學員推薦給工廠,直接由工廠將原材料送到殘疾人家中,待編好後又到殘疾人家中回收椅子。

帶目標學

用心烹製幸福美好生活

「這次培訓我學會做好多菜,做出來還好吃,家裡人的生活改善了,村子裡有人辦客事還能幫人家做廚,而且還可以出去打工苦錢。」已是下午5時多,太陽已漸漸偏西,要是平常,張必義早就吃過晚飯閒著了。然而,現在的他,因為有了小小的目標,正跟著老師認真學著廚藝。

張必義是祥雲縣米甸鎮克昌村人,因為身體原因,又沒有一技之長,加之兩個孩子都在上學,一家四口日子過得緊緊巴巴。他家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扶貧政策的幫助下,張必義家發展了5畝蠶桑,每年收入兩萬多元,除了蠶桑還發展了核桃、辣椒等產業,2016年就脫貧了,到今年10月份,他家的人均純收入已達到七千多元。

對於自強自立的張必義來說,脫貧不是目的,過上小康生活才是他的終極目標。

「養蠶在每年五月份到十月份,十月份以後,基本就沒有什麼事情可做了。」張必義說,總想在農忙空檔期找點事情做,去年他參加了電焊培訓班,今年他還要把廚藝學會,要憑著自己的技能,讓家裡人的日子越來越好過。

據了解,祥雲縣今年已開展殘疾人技能培訓2期,培訓153人,其中培訓土雜雞養殖65人、山羊養殖35人、手工編織20人、廚藝33人。下一期還要組織電焊培訓30人。

【來源:大理州人民政府】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釀「甜蜜」事業 開脫貧「良方」
    梅川鎮紅水村村民陳俊紅萬萬沒想到,自己的「甜蜜事業」還在壯大,家裡的蜂箱已變成致富「金箱」;同樣意外的還有茶埠鎮大竜村村主任邱富文,通過種植藥材,他帶領村民們開出脫貧「良方」……  位於大西北高原上的岷縣,因一個個帶有福州鼓樓印記的產業項目落地,一位位項目的參與者生活迎來新變化。
  • 柳條編織致富路
    這些婦女們靠著一雙雙靈巧的手走上致富道路,編織出美好生活,被人叫作廣靈「巧娘」。廣靈縣地處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山西1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縣裡手工編織文化歷史悠久,筐、簍、草墊等農家用具都是由農民就地取材,用玉米皮、蒲草或柳條自編自用。但隨著社會發展,傳統的編織品逐漸被金屬製品、塑料製品所取代,傳統編織工藝瀕臨消亡。
  • 開在「家門口」!大方這家服裝加工廠帶領鄉親共同致富
    「像剪線頭,釘扣子……她手很靈巧,做的很好,只要工廠裡面接到訂單,我就會把貨送到她家,讓她在家做。」大方縣鼎新鄉宏源服裝加工廠負責人周訓梅說。   在大方縣鼎新鄉宏源服裝加工廠,像楊敏一樣,在家上班的殘疾人就有5人。在該服裝廠的23名員工中,殘疾人就有11名。
  • 為殘疾人點亮致富希望
    通訊員 歐陽仕君 周勝軍在保靖,許多殘疾人的手機裡都有一個共同的聯繫人:徐遠鵬。無論是在生活上遇到困難,還是創業上遇到瓶頸,他們都會給徐遠鵬打個電話。往往,幾通電話之後,他們的困難就能迎刃而解。在扶貧工作中,他把殘疾人事業作為對口幫扶的重點,視殘疾人為親人,一心一意為殘疾人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58歲的黃官軍是遷陵鎮踏梯村人,二級殘疾,2017年與另外兩名殘疾人創業種植中藥材。創業初期,資金緊缺,幾乎沒有人看好,大家都說:「你們幾個殘疾人搞不成事的!」徐遠鵬了解情況後,數次上門,看基地、談想法,一次又一次幫助他們爭取政策。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中藥材開出富民「良方」
    中藥材開出富民「良方」——全媒體集中採訪天祝行系列報導之二天互公路,連接著天祝縣石門鎮與天堂鎮天堂鎮科拉村香味最濃鬱的富民產業——中藥材,也搭乘上了這條致富「坦途」。有了四季不愁收入的產業,嚴斌存卯足了勁忙致富,成了「大忙人」。
  • 雲南雲縣:這個鎮中藥材種出群眾致富「良方」
    雲南雲縣:這個鎮中藥材種出群眾致富「良方」近日,記者來到臨滄耀陽生物藥業科技有限公司幸福種苗培育基地,看到這裡的工作人員已經熱火朝天地忙活了起來,有的在給苗床澆水,有的在清點藥種,有的在平整土地,現場井然有序,一派欣欣向榮的勞動景象。
  • 種下「訂單甘蔗」收穫致富希望
    □張德恩特約通訊員 周超文 文/圖「有宋袁食品公司做後盾,今年我又擴種了2畝地的訂單甘蔗,讓我的訂單甘蔗種植面積達到10畝,每畝產量至少6000斤,按每斤4角錢的訂單價計算,至少可以收入2.4萬元。我一家3口,僅甘蔗一項人均收入就有8000元,這訂單甘蔗硬是讓我一家過上了『甜蜜日子』。」11月29日,在合江縣九支鎮柏香灣村七組的甘蔗基地裡,脫貧戶舒大朋一邊為甘蔗脫葉,一邊高興地說。這兩年在柏香灣村,像舒大朋一樣背靠合江縣宋袁食品公司種植訂單甘蔗走上脫貧致富路的村民就有150多戶,目前全村發展訂單甘蔗種植面積超過了1000畝。
  • 增強自強信心,提高勞動致富技能,郯城開展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
    「經過這幾天的培訓,讓俺有了發家致富的信心,回去以後,俺一定種好10畝的桃園......」1月5日,在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泉源鎮殘疾人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結業儀式上,小馬莊村學員馬得民高興地說道。為增強殘疾人自立自強的信心,提高他們勞動致富的技能和本領,泉源鎮組織20名殘疾人參加了以「幫扶農村貧困殘疾人,共享社會關愛陽光」為主題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
  • 橫縣:甜玉米喜獲豐收 助力殘疾人增收致富
    11月27日上午,正忙著在陽光助殘扶貧基地採摘甜玉米的青桐村委貧困殘疾人黃桂芬高興地說。當天,橫縣校椅鎮青桐村委陽光助殘扶貧基地熱火朝天,隨處可見農戶忙碌的身影,路旁成堆的甜玉米散發著誘人的清甜味,經過3個多月的管理,甜玉米喜迎豐收了。
  • 曹妃甸八農場「訂單農業」架起致富金橋
    曹妃甸區八農場「訂單農業」架起致富金橋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 (記者 黃志山 通訊員 鳳璽 寶鋒)農業生產有一個「瓶頸」  在突破「瓶頸」的過程中,一種經營模式在曹妃甸八農場逐漸明晰:以「農字號」大項目、好項目推進「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發展訂單農業,架起致富金橋。  八農場是曹妃甸區最大的農場。近年來,八農場著眼於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商業化、標準化生產,在北部的旱田積極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模式,把訂單種植引入農場,幫助農民提升種植標準,最終實現了增收多贏的發展目標。
  • 開封禹王臺區:創業致富手藝促進殘疾人就業增收
    映象網訊(記者 崔學慶 通訊員 陳凱慶)為幫助殘疾人穩定就業、持續增收,11月以來,河南省開封市禹王臺區殘聯積極開展殘疾人職業技術培訓工作。禹王臺區殘聯提出適合殘疾人學習和掌握的中西式面點製作和保健按摩作為本次培訓的科目,積極主動對接相關培訓機構,選擇實力和口碑較好的開封合眾職業培訓學校,力求在有限的時間內為殘疾人送上一門創業致富的手藝。經過幾天的學習,132名殘疾人學習了白吉饃製作、水煎包製作、肉鬆球製作、小油條製作、脆酥餅製作、按壓式穴位按摩等技能,在提升自身競爭力的同時增強了自信。
  • 愛幫商城,為殘疾人插上一雙翅膀
    愛幫商城是河北省殘疾人聯合會支持創辦的一個專門為殘疾人服務的電子商務平臺。殘疾人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免費開店,自主營銷個人製作的手工藝品。目前,這個網上商城的經營項目主要有殘疾人手工藝品、刺繡、編織、陶藝、剪紙、書畫、內畫等各類傳統工藝品。 「從去年5月份開始,愛幫團隊在全省11地市範圍內篩選殘疾人手工藝、非遺產品。」網站負責人丁玉坤介紹說。
  • 臨沂費縣61歲殘疾人帶全村靠「金蛋」致富
    在水湖村,幾乎每家每戶都生產金蛋,在所有金蛋生產商中,由殘疾人王全福創辦的福全福工藝品廠,憑藉著每天銷售金蛋1萬多個,成為水湖村規模最大的金蛋生產商。王全福的工廠裡吸納了30多名貧困戶和殘疾人。由於行動不便,王全福就在村上開了一家雜貨店維持生計。2014年,因為家中變故,又背上了30萬負債。當時,被債務壓得喘不過氣的王全福毅然瞄準了石膏「金蛋」生意。每天下午物流快遞運輸車都會在王全福工廠排隊裝貨。「我們這祖祖輩輩跟石膏打交道,這個成本很低,技術也簡單,我就到了鎮上的信用社貸了7萬塊錢想試一試。」
  • 為殘疾人插上騰飛的翅膀
    ——張海花校長調研省殘疾人培訓基地學員創業情況為樹立標杆,更好激勵我校省殘疾人就業培訓基地的學員就業創業
  • 浙江殘疾人就業之路越走越寬
    他說,入駐團購平臺後,店裡的訂單多了不少……這是許多浙江殘疾人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作日上午。他們雖身有殘疾,卻同樣逐夢。工作著並快樂著。從東海之濱到浙西山麓,從南太湖畔到甌江兩岸,312萬浙江殘疾人自強不息,正努力打拼出屬於自己的事業。就業是最大的民生。
  • 「媒體走基層(貴州篇)」新華網:殘疾人黃光全的養牛「致富經」
    記者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組織的「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秋冬季主題採訪團來到貴州省石阡縣石固鄉蒲草塘村時,黃光全一邊往牛舍搬運草料,一邊向記者介紹自己的養牛「致富經」。黃光全視力三級殘疾,無法進行農業勞動,父母年逾七十,兩個孩子分別在讀初高中,妻子是家裡唯一正常勞動力。2014年以前,視力更好些的時候他還在當地磚瓦廠賺錢貼補家用,視力慢慢下降讓他開始發愁。
  • 金雞嶺農場農場殘疾人苦學修成木雕大師
    王孫文手把手教員工木雕技術 劉孫謀/ 圖  南海網3月16日消息:今年45歲的殘疾創業人王孫文,是海南農墾金雞嶺農場人。他創建了海南省第一個殘疾人木雕技能培訓基地,安置38名殘疾人就業,為殘疾人的勞動就業工作做出了貢獻,受到鄧樸方、湯小泉等中國殘聯領導的接見。  日前,在「首屆全國殘疾人自強創業論壇」上,作為海南農墾唯一代表的王孫文又獲得了「首屆全國肢殘人自強創業獎」的殊榮。一個身體殘疾的人是如何戰勝自己,又是如何帶領其他殘疾人走向致富之路的?記者最近深入王孫文和他的木雕技能培訓基地進行了採訪。
  • ...成編織達人月入上萬 四川農婦致富不忘鄉鄰 患癌後仍堅持免費傳藝
    2013年馮燕霞萌發了在網上賣自己產品的想法,開起了屬於自己的「燕窩編織手工坊」淘寶小店,銷售自己織的毛線手工產品,並接客戶的訂單。 一開始,她的淘寶店並沒有迎來期待中火爆的銷售,面對機織產品的激勵競爭,她的產品在網上並沒有打開銷路。馮燕霞意識到要打開銷路,就要創作出與眾不同,別具風格的作品。
  • 打造圓夢工作室 為262名殘疾人的幸福領路
    朱臻/攝殘疾人圓夢工作室的工人正在工作。朱臻/攝5年來,只有周日屬於退休的周紀龍自己。其他日子,他都在重複做著同一件事:開著私家車,奔走在7個鄉鎮、3個街道的18個殘疾人圓夢工作室。這是他給殘疾人的求職之路。
  • 「輪椅書記」張運波:用健康人一半的身高丈量全村致富新高度
    身為吉林省長春市德惠市朝陽鄉團林子村黨支部書記的他坐在輪椅上,每天忙碌地統計著來自各地的農產品訂單,帶著村民修整大棚,為明年種出更好的蔬菜做準備。「自打年輕的時候起,我就有一個勁兒,就總想著咋能把日子過得好起來,然後,有能力幫助更多的人。那個時期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掙錢,我則選擇堅持留在農村實現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