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案例|未獲授權且不構成表見代理操作證券帳戶責任認定

2021-01-10 陝西法治網

未獲授權且不構成表見代理操作證券帳戶責任認定

——一方當事人在未獲授權時操作其在證券公司帳戶資產造成損失,且不構成表見代理的,證券公司應承擔賠償責任。

標籤:|證券|交易指令|表見代理|認定原則

案情簡介:2001年,信用社為獲取高回扣,將價值1.6億餘元國債託管於證券公司。託管期間,曹某在信用社出具給證券公司的授權委託書上,將受託人由付某一人改為付某、曹某兩人,並操作前述證券帳戶,最終造成9000萬餘元的本金損失。證券公司以曹某系有權代理為由,主張免責。

法院認為:①鑑定結論表明,信用社遞交證券公司的授權委託書、開戶印鑑卡、委託劃款指令等相關材料均被偽造和篡改,將信用社授權指令交易的全權委託代理人付某變為付某、曹某二人。故對於操作信用社證券資金帳戶,得到授權的僅為付某一人,曹某並無代理權。同時,本案並無證據證明信用社知道並認可曹某操作案涉資金帳戶,證券公司亦無理由相信曹某可代理信用社進行相關操作,故曹某操作案涉帳戶行為不構成表見代理情形。即現有證據無法證明曹某操作案涉帳戶內國債得到了信用社授權。②按《證券法》第147條規定:「證券公司應該妥善保管客戶開戶資料、委託記錄、交易記錄和與內部管理、業務經營有關的各項資料,任何人不得隱匿、偽造、篡改或者損毀。」信用社的國債帳戶系正常經紀類帳戶,曹某非證券公司員工,其在由證券公司保管的信用社向證券公司出具的授權委託書上添加自己名字,在未得到信用社授權情況下操作信用社帳戶內證券,沒有證券公司配合是不可能完成的,故認定證券公司將案涉證券帳戶中國債賣出平倉行為,已構成擅自挪用、處分客戶證券行為,證券公司應賠償信用社因國債無法返還而造成的經濟損失。

實務要點:一方當事人在未得到對方書面授權情況下操作其在證券公司帳戶資產造成損失的,責任如何承擔,應考察其行為是否符合《合同法》第49條規定的表見代理情形,從而確定證券公司是否應承擔賠償責任。

案例索引:最高人民法院(2010)民二終字第136號「某信用社與某證券公司等破產取回權糾紛案」,見《當事人的代理行為既無書面授權又不符合表見代理情形的,造成的損失應由代理人和相對人承擔——西北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與江蘇海安農村合作銀行破產取回權糾紛案》(審判長張勇健,審判員李京平,代理審判員趙柯),載《最高人民法院商事審判指導案例-7·公司與金融卷》(V7-2012:287)。

===================

閱讀提示:本案例摘自天同碼。天同碼,是北京市天同律師事務所借鑑英美判例法國家的鑰匙碼編碼方式,收集、梳理、提煉司法判例的裁判規則,進而形成中國鑰匙碼的案例編碼體系。《天同十八部》已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作者/來源:證券法博士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表見代理案例學習
    寇含順申請再審稱:1.陳榮飛的行為構成表見代理,興廈公司應與陳榮飛承擔共同還款責任。本案有多份證據證明陳榮飛為興廈公司臨潼第一幹休所項目部項目負責人,且陳榮飛將所借款項均用於臨潼第一幹休所項目。因此,陳榮飛在借款時具有使寇含順相信陳榮飛具有代理權的外觀表象,寇含順已盡謹慎注意義務,主觀上善意且無過失。
  • 丈夫偽造妻子授權委託書出庭應訴是否構成表見代理
    2013年12月,張某因李某借其10萬元到期未還為由將李某和王某同時訴至法院,要求李某和王某共同承擔還款責任。李某收到法院傳票後,未將此事告知其妻王某。開庭時,李某向法院提交一張自己偽造的王某委託其參加訴訟的授權委託書,並向法官出示了結婚證。後在法院的主持下和張某達成了調解協議。2014年6月,王某以調解書違反自願原則為由向法院申請再審。
  • 「最高院」出具《授權委託書》,可能依法構成表見代理
    最後,2009年12月1日,民基公司給富某某出具《授權委託書》,明確由富某某全權處理案涉工程事宜,富某某在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稱自已私刻民基公司公章時,並未提及該《授權委託書》上的民基公司公章系虛假;周某某看到了富某某的上述《授權委託書》和民基公司營業執照副本後,才與富某某籤訂《輕工總承包合同》,周某某完全有理由相信富某某有權代表民基公司,富某某在本案中的民事行為構成了表見代理,其民事行為的後果依法應當由民基公司承擔
  • 妻代夫出售房屋,雖不構成表見代理但仍應承擔賠償責任
    現因何海不同意履行協議,管瑩遂訴至法院。管瑩向一審法院起訴請求:判定解除《房地產買賣居間協議》;判令沈雪、何海雙倍返還定金400,000元;判令小白公司對由其保管的定金200,000元的返還義務承擔連帶責任。一審上海黃埔區法院觀點沈雪沒有取得何海的授權委託即行使了代理行為,屬無權代理。因沈雪、何海系夫妻關係,管瑩對沈雪有代理權形成合理信賴。
  • 「最高院」私刻公章行為已被追究刑事責任,仍可構成表見代理
    案情簡介桔洲公司認為,2017年6月16日調解協議籤訂後,桔洲公司向法院和正泰公司提出因周宏進私刻公章等行為(已被追究刑事責任),明確表示對周宏進就涉案工程結算等行為不予認可,其行為不構成表見代理,二審法院又認定周宏進的行為對桔洲公司發生法律效力,自相矛盾,二審法院認定周宏進在羈押期間有代理權,缺乏法律依據
  • 表見代理的認定和無權代理人之法律責任
    徐某案發後被法院以合同詐騙罪定罪判刑,華某遂以徐某行為構成表見代理為由,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家天下公司承擔違約責任。家天下公司認為徐某的行為構成合同詐騙罪,而不是表見代理,華某所遭受的損失應由徐某承擔。  本案的特別之處在於,在華某向家天下公司提起民事訴訟前,無權代理人徐某已經因合同詐騙罪被定罪判刑。
  • 淺析表見代理的構成要件及完善
    表見代理是在本人對無權代理行為不認可的情況下產生的。無代理權人的代理行為在被認定為表見代理前,首先構成無權代理,如果本人在代理行為發生後,對該無權代理行為進行追認,那麼自然構成有權代理,沒有必要浪費法律資源再審查其是否構成表見代理。  5、符合代理的生效要件。
  • 最高法院關於「表見代理」的裁判規則(五則)
    本文旨在通過介紹表見代理的相關規定與理論,圍繞最高人民法院裁判案例,歸納提煉表見代理的司法裁判規則。表見代理是指雖然行為人事實上無代理權,但相對人有理由認為行為人有代理權而與其進行法律行為,其行為的法律後果由被代理人承擔的代理。
  • 從本案談表見代理的構成及效力
    如何才能使相對人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理由得到法律和法官的認可,本文試結合一起具體的案例,對表見代理的構成作一論述,並對表見代理的效力問題進行了探討。三次提貨均約定於2003年11月3日結清貨款,且提貨時李某均寫下借條,並加蓋「酒業公司蘇北辦事處」的印章。貨款到期後,李某至今未給付貨款。
  • 本案被告行為是否構成表見代理
    王某系經手人,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可以判決王某承擔連帶責任。  第二種觀點認為:王某辯稱自已是受村領導委託安排招待他人的,但其未向法庭提供證據,只能認定為無權代理,這種代理,事後未有被乙村委會追認,故應當由王某個人承擔民事責任。這一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66條第1款已明確規定,依法應判決被告王某付給所欠原告的招待費用。
  • 表見代理的認定
    我國法學界對表見代理研究的著眼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表見代理的效力,一是表見代理的構成及認定。  2.表見代理除具有代理的一般特徵外,還具有其自身所獨有的構成要件,即:  ①客觀上存在有使第三人相信無權代理人有代理權的事實。客觀上存在這樣的事實是構成表見代理的前提與基礎,第三人正是基於此與表見代理人實施民事行為或法律意義之行為。  ②主觀上第三人相信無權代理人有代理權的事實,且善意無過失。
  • 談談表見代理
    3、相對人為善意且無過失。相對人明知代理人無代理權或者相對人與代理人串通,均不構成表見代理。在合同法徵求意見稿中,表見代理的定義是「在無權代理的情況下,如果善意相對人有理由.....」,但在合同法正式頒布時,卻刪除了「善意」一詞。
  • 表見代理的類型及法律適用
    (2)有限制的代理權,是指本人對代理人原有或應有的真實代理權加以限制,卻未在授權書中說明。  3.因行為延續而產生的授權表象之表見代理  這種類型是指代理權終止後的活動構成表見代理的情形。行為人本來具有代理權,但因代理權被撤回或其他原因而消滅,如果第三人對該假象無過失,仍與代理人進行的法律行為即構成表見代理。
  • 從表見代理角度淺析「逗鵝冤」 || 發現原創
    筆者認為,從刑事角度分析,曹某、劉某利、鄭某君(以下簡稱三行為人)涉嫌偽造公章,涉嫌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合同詐騙罪;從民事角度分析,三行為人未獲授權系無權代理,結合目前騰訊公司以「無辜者」、「受害者」形象出現,筆者認為可進一步探討本案是否構成表見代理。
  • 最高法:關於表見代理的裁判規則丨中國司法案例研究中心
    表見代理制度在1999年在我國首次確立,本文通過檢索最高人民法院判例,梳理關於涉及表見代理糾紛中關於「公司印章」和相對人主觀上「善意且無過失」認定的裁判規則。截止2020年6月,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中輸入「表見代理」(關鍵詞)檢索出民事裁判文書99361篇,其中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606篇。
  • 讓公司沒有授權過的人對外形成了表見代理,這是可怕的管理失控
    表見代理,不是那麼隨便的事》和《銀行職員冒充行長,假存單有效嗎?表見代理,不是那麼隨便的事》。上面這2篇文字,角度主要是寫法院怎麼認定構成表見代理,也就是一個沒有經過你授權的人對外居然形成了對你的代理行為。
  • 談表見代理
    合同相對人主張構成表見代理的,應當承擔舉證責任,不僅應當舉證證明代理行為存在諸如合同書、公章、印鑑等有權代理的客觀表象形式要素,而且應當證明其善意且無過失地相信行為人具有代理權。由於表見代理制度的立法規定過於簡單,即使最高法院作出上述關於判斷表見代理的細化規定,但仍顯路徑不清晰,導致司法實踐中認定表見代理比較混亂,案件結果差異較大。表見代理的構成要件包括:1.行為人是無權代理;2.代理行為在外觀上存在使相對人相信行為人具有代理權的理由;3.相對人與無權代理人實施了民事法律行為;4.相對人善意且無過失。
  • 本案是否構成表見代理
    原告被釋放後,以其哥哥在未取得自己同意的情況下而與被告達成的賠償協議無效為由將被告劉某告上法庭,要求被告返還5000元賠款。  【分歧】  本案是否構成表見代理存有以下兩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原告的哥哥代表原告和被告達成協議時,原告因涉嫌犯故意傷害罪而被關押,被告沒有證據證明協議時代理人取得了原告的同意,原告哥哥的代理行為是一種無權代理,事後也沒有取得原告本人的追認,其代理行為不構成表見代理,代理行為無效。  第二種意見認為,代理人張某某是原告張某的哥哥,足以使被告確信其代理行為是原告的真實意思,構成表見代理,代理行為有效。
  • 表見代理,不是那麼隨便的事
    即使是在昨天提到那個夫妻的案例中,雙方有如此特殊的身份關係,但是法院在審理案件中仍然不是直接以這種身份為直接的理由來判定是否構成表見代理,而是從案件的多項事實情節中綜合判斷是否構成表見代理關係。昨天這個案例的結果,是法院最終認定丈夫代為籤署股權轉讓合同的行為,構成表見代理,因此股權轉讓合同中關於妻子的股權轉讓事宜產生法律效力,駁回了妻子一方要求判定合同無效以及股權迴轉的訴訟請求。今天,再看一個反面的例子,也就是法院最終認定不構成表見代理的情況。
  • 從個案論家事表見代理
    一、家事表見代理所屬類型、構成要件和法律特徵  實踐中較為常見的表見代理有三種類型。第一類是授權表示型表見代理,指被代理人以自己的行為表示授予他人代理權,或者他人表示為其代理人而不作反對表示,從而須對之負授權人責任的表見代理。第二類是權限延續型表見代理,指在代理關係終止後,因被代理人的行為足以令人相信無權代理人代理權繼續存在的假象而發生的表見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