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過去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2020-12-22 中國經濟網

 

    苗族現在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739. 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數民族中居第四位。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遊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瑫語族苗語支。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飛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

    苗族過去盛行對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較大的節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後舉行一次。鬥牛(牛鬥牛)是苗族人民喜愛的一項活動,每年正月、端陽、火把、中秋等佳節都要舉行鬥牛活動。

    苗族的禮儀有: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有的地方還要在寨前擺酒迎接。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還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興。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苗族自治地區

    建國後,先後成立有: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52年7月1日)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1952年11月26日)

    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1954年11月11日)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年7月23日)

    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年8月8日)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1956年11月30日)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

    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4月1日)

    貴州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63年9月11日)

    貴州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1966年2月11日)

    貴州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81年12月31日)

    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

    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年11月7日)

    四川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年11月11日)

    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12月1日)

    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1984年11月10日)

    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4年11月13日)

    雲南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1985年)

    雲南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1985年)

    日常食俗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多先把稻穀曬乾(或炕幹)倒入碓中舂去米糠,現舂現吃,每次舂3—5斤。現在不少地方已用電力、水力碾米了。苗族做飯常把淘過的米加入6—7倍的水煮,半熟後潷去米湯,放入木甑中蒸熟即成。也有將包穀、小麥、小米摻入一起煮、蒸的。包穀和蕎麥則用石磨推成麵粉或粒狀食用。多把麵粉用水和勻後,倒入水甑,蒸熟作為主食,廣西、雲貴交界處的苗族稱之為「面面飯」。四川省境內的苗族,把用小麥、蕎麥或玉米面做成的麵條與其他主食搭配食用。貴州一些地區的苗族有把燕麥蒸熟,就原鍋文火焙乾、脆,然後磨成粉,炒熟作為日常主食。苗族民間以糯米為貴,將糯米飯作為豐收和吉祥的象徵。食用糯米時,有時也先將糯米蒸熟,然後趁熱倒入木槽內,用錘捶打成泥,再用手扯成小圓團,以木板壓平,待完全冷卻後用山泉水浸泡,隨時換水,可存放4—5個月,吃時燒、烤、炸均可。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油炸粑粑是先把粘米和少量的黃豆浸泡後,打成漿狀,再把打好的稠漿舀入鐵皮製成的模具內放入滾油中炸,呈金黃色即可。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蔔,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狗肉性熱,有暖腹健胃,強食滋補的作用。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例如用黃豆漿不濾渣,煮成「連渣湯」;將豆漿與嫩白菜同煮,然後點石膏水做成「菜豆腐」,都是下飯的日常菜。住在高寒山區的苗族,仍喜歡用白水將蔬菜煮成淡菜,蘸各種「蘸水」吃。四川的苗族還把豆漿做成豆花,用以待客。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伏天時還要加入一些魚香菜、木姜,開胃爽口,幫助消化。夏天在黔東南,客人進門,主人總先送上酸湯,喝罷頓覺酸涼解渴。廣西的苗族在冬春時節喜用辣椒骨做的酸辣湯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醃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醃成酸味的。湖南的苗族把這醃製食品的方法稱為「鮓」。苗族幾乎家家都有醃製食品的罈子,統稱酸壇。醃製豬肉前,先將鮮肉切成大塊,然後一層肉、一層鹽,層層相壓。三天後生鹽溶化浸入肉內,再燒些糯米飯同甜糟酒混後,和肉塊一起擦搓,最後放一些辣椒粉及其他配料,把壇口密封,隨吃隨取。用此法醃製的肉類,一般可保存1─2年。酸壇還可醃製酸魚、酸菜。此外,苗族也用燻臘肉方法保存各種家畜、家禽肉。川南苗族常在冬天宰殺年豬,把豬肉用鹽浸後吊於火爐上,用楊樹枝或其他柴草燒煙燻烤。燻幹水分,便取下儲藏。這種煙燻臘的眾風味獨特,常用於待客,並能儲藏2—3年不變質。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對、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咂酒別具一格,飲時用竹管插入甕內,飲者沿酒甕圍成一圈,由長者先飲,然後再由左而右,依次輪轉。酒汁吸完後可再衝入飲用水,直至淡而無味時止。咂酒一經開壇,剩酒無論濃淡,均不復再用。逢年過節,家家還都做糯米甜酒。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製作時,先將油、鹽、姜、茗茶入鍋同炒,待油冒煙後加清水煮沸,然後濾渣,再把茶水倒入放有玉米、花生、米花或糯米的碗裡,適當地加些蔥花、蒜葉、胡椒粉和山胡椒後,即可飲用。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又稱百果茶)。除茶外,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節慶、禮儀、祭祀食俗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如:吃鴨節、吃新節、殺魚節、採茶節等。過節除備酒肉外,還要必備節令食品。如:吃鴨節時,家家都要宰鴨子,並用鴨肉和米一起煮成稀飯食用;在吃新節時,要用新米做飯,新米釀酒,就連菜和魚,都要剛摘、剛出塘;過殺魚節時多在江邊,由婦女帶上飯、臘肉、香腸等酒菜,等在河邊,只要捉到魚,即燃起篝火,架鍋煮魚直到盡興方歸。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個卯日,歷時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戶都要備豐盛的年食,除殺豬、宰羊(牛)外,還要備足糯米酒。年飯豐盛,講究「七色皆備」、「五味俱全」,並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請,互相饋贈。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吃「吃牯髒」,又稱「祭鼓節」。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糯米飯是苗族節慶、社交活動中的必備食品,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許多地區的苗族常用糯米麵做成湯圓,也作為節日期間的一種食品。無論婚喪嫁娶必須備有酒、酸肉、酸魚,否則視為失禮。迎接貴客時,苗族人民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婚禮上,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苗族的節日

    典型食品 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鮓、搗魚(也吃酸湯魚)等。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南方為何被稱之為南蠻?南蠻之地究竟在那裡?
    一般來說,南蠻是一個地域代稱,也是一個族群稱謂。在歷史長河中,中原漢人對南方少數民族都稱為南蠻。那麼,這個稱謂是從何時開始的?傳說中的南蠻之地究竟在哪?南蠻的稱謂最早出現在周代的《禮記》,禮記·王制篇記錄了當時除了華夏族外的四個部落,即東胡、西戎、南蠻、北狄。
  • 在那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個神秘的阿帕塔尼氏族部落
    阿帕塔尼族薩滿大祭司的法杖和耳環。族人全部為萬物有靈論者,崇拜太陽(多義)和月亮(波羅),並以薩滿教為該族的主要信仰神靈。普通的阿帕塔尼人家庭機構十分簡單,主要由夫婦兩人及未成年或成年未婚的兒女組成,家庭的主要社交關係也體現在氏族內部。不同的氏族可以派出各自的代表人員參與村寨的「寶燕民主議事社」。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花披肩
    本文乃作劉雲溪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覺得苗族喜披的花披肩,愛穿的百褶裙,據說亦與苗族的先民蚩龍部落有關。披肩、百褶裙是苗族的古裝,也可能是遠古的遺制,在中國56個民族中幾乎皆有之。可是苗族的蠟染百褶裙及披肩更具有獨特的內涵。
  • 在遠古時期,中國發生了哪些重要的部落戰爭,這對氏族社會有何影響?
    其中黃帝部落的活動範圍應該在陝西的東北部以及山西的南部,而炎帝部落則生活在陝西渭水的上遊。 在他們的東邊,則生活著被泛稱為東夷的部落,這些部落的首領往往以鳥作為自己的圖騰,其中以太暤,少暤以及蚩尤等部落最為知名。而東夷部落中的族人則分散居住在現今江蘇,安徽,山東等地,佔據了極大的疆域。
  • 認祖歸宗,蚩尤戰敗留下苗族,還留下了這些漢族姓氏
    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者部落首領的名字,他的主要作用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姓氏的含義和由來剛開始的時候,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部落的標誌符號而產生的,母系社會以女子為尊,因此那時候許多姓氏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等。
  • 苗族:「神州」土著,看完真的長見識!
    我國許多學者不僅不贊成「中華文明西來論」,而且也不贊成苗族「外來說」。國內許多史學家都持苗族「神州土著說」。夏曾佑在其所著《中國古代史》中說:「蚩尤少時學於中國,南蠻為神州之土著。」林惠祥在《中國民族史》中說:「中國之中部和南部,本為苗族所居。自漢族移入後,漸與苗族接觸。」
  • 驩兜國——敗於帝堯,而不得不從中原遷徙至南蠻
    「堯伐驩兜」,驩兜部族原先是生息在中原地帶1.歷史一般都認為驩兜部族是三苗族中的一支,從丹水下遊向上遊發展部落得以發展壯大,曾一度威脅堯部落的安全,因而帝堯要討伐驩兜部族。2.戰國時期史書《荀子》記載:「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驩兜。」意思是過去神農討伐補遂,黃帝討伐涿鹿並擒獲蚩尤,堯討伐驩兜。
  • 【最後的武士】探秘中國最後的遠古持槍部落——芭莎苗族
    旅行是隨興所至的生活在黔東南月亮山原始森林的深處,迄今還存在一隻槍不離身的遠古苗族部落,他們就是古老而又神秘的芭莎苗族,走進他們的世界,仿佛走入了時光隧道,日月迴轉,山河倒流,疑入戰國時代▲位於貴州省從江的岜沙是一個奇特的,充滿久遠傳統鄉情的苗族村寨
  • 諸葛亮南下徵南蠻的「南蠻」指的是哪裡?
    三國裡,諸葛亮下徵南蠻的故事還是很引人一讀的。不過這時候就有人好奇了,三國時期的「南蠻」究竟是南到哪裡的「蠻」,具體指的是哪一塊區域?其實這裡的南蠻並不難理解。在古代中國,從夏商周開始,中原王朝就有了很強烈的中心思想,並且位居長江下遊流域的這些中原王朝,各個自居高上,且看不起周邊的任何一個民族。
  • 苗族的三大語言,苗家內部分配原則,苗族的鼓社
    導語:苗族的三大語言,苗家內部分配原則,苗族的鼓社苗族語言可以分成東部方言、中部方言和西部方言等三大方言,各方言區內又分成不同的亞支系方言。各支系按其父姓血裔計算,以一個男性始祖的名字來命名,稱為苗姓。
  • 春秋戰國時期的南蠻、北狄、東夷、西戎,到哪裡去了
    南蠻,雕題交趾,食不火之食。西戎,被發衣皮,食不粒之食。北狄,衣毛穴居,食不粒之食。可見:東、南比較接近;西、北比較接近。和氣候、水文有直接的關係:西和北,缺水、乾燥、寒冷;東和南,水多,潮溼、高溫。南蠻:春秋戰國時的南蠻,指楚國境內和南方的百越各地。楚國境內很多民族就自稱為「蠻」,挺驕傲的稱呼。主要分布區域:一是洞庭湖附近;二是湘鄂川黔地區。
  • 《全戰三國南蠻》評測 南蠻特色表現不足,誠意欠缺
    其實,三國除了大家熟知的吳國,蜀國,魏國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邊疆爭奪,最近,《全戰三國》上線了最新的DLC南蠻,這個dlc講述的東漢末年四處局面混亂的情況下,孟獲、祝融夫人等南蠻部落首領的相關劇情。。新DLC「南蠻」推出之後,玩家們運籌帷幄的舞臺不僅限於中原地帶,還能深入到邊遠之地,體驗獨特的蠻族軍政體系。
  • 古代的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各是現在什麼地方?
    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所以後來有逐鹿中原這個成語。而中原附近文化較低的各族泛稱為四夷,即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中原地區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
  • 古希臘城邦國家建立之前的社會圖景:氏族社會制度
    但我們對這段輝煌歷史之前的過去可能知之甚少,古希臘城邦文明之前的社會是什麼狀況?民主政治又是怎麼建立起來的?針對這些問題,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在我們熟悉的梭倫改革之前的古希臘社會,從其原始的氏族社會制度中探尋其中隱含的民主政治元素。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殷宋五澤》16苗族蒙人源蒙地
    這些會下蠱的女子,便來自於苗族,而蠱術所流傳的地區正是苗族居住的中國西南部的湘西、四川、貴州等地。苗族,作為56個民族大家庭的一員,自古以來就和各族兄弟一起勞動、生息、繁衍在我國廣大的領土之上,為締造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和文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我家在哪裡?族源在何地?」一直以來,苗族人尋根問祖的念頭始終縈繞。
  • 蚩尤解密,其部落原來與華夏部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神話中上古魔神蚩尤的原型,究竟在當時是什麼身份,他是怎麼樣發展起來成為打敗炎帝,並帶領他的九黎部落與皇帝一起逐鹿中原,爭奪天下共主的地位的,他是不是真的想許多歷史記載裡面說的那樣生性殘虐,他的九黎部落和華夏民族又有著什麼樣的關係?
  • 不瞞您說:古代的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各是現在什麼地方?
    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所以後來有逐鹿中原這個成語。而中原附近文化較低的各族泛稱為四夷,即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中原地區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
  • 父系氏族公社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和變化是急速的
    父系氏族公社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和變化是急速的。豐富的考古資料說明,父系氏族公社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和變化是急速的。這些過著長期定居生活的氏族部落先民,除了經營農業外,還普遍飼養家畜。大汶口文化遺址發現有豬、狗、羊、牛、雞的骨骼;龍山和齊家文化遺址還發現馬骨和驢骨,說明後來的所謂「六畜」,此時已經齊全。家畜的數量有了顯著的增加,廟底溝龍山文化的26個灰坑發現的家畜骨骼,比同地仰部文化168個灰坑發現的家畜骨骼的總和還要多一些基葬出土的公豬頭骨鑑定表明,有的豬飼養了一年半左右,足見飼養技術水平的提高。
  • 群體、氏族與氏族公社
    在山頂洞人生活其中的氏族社會中,一個氏族通常有幾十個人,他們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這時候氏族就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血緣親族關係是維繫氏族成員的紐帶。氏族成員之間人人平等,互相保護。氏族內部按照性別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工。
  • 《全面戰爭:三國》「南蠻」評測:打南蠻,滑鏟沒用就放火
    不同於「八王之亂」、「受命於天」和「棄判之世」這三個DLC。「南蠻」除了新可玩派系和新可用兵種的增加外,還對地圖和已有派系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動。地圖和派系改動暫且不提,「南蠻」的主菜,自然是身處南中七十二洞的南蠻各部落。如今的湖南西南部和大部分雲貴地區,是三國時南蠻各部的主要生活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