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某類職業擁有了專門的節日,那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他們的社會地位的提升;如果某些崗位在一個企業內部專門有了節日,那從某種程度也說明這家企業對這個崗位的重視。
從教師節、護士節、記者節,到現在外賣騎手們也有了自己的節日——藍騎士節。
外賣騎手們很多跟我們一樣都是勤勞的「打工人」,每日裡早出晚歸、風裡來雨裡去地為生活奔波,他們相信勞動才有收穫,勞動才有幸福生活。除了工作養家餬口,他們一樣有自己忙裡偷閒的興趣和思想,他們中有騎行詩人,有美女舞蹈老師、武術老師、月入4萬的設計師甚至多篇10萬+的兼職自媒體人和抖音網紅……
當我提及今年刷屏的文章《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時,一位藍騎士笑著說:「並不需要同情我們,其實大家都一樣的」。
騎手眾生相:
有人務實,有人浪漫
12月17日,浙江西溪賓館內,到處是餓了麼藍騎士的身影。這裡匯聚了全國各地的藍騎士代表,正舉辦第三屆藍騎士節。
騎士節絕對的主角是辛苦的騎士們,臺下披著藍色「戰袍」的騎士們佔了三分之二,就連臺上三個主持人,就有兩個是騎士擔任。
我才第一次聽說餓了麼把12月17日定為騎士節是借用了諧音「要兒要妻」,寓意辛苦的騎士打拼賺錢都是為了妻子兒女,為了家庭能過上幸福生活。
藍騎士是穿行在城市裡的萬千人群中的一員,風塵僕僕但又閃著微光。騎士節上,餓了麼給一些優秀騎手頒發了大獎。社長印象最深的是武漢那位藍騎士王濤,他在疫情封城期間冒著生命危險堅持為武漢的居民和各大醫院的醫護人員送出800多個外賣訂單,而且每天晚上堅持把自己一天的工作都記錄下來,發到網上,引發了無數網友的點讚。據了解,這位「最美逆行者」王濤騎士大概有43篇文章超過10萬+的閱讀,最高的閱讀量達到448萬之多。
來自重慶的女騎手鄒小容,通過跑單為患尿毒症兒子攢下50萬元換腎錢的事跡,也感動了所有人。容姐今年50多歲了,因為兒子生病住院,她選擇了做餓了麼騎手這份職業,因為時間自由,而且有不錯的收入,讓她可以自食其力為兒子看病,還有時間照顧兒子。
容姐為了多跑單,從不挑單,年輕人看不上的遠距離和爬樓的單子,她都接。重慶山地較多,對送餐速度提出了很高的挑戰,很多老樓沒有電梯,她一天爬數不清的樓梯。最多的時候,她一天跑了80多單,成為名副其實的「單王」。
有人務實,也有人浪漫,騎士裡甚至不乏詩人。52歲的徐州詩人騎士小哥王計兵邊送外賣邊寫詩,至今創作出了3000多首的詩,成了徐州作家協會的會員,甚至還在博鰲國際詩歌節拿了獎。
他說:「我一直喜歡寫作,從送外賣之後,發現思路突然就打開了,它會超乎你個人的行為,會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觀察人群。送外賣之後,我感覺創造靈感會多一些,寫的東西會更加立體一些。」
直面高管:
常被吐槽的「老大難」有了更優解
系統困境之後,騎手的難題一直是社會的焦點。誠然外賣行業已經走過了早期的荒蠻時期,進入角逐的賽段。但平衡配送的運作依舊是行業當下難以徹底攻克的共性問題。在藍騎士節上,餓了麼CEO王磊、副總裁劉歆楊直面這些小而難的問題,在複雜生態之下尋求商家、消費者、騎手、平臺之間的更優解。
在理想狀況下,騎手從商家取餐並送到用戶手中就完成了使命。但配送環節中的任何微小變量都易衍生出不同的問題場景。例如聯繫不上用戶、商家出餐太慢、用戶更改了地址、電梯擠不上、小區和寫字樓不讓進……這也是騎手們常常吐槽的「老大難」問題。
以最常見的聯繫不上用戶為例。餓了麼已經上線了針對「用戶聯繫不上」的報備功能。如果聯繫不上客戶,只要報備了後續出現的超時、投訴等問題,騎手可以免責。另外,藉助技術手段去不斷嘗試聯繫這個客戶。無論是通過APP的消息提醒、簡訊,還是通過智能客服聯繫這個顧客,一直到聯繫上這個客戶再進行配送,也幫助騎手在工作中減少不必要的打電話的工作量。
此外,因為商家出餐慢的原因,導致騎手送餐超時,是騎手最常抱怨的事情。針對這個棘手的問題,餓了麼藉助數字和人工智慧技術,自動學習商戶過往實際出餐數據。針對經常出餐慢的商戶,會自動調整騎士配送時長。如果騎士到店發現商戶仍需較長時間才能出餐,則可報備商戶出餐問題,核實後可對騎士免責。此外,餓了麼還將在年底上線「智能外呼」功能,在商戶出餐後提示騎士取餐,避免提前到店等待。
如果用戶發現地址寫錯修改了地址,餓了麼則會重新按照距離計算配送時長,給到騎士靈活的時間。若用戶修改後的地址比原地址超出較遠距離,餓了麼則會給到騎士更多補貼激勵,保障騎士該筆訂單收益。若實在超出配送範圍,則騎士可以免責取消。
像上述的這些問題不勝枚舉,今天是7個,未來還會有70個,700個甚至更多,路長且嶇。餓了麼調查了超4萬位藍騎士對於配送工作的看法,並與騎士、物流供應商、商戶夥伴、專家學者等進行了47場座談會,仔細傾聽了大量一線騎士的真實反饋,做了需求排序,利用技術和流程優化人性關懷等手段做了完善和優化。
因為給人溫暖的騎手,也必須被溫暖。
除了優化這些「燙手山芋」,餓了麼也在為騎手們創造更好的工作環境。在藍騎士節上,本批有20個騎手上通過培訓和考試,成為全國首批的「網約配送員」 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初級證書的外賣騎士。他們將享受到政府培訓補貼、杭州市積分落戶加分和個人所得稅專項抵扣等技能人才政策。
畢竟八成的藍騎士來自農村,他們來大城市奮鬥的目的,很多人就是趁著年輕多賺點錢然後回老家,留在大城市是他們不敢想像的事情,如今,一個可以觸及的夢想讓他們有了更多的奮鬥熱情。
其實,關於職業規劃問題,除了在一線跑單之外,騎士們可以依靠自己的配送經驗,從事站長、配送調度等站點管理工作,謀劃職業轉型路徑。
騎士訪談:
電動車上的自由樂觀生活
社長在騎士節上,也採訪到了幾位來自不同城市和崗位的餓了麼藍騎士,仔細傾聽了他們的故事和騎士生活。
發現但不是所有的騎士只關心眼前的柴米油鹽,他們不少人有著各自的生活樂趣。
來自河南的49歲男騎士沈飛,原本在河南老家創業當老闆,他曾開過一家大型影樓,養著幾十號員工,事業也曾輝煌,但由於盲目擴張,資金鍊斷裂,導致創業失敗,還背上了百餘萬的外債。他曾經一度抑鬱,「站在高樓上,總有想下去的衝動,一度在生與死的邊緣徘徊」。
後來,他振作起來,決定外出去上海打工還債。踩過多個坑之後,沈飛認準了騎手這個工作。如今,他也穩定地月入過萬,債務也還得差不多了。他不僅沒有消極,反而變得更加對生活充滿興趣。他很喜歡在上海的那些名人故居裡轉悠,送外賣的時候,一不小心就能偶遇這些地方「給自己加個旅遊景點」,比如孫中山故居、周公館、魯迅故居等等,沈飛都是忙裡抽閒順路去看的。他最愛的就是騎車走在上海的梧桐樹下,聽著音樂,那個愜意。
最難的時候早已過去,老沈最想感謝的就是自己的妻子,這麼多年不離不棄,支持他。所以,他偷偷報名了大學專科,應該很快就能畢業,拿到證書,圓了一個大學夢,給家人一個驚喜。
我跟老沈開玩笑說你真有一套,一邊送外賣賺錢,一邊旅遊,還把大學學業完成了,真的太秀了。老沈笑著說,對了,告訴你一個秘密,你們沒事也可以體驗體驗送外賣,我以前腿總疼,現在因為總爬樓梯,腿病都治好了。
談到未來,是否會繼續創業,老沈說一切隨緣吧。不過,他最喜歡的歌是《重頭再來》。
杭州的31歲騎士陳建,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設計專業,以前他是一位月入4萬多的電影美術指導,成天跟著劇組忙,但因為經常熬夜做設計,工作壓力太大,大把大把掉頭髮,狀態變得很糟糕。所以,他想換一種活法。恰巧和跟自己送外賣的餓了麼小哥聊發現這個職業很自由,於是真就當起了外賣配送員。由於肯動腦子,他主要送自己小區附近的單子,地形非常熟悉,巔峰的時候一天送出98單。
結果,他發現自己特別喜歡騎士這個自由的職業,於是就把自己的騎士生活經常拍攝成短視頻發到抖音上,吸引了不少粉絲。送完外賣,要是遇到漂亮的風景,他會拿著畫板和相機直接就搞起了藝術創作。在送外賣的同時,他還會接一些設計的老本行工作。
談起送外賣的好處,陳建摸摸自己濃密硬朗的平頭說,你看嘛,這一頭烏黑的頭髮和豐盈的髮際線說明了一切。
「並不需要同情我們,其實大家都一樣的」,在提起《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的話題時,陳建說,我們騎士對這個事情的看法其實並不是大家想像的那樣,我們沒覺得有什麼,誰不是活在系統裡?但,這個熱度話題也有個好處,就是倒逼企業更加完善。
老沈也認為,很多細節都在慢慢變得更加人性化,而且很多消費者也變得更加友善了,服務好了,我們獲得的打賞比例也提升了。
是啊,騎士這份職業既是為生活奔波的車輪,也是自由的竹蜻蜓。
聽完以上多位騎手的故事,我想起騎士節主持人的一句話特別貼切:「你們身上可能會有塵土,但是你們的生活散發著無限的微光。」是的,生活不易,人人都蒙受灰塵,但都不要放棄自己的微光,樂觀勇敢而興致勃勃地活著,才是王者。
最後,請允許我用餓了麼「騎行詩人」王計兵的詩作《詩歌是生活的副作用》來結尾吧:
那麼多外賣小哥
穿行在荊棘叢生的大街小巷
大地上,太多的河流
流著流著就消失了
像我們擦去的淚痕
這一年,我們被不停地治癒
也治癒著別人。
這一年,我們攜手,互為藥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