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精確比較原子和反原子—新聞—科學網

2020-12-11 科學網

 

物理學家調整雷射器開展反氫原子試驗。圖片來源:MAXIMILIEN BRICE/CERN

正如任何《星際迷航》粉絲所了解的,反物質被認為是物質的確切對立物,以至於如果兩者發生碰觸,將在放出一瞬間的純能量光後相互抵消。如今,經過幾十年的嘗試,物理學家精確比較了原子和反原子。兩者似乎在微小的不確定性範圍內表現出同樣的方式,同時研究結果以一種複雜的方式支持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基石。它還為物質—暗物質更加嚴格的比較開闢了道路,並且提供了兩者並非確切對立物的可能性。

「我們已經為此等待了30年。」致力於氫原子精確測量的德國馬普學會量子光學研究所實驗物理學家Thomas Udem表示,「我認為這是一項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就。」並未參與最新研究的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實驗人員Stefan Ulmer認為,測量結果「堪稱藝術品」。

任何反氫原子都含有一個同反質子「綁定」的反電子。自2002年起,一些小組便在位於瑞士日內瓦附近的歐洲粒子物理學實驗室CERN研究反氫原子。CERN是全球唯一的反質子大規模來源。此類工作並未帶來任何像《星際迷航》中的曲速引擎一樣的東西,但它或許使物理學家得以判定氫原子和反氫原子是否確切地擁有相同的質量、自旋和其他基本屬性。

如果沒有,研究結果將破壞物理學家的基本粒子和力標準模型。該理論擁有一種要求粒子和反粒子是鏡像對立的數學對稱性。毀掉這一對稱性將推翻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核心前提,尤其是無法辨別人類同宇宙相比是靜止還是移動的概念。因此,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的任何差別都需要對所有現代物理學進行再思考。

關於物質—反物質對稱性的一項關鍵測試是比較被氫原子和反氫原子吸收的光的頻率。根據量子力學,隨著原子內的電子從較低能量狀態跳至較高能量狀態,一個原子僅能吸收帶有特定能量和顏色的光子。同時,根據標準模型,氫原子和反氫原子應當擁有完全一樣的狀態並且吸收帶有同樣能量的光子。

如今,丹麥奧胡斯大學實驗物理學家Jeffrey Hangst和CERN 的ALPHA合作組48名同事精確測量了被稱為1S的反氫原子最低能量狀態和被稱為2S的較高能量狀態之間的能量差異。迄今為止,這是普通氫原子中能量轉換的最精切測量。

如果實驗人員處理的是普通氫原子,他們可以利用雷射使原子進入2S狀態,然後用電場「咯吱」它們,使其發出螢光。調整雷射頻率使螢光最大化,可追蹤確切的能量轉換。Udem介紹說,這種方式獲得的結果比最新的反氫原子結果精確1000倍左右。

不過,該方法並不適用於反氫原子,因為ALPHA研究人員通常在每次試驗時捕獲約40個原子——少到無法產生可被探測的螢光。因此,他們依靠的是另一種方案。根據量子怪異理論,要實現1S-2S的跳躍,反氫原子(或者氫原子)不得不吸收兩個帶有1S-2S轉換所需一半能量的光子。當被激發時,一個原子可吸收第三個光子,並將其質子完全剝離。隨後,反質子從「陷阱」中漂出,並且進入周圍的粒子探測器陣列。在那裡,反質子被湮沒並且產生亞原子爆炸。通過計算逃逸的反質子,研究人員估測了他們激發的原子數量。

去年,ALPHA研究人員報告了反氫原子中1S-2S轉換的首次觀測結果。現在,他們證實,其同氫原子的觀測結果相匹配。科學家在日前出版的《自然》雜誌上報告稱,吸收線的精確形狀同在氫原子中看到的相匹配。「實際上,我們相當於在反氫原子中施加了雷射光譜學。」Hangst介紹說,「這一直是終身追求的目標。」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理論學家Alan Kostelecky表示,該試驗似乎將相對論可能的違逆限制收緊了10~100倍。「這無疑是驚人的結果。」不過,Kostelecky介紹說,在標準模型範圍內,相對論的違逆可通過很多方式自己顯示出來,並且有些已經被其他類型的試驗嚴格限制。

Hangst表示,ALPHA團隊可更進一步,使1S-2S轉換的測量結果達到目前在氫原子中實現的精確度。「這不會在明年到來,但也不會在10年後才到來。」Hangst認為。至於反氫原子是否將真的和氫原子不同,大多數物理學家可能將其視為不太成功的嘗試。不過,這仍值得一試。Ulmer說:「唯一的方法是尋找我們此前從未見過的新的物理學現象。」在最簡單的一項比較中,Hangst和同事希望觀察到反氫原子是否在地球引力下向上「墜落」。Hangst表示,該測試可能將在今年進行。(徐徐編譯)

更多閱讀

《科學》網站相關報導(英文)

相關焦點

  • 冷凍電鏡首次觀察到單個原子—新聞—科學網
    領導了其中一項研究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生物化學家和電子顯微鏡學家Holger Stark說。另一項研究由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結構生物學家Sjors Scheres和Radu Ariescu領導。兩篇文章均發布在bioRxiv預印本伺服器上。
  • 科學家發現最簡單化學反應中奇特量子幹涉現象—新聞—科學網
    正如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完成的這項工作,科學家們通過結合實驗,正在努力發展準確模擬和預測化學反應的方法,使化學研究日益變得精確和細緻。 楊學明這樣描述此次的發現,這一實驗的成功是謝雨潤、王玉奉等幾位同學努力的成果。要觀測這一類的量子幹涉效應非常困難。他們經過實驗裝置的改進以及不懈的實驗研究才發現了這一有趣的量子幹涉現象。
  • 一個原子核能有多少中子?—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RIKEN   本報訊 日本物理學家已製造出有史以來最重的鈣原子核——含有20個質子以及40個中子。其中的中子是最常見鈣的兩倍多,比此前的記錄多了兩三個。這一發現表明,在原子核中可包含的中子或許比以前認為的更多,這或將對中子星理論產生影響。 「這的確是一個重要而有趣的發現。」
  • 心臟跳大腦抖 神經元分類更精確—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分析一次心跳期間的神經元波形變化,可以對人腦中不同類型的神經元進行更精確的分類。這項研究有助更好地理解大腦中不同類型的細胞如何相互作用,從而產生認識和行為。相關論文日前刊登於《細胞報告》。 按照慣例,科學家基於神經元的波形對其進行分類,波形即每一個神經元在處於激活狀態時所發射的特徵電活動模式,也就是「尖峰」。
  • 科學家發現兼具低熱導率和高剛性的新材料—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李昺和張志東等科研人員與合作者發現,二磷化銅(CuP2)晶體兼具高聲速和低熱導率,與常規低熱導率材料低聲速、材料較軟的特點形成了鮮明反差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雄性老鼠在打架時會發出一種尖銳的叫聲,在逃跑和追逐其他雌性時也會發出不同的叫聲。
  • 科學家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新型亞穩結構—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納米金屬科學家工作室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利用大量精細實驗並結合模擬計算發現,當晶粒尺寸降低到幾納米時,純金屬銅多晶體會形成一種新型亞穩結構
  • 我科學家首次展示RNA剪接「分子時鐘」精確的原子模型
    1977年,科學家們首次發現遺傳信息從DNA傳遞到mRNA上並不只是通過轉錄,還需要pre-mRNA剪接來進一步完成「無效」遺傳信息的去除與有效遺傳信息的拼接。不能被翻譯的「無效」RNA片段被稱為內含子,而可以被核糖體翻譯的RNA片段叫做外顯子,內含子被去除、外顯子被連接這一過程即為RNA剪接。
  • 著名「魔數」的最精確測量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首先,研究人員可以先讓原子從一束雷射束中吸收光子,並同時發射出光子,這一過程會產生反衝。通過測量反衝的動能,就可以計算出所用原子的質量——這是在此研究中最難以精確測量的量,因此任何能改進這一測量的方法,都能改進精細結構常數的測量值。接著,將測得的原子質量與已知的原子-電子質量之比相結合,便可以計算出電子的質量。
  • 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重新定義原子鐘(更加精確)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表示,量子糾纏可以使原子鐘更精確,它可以幫助科學家探索諸如重力對時間的影響等問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方法,他們說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建造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原子鐘。他們的方法可以幫助科學家探索諸如引力對時間流逝的影響以及時間是否會隨著宇宙變老而改變等問題。更精確的原子鐘甚至可以靈敏到探測暗物質和引力波。
  • 科學家完成最長線性聚糖化學全合成—新聞—科學網
    同時,把該二糖砌塊製備成給體和受體,通過較容易控制的α—鼠李糖糖苷化反應得到四糖;然後通過相應的迭代組裝得到了全保護的8糖、16糖、32糖、64糖和128糖。其中的糖苷化連接使用了該課題組發展的一價金催化的「俞氏」糖苷化反應。該反應的給體容易製備、性質穩定、活化條件溫和,是實現該多糖合成的一個關鍵。
  • 原子「比薩斜塔實驗」精度創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魯偉 通訊員羅芳)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究員詹明生和王謹領導的課題組通過設計創新性的冷原子幹涉方案
  • 中科院金屬所唐雲龍獲中國青年科技獎—新聞—科學網
    10月18日,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浙江溫州召開。會上舉行了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1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 我科學家首次展示RNA剪接「分子時鐘」精確原子模型
    相關研究顯示,人類超過95%的基因都會發生RNA剪接,任何異常、錯誤的RNA剪接,都會導致嚴重的遺傳紊亂和疾病,目前人類遺傳病大約有35%跟RNA剪接異常有關,針對這些RNA剪接的藥物靶點來設計藥物,有望推動一些人類疑難疾病的治療。生物的行為、語言、思考等一切生命活動都由基因所控制,而RNA剪接是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的重要環節之一。
  • 科學家發現卵巢衰老分子標記物—新聞—科學網
    衰老卵巢染色 卵巢是機體衰老過程中較早出現退行性變化的器官之一,其衰老表現為卵母細胞數量減少和質量下降,以及女性生殖力降低等。 1月31日,《細胞》雜誌在線發表論文,研究人員利用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首次繪製了食蟹猴卵巢衰老的單細胞圖譜。通過這一圖譜和人類卵巢細胞研究體系的聯合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增齡伴隨的抗氧化能力下降是靈長類卵巢衰老的主要特徵之一。 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光慧、曲靜,北京大學教授湯富酬及美國索爾克(Salk)研究所等研究團隊合作完成。
  • 青年科學家(學者)在線國際論壇舉辦—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東師範大學舉辦青年科學家(學者)在線國際論壇,論壇共吸引了來自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馬普所、香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 科學家給出答案—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用一個新模型回答了這個古老的問題,該模型結合了連續的時刻和離散的時間點,最終得出結論是:可能兩者都有。相關研究發表在9月3日出版的《認知科學趨勢》上。 「意識基本上就像一部電影。我們通常認為自己所看到的世界是真實的,沒有差距、沒有中間地帶,但這不可能是真的。」
  • 原子質量的測量和估量方法
    在原子核內,各種相互作用力都是和質量有著內在的聯繫,精確的測量原子質量對物理學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科學研究領域中,不同的學科對於原子質量的精確程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尤其在核物理領域內,原子質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量,如果能夠較為準確的測量出原子核的質量,就可以利用質能方程計算出核反應過程釋放的能量,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子核是質子和中子構成的,那它們是怎麼結合在一起的呢?
  • 中國科學家測出國際最精確的萬有引力常數—新聞—科學網
    有人說這個發現得益於一顆砸到牛頓腦袋上的蘋果,也有人說這種說法純屬虛構,但無論如何,牛頓成功地讓世界各地的中學課本裡多了一個描述萬有引力的公式:F=G(m1m2)/r2,其中G是萬有引力常數。根據T形架扭轉的角度,就能測出受力的大小。 接著,卡文迪許在T形架的兩端各固定一個小球,再在每個小球的附近各放一個大球。為了測定微小的扭轉角度,他還在T形架上裝了一面小鏡子,用一束光射向鏡子,經鏡子反射後的光射向遠處的刻度尺,當鏡子與T形架一起發生一個很小的轉動時,刻度尺上的光斑會發生較大的移動。這樣,萬有引力的微小作用效果就被放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