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7日電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各行各業面臨諸多挑戰,餐飲業無疑首當其衝。
一組數據披露了餐飲業在疫情期間的慘澹。來自艾媒諮詢《2020年「新冠疫期」中國餐飲業運行狀況與變革創新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全國餐飲行業收入同比下跌44.3%;中國餐飲商家規模也在不斷減少,預計2020年降至941.4萬家。
需要看到,疫情背後帶來的不只有損失,更多的機遇也隨之而來。
後疫情時代的得與失
受到疫情影響,今年各地餐飲業發展受挫,堂食客流顯著下降。如今隨著疫情形勢的好轉,門店堂食漸漸恢復。當問到疫情過後最想去做什麼,很多人都選擇要到外面吃一頓大餐。
然而,疫情過後的人們還是顧慮重重。這種顧慮加上疫情的肆虐,讓不少企業難以招架。7月7日,海底撈發布盈利警告,上半年公司預期收入比2019年同期下降約20%。西安飲食預計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7838萬元至-6413萬元。與此同時,上半年,全聚德預計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15186.32萬元至13886.32萬元。
就在眾多傳統企業陷入困局時,6月22日,一家前所未見的機器人餐廳綜合體在廣東順德碧桂園總部附近開業了。該餐廳涵蓋中餐、火鍋、快餐三大業態,共有炒鍋機器人、煲仔飯機器人、粉面機器人等20餘種餐飲機器人設備集中亮相「上崗」,所有核心技術均由千璽機器人餐飲集團自主研發,選擇豐富、秒級出餐。在這家餐廳,機器人智能分揀系統井然有序地「搬磚」傳菜、炒鍋機器人自動識別菜單和炒菜、AGV送菜小車在頭頂雲軌上平穩穿行,一道道菜品從「天」而降……
可以發現,讓自動化、智能化的機器人來代替完成複雜的餐飲服務工作,既有助於解決餐飲企業的成本、人效、坪效等問題,又能解決消費者關注的餐飲時間、成本、安全衛生等問題。尤其是在後疫情時代,機器人餐飲能減少人與人接觸,體現出高度的「邊際遞增」效應。
0到1 迅速布局智慧餐飲
後疫情時代,碧桂園以機器人為抓手布局餐飲行業,無疑踩準了時機。
實際上,碧桂園在2018年7月就已宣布進軍機器人領域,並在2019年5月專門成立了千璽機器人餐飲集團(下稱「千璽集團」)。顯然,在地產行業已積累龐大規模和雄厚實力的碧桂園,是看到了智慧餐飲產業的機會,決心成為這一領域的開拓者。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餐飲業收入達到46721億元,比上年增長9.4%。伴隨疫情後復工復產有序開展、居民消費進一步釋放,預計2020年我國餐飲市場規模將突破5萬億元。餐飲業毫無疑問將是形成國內強大市場、釋放內需潛力的重要行業。
面對巨大的藍海市場,發力機器人餐飲產業,碧桂園給出的理由很簡單,即符合「對人好、對社會好」的價值定位,機器人烹飪穩定、高效、安全,能夠快速標準化複製,並與自身地產、農業等業務產生協同效應,能夠真正服務於現代美好生活。
最為關鍵的是,結合當下的環境和形勢,從安全、質量、效率、競爭力等角度拓展延伸,發展餐飲機器人,乃至建築機器人等業務,成為碧桂園順勢而為開闢的新戰場。
據悉,碧桂園成立千璽集團後,1年多的時間裡就實現了從研發製造、系統搭建到整體運營從0到1的快速推進。截至2020年5月,千璽集團累計提交超500餘項專利申請,自主研發自己人設備及軟體系統80多種,其中有61款已投入使用,除了6家機器人餐廳,還在東莞麻湧鎮建設60000平米中央廚房。
當前千璽集團業務已覆蓋後端供應鏈生產(中央廚房)、機器人生產、餐飲門店運營及機器人單機設備運營等全產業鏈。
多元化助力下的完美產業鏈
《中國餐飲報告2019》預測,隨著新消費群體崛起,餐飲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將是行業結構轉向、供給側數位化、商業模式升維、智能商業、餐飲零售、精細化運營。而在後疫情時代,機器人餐廳在多個環節減少了人與人的接觸,這種用餐方式符合目前的需求,也代表著未來的趨勢。
同時,機器人餐廳更大的意義還在於,通過技術革新來推動餐飲行業的升級轉型,向智慧化積極邁進。在這方面,機器人作為碧桂園著力發展的主業之一,從投入、研發、前期成果來看,公司已經邁出關鍵一步。
基於碧桂園自身多元化產業布局,將形成一個可供輸入和輸出的產業閉環。在供應鏈前端,千璽集團與碧桂園農業板塊合作推進產地直採,自建中央廚房,實現食材全流程可監測、可溯源;在後端,不管是門店運營、單機投放還是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均可在房產項目、酒店、教育、物業等在內的多元場景中很快落地,最終實現上下遊產業鏈的協同發展。
未來,千璽集團將在供應餐飲機器人單機設備、線下開設FOODOM機器人餐廳和提供傳統餐飲空間智慧化改造的整體解決方案三方面布局,助力「希望社會因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加美好」理念的實現。尤其在推進大數據、5G、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型基建發展倡議指引下,碧桂園將創造出更多智慧、實用、便捷的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