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藍田縣玉山中學學生 詹姝娟(00後)
9月5日,在江蘇省鎮江市太古山社區,江蘇科技大學志願者和小朋友一起進行「節儉養德光碟行動」主題牆繪。
在當下略顯浮躁的社會,節儉仿佛一股清流,不斷清洗人心,隔斷驕奢。唐太宗李世民言:「夫君者,儉以養性,靜以修身。」節儉,是源遠流長的一種品質,對我們的生活意義重大。
談起節儉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就是「吃」這件事曾經最讓人發愁。在我老家村裡生活過的人都知道,冬天在挖的地窖裡儲藏著土豆,洋蔥之外,幾乎再沒什麼蔬菜了。到了春天,許多野菜就變成老一輩人口中的美味佳餚,比如野韭菜、野大蒜、野香椿,還有蒲公英。在我看來,有些野菜又苦又澀,還有一股難以嗅聞的刺鼻味道,這樣的菜簡直是摧殘人的食慾。但是,那時的他們卻吃得津津有味。
幼時總喜歡聽村裡的老人講述過去的故事,住在半山腰陰暗狹小的窯洞裡,一家人全都躺在床上,破舊的衣服常掛身軀,在漆黑中僅有一盞煤油燈相伴,餓了只能啃幾口冷硬的饅頭。在90後和00後聽來,老人們的講述無異於沒法想像的天方夜譚。以前食物是用來填飽肚子的,甚至是用來拯救和延續生命;如今不少人把吃飯當成了一種排場,嘗兩口就倒掉一盤菜或者一碗飯,這顯然是奢靡浪費。在這個星球上,仍有很多人掙扎在飢餓的邊緣。因此,我們要節儉,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好生活。
雖然如今生活變得富裕,老一輩人卻仍然不忘以前的艱苦歲月,保留著當時的習慣。我有時會覺得那樣的生活簡樸得有些寒酸——每年的冬天,爺爺總是穿著那件厚厚的棉襖,卻從未見過爸爸給他買的羽絨服上身;平日裡,長了毛的饃饃和已然過期的食品,他總捨不得倒了,總是悄悄地吃掉。他們老一輩把這樣的儉省習慣已經滲透進了血液和骨髓之中,是我們需要重拾的精神財富。
勤儉節約不能停留在嘴上,需付諸行動。在餐桌上,我們要實踐「光碟行動」,牢記播種、耕耘和收穫這個過程中的艱辛,更要減少奢華浪費,不去攀比。其實,節儉並不丟臉掉價,而是折射著你的家庭教養和個人素質。
時光荏苒,但是有些東西卻並不會被無情地湮沒,而是會在東逝之水洗滌中歷久彌新。我們應該不忘先輩的篳路藍縷和勤儉節約,還要懷著對每一口飯食和每一件衣飾的敬意。唯有這樣,我們這些子孫才算是不負先人的心血,續奏前輩的弦歌。
(指導教師:馮龍強)
【責任編輯:只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