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軟治理」:PISA何為?

2020-12-13 中國教育新聞網

近年來,只要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公布PISA(國際學生評估計劃)測試成績,必定引發全球關注,PISA對世界各國教育政策正在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本期聚焦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如何通過PISA實現全球教育「軟治理」。

————————————————————————

與貿易、安全與環境政策相比,教育政策的制定好像是世界各國自己的事,關起門就能制定出與本國國情相適應的相關政策。然而,在持續的全球化進程和世界範圍的競爭之後,各國教育系統必須應對新興的全球知識經濟帶來的新挑戰,教育政策也變得越來越國際化。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國際交流與合作升溫,特別是全球教育政策中的國際組織活動顯著增加。一個顯著特點是對國家教育系統進行定量評估比較,以及參與這類國際大規模評估的國家數量在不斷增加。

同時,教育政策全球化對國家的影響顯而易見:國家政策制定者和其他教育利益相關者都會關注國際層面具有影響力的舉措。這些國際層面的驅動力形成了教育問題和優先事項,並挑戰了國家層面的政策、政治和傳統的教育概念。

在過去的20年中,隨著教育政策領域的國際化程度逐漸提高,國際組織對於全球教育政策領域的知識傳播、教育質量監測和研究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中,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經合組織」)作為影響教育改革進程的有影響力的推動者,其開展的PISA等定量教育評估已經成為影響世界各國教育系統的大勢所趨,並成為比較和評估學生、學校或國家教育系統表現的常用工具。

PISA如何成為「軟治理」工具

經合組織成立於1961年,是由36個市場經濟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經濟組織,旨在推動改善世界經濟與社會民生的政策。經合組織提供了一個各國政府展開合作、分享經驗並尋求共同問題解決方案的平臺。其核心工作之一即對各國數據進行分析和比較。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經合組織一直強調人力資本的生產,以應對全球化的新興影響。從人力資本的角度來看,教育是一項投資,國家公共部門應對此負責。這種觀點比其他傳統觀點更關注教育的經濟可用性。教育被定義為經濟增長的動力,經合組織致力於提高其成員國教育系統的質量、公平、效率和有效性。經合組織對教育成果的理解與所產生知識的效用密切相關,即知識的價值取決於其在其他領域的效用,如應用研究、技術進步等。對產生人力資本的重視成為經合組織教育框架的基石,從而積極推動旨在通過教育增強成員國競爭力的戰略和建議。

經合組織教育活動的主要轉折點是從「對教育政策的分散貢獻」轉變為收集實證性的定量比較數據,從而促使其成為教育政策領域具有話語權的重要參與者:過去,經合組織專注於分別識別各國的差異和特點,現在卻果斷地將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標準進行比較。這種直接比較使各國承受著改革其教育制度的更大壓力,因為經合組織關於教育表現的統計數據已變得更容易被政治家、媒體和廣大公眾所理解。

最重要的是,經合組織通過設計、管理和實施PISA測試,提高了其在教育領域的國際組織的地位。經合組織提供的不只是有關PISA教育信息資料庫的證據、分析和建議,而是將PISA作為管理國際教育話語的工具。也就是說,經合組織不僅致力於解決數據收集的方法問題和技術問題,而且促進世界各國作出和改進教育決策。

目前,PISA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雖然仍有一些國家沒有參與,但不參與不等於無關緊要,即便是一些人口規模較小的國家,在改革自身教育體系或設計類似的國家評估機制方面也受到PISA的影響,將PISA作為證明其教育改革合理性和引發教育政策辯論的數據來源,或者利用PISA模型改善有關課程的國家教育系統,教育治理機構及教師資格體系等。因此,PISA的影響力遠遠超出經合組織成員國,而更進一步影響了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教育表現,PISA正成為目前國際上廣泛適用的教育測評框架。

經合組織不僅評估自願參加的成員國,而且通過擴大參與基礎逐步擴大影響範圍。例如,2015年經合組織啟動了「針對中低收入國家發展的PISA計劃」。此外,經合組織近年來一直在運行「學校PISA計劃」,可以根據資料庫中的國家和地區對各個學校進行衡量。有研究者認為,經合組織在教育領域中活動的擴大包括通過衡量更廣泛的能力擴大評估範圍,通過覆蓋更多的國家擴大規模,從而增強對決策者和教育工作者的解釋力。

PISA提供了哪些信息和指標

PISA是經合組織於1997年開始籌劃的一項大型國際性學生能力評估計劃,針對15歲學生進行大範圍跨國評估,以了解各國推動教育的狀況,並反映出該國學生在閱讀素養、數學素養與科學素養方面的能力。同時,學生的表現差異、教育資源差異、校際差異、學生的家庭結構、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職業以及其他社會文化資產指標等都是重要的研究變量,這些變量之間的相關程度,也是衡量教育公平的重要依據。自2015年起,PISA全面實施電腦化測試,測試題目包括選擇題和開放式問題。此外,學生還需要完成涉及社會經濟背景、科技產品以及學習經驗與職業生涯規劃等信息的問卷。

每輪PISA測試會從數學、科學及閱讀三個領域選定一個學科作為主要領域進行深入解讀,其他兩個學科為輔測領域,比如2006年PISA測試的主要領域為科學,2009年為閱讀,2012年為數學,2015年重新回到科學,依此類推。自2000年起,PISA測試每三年進行一次,並於次年發布結果。因此,到目前為止,已經產生了七輪PISA測試結果(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2015年、2018年),參與國家或地區的數量從2000年的32個逐漸增加,至2018年已有79個國家或地區連續或間斷地參與了這項研究。

每一次公布的PISA測試結果報告,均會為參與國提供以下信息:(1)各國學生教育水平概況;(2)由背景變量進行分析該次調查所得到的學習成績與人口學、社會經濟等教育變量的相關性;(3)趨勢相關研究:通過持續的追蹤觀察、調查的趨勢與結果和學生層面、學校層面等背景變量的相關性。PISA的重點目標是提供一個穩定的參考點,以了解教育問題與現狀,各學科素養相對的優勢與劣勢,並提供教育系統改革的方向,為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參考指標。

PISA作為「軟治理」的工具,易於獲取,對專家和公眾都是有用的。專家可以從涵蓋的評估數據中提取詳細的定量信息,在各項數據之間建立統計相關,並根據PISA數據制定政策建議。同時,公眾可以了解國家教育系統的表現,能夠根據排行榜進行一般意義上的比較,並通過閱讀經合組織提供的相關報告找出為什麼有些國家的教育表現比其他國家更好。該過程的總體重點一直放在可比性上,將數據處理為共同的指標進行解釋。

由於PISA測試已定期進行了七個輪次,因此這些排名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進行比較可以看出一個國家教育系統是否有所改善以及改善的程度。同時,比較性的PISA研究有助於形成「何謂好的教育」的全球概念:國家教育系統根據一組預設定的基準進行評估,該基準涉及哪些因素產生了最佳表現。

PISA對各國教育產生了哪些影響

通過使用標準化考試作為衡量教育成果的一種手段,PISA這樣大規模的評估可以對國家、地區甚至個別學校的教育系統進行量化和比較。這些比較可用於確定教育系統的優勢和劣勢,從而促進和塑造教育改革進程。過去十餘年,許多國家都有這種趨勢,即在PISA等國際評估結果發布之後,教育改革就開始了。

有些國家在改革教育制度時明確提及了PISA,實際上,所有PISA參與國中約有50%發起了對PISA直接回應的改革。

以德國為例,有學者評論說,如果沒有經合組織的PISA研究,德國的教育體系就不會進行如此之大的改革。儘管人們對PISA或經合組織針對德國教育系統提出的改革措施頗有爭議,但PISA是實施本該進行的改革催化劑——這種觀點被廣泛接受。20世紀90年代中期,人們對德國潛在的教育赤字的認識有所提高,而PISA實際上觸發了德國重要的教育改革。儘管該國在2000年的PISA測試中低於平均水平,但通過不斷改善,成為2012年PISA測試高於平均水平的國家之一。

總體而言,PISA的診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對德國教育體系中所體現的系統性問題的識別,該體系原有的設計旨在優待本已享有優質資源的學生,而忽視了處境不利的學生。這導致大規模的公平問題,自那時起,德國關於教育改革的論述涵蓋了對社會經濟因素如何決定教育表現的討論。

第一次PISA測試結果發布後,德國幾乎立即進行了全面的教育改革,以改善教育成果。德國決策者開始超越國界,重點放在其他教育系統表現的背景和值得仿效的方面。重點關注早期教育,以便為學生日後的學術表現創造更好的基礎,並在社會經濟方面促進處境不利學生(如具有移民背景的學生)的發展。此外,直接仿效PISA的做法,更專注於教育系統的輸出,基於實證制定相應的政策,以指導政策決策;並在學校實施比較測試審查教育表現,大力促進比較教育研究。

像德國一樣,丹麥的第一次PISA測試結果也引發了國家重視。在進行深入的國際審查之後,丹麥對增加國家評估程序和處境不利學生的支持作出了實質性改變。而且在PISA測試結果引發廣泛的公眾辯論之後,丹麥政府和學界進行了許多對PISA測試結果的分析研究,從2003年起就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儘管瑞士在幾輪PISA測試中成績均處於上遊,但約有20%的學生在閱讀素養方面表現非常落後。因此,PISA結果使瑞士加強了已有的創新嘗試,從而加速教育改革,最終使26個不同的州立學校體系協調統一。瑞士的政策制定者僅在短短幾年內就採納了基於PISA的經合組織關於中學教育的大部分建議,例如社會公平、學校自治和質量保證等。

關於PISA對日本的影響,日本研究者認為,PISA極大地影響了日本的教育話語和政策改革。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一些研究顯示出日本的教育系統存在巨大缺陷,由此爆發了教育政策危機。在這種背景下,2000年PISA測試的結果被日本政府用作政策和改革的合法性外部來源。

經合組織發布2000年PISA測試結果之後,以色列教育部利用這一勢頭成立了一支教育改革特別工作組。研究者認為,在PISA引入以色列教育系統的第一個國際比較排名之前,以色列教育部已經在進行改革。新成立的工作組認為改革必須明確體現PISA建議的「管理主義和全球主義路徑」印記,提高以色列國際排名。

但在美國則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反應,與其他先進經濟體相比,美國在排名中的表現相對落後,卻沒有引發公眾或政治響應。只有2009年PISA測試後,當中國表現出非常好的成績時,PISA才成為美國教育話語的中心。從本質上講,這被美國視為新的人造衛星衝擊。同樣,中國在PISA中的領先地位也被解釋為中國在經濟產出上超過美國的預兆。

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對PISA的反應因測試周期和專業性而異。例如,英國的教育體系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進行了實質性改革,標準化的考試計劃已經司空見慣。英格蘭在2000年的第一輪PISA測試中表現不錯,但在隨後的幾輪測試中卻有所下降。儘管結果沒有顯著改善,但對PISA的反應程度為中等水平,英國政府採用「選擇取捨」策略來採納經合組織的建議。

在芬蘭,反應因不同社會地位的群體而異。作為前兩次PISA測試中的佼佼者,芬蘭政府認為不應該改變學校教育,而認為本國可以作為其他國家的榜樣,而芬蘭教師作為專業人士,則抱怨國家對教育的微薄投入使得整個教育系統只產生了有限的增值。

總的來看,經合組織通過PISA測試所產生的實證論據推動了各國的教育改革,其結果和發現被用於引入國家教育評估過程和問責機制,相比之下,除此之外的其他做法則黯然失色。

經合組織的PISA測試顯示了哪些教育政策產生了更好的表現結果,哪些則沒有。通過PISA的基準,經合組織向落後國家實施了規範性壓力,促使國家決策者通過跨國數據確定值得實施的教育政策。通過生成和解釋PISA數據,經合組織還強調適合改善人力資本生產的特定教育系統的特定特徵。例如,學校自治與加強問責措施相結合被視為增強中學教育有效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簡而言之,經合組織通過PISA進行廣泛的教育數據收集、整理和分析,並進行了公開,作為支持各國教育決策的工具以實現政策導向,這就是經合組織的全球教育「軟治理」之道。

(作者單位系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中國教師報》2020年05月20日第3版 

相關焦點

  • 反思 | 趙勇教授:PISA如何創造優質教育的假象並將其推廣向全世界
    id=k7AGPo0NvfYC&pg=PA33&lpg=PA33&dq=hanushek+pisa+gdp&source=bl&ots=2gCfzF-f1_&sig=wwe0XLL5EblVWK9e7RJfb5MyhIU&hl=en&sa=X&ei=MLPCUqaOD8-JogS6v4C4Bw&ved=0CGcQ6AEwBjgK
  • 中國文明觀對全球治理理念有何貢獻?
    面對紛繁複雜的全球社會,怎樣深入理解中國文明觀對全球治理理念的貢獻?跟隨思響哥一起來看《人民論壇》特別策劃文章。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習近平總書記從全球化和人類歷史發展的高度對文明問題作出全面分析,提出了不同文明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相處等一系列事關全球治理和全球命運的重要思想。
  • OECD 和 PISA 正毀了全球教育
    PISA以三年為一評估周期,在教育政策方面,它已經導致許多國家將注意力轉移到短期的提升該國排名的方案。但研究卻一直表明,教育實踐的持久變化需要幾十年——而不是幾年的時間——來衡量結果。例如,我們知道,教師的地位和職業聲望對教學質量有很大的影響,而他們的地位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差異又很大,且不容易受到短期政策的影響。  ?PISA僅強調教育中少數的可測量的方面。
  • 鄉賢助力「軟治理」破解農村「硬難題」
    「破解這些『硬難題』,我們試著摸索一套『軟治理』的方法。」曾耀華告訴《法制日報》記者,經過調研,漢川在民風淳樸的灣潭鄉探索培育和發展鄉賢組織創新基層治理,取得了「發案少、秩序好、群眾滿意」的成效。  為最終解決問題,劉義雄還專程回到漢川,代表村民與紙業公司談判,指出其合同嚴格說屬於超過土地承包期限的無效合同。經過幾輪協商,紙業公司代表最終同意重新籤訂合同,並改變了地租增長方式。
  • 何為「政治」?何為「傳播」?何為「語言」?
    關鍵詞:政治傳播語言學;政治;傳播;語言;價值觀;事件哲學;新言語行為分析何為政治傳播語言學?政治傳播語言學何為?這不僅是一個政治學、傳播學、語言學如何對話的契機,更是一個重新認識政治學、傳播學和語言學的機緣。政治傳播語言學是語言學、傳播學、政治學三大學科交叉的產物。
  • 2020浙江大學國際組織與全球教育治理暑期線上夏令營舉行
    7月26日至7月31日,2020浙江大學國際組織與全球教育治理暑期線上夏令營舉行。師生通過在線ZOOM平臺相聚雲端,識讀國際組織,了解國際組織與教育發展,探討參與國際組織的能力建設,分享國際組織實習經歷。
  • 全球層次治理海洋問題:關於全球海洋治理的理論與實踐
    基於此,緊扣國際公海的特性,從全球治理的一般理論入手,討論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全球海洋治理及其存在的問題,提出全球海洋治理研究的一個大的研究日程,向主要的治理海洋問題的全球行動者提出一些關鍵的政策建議。本文緊扣國家管轄之外的公海的特性,從「公域悲劇」和「集體行動的邏輯」等全球治理的一般理論入手,討論了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全球海洋治理及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全球海洋治理研究的一個大的研究日程,向主要的治理海洋問題的全球行動者提出了一些關鍵的政策建議。
  • 【海洋治理】龐中英:在全球層次治理海洋問題-關於全球海洋治理的理論與實踐
    自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以來,全球海洋治理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全球海洋治理仍然面對著巨大的挑戰。基於此,緊扣國際公海的特性,從全球治理的一般理論入手,討論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全球海洋治理及其存在的問題,提出全球海洋治理研究的一個大的研究日程,向主要的治理海洋問題的全球行動者提出一些關鍵的政策建議。最近幾年,國際上出現了一些關於海洋問題的重要報告。
  • 中國學生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登全球第一:最新PISA測試成績出爐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新公布的 2018 年全球學生 PISA 測試成績中,中國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測試中都拿到了第一。與此同時,研究也發現這是在全球最高的學習壓力下實現的成績。
  • 邢暉 郭靜:職業教育協同治理的基礎、框架和路徑
    以系統、綜合、多邊、合作、共贏為特點的「協同」和「治理」已成為當今社會乃至全球發展的主題詞。職業教育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飛速發展,已形成了佔據中等和高等教育「兩個一半」的、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職業教育體系。新時代職業教育站在新起點上,內涵建設和質量提升是主題,這更需要加強管理作為保障,而協同治理是深化管理的重要體現。
  • 中國為全球環境治理作貢獻(環球熱點)
    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李強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在全球環境治理議題上進行了理念創新,如提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作用;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等,為解決全球環境治理困境貢獻中國方案,凝聚更多國際共識。
  • 中文有效供給是全球治理的公共需求
    唯有團結合作才能戰勝危機,而語言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語言國際教育是全球治理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公共需求。語言是人類相互溝通理解的鑰匙。從巴別塔傳說到波蘭醫生柴門霍夫創造「世界語」,人類試圖打破語言隔閡、增進相互了解的努力從未停歇。語言也是人類共同的財富。
  • 全球治理的三個困境及其變革方向
    隨著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群體性崛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全球權力格局中的份額明顯減小,國際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日益顯現出來。  但審視全球治理格局,非國家行為體與非西方國家在治理事務中的話語權和決定權遠遠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
  • 積極主動作為,為全球經濟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當今世界正經歷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加速推進。全球治理體系作為一種全球性的公共產品,其供給和需求有著極大的特殊性。因此,對整個世界或者全球治理體系而言,急需新的力量積極參與到全球治理體系的維護和建設中,填補核心國家的破壞所造成的體系漏洞。中國作為一個十億級人口的大國、十萬億級GDP的強國,也是作為當前全球治理體系的重要受益者和支持者,理應為此做出自己的貢獻。
  • 主題徵文|我眼中的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
    我們有意為撰寫讀後感類文章的選手們列舉了部分參考書目,但徵文內容不僅限於以下書籍。內容簡介: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家族與百年中國的故事、一個人與共和國半個世紀的千般沉浮,一個中國人25年來站在國際舞臺參與全球治理的實踐與思考。
  • 全球數據治理:挑戰與應對
    為有效應對這些挑戰,推動全球數據治理體系走向有序、規範和協調,一方面,全球數據治理應當採取數據主權、數據保護與數字經濟發展相統一的數據治理主張,鼓勵各主權國家或區域組織參與全球數據治理並構建全球數據治理規則;另一方面,為協調個人、企業和主權國家之間的數據利益,全球數據治理應當構建數據協調治理機制,具體包括「人格權先行」數據協調治理機制、「財產化市場交易」數據協調治理機制和「匿名化戰略利用」數據協調治理機制
  • 人民日報新論:亞投行為全球治理注入新動力
    正式開業4年多來,除了在應對疫情方面取得了可觀成績之外,亞投行在促進經濟增長,推動全球發展方面發揮了獨一無二的作用,並為全球治理提供新理念、新機制和新實踐,獲得世界廣泛認可和讚譽。   亞投行是踐行多邊主義、奉行合作共贏理念的典範。近年來出現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等逆全球化趨勢,衝擊著國際秩序並削弱了全球治理的效能。
  • 吳正選:《全球治理中的巴哈伊國際社團》
    ,並在此基礎上完成了關於巴哈伊教全球治理思想和發展觀的系統性和可持續性、巴哈伊國際社團在全球治理領域之作用的獨特性和創新性、以及巴哈伊國際社團聯合國改革立場及方案的連貫性和前瞻性的具有開拓性的研究,並且完成了這部國內繼《當代新興巴哈伊教研究》之後的第二部關於巴哈伊教研究的專著。
  • PISA測試正在破壞全球的教育?教育的追求究竟是什麼
    這項結果應該是讓關注的人鼓舞的,但是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教育領先全球了嗎?估計沒有人敢這麼說,那說明這種測試還是有問題的,我們對教育的衡量標準究竟有哪些?單靠量化的指標就能夠說明教育的現狀嗎?實際上關於PISA測試,國際上也存在爭議,下面是一篇幾年前國際一大批教育學者關於停止PISA測試的倡議書。
  • 書單 | 全球治理十大研讀書目
    在全球層面,主要分析全球治理的基本態勢,尤其是近年來全球治理遇到的重大挑戰;在地區層面,通過對歐洲和東亞地區合作的比較研究,提出多元地區治理模式的觀點。其三是中國在全球治理和世界秩序中的作用,主要討論中國作為維護者、建設者和引領者參與國際體系變革實踐。二、蔡拓:《全球學與全球治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