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如何成為朝鮮王朝的?李世民的祖先成了韓國人?

2020-12-18 百家號

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徑叢林。——車爾尼雪夫斯基(俄)

文章分類|歷史奇文

文章字數|3503字,閱讀約8分鐘

韓國人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端午節」並獲得成功。

韓國人在教科書中聲稱韓國先民「孕育了黃河文明」。

韓國人進入中原建立商朝。

朝鮮族先民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朝鮮人的歷史地圖包括今天的外蒙古和西伯利亞(高句麗);東起上海,西至四川,北至中原,南至海南島臺灣(新羅)。東起日本,西至新疆(百濟);西出西川,南至越南為唐。

韓國人的醫學始祖是「神農」。中醫是韓國人發明的,是韓醫。

。。。。。

韓國人曾經對中國心存敬畏。自從李承晚在韓國戰爭中提出「收復滿洲家園」後,韓國人就被引入了歧途。甚至,韓國學術界每年發幾十篇論文,證明延邊是韓國的,遼寧是韓國的,以至於整個東北都是韓國的。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韓國電視臺還播出了《滿洲,我們的家園》等系列節目。即使在上世紀90年代中韓剛建交的時候,到瀋陽旅遊的韓國遊客依然扛著小旗回到滿洲的故土。。。。。。

當我睡覺的時候,為什麼這些東西會莫名其妙地變成韓國的呢?當然,除了這些,一些中國名人也成了「韓國人」。

那麼,這些例子中哪些是真實的呢?

曾在論壇上讀到一篇文章。文章作者聲稱,經韓國首爾大學歷史系教授金炳德考證,李白有韓國血統,是韓國人的後裔。這一資料表明,除了李白,李賀,李商隱,李涉等李姓詩人其實都是韓國血統。因此,金炳德教授已向聯合國有關部門提出申訴,稱中國人歪曲事實,剽竊韓國文化,為韓國申請「唐詩」。

乍一看這個信息,筆者覺得很氣憤,也很驚訝,夾雜著這兩種情緒,還有點好笑。翻閱唐代史料,根本找不到一個關於李白韓國血統的字。不知道金教授從哪裡得到了這些不為人知的寶貴信息。根據金教授在資料中提出的證據,李白的李氏家族並非中原人。李氏是朝鮮望族,因戰亂被迫遷居中原。按照這種說法,李白的祖先都是韓國人嗎?。

我們知道,李白的家族與李世民同宗同源,那麼,是否可以說李世民的祖先也是韓國人呢?照此推測,盛唐是韓國人創造的,令人難以置信。

顯然,這是不可能成立的。為李氏溯源,必須理清李氏家族的脈絡,找到李氏的根系。

我們知道,早在堯舜時期,李氏的祖先就出現了。《春秋》記載:「堯德豪道」。皋陶是東夷人的首領。因為公正無私,堯任命皋陶為法官,處理各部落的案件。皋陶提出了一套「理從天來」的理論,說「禮」的基礎是「理」,「理」是維持社會運行的法則,「禮」是規範行為的約束。如果違反了「禮」或「理」,就要用「刑」來糾正。這種思想成為後來法律的雛形。

當時間流逝進入階級社會,「刑制」逐漸取代「禮制」,成為一種強制性的約束。它也是統治者教育全民,懲罰殺人犯的工具。到了這一時期,皋陶提出的理論已經失去了意義,「理」已經演變為一種更為規範的刑法。《左傳》記載:「夏有亂,惟禹刑」。這裡所說的「禹刑」,其實並不是一種刑罰,而是皋陶提出的「理」。這一說法被西漢《急章》一書所證實,書中說:「禮,於也,皋陶所制。」。

我們知道,古代社會各行各業都盛行祭祖之風,獄卒的族長就是皋陶。商朝時,皋陶的子孫因不滿帝辛的暴政而受到迫害。為躲避紂王的追捕,直臣的妻兒在其他大臣的幫助下逃出朝歌,遊蕩天下。母子倆淪落到曠野,沒有糧食吃。幸運的是,他們找到了一棵李子樹,用樹上的果實填滿了肚子,活了下來。因為始祖皋陶提出了「禮」的概念,與救命的「禮」相同,皋陶的後人便以「禮」為姓。

顯然,皋陶是李姓的根,這一點可以通過史料考證,是毋庸置疑的。後來皋陶的後人改姓李,隱居山林,逃脫了商朝的追捕。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他們到處開枝散葉。春秋時期,道教創始人李耳出世,李氏成為名門望族。李耳的後代李崇是一位很有人情味的大臣,被分入「南鄭公」,成為隴西諸侯

後來還有漢朝的飛將李廣,西涼的武昭王李罡。他們都是隴西李氏的後裔。到了盛唐時期,李氏已遍布中原大地。高麗作為唐朝的屬地,自然有李氏族人的蹤跡。因此,「李白是韓國人」的信息本末倒置。這樣的文章出自「教授」之手,實在不可思議。

無獨有偶,在李白成為韓國人之後,網絡上又出現了一篇「曹操是韓國人」的文章。文章結構與《李白是韓國人》如出一轍。作者說:這一說法出自韓國梨花女子大學教授鄭在淑之口,並引用《韓國明報》為這一說法提供證據。

本文原文如下:

據悉,曹操的祖先(夏侯氏)原本是朝鮮王朝的貴族。公元117年烏桓攻打高麗,因國亂,曹操先祖遷居中原,改姓夏侯。後來,曹嵩被家人收養給權臣曹嵩。這就是曹操不姓夏侯的原因。曹操對他的身世了如指掌。雖然生活在漢朝,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韓國人的事實。為了報將士之辱,報國之仇,曹操毅然遠徵烏桓。公元220年,出於「落葉歸根」的考慮,曹操在今天的韓國光州立陵。

這兩篇文章曾在網絡上掀起一股「韓元祖熱」,「某某是韓國人」成為網友們常見的戲謔風格。在這股風潮下,一則謠言「應運而生」:「據韓國《朝鮮日報》報導,韓國成均館大學歷史系教授樸景芬發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聲稱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其實是韓國人。」。

這一報導再次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幾乎所有網友都在聲討韓國人。作者是典型的「憤青」。在「韓國元祖熱」期間,筆者也加入了口誅筆伐的隊伍,與廣大網友一起展開了對韓國的集體聲討。不過,後來的一則謠言為公眾闢謠:原來,這些謠言都是知情人編造的,並不屬實。

韓國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韓國駐華大使館不得不發表《糾正中國媒體對韓國的歪曲報導》進行澄清,希望通過這份書面聲明消除中國人對韓國的誤解。聲明明確表示,近年來,一些中國媒體(主要集中在網絡上)刊登了「韓國人堅持中國文化遺產屬於韓國」等報導,並通過各種多媒體形式廣為流傳。對此,韓國駐華大使館表示高度關注並持續關注

隨後,韓國駐華大使館對網上流傳甚廣的「某某是韓國的」說法進行了依次澄清,為我們還原了隱藏在謠言背後的真相:

「李白是韓國人」的說法始於一位名叫金秉德的韓國教授之口,這是我國網民公認的事實。但是,韓國當局進行了調查。韓國首爾大學根本沒有金秉德。這個名字是知情人編造的,目的是混淆視聽。從首爾大學的院系來看,與歷史學相關的有國史系,東洋史系,西方史系,但沒有「歷史學系」

至於聲稱「曹操是韓國人」的鄭在淑教授確有其人,但她從未發表過類似言論。韓國梨花女子大學鄭在淑教授澄清說,這些謠言不是她自己發表的,但對她的生活影響很大。鄭在書中開玩笑地說,他在中國的聲望比當時的韓國總統李明博還要高。近日,在中國網絡上,出現了一些「某某是韓國的」等「韓國元祖論」。韓國民眾也不相信這樣的消息。

可以說,《三國演義》這本書在韓國非常受歡迎。曹操在韓國的人氣非常高。沒有韓國人認為曹操的祖先是韓國人。謠言對小鄭的寫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讓她飽受委屈和巨大的痛苦。但鄭載淑大度地認為,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因為中國人對韓國人的認知處於過渡時期,所以這是可以理解的。鄭在淑在澄清報導的最後還表示,希望兩國關係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至於「孫中山是韓國人」的消息,到底是真是假?

在韓國成均館大學就讀的中國留學生楊曉對此進行了分析。他在韓國著名搜尋引擎「NAVER」上搜索「孫中山是韓國人」等關鍵詞,發現沒有相關搜索結果。將「浦分清」三個漢字轉換成韓文後,楊曉再次查找,發現浦分清確實存在,自己也在從事研究工作。而樸奮慶先生是釜山港研究所的研究員,專業是水產物流。

顯然,樸芬清先生替造謠者背上了黑鍋。這消息毫無真實性可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關於這些謠言和闢謠的消息已經過去了12年,仍有不少網民輕信謠言,成為謠言的傳播者。當年,「孔子是韓國人」,「李白是韓國人」,「曹操是韓國人」,「李時珍是韓國人」等歷史人物都是韓國人的謠言,在網絡上激起了網民強烈的反韓情緒。

從立國之初,中國和韓國都有被侵略的歷史。因此國民產生「受害者意識」在所難免,兩國的民族自尊心十分強烈。隨著兩國的不斷發展,文化產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衝突和競爭。這種文化衝突為此類謠言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對於輿論媒體來說,要客觀報導相關信息,不能摻雜民族情緒。

歸根結底,肇事者是那些煽動反韓情緒的人。也許這些人是出於好奇和好玩才編造這些謠言的,但卻對兩國友好關係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難怪各國法律會對造謠者嚴懲。這樣的謠言確實令人髮指,造謠者的用心也極其險惡。

參考資料:

《春秋·袁明寶·左傳·昭公六年·李白是朝鮮人·朝鮮人民報·東方醫藥寶鑑·中國道教祖師最新研究是朝鮮人》

這裡是《遇見小賢》,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多麼無情而又有情,不遺忘每一個對歷史的貢獻,也不寬容每一個對歷史的障礙。——范文瀾(中)

相關焦點

  • 越南,朝鮮等國家的歷史書,是如何評價我們中國的?
    而到了漢朝,那裡成為了南越國的一部分,而在之後漢武帝打敗南越之後,這個地方再一次成為了我們國家的一部分,而他們眼裡面的大英雄吳權,其實也沒有那麼厲害,只是南漢政權之下的一個將領,趁著當時形勢大亂,在越南自立為王。
  • 朝鮮王朝時代
    朝鮮王朝時代的孩子們降生後,在成長過程中會按照自己的身份走向學習的道路。當時人們的身份分為稱作「兩班」的貴族與從事農業和工商業的平民。屬於兩班階層的孩子們在鄉村的教育機構即「書堂」學習《千字文》和《小學》等。之後,為了參加科舉考試,會到鄉校或書院學習儒學經典和歷史書籍。
  • 高句麗和高麗到底有何區別:一是中國民族政權,一是朝鮮的王朝
    而在韓國的歷史,也曾經出現過一個高麗王朝。那麼兩者到底有什麼區別呢?首先,我們必須要將朝鮮半島的歷史劃分為兩個階段,這個時間點大概在唐朝前期。中國古代很早就有關於朝鮮的歷史記載。戰國到西漢成書的《山海經》對箕子朝鮮有記載「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
  • 千古一帝李世民:番外:高句麗興亡史
    因為李世民系列,我粗粗了解了高句麗的歷史,發現,不僅孫悟空不是韓國的,孔子不是韓國的,李時珍不是韓國的,就連高句麗,也不是韓國的。高句麗是中國東北的一個民族,興起於漢代,滅亡於唐代。高句麗最先並不是一個國家,漢武帝時,在中國東北設立玄菟郡,下設高句麗縣,說明高句麗曾經是中國的一個縣。而現代朝鮮人的祖先,則主要來自新羅、百濟。
  • 他的祖先你很熟悉
    誰都知道孫正義是日本人,但少有人知道他在1991年才正式從法律意義上成為日本人,並且擁有日本姓氏安本,他的日本名字為安本正義。因為孫正義的身份是韓裔日本人,在孫正義祖父輩那一代,孫正義的先輩從韓國大邱移民到日本。
  • 為什麼韓國人熱衷於發明歷史?
    那韓國人也不可能完全空穴來風,那這些歷史起源何處呢?先說說唐太宗被射瞎眼睛的故事,這個故事的歷史背景是645年唐朝討伐高句麗的安市城之戰。深受其觀念的影響,1102年,朝鮮的高麗肅宗在牡丹峰下立箕子陵,後高麗,朝鮮王朝的歷代君主都會對箕子墓進行定期祭祀。
  • 天可汗李世民最後一次親徵高句麗敗了?
    首先,李世民為什麼要和隋朝皇帝一樣,出兵滅高句麗?高句麗不是高麗,現在韓國人的祖先其實是被高句麗壓著打的新羅。高句麗這個國家是中國東北民族扶餘人所建,立國已有七百年,當時擁兵三十多萬,佔據遼東和朝鮮半島大片區域。
  • 李世民到底是漢人還是鮮卑人?史書給出答案,李世民是「混血」
    唐朝是一個漢族文明。 誠然,對一個王朝文明的判斷是基於整體文化,而不是基於皇帝的個人血統。隋唐的強大,不僅是因為它是一個宏偉開放的王朝,可以接受多民族。 在宮廷上,有各種服裝和種族,也有主要民族保持領先地位。北方遊牧民族融入隋唐,歸化的胡人渴望得到認可。 他們為皇帝而戰,這大大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 他們對唐太宗的軍事榮耀做了很大的貢獻。 當時,迅速崛起的吐蕃一度被說服,松贊甘布主動要求和平。 唐朝的和平締造是唐太宗消滅鄰國的戰略。
  • 韓國人身份證名字旁邊,為何總要寫個中文名字?原來還有這層含義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特別是在古代強盛時期,一度成為亞洲霸主。當時萬邦來貢,都爭相學習漢族文化。故此我國的漢字一度影響了周邊的許多國家,比如高句麗,也就是現今的韓國跟朝鮮,以前使用的就是我國的漢字。
  • 唐朝開國功臣長孫順德,如何追隨李世民南徵北戰,造福一方百姓
    長孫順德,唐朝時期的開國將領,也是李唐王朝的外戚。他出生在極為顯赫的官宦之家,家族歷史還要追溯到北魏時期,因此他從小便接受了較為良好的教育,思想見識皆不同許常士子,有匡扶天下,造福百姓之志。唐朝建立,得以重用武德元年,李淵正式登基為帝建立了唐朝,歷史上將他稱為唐高祖,長孫順德也因功被任命為左驍衛大將軍。唐建立後,李淵封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
  • 韓國人說再也不用漢字!結果如此難堪。。
    但是從歷史角度看卻又能理解,一個自卑又矛盾的民族建立的國家從來都是短視的,其實在中國的商周時期,周武王姬發滅商後,將商代的貴族箕子分封到如今的長白山地區,在這裡建立了箕子朝鮮。到了漢代,這裡又隨之建立了衛滿朝鮮。一直到朝鮮半島進入了三國時代,但三國時代中的高句麗,是屬於中華民族範疇的。唐朝期間百濟高句麗的滅亡,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成為了唐朝的附屬國。
  • 凝固在古建築中的首爾城史 揭秘李氏朝鮮王朝
    因為拿著這張聯票,可以通覽景福宮、昌德宮、昌慶宮、德壽宮四座王宮以及王室祭祀祖先的宗廟。其中,昌德宮和宗廟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景福宮是李氏朝鮮王朝(1392年至1910年共五百年歷史)的「正宮」,相當於北京的紫禁城。因為其位置位於城市的北部,因此也被稱為「北闕」。李氏朝鮮王朝前期的絕大多數君王,都是在這裡處理政務和進行日常起居。
  • 老外:古代中國為什麼沒拿下朝鮮?韓國網友:他們兵力弱,打不過
    朝鮮半島的第一個政權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名為箕子朝鮮,其建立者為商紂王叔父箕子,也就是說和中國還是頗有淵源的,甚至你可以說他們就是我們的一個分支也不為過。接著後來這裡又經歷了衛滿朝鮮、漢四郡、高句麗、三韓(馬韓、辰韓、牟韓)、新羅、百濟、高麗王朝、朝鮮王朝這些政權。
  • 唐朝跟歷史開了個玩笑:李世民碰沒碰過武則天?安祿山跟楊玉環是...
    唐朝是非常令後人振奮和神往的王朝。親手塑造出盛唐之威的,其實就只有兩個帝王,其一,唐太宗李世民,其二唐玄宗李隆基。但讓人瞠目結舌的是,就是這倆位明君,卻跟歷史開了同樣一個玩笑。先說太宗李世民。由此,武則天成了李世民的女人。但後來卻又成了李世民兒子,唐高宗李治的女人。成誰的女人不是問題,問題是,李世民碰沒碰過武則天,卻成了很奪人眼球的「懸案」。關於李世民和武則天倆人之間的故事,史說上幾乎沒有。僅有武則天在年老後,說起過一個,就是她替太宗馴馬是故事。說,一次,李世民得了一匹名叫獅子驄的烈馬,沒人能馴服。正好,當時武則天在李世民身邊,就對李世民說:「我能馴服它!」
  • 韓國人姓氏歷史:為什麼50%韓國人都姓「金」「李」「樸」?
    示意圖直到公元6世紀,王朝的晚期時才開始採用姓氏。高句麗在公元1世紀時開始使用姓氏,而百濟、新羅分別在公元4世紀和6世紀時候才開始使用姓氏,並慢慢普及化。韓國人此外,歷代都有中原王朝百姓因多種原因遷徙後來到朝鮮,大量姓氏隨中國人遷入而帶到了朝鮮半島。
  • 大醬湯、豆腐湯、排骨湯韓國人為何「湯料理」情有獨鍾?
    從祭祀祖先演變而來的雪濃湯也因此背景,連帶在人民日常祭祀祖先信仰層面上,「湯」也自然而然地,成為其中一道佳餚,尤其是利用牛腿骨,經由長時間熬製出來的雪白色「雪濃湯」()便是一例。雪濃湯這道料理,在現今韓國的餐廳內,人們輕易可以吃到。
  • 女真人的祖先是如何發家的?
    宋朝與明朝這兩個最後的漢人王朝的覆滅都是這支來自白山黑水之間的漁獵民族所操演的活劇。那麼,這支民族在早期是如何發跡的呢?圖/女真人01 黑水靺鞨女真人的祖先是唐朝靺鞨各部之中的黑水部,其地域大致東北到黑龍江口、庫頁島,北臨鄂霍次克海,南與渤海接,西抵室韋,中心地區在今松花江口到烏蘇里江口一帶
  • 歷史上的高句麗,高麗,朝鮮究竟是不是一個國家?
    提起高句麗多數人可能會先想到李世民,這位大唐盛世的奠基者,曾經御駕親徵高句麗不下,最終含恨而終。
  • 西安出土高句麗王墓碑,韓國人屢次索要,結果怎樣?
    韓國歷史上的高麗王朝,其實和我國的高句麗歷史,並不是指代同一件事情。也不是只在同一個王朝,只不過是在名字上看起來有一絲相似度罷了。現在人們在看影劇的時候,會覺得高麗王朝明明就是指代朝鮮半島的王權,為什麼不一樣呢?中國歷史上曾經在東北部地區,也就是現在的吉林為中心的區域內,曾經出現過一個政權,叫做高句麗。高句麗和韓國的高麗王朝,並不是只在同一個歷史時間。
  • 李世民的廟號只是「太宗」,順治為什麼稱「世祖」?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皇帝的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山為祖,守成為宗」成為古代給皇帝設立廟號的原則。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漢太宗、唐太宗、宋太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