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強迫症,也許就是父母教育好的表現

2020-12-20 貝親人和

孩子的行為中透露著父母的教養,而孩子的一些「小性格」「小脾氣」也透露著家長對生活的態度。

那在大家眼裡,小孩子都是什麼樣的呢?我想除了調皮搗蛋以外,就是亂扔亂丟東西,這是大家眼裡小孩子的樣子。特別是在親戚家做客的時候,來的小孩子簡直無法無天,所過之處堪比經歷了龍捲風。

而前幾天一個視頻火了,視頻裡小男孩兒的小脾氣,可是和我們想像中孩子的樣子完全不一樣,這個孩子有點「強迫症」。

1.強迫症男孩火了起來

出門帽子口罩整整齊齊,進班棉襖書本規規整整,甚至摘帽子的時候,還不忘把自己的頭髮捋順了,這樣乾淨整潔的小男孩兒,有誰不喜歡?

光從這一個小片段,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知道這個小男孩兒平時在家或者是在外面的狀態,也肯定是這樣的。看起來有些強迫症,一定要把自己的東西放好,但其中包含著很多孩子都沒有的良好品質。

回首想想,自家的孩子,襪子不給他收拾,基本上都不能成雙成對,更別說疊衣服了,小熊孩子能把髒衣服和乾淨衣服分開就已經很不錯了。

2.良好的品質會遺傳

但是我們要知道,不管自家孩子是什麼樣的,我們都沒有權利指責孩子,因為孩子就是我們的縮小版。可能有些家長會說我平時那麼乾淨,為什麼我的孩子那麼髒呢?那就可能是教育的問題了。

我們要知道良好的品質是會遺傳的,一個出了門特別邋遢的孩子,父母也肯定乾淨不到哪裡去。而同樣,如果平時父母就很乾淨整潔,那絕對不會允許自家孩子出門在外行為隨意。

而且同時我們也可以想像到,如果真的是家裡面非常乾淨,而且爸爸媽媽都有教的話,孩子在外面也沒有辦法忍受自己的地方,非常邋遢。這就像處女座的強迫症一樣,當你習慣了整潔,邋遢的生活似乎都很難以忍受。

3.教會孩子很重要

我們前面也說了,有的父母非常的委屈,感覺自己非常乾淨,教出來的孩子卻總是丟了這個,忘了那個,鼻涕往衣服上抹。但其實這都是父母沒有教到位,如果孩子沒有把家當成家,沒有學會自己收拾自己的東西,就算他再想乾淨整潔,也不知道該怎麼做。

所以父母在保證自己的地方乾淨的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學會自己收拾自己的東西。而且這種習慣是要從小養成的,只有把這種愛乾淨的規矩當成一種習慣,孩子才會自然而然的主動做這些事情。

出門衣服一定要收拾整潔,帶出去的東西記得帶回來,髒衣服和乾淨衣服分類放放,定期收拾自己的玩具和房間。

這些東西都是一開始父母要求孩子做,再到後面孩子主動去做,而且一定要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父母在教孩子的時候,在任何方面都不能要求孩子一口吃成個胖子,從收拾自己的玩具,再到學會疊被子,再到會給自己的房間進行大掃除,這些都是要慢慢學習的事情。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要比學習更重要,學習可能會決定著孩子的未來,但有一個良好的習慣,卻能讓孩子在未來的生活過得更舒心。

相關焦點

  • 患有強迫症會有哪些表現?揭秘10大強迫症行為表現
    揭秘10大強迫症行為表現,看看你中了幾個?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都會有點強迫心理,這種大眾口中所說的「強迫症」很多時候還混雜著對乾淨整潔的略偏執追求。  強迫症在生活中也很常見,有些人患有強迫症可能會影響到正常生活,所以要清楚它的表現,下面來看一下強迫症十大表現是什麼?
  • 家有強迫症孩子,父母如何調心態
    家裡有一個強迫症孩子來說,對於父母來說承受的壓力和面對的痛苦和煎熬是巨大的。其實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強迫症的真正病因也有待更多的研究,教養好的小孩也未必不患強迫症,教養差也的小孩也未必會得強迫差。3. 不要比較。不要拿孩子的跟別的強迫症孩子比,也不要拿孩子跟沒有強迫症孩子作比較,一比較就會有失落,會焦慮,就看不到孩子的進步,也看不到孩子的潛力,對孩子的病情的恢復是沒有意義的。
  • 天天把強迫症掛嘴邊,你真的了解強迫症嗎?
    那你可能有強迫表現有強迫表現不代表就是強迫症!強迫症英文名叫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簡稱OCD)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是一組以強迫觀念、強迫衝動和強迫行為等強迫症狀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神經症。
  • 「強迫症」小學生的作業本火了,字跡工整,看起來就是學霸苗子
    其實,這位孩子之所以寫字如此工整,是因為他具有非常嚴重的強迫症。強迫症代表著一種對人對事的完美要求,強迫症也常常給身邊的人帶來痛苦。強迫症有利也有弊,強迫症可以提升我們做事的質量,但強迫症也可能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 強迫症原來是這樣的,再也不要隨意說出「逼死強迫症」了
    據說處女座的人都是超級強迫症患者,所以這個遊戲最開始叫「逼死處女座」,後來大家玩嗨了,乾脆擴大打擊面,整個強迫症群體都成了「受害者」。比如,前一陣子微信上十分流行的「小紅點頭像」,即將普通頭像的右上方模仿微信提示信息標上一個紅色數字,來告訴你收到了幾條消息。一般有強迫症的人看到這些一定要點擊進去,退出來時看到數字消失,才會心裡舒服。
  • 走出強迫症的最好方法,強迫症有什麼表現?
    強迫症是當今社會比較常見的一種心理性疾病,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有嚴重的影響,患者常常會出現不受控制的做一些事情的情況,所以很多人都想擺脫強迫症,那麼大家知道走出強迫症的最好方法是什麼嗎?強迫症有什麼表現呢?
  • 孩子出現「強迫症」?秩序敏感期到了,趁機培養孩子好習慣
    文丨十月育兒小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有不少父母在照顧孩子的時候都會遇到很多困難,其實父母之所以會遇到這些困難並不是說明孩子不聽話,而是因為教育孩子的過程充滿了智慧,只有父母掌握了教育孩子的知識才能在這個過程中少走彎路。
  • 父母最重要的事業,就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父母是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無論貧窮與富貴。無論高貴還是平淡。你都得面對一個問題,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自己孩子的一切交給老師,是家長極其不負責任的表現。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遠是你最重要的事業。  2、老師給不了你孩子良好的習慣  麻將桌旁、電視機前長大的孩子肯定和愛看書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差別很大。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家長邊看電視邊督促孩子認真讀書時,收到的往往是強烈的逆反心理。
  • 「媽媽,我不需要你」,父母過度關愛,可能患上了「關愛強迫症」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到過類似的場景:周末媽媽領著孩子逛公園,當孩子捧起花花草草時,媽媽看到會很緊張地讓孩子離的遠些,小心花叢中的蜜蜂,刺傷孩子。看到孩子在玩蒲公英也會上前制止,並告訴孩子蒲公英可能會使身上發癢。關心孩子的父母在任何時候首先考慮的是這件事對孩子有沒有傷害,對孩子細緻入微的關愛可以理解,但是過度照顧可能是關愛強迫症的一種表現。
  • 完美主義孩子的焦慮,小心強迫症
    這就是我們日常遇到的強迫症情況。通常我們認為強迫症就是極端過分地擔心或關注某件事,可在心理學中,強迫症被定義為「強迫觀念」,強迫症患者為了避免遭受強迫觀念的侵擾,需要某種行為來平衡自己觀點。強迫症的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 強迫症患者家屬需要做什麼
    ,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也許他是真的無法忍受了,他可能是得了強迫症了,才向家裡尋求幫助的。」此時一定要給自己的孩子及時治療,切莫憑自己的主觀臆斷忽視孩子的訴說,認為沒什麼,引不起足夠的重視,沒有得過強迫症的外人是很難理解強迫症患者的。有很多患者在無法忍受後,告訴父母,有些父母認為是學習壓力大,孩子想的太多了,不要去想就是了。這樣都是忽視了自己孩子心理的健康。
  • 強迫症破解指南
    從長期來說,早期強迫心理常出現於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幹預,部分孩子的強迫心理可持續存在並逐步發展為強迫症。 有些父母教養不足的孩子也會出現強迫心理。因為現實中的父母沒有辦法給他們好的照顧,所以這些孩子會在想像中創造出一個超級嚴格的、但是會照顧自己的父母形象,他們通過認同嚴格的父母形象,來維持自尊,進而形成強迫心理。
  • 做父母的四大強迫症,快看你中槍了沒?
    直到孩子達到她的速度標準;如果孩子想玩一會兒,她就會逼孩子繼續學習,直到孩子考出的成績讓她滿意為止;對於那些教了好多遍的問題,非得讓孩子記住並做好才行……這種場景,相信很多粑粑麻麻並不陌生吧,父母的催促和強迫經常會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其實這種行為不僅打亂了孩子本該有的節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消極影響。
  • 強迫症的自我治療 3大緩解強迫症的療法
    3、失敗只是一次經歷不要害怕失敗,與其不停地去想我要是失敗了怎麼辦,不如告訴自己,失敗又怎樣,並不代表你的人生就是失敗的。挫折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很多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為他經歷了太多的失敗之後,才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正確的發展方向。
  • 妥瑞症會引發幼兒強迫症?醫師:不當管教也會導致強迫症
    常在社群網站分享親子經驗的知名作家,日前自曝小朋友得到了妥瑞症加上強迫症,在親子圈中引發討論。到底什麼是強迫症?跟妥瑞症又有什麼不同?小孩子出現哪些症狀應該就醫?又該看哪一科呢?種種問題,我們請到心理專家來幫大家解答。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 強迫症是怎麼回事?會有哪些異常表現?
    相信大家對強迫症這種心理疾病都不陌生,因為在日常生活之中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症狀。不過有一些人對強迫症的理解並不夠準確,也就是說他們可能將一些人的執拗行為,錯當成強迫症的症狀表現。因此,人們依舊需要對強迫症進行系統的了解。什麼是強迫症?
  • 心理諮詢:對強迫症的孩子,我是這樣做的
    ,有2/3的強迫症患者病前有強迫人格,而且孩子的強迫症多半是因為父母要求過嚴格,多半也是最聽父母話的孩子。 在他的描述中不難看出,他就是個完美主義者!是的,他近乎完美的要求自己,導致他強迫的行為。我們再追蹤一下他的成長曆程,就會發現,形成他這種強迫行為源於他母親。他媽媽是十分強勢的女人,無論在家還是外都是老闆,都得聽他的,包括老公和兒子,而且極愛乾淨,家裡是一塵不染,公司也是井井有條,這樣精明能幹的女人,對兒子當然更嚴格,從小對他無論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都要求做得更好。
  • 《虎媽的戰歌》引發思考:警惕「教育強迫症」
    她以「中國式」的教育方法嚴格管教兩個女兒:要求每科成績必須拿A,不準看電視、玩遊戲,琴練不好就不準吃飯,有時還大罵表現不佳的女兒是「垃圾」。這些雷人的育兒經驗和「咆哮式」的教育方法,引發了人們對「中國式」教育的熱烈討論。有人認為,《虎媽的戰歌》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成功詮釋,為「虎媽」叫好;但更多人認為,這種教育理念和方法是中國媽媽的「悲歌」,是對教育規律的扭曲。
  • 拉康:分析中的強迫症患者
    拉康:分析中的強迫症患者強迫症地試圖中和對方。他越強迫,就越不可能進行分析。因為進行分析就是尋求另一個人的幫助,這個人通常被認為具有專業知識——簡而言之,一個象徵性的他人。完美的強迫症是艾恩·蘭迪亞的「白手起家的人」,他相信自己不欠任何人任何東西,他的名聲和財富完全是在一個非歷史背景下獲得的,獨立於任何特定的經濟體系、政府、行業或個人。更典型的是,強迫症患者一生都在反抗父母的一個或所有願望,但他否認自己所做的事與父母想要他做的事或成為的人之間有任何關係。
  • 心理學:什麼是強迫症?
    強迫症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表現的神經症,其特點為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並存,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願的想法或衝動反覆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一、強迫症的表現強迫觀念強迫懷疑:對自己言行的正確性反覆懷疑,如反覆檢查是否關好門窗、是否忘記帶鑰匙;強迫性窮思竭慮:明知毫無意義,卻反覆思索一些無意義的事,如為什麼太陽不是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