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推出的健康中國行動當中,十五大行動,其中有一項就是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而對學校方的具體規定中有一條,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鍊,確保中小學生在校時每天1小時以上體育活動時間。一直以來,體育課就是中小學課堂中最不受重視的一門課程。文化課的老師經常縮減體育課時間,以期學生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文化課學習中。這樣做學生學習成績提升的效果似乎不太明顯,但近年來中小學生體質明顯下降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長期以來應試教育將文化成績作為升學的考核標準,這無疑成了學校指導教學的風向標。為了提高升學率,學校將主要精力放在文化課上,體育課在節次安排上遠遠少於文化課。不僅是學校,學生家長乃至整個社會似乎都對體育課或體育老師存在一定的偏見。「你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吧」常成為我們用來調侃別人的一句話,這其實就是對體育老師的不尊重。在學校,體育老師的課永遠是可以被主科老師佔用的課,遇到天氣不好或者主科老師上課內容沒有完成時,體育課走進教室的往往不是體育老師,而是其他文化課老師。對體育老師的不尊重,對體育課的不重視,極大地打擊了體育老師上課的積極性。試想,認真準備好的一節體育課突然被其他老師佔去,心裡是怎樣的一種落差。長期下去,想好好上課的老師也會變得消極起來。老師上課不積極了,體育課的質量自然無法保證,學生體育鍛鍊的目的便難以達到。
智育與體育本無優劣之分,他們都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一不可。根據2014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我國7~18歲城市男生和女生的肥胖檢出率分別為11.1%和5.8%,農村男生和女生的肥胖檢出率分別為7.7%和4.5%。2018年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3.6%。其中,小學生為36.0%,初中生為71.6%,高中生為81.0%。中小學生肥胖、近視等健康問題突出,這便是忽視體育的結果。孩子們把幾乎所有的課餘時間都花在學習上,不僅會導致視力下降等健康問題,對學習成績的提高也無助益。有個科學理論叫7+1>8,意思是學習7個小時加鍛鍊1個小時,效果絕對大於8個小時的學習效果。此外,2010年伊利諾州立大學心理學系的研究發現:常規運動能夠影響孩子的大腦結構和功能。當孩子在運動的時候,大腦會分泌一種特殊蛋白,幫助腦神經建立連接。孩子如果能長期堅持運動,這樣的連接就會越緊密,孩子的學習能力就越強。所以,重視體育的孩子智育也會相應地提升。
體育與智育是相輔相成的,他們常常能相互促進。很多名人的體育就非常好,如扎克伯格曾在自己的Facebook上寫上他將挑戰跑完365英裡(約587千米)的目標,7個月後便完成了這一目標。體育不僅能幫助學生鍛鍊身體,還能健全人格,幫助他們培養競爭意識。學校有意識地讓學生們多參加一些體育競技比賽,能夠讓他們學會在規則體制下更好地競爭。學生從學校畢業進入社會後,即將面臨激烈的社會競爭,而這種競爭能力是需要從小培養的,體育競技便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體育競技中「更高、更快、更強」的拼搏精神也會隨之成為他們的精神源泉,轉化為他們學習的動力。那些在體育競賽中取得較好名次的學生往往學習成績也很好,而學習好的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時也表現得更加出色,體育與智育是能共同發展的。
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口號是激勵一代人。當奧運會快結束時有記者問了組委會成員一個問題:體育如何激勵一代人?那位組委會成員的回答是:體育教會孩子們如何在規則下去贏,也教會孩子們如何有尊嚴並且體面的輸。我想這個回答便告訴了我們體育在鍛鍊身體之外更大的價值所在,體育不是簡單地教孩子如何「玩」,而是讓孩子在「玩」中學,在「玩」中成長。「體育」與「智育」應齊頭並進,成為孩子成長路上最堅固的基石。
文/穆瑞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