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書家來說,書寫速度是他們表現風格的武器,寫得慢則更容易表現厚重沉著的風格,書寫的快則容易表現流暢與靈動,那麼要表現米芾「沉著痛快」的書風首先要解決書寫速度的問題。要想提高書寫的速度,除了勤加練習增加熟練程度以外,還要解決書寫筆畫過程中的難點,降低書寫的難度,以免這些難點成為流暢書寫的絆腳石。筆畫的減省與變形可以降低書寫的難度,在所有的筆畫中,最難寫的無外乎是「折」、「鉤」和「捺」這幾種,那麼米芾是怎樣寫這些筆畫的呢?
「鉤,變形——鷹抓鉤
米芾曾經取法顏真卿,他從顏真卿的書法中承襲發展而來的「鷹抓鉤」是他技法的一大特點。「鷹抓鉤」主要是指米芾書法中的「豎鉤」,包括「橫折鉤」、「豎折折鉤」等。米芾在《蜀素帖》詩句「秋花起絳煙,旖旎雲錦殷」中「旖」字的「豎鉤」是一個類似短橫的平鉤,並且以露鋒結尾,同樣的情況還有「青鬆勁挺姿,凌霄恥屈盤」中「霄」的「橫折鉤」,以及「不羞不自立,舒光射丸丸」的「舒」的「豎鉤」。
這三個「豎鉤」雖然都是「鷹抓鉤」,但是它們在寫法是略有不同的,其中「霄」的「橫折鉤」是用鋪毫寫得「鉤」畫,豎細而鉤粗;「旖」的「豎鉤」與「殊」的「豎鉤」相似,但是「殊」的「豎鉤」在露鋒收筆之後並不是戛然而止,而是由於緊接著寫下面一筆的「撇」畫而帶出的帶筆。「鷹抓鉤」與普通的圭角形的鉤不同的地方是在與書寫時是否需要換鋒面(鋒面就是筆毫按壓後形成的平面),圭角鉤書寫時需要變換鋒面,而平鉤自右向左出鋒即可不需要換鋒面,所以這樣的書寫方式可以降低了「鉤畫」書寫的難度。
「鉤」的減省——斜鉤
除了對「鉤」進行變形,米芾在書寫時「斜鉤」時甚至直接省略了「鉤」,如《蜀素帖》「青松本無華,安得保歲寒」中「歲」的「斜鉤」,米芾在省略此處的鉤時對結構也進行了微調,「歲」字右下角的「斜鉤」原本在整個字中起到了平衡的作用(與左邊的「撇」畫對稱),所以米芾在省略「斜鉤」中的「鉤」的同時加粗了「撇畫」,使「撇畫」代替「鉤」起到了平衡的作用。顏真卿在《祭侄文稿》中對於這種情況也有去掉「鉤」的處理方式,但米芾在他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筆畫粗細的變化(加粗「撇」畫)。
可見對於筆畫的減省是需要非常慎重的,必須要在不破壞結構美觀的前提下減省。與平鉤相比,減省鉤的例子相對較少,這種情況大多出現在與「撇」同時出現的「斜鉤」中,比如《蜀素帖》「何須織女支機石,且戲嫦娥稱客星」中「機」字的「斜鉤」,以及「娥」字的「斜鉤」。對「斜鉤」進行減省是支撐米芾「痛快」書風的技法,而將「撇」加粗則是「沉著」書風背後的技法。
「捺」的減省
「捺」是書法中另一個有難度的筆畫,米芾對「捺」進行的減省份為以下兩種,以此來表
現「沉著痛快」書風:
以藏鋒收筆的「捺」;如《蜀素帖》「斷雲一片洞庭帆,玉破鱸魚金破柑。」中「庭」的「捺」,《苕溪詩帖》中「景載與謝公遊」中的「遊」,這樣的「捺」主要被用於「走之底」或「平捺』』,但這些以藏鋒收筆的捺又各有不同,米芾在筆畫的粗細變化上還做了改變。有的「捺」是由細到粗的比如「庭」,有的「櫬」是一樣粗細的並且帶有弧度的比如「遊」。
第二、變捺為「點」的「捺」:米芾作品中有一些字中的「捺」像是一個向上拱起的「點畫」,有的是比較短的「點」畫,如《苕溪詩帖》「秋帆尋賀老,載酒過江東。」中的「秋」;有的是長一點的「點」畫如《蜀素帖》中「何須織女支機石,且戲嫦娥稱客星。」的「支見,這兩個「點」雖然長度不同,但都是露鋒起筆。有的「點」收筆如《蜀素帖》中「泛泛五湖霜氣清,漫漫+辨水天形」中「水」的「捺」以尖筆起筆由細及粗並以藏鋒收筆;還有的「點」畫與下-?個字相連,如《蜀素帖》中「好作新詩繼桑薴,垂虹秋色滿東南。」的「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