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發明了瓷器,釉是關鍵因素之一,釉是怎麼發明的?

2020-12-20 騰訊網

作者:M·辰

(綠釉陶壺,東漢)

今天咱們要說的內容非常簡單,但又特別重要。

說簡單,是因為它就一個字:;說重要,是因為它是中國瓷器最重要的三件法寶之一。中國瓷器名揚天下,在18世紀以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能製作陶器,但惟有中國人在陶器的基礎上發明了瓷器,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夠製作瓷器的國家。其原因就在於中國人發現並掌握了製作瓷器的三大密鑰:瓷土(高嶺土)和溫度(1200度以上)。釉,是關鍵的三大因素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好啦,閒話少說,咱們直接進入主題:

什麼是釉釉是怎麼發明的?為什麼早期的釉陶多為綠色?

(本文圖片由M·辰拍攝,版權所有

(綠釉陶豬圈,東漢)

釉的發明

首先回顧一下我們在#陶器篇-1#中曾介紹過的「陶器的發明」:

在距今約50萬年前人類學會了使用火。在使用火的過程中,人們發現被火燒過的泥土變得堅硬且有型,並且一些四邊向上兜起的「泥塊」還能夠保存雨水。受此啟發,原始先民開始有意識地嘗試用泥土製作他們想要的器物並放到火上去燒。於是,人類發明了陶器。

時間到了商周時代,先民們在燒制陶器時又意外地發現了「釉」。(也可能夏朝就已發現,但目前論據不足)

(綠釉陶水亭,東漢)

商周先民在用火(窯爐)燒制陶器時,偶然發現出窯的個別陶器的表面有一些星星點點發亮的東西。這些東西如玻璃體般富有光澤、不吸(沾)水,明亮好看並且還能擦拭。於是,人們就開始留意這些閃閃亮的東西是怎麼來的?

經過多次觀察,人們發現造成「閃閃亮」的原因,是窯內的草木燃料經燃燒後其灰塵落到了器物表面所形成。根據這一發現,人們嘗試著把燃燒過的草木灰調成漿狀並將它們塗抹到陶坯的外表上,然後入窯燒制。

果然,陶器的表面形成了一層閃閃亮的東西——釉,就這樣發明了

(綠釉陶樓,東漢)

為什麼塗抹了草木灰後,陶器表面會形成一層明亮的釉?

原來,草木灰中含有氧化鈣的成分。氧化鈣是一種助熔劑,它能夠將陶坯成分中的石英、長石熔化並在器表形成一種玻化物,這種玻化物便是釉。

如果說最早的草木灰釉是一種天然釉,那麼,之後人們在此基礎上又發明出了各種「人工釉」。

釉的定義:是指將某些天然礦物(石英等)或植物磨成粉末、再與陶土混合製成釉漿並塗抹於器體、經燒制後在器物表面形成的一種玻璃質薄層。

器錶帶有釉的陶器被稱為「釉陶」。

(綠釉陶樓,東漢)

釉發明以後,陶器就像開了掛一般走上了美顏快車道。雖然早期的釉色也就那麼幾種,但陶器粗糙的外表自此就被各種「美容霜(釉)」完美遮蓋了。

陶器施釉的方法有:蘸釉、蕩釉、噴釉、刷釉、澆釉、吹釉等,通常會根據坯體的形狀、厚薄以及用途等採用相應的施釉方法。

(上述幾種施釉方法大部分根據字面意思就能理解其技法。特別解釋一下「蕩釉」:把釉漿澆入坯體內,緩慢輕搖坯體,以使釉漿分布於坯體內的施釉法)

(綠釉陶壺、東漢)

為什麼早期的釉陶多為綠色?

如同有了饅頭之後又有了紫米饅頭、番薯饅頭、奶香饅頭一樣,人類總是在已有發明的基礎上不斷翻新著花樣。同樣,人們在釉的基礎上又向其中添加了銅和鐵的化合物作為呈色劑,利用氧化氣氛中銅使釉呈現綠色,鐵呈現黃褐或棕紅色的特性,創燒出了綠色、黃褐色等低溫鉛釉陶器。這也是漢代墓葬中綠釉或黃釉陶器比較多以及早期唐三彩中多以綠、黃、藍色為主的原因。本文以上圖片所展示的綠釉陶器皆為東漢時期優秀釉陶器的傑出代表。

(三彩女陶俑,唐代)

最後說說為什麼這層閃閃亮的東西被叫做了「釉」?(本段屬於促銷加送,^_^)

釉剛開始出現時被稱作「油」,因為它像油一樣亮亮的。後來,因為「油」代表食物,兩者都是液體,容易混淆,不妥。於是,便將「油」改成了「釉」,取光彩的「採」部與油的「由」部合二為一,組成「釉」。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企鵝號「走遍世界博物館」,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館。謝謝!

相關焦點

  • 釉下彩和銅紅釉的鼻祖——長沙窯(銅官窯)
    釉下彩和銅紅釉就是這個窯口發明的,這兩樣的發明對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重大的貢獻。那麼釉下彩是怎麼發展來的呢,越窯邢窯沒有發展起來,唯獨只有長沙窯發展起來了釉下彩瓷,原來是因唐代「安史之亂」之後,大量工匠為躲戰亂而紛紛南遷,使得長沙成為了多地文化匯聚之地,長沙窯作為商業性窯口,作坊主和窯工有更強烈競爭意識,既然燒白比不過邢窯,燒青比不過越窯,在名窯夾縫中求生存的長沙窯,那就獨闢蹊徑做彩瓷。
  • 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釉下彩瓷,青花瓷
    大家好,我是何亞萍,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我國古代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釉下彩瓷,青花瓷,唐代青花瓷的發現。青花瓷器是我國古代陶瓷中最富民族特色的優秀品種之一,其名聲飲譽海丙外,深受人們的喜愛和讚賞。青花瓷是以鑽為著色劑,在高溫下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對於青花瓷器的起源,國內外陶瓷學界曾展開過熱烈的討論。一種觀點認為青花瓷器產生於元代景德鎮。其理由是:在河北磁州窯釉下黑彩瓷和波斯釉下藍彩陶器的啟發和影響下,根據元代景德鎮的制瓷能力和條件,完全能創製並很快燒成比較成熟的青花瓷器。另一種觀點認為青花瓷器產生於宋代。
  • 瓷器收藏:大美至簡的單色釉瓷器!
    #中國瓷器的釉彩始於單色釉。單色釉,又被稱為「一色釉」、「純色釉」或「一道釉」。由於瓷釉內所含化學成分的不同,不同種類的單色釉瓷器燒成後會呈現出不同的單一色澤。單色釉瓷器以其質地迥異的胎體和美不勝收的釉色,曾經在中國陶瓷藝術史上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
  • 如何區分各種黑釉瓷器?
    黑釉瓷器猶如瓷器之中的黑珍珠,它色澤潤澤光亮,落落不俗,給人一種端莊穩重之感。黑釉瓷器種類非常繁多,幾乎件件都是精品。紫色百合香為您詳細介紹如何區分各種黑釉瓷器,使您通過文中的描述領略瓷器之珍-黑釉瓷之美。
  • 元代景德鎮窯藍釉白龍紋盤賞析
    藍釉白龍紋盤,元,高1.1cm,口徑16cm,足徑14cm,故宮博物院藏 盤折沿,淺壁,平底。通體內外施藍釉,外底無釉。盤心坦平,在藍釉地上以白色泥料塑貼一條矯健的白龍。龍細頸,三爪,作昂首翻騰狀。 此盤屬於高溫鈷藍釉瓷器。這種傳世元代藍釉白龍紋盤見諸發表的共有4件,除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一件以外,日本出光美術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和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各收藏1件。 高溫鈷藍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鎮窯的新品種之一,它是明代霽藍釉的前身。元代藍釉器的造型有梅瓶、匜(yí 音儀)、爵、小杯、盤等。裝飾方法有描金和用白泥堆貼龍、飛鳳、海馬紋等。
  • 瓷器收藏必懂知識!教你怎麼區分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
    朋友到廣東佛山出差,回來給我帶了件瓷器,說是什麼釉中彩的。因為她知道我最近正對陶瓷有著濃厚的興趣,不僅研究瓷器的製作工藝,還開始收藏瓷器,於是就惦記著給我帶了一件。就是下面這個盤子,我看了半天只知道這肯定不是釉上彩,但是對於釉中彩和釉下彩的感覺不是很明顯。
  • 清代康熙高溫銅紅釉瓷器分幾種
    紅釉自古受中國人喜愛,因為中國人幹什麼事情都要有美好寓意,圖著喜慶,尤其是紅色更是中國人認為大吉大利的顏色,在中國瓷器釉色種類最多的清朝自然少不了紅釉瓷器,其中康熙時期的紅釉瓷器最多,有霽紅釉、郎窯紅和豇豆紅三種。
  • 瓷器中的貴族,青花釉裡紅為什麼少而珍貴
    元青花中的釉裡紅是大家所熟知瓷器種類,在瓷器收藏界頗有名氣,而且因為傳世的作品稀少,所以價格不菲。稍微對古瓷器了解的朋友都知道相比較其他瓷器種類釉裡紅在瓷器流通市場是極為少見的,那麼除了稀有程度,還有其他什麼因素導致它的價格不斷攀升?
  • 明宣德鮮紅釉綬帶葫蘆瓶
    紅色自古就是中國人最愛的顏色,中國古人一直把紅色與吉祥喜慶結合在一起,並延續至今,明代皇帝姓朱,更是與紅色結緣。所以永宣最有價值的瓷器當屬鮮紅釉,也是實至名歸。永宣鮮紅釉不僅極其稀少珍貴,且當年就已經是收藏重器。由於燒制難度太大,基本上十不存一,被稱為「千窯一寶」。
  • 清早期 —— 顏色釉瓷器(高清圖)
    清康熙 郎窯紅釉觀音尊 高46釐米,口徑12釐米,足徑14.5釐米 觀音尊是康熙時期的典型器之一,因體形修長,脛部外撇如衣擺,頗似佇立的觀音像而得名。從傳世情況看,觀音尊主要流行於康熙晚期。
  • 景德鎮顏色釉|風情萬種,給你不一樣的「釉」惑
    大御瓷器霽紅搖鈴尊這是一件霽紅搖鈴尊,康熙年間官窯,大御瓷器致敬新品,相信大家看到的第一眼都會被它瑩潤豔紅的釉色吸引,釉若凝脂,光潤如玉,這就是中國瓷器類型中著名的顏色釉,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之一顏色釉是陶瓷裝飾的始祖,它沒有青花的典雅清淡,也沒有粉彩瓷的濃淡暈染,僅憑一色就能讓你念念不忘。這就是顏色釉。顏色釉是怎麼出現的?這要追溯到遙遠的商代,那之前瓷器表面還是一層透明釉,充滿智慧的陶工發現如果在透明釉裡加入不同的金屬物質,就會得到不同釉色的瓷器。
  • 宋元米黃釉瓷器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景德鎮市舉行
    黃金龍指出,宋代瓷業是景德鎮千年瓷都的第一次技術高峰,青白瓷器成功燒制,令景德鎮享譽四海、揚名中外。在宋代,景德鎮還成功燒制了讓宋代文人士大夫為之醉心的米黃釉瓷器。2012年景德鎮湖田窯考古出土了一批國內外罕見、品質最好、器型豐富的米黃釉瓷器標本;近年來湖田窯考古證明,景德鎮存在多處燒造米黃釉瓷器的窯場;在一個多月前宋元時期米黃釉瓷器特展上展出的200多件精美絕倫的米黃釉瓷器,經北京大學檢測,證明在宋代景德鎮窯工們就已經開始使用二元配方,這讓我們看到了景德鎮陶瓷工匠們骨子裡的創新、創造精神。
  • 地理標誌文化:中國地理標誌保護、釉下五彩瓷原產地國瓷醴陵瓷器
    地理標誌文化:醴陵瓷器關於醴陵瓷器瓷器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文化,在英文裡中國和瓷器都稱為「CHINA」,可見中國瓷器在世界範圍內的巨大影響。釉下彩瓷是中國傳統的陶瓷裝飾藝術,尤其是醴陵出產的釉下彩瓷,在世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 呂成龍:《明清官窯瓷器》米色釉、淡黃釉
    雖多是單色釉,但並不顯單調,紅色的熱烈,黃色的華貴,藍色的靜謐,紫色的神秘,窯變的豐富……充分顯示出其釉質純淨典雅的特質,令人神往。此外,顏色釉瓷器還通過自然的工藝變化,增添韻律和節奏感,並與相適應的造型完美結合,恰如其分地表現出釉色的天然麗質。可以說,顏色釉正是以不加雕琢的天然意趣,體現著中國傳統的審美情趣。
  • 精品推薦—乾隆五彩金釉賞瓶
    五彩:瓷器釉上彩的一種。所謂釉上彩瓷,就是燒好的素器釉面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600-900℃溫度烘烤而成的一種瓷器。五彩所指是分布在瓷器釉面上多種顏色的彩——而五彩瓷並不一定指瓷器釉面上只有五種顏色,多於或少於五種彩的陶瓷,在習慣上也同樣稱之為五彩瓷。
  • 瓷器小知識-銅紅釉瓷特點
    銅紅釉瓷是明清時期兩代帝王比較重視的紅釉瓷器。銅紅釉瓷屬於名貴的瓷器品種,燒造難度之大,為世人所珍視。紫色百合香為您詳細解讀明清銅紅釉瓷特點,使您深入了解銅紅釉瓷器小知識。從明代嘉靖時期開始,由於燒造高溫銅紅釉瓷的技術失傳,所以一度只能用低溫礬紅釉瓷替代高溫銅紅釉瓷。清代康熙時期,銅紅釉瓷器恢復燒造,繼而出現了著名的「郎窯紅」、「豇豆紅」和「鈞紅」瓷器。
  • 國家博物館藏瓷器高清大圖——釉下彩(青花與釉裡紅)
    第二部分 釉下彩瓷藝術釉下彩瓷是指在素胎上先施彩後覆釉,經高溫一次燒成的瓷器,故又稱其為高溫彩瓷。主要包括青花,釉裡紅和青花釉裡紅等品種。元代以前釉下彩瓷器,主要有唐代長沙窯,宋,金時期北方磁州窯等。元明清時期是釉下彩瓷生產的繁榮時期,以景德鎮窯為主,主要有青花,釉裡紅和青花釉裡紅等品種,以青花瓷器為主流。
  • 歷史上燒制黑釉瓷器的窯口
    黑釉瓷器在現代已經非常少的使用,但在古代東漢時期就開始燒制精美的黑釉瓷器。東晉時期德清窯所燒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唐宋時期黑釉發展到高峰期,其中宋代建陽窯燒制的黑釉盞最為出名。明清時期黑釉瓷器製作精美,多以黑釉為地施各種低溫釉彩。
  • 窯變釉,瓷器中的瑰寶,獨一無二
    窯變釉最早可追溯到隋代,安徽淮南窯青瓷曾出現紫翠色的窯變。後世亦偶有出現南宋周輝《清波雜誌》載:「饒州景德鎮,陶器所自出,大觀間有窯變,色紅如硃砂「。清代唐英《恭進上傳及偶得窯變瓷器折》云:「奴才在廠製造霽紅瓷器,得窯變圓器數件……雖非霽紅正色,其釉水變幻,實數年來未曾經見,亦非人力可以製造。故窯戶偶得一窯變之件,即為祥瑞之徵,視同珍玩。」
  • 明清瓷器珍品:盤點這些年拍賣會上的高價單色釉瓷器!
    單色釉,也稱「一色釉」「純色釉」或「一道釉」。由於瓷釉內含不同化學成分,瓷器燒成後就呈現出不同的單一色澤,如青釉、紅釉、黃釉、黑釉、綠釉、藍釉和白釉等。單色釉瓷器雖然顏色單一,但在某種程度上卻是對「美到極致是自然」這一境界的經典詮釋。宋代,單色釉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