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七臺河市農業農村戰線圍繞「三農」工作目標任務,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農村經濟保持良好發展態勢。
農業戰線發展碩果壓枝
全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20億斤以上,實現「十四連豐」。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9家,特色經濟作物面積穩定在30.8萬畝左右,綠色食品標識發展到56個,有機食品標識36個,地理標誌5個,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231個,綠色有機認證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大力發展野豬、梅花鹿、肉驢等特色養殖,加快天兆百萬頭生豬項目建設。創建「網際網路+農業」示範基地,加速構建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網絡。打好寒地黑土、非轉基因、綠色有機優勢牌,完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
三產融合程度空前緊密
全市轉型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力支撐,加快三產融合、產城融合、城鄉融合。重點推進5000萬元以上產業項目50個,總投資236億元。深入推進「兩頭兩尾」,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25億元,尚品菽有機醬油、春力豆製品、三勝雜糧等特色食品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
一批「網際網路+農業」「網際網路+工業」「網際網路+商業」的電商嶄露頭角,雙葉公司等50餘戶本地知名企業產品與多家電商平臺實現緊密嫁接,全市依託農村淘寶、黑龍江大米網等第三方網絡平臺的農村電商達到2000餘家,糧油、山特、畜禽等五大類53個優質農產品插上電商「翅膀」後迅速走紅。
推動設施農業、休閒觀光農業發展,加快龍谷田園綜合體、田潤農業生態園、金沙鄉村度假綜合體等項目建設。青山鄉田園音樂葡萄、金沙實業公司洪忠葡萄園被省旅遊局確定為省級鄉村旅遊示範點,西大圈森林公園、薰衣草莊園、奮鬥葡萄園入選《黑龍江省休閒農業宣傳圖冊》。「忍冬小子」「三勝雜糧」「東之星高鈣菜」等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產品品牌蓬勃發展,高鈣菜、藍靛果、黑甜甜葡萄等特色產品已成為七臺河市一張張「美食名片」,深受各地消費者青睞。
農村綜合改革持續推進
全市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基本完成,實行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土地經營權流轉不斷加快,全面鋪開了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納入全市區域性經濟發展綜合考核範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4個省級試點村和13個市級試點村如期完成試點任務。推進多種形式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一步壯大,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47個、家庭農場338個、種植大戶720戶、養殖大戶92戶,農民合作社達到1008個。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良好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鄉村振興創造了生態條件。加快通村道路硬化建設,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光纖寬帶網絡和移動通信已覆蓋全部行政村。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潛能,加大宏偉鎮等特色小鎮、四新村等鄉村旅遊示範村建設,重現田園風光,留住黑土鄉愁。大力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完成改造危房151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任務基本完成。大力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實施農村道路、廁所、供電、學校、住房、飲水等工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80%的村莊進行了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大部分村莊實現了清潔供暖,農村幼兒園、中小學、衛生室、養老院、便民服務中心等公共場所和農村新型社區全部實現冬季清潔供暖。
「十四五」努力實現「兩提三促」
未來五年,七臺河市將立足資源稟賦,緊緊圍繞打優勢牌走特色路發展方向,激發農村發展活力,通過規模化經營穩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擴大經濟作物面積,銜接精深加工,增加單位產出。著力優化主糧、畜禽等基礎產業,提升蔬菜、雜糧、食用菌等優勢產業,壯大北藥、林下經濟等地方特色產業,做好「農業+N」實現「接二連三」,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第一產業提質量、提效益,促創新、促融合、促增收。(韓婷澎、解洪旺、羅丹)
圖片由七臺河市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