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這個詞大家並不陌生,丁克就是指那些具有生育能力而選擇不生育,或因主觀或者客觀原因而被動選擇不生育人群。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受教育程度的影響,社會上湧現了一大批丁克家庭,雖然大家都了解丁克是怎麼一回事,但普通大眾對丁克還是不認同和接受的。尤其是老一輩的人,無法接受自己家的香火從此煙消雲散。
終生無子是一種什麼生活?中國的第一批丁克家族,如今已經進入了中老年階段,回首人生來時之路,這一輩子沒有孩子,只有伴侶和父母的日子,是怎麼走過來的呢?現實的生活,或許讓人很崩潰。
01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我還是想要個孩子
王先生和孫女士都是60年代出生的,兩人是自由戀愛,愛情長跑五年後結合在一起,婚後,家裡的老人都催著小兩口要個孩子,讓人意料不到的是,夫妻倆異口同聲堅定的說:我們只要兩人世界,堅決不要孩子!
這個決定震驚了雙方各自的家庭,在相對保守的80年代,這無疑是一枚重量級炸彈,讓兩邊的父母回不過神,開始大家以為只是小兩口感情太好,想多享受幾年的兩人世界,只要加以勸說引導,最終還是會要個孩子的,於是兩方家庭拉鋸戰一樣的各種勸說、教育,旁敲側擊,施加壓力,各種軟硬兼施的方法用過後,他們絕望地發現,夫妻雙方真的是下定決心丁克到底了。
讓人遺憾的是,這對感情堅如磐石的夫妻,婚姻的旅程卻沒有攜手走到終點。
夫妻兩人愉快地度過了青年和中年的時光,隨著晚年階段的來臨,他們各自退休了,朝夕相處,終日兩兩相對,摩擦開始多了起來,瑣事開始計較了起來,吵吵鬧鬧成了家常便飯,兩人最嚴重的一次爭吵,使王先生提出了離婚。
過程是曲折的,結果大家也不想去討論,只是問及王先生當初堅決不要孩子的選擇時,他沉默了許久,空寂的他坐在沙發上說:「各有利弊吧,有快樂自由、也有羨慕期望。如果時間能倒流,我還是想要個孩子。」
這流露真情的回答,讓很多人感嘆不已,可人生旅途的岔路口是自己選擇的,只能堅持走下去,後悔與否,亦無用了。
02歲月靜好,恩愛如初
方教授和妻子李女士現如今已經退休了,他們都是學校的老師,妻子酷愛藝術,還喜歡運動,每年都會和方教授一起去滑雪,還經常參加民間組織的馬拉松長跑,去歌劇院聽歌劇。方教授很愛自己的妻子,年輕時候的方教授,覺得孩子的誕生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特別是教育孩子成長,他怕自己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父親,加上看到妻子對生育有很大的恐懼,於是和妻子溝通後,就決定不要孩子,他們成為了丁克家庭。
現在,夫妻倆迎來了老年時光,遇到問題他們及時溝通,相伴相守,退休後兩人分別被返聘到學校繼續教書育人,既忙碌又充實,閒暇時間兩人結伴遊覽國內外的名勝風景,不亦樂乎,方教授說:只要我們兩人有足夠的愛和寬鬆,理解和支持,那麼每一天都是歲月靜好。
0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說這句話時,錢先生已經65歲了。
錢先生和妻子年輕氣盛時做的決定,八頭牛也拉不回來,雙方父母的撕心裂肺,百般鬧騰從他們眼裡就是鬧劇,他們依舊獨立獨行。四十歲時,錢先生的婚姻生活被柴米油鹽醬醋茶磨光了稜角,他開始覺得,也許要一個孩子會讓生活變得有一些希望。但妻子不肯妥協,隨後這個想法被他深深地掩埋在了心底。
妻子的突然離世,讓錢先生心痛不已,逐漸演變成手足無措,到現在,錢先生更多的感覺是孤獨和愧疚,孤獨的是錢先生永遠無法體驗到生命的成長和延續,父母和愛人離開了,只剩下自己在世上生活,愧疚的是父母期盼後代一輩子,作為獨子的錢先生就讓父母等一輩子,臨終也沒能見到自己有後,一想到這裡,錢先生就扎心。
丁克是你自己的選擇,無關對錯,只要你認為能承受得起。
網絡有一股聲音,認為丁克群是自私的一群,只為準求自己的自由快樂,不用受到家庭和社會的「束縛」,也不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其實這和品質無關,只是人的三觀不同,所以選擇不同。年輕的人沒有經歷過中年人的酸甜苦辣,做決定難免不夠成熟,但是只要最終做了決定,就要為自己的人生和伴侶負責,要承受得起晚年的可能而來的孤獨和寂寞。同樣,生而不養,生而不教,還不如不生。不管你支持還是反對丁克,都希望大家好好對待自己的身體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