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在看
元朝末年的鄱陽湖大戰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一場大戰,雖然在知名度上並不如我們經常背的以少勝多的四大戰役如「巨鹿之戰」「赤壁之戰」「官渡之戰」「淝水之戰」,在規模上可能也不如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
但是要說激烈程度卻並不亞於古今以來的任何異常戰爭,鄱陽湖之戰的特殊地方在於,它是一場較為接近熱兵器時代的一場影響力巨大的水戰,徹底奠定了元朝以後的格局。
關於這場戰爭的成敗,也一直是人們討論的話題,以往分析這場戰爭的時候,都是以朱元璋的視角來進行的,實際上難免無法脫離成王敗寇的歷史桎梏。本文,的創新點在於,多從陳友諒的角度出發,儘量客觀地來看待這場戰爭。
歷史缺乏對陳友諒一個公正的評價!
《倚天屠龍記》可以說是金庸武俠中翻拍最多的一部武俠,正因為如此,陳友諒的翻拍形象是一部接著一部的呈現在觀眾的視野裡,想要不討厭他都有點困難。
雖然真正歷史上的陳友諒,的確是好猜忌,而且心狠手辣,但是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說,用堅毅、果敢、好戰的性格來說,陳友諒未必是反面人物。
陳友諒是元末農民起義當中真正的反元都是,反元起義領袖中,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勢力最大,其中張士誠是私鹽販子,被逼無奈之下才反的元,曾經打敗蒙古重兵來襲,然而不久之後就降元了。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後來據說把自己比作反抗元朝最尖銳的武器,因此叫「朱元璋」,實際上朱元璋加入起義的隊伍,就連他自己都說是「誤入歧途」。在抗元鬥爭中秉承「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是抗元鬥爭中出力最少得一股隊伍,在別人抗元如火如荼的時候,朱元璋在背後發展自己。
而真正在抗元鬥爭中,從未投降元朝,從未屈服元朝的就是陳友諒部,陳友諒本來還是元朝小吏,當看到有反元的部隊時,立即加入其中。一直擔任反元的先鋒,正因為如此,陳友諒部遭到元朝的針對,然而在最慘的時候,陳友諒也再未向元朝稱臣,面對元朝的招降,一概回絕。
金庸極力抹黑陳友諒的原因是因為陳友諒在反元鬥爭中,為了奪取天完政權,先是誅殺了上司倪文俊,後來又殺害了徐壽輝,因為上位之路吃相太難看,並不符合中國古代對人物的主流評價的忠義體系。
當然,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因為成王敗寇,因為你失敗了,所以你就是一個loser,你就要承擔各種各樣的抹黑,哪個王朝的建立者不是造別人的反而登基的?
陳友諒大戰朱元璋,六十萬對陣二十萬為何會慘敗
關於鄱陽湖大戰雙方的人數並不是確定的,應該有不少水分,這裡就不去考證了,但是陳友諒一方明顯多於朱元璋一方則是肯定的。
在殺害了徐壽輝之後,陳友諒成為反元鬥爭中實力最強的一路軍閥,儘管不得不承認,在這場戰役之前,朱元璋做了充分的準備,比如在面臨陳友諒和張士誠兩股力量的時候,朱元璋深入分析出:「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
但是陳友諒是主動來打朱元璋的,在這個過程中,陳友諒也積極聯繫張士誠來對待朱元璋,按照道理來說,陳友諒從長江上遊攻擊下遊應該很容易的事情,為什麼還會失敗呢?
1360年陳友諒率十萬大軍出動後,朱元璋首先利用元朝降將康茂才給陳友諒寫信,表示願意擔任內應,結果陳友諒信以為真,沒有等到張士誠一方的回應,就開始率大軍攻擊朱元璋,卻被引入了伏擊圈,陳友諒首戰受挫。
1363年陳友諒號稱60萬水陸大軍對洪都發動進攻,始終未能攻下,最後與朱元璋在鄱陽湖上進行大決戰,陳友諒之所以失敗,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陳友諒部的軍艦都是巨艦,而且連在一起,而朱元璋都是小艦,陳友諒的艦隊在鄱陽湖內反轉不開,結果偏偏颳起了東北風,朱元璋部用火攻,給予陳友諒部很大的傷害。
可以說,陳友諒在面對朱元璋的時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輕敵了,認為自己實力這麼強,一手好牌,怎麼打朱元璋能打不贏。
當然,整場戰役當中,朱元璋對陳友諒部的策反能力很強,最後還給陳友諒寫信,希望把陳友諒一塊策反了,雖然策反沒有成功,卻再次成功地激怒了陳友諒,使其喪失了理智。所以,在陰謀論和腹黑這一塊,陳友諒是遠遠不如朱元璋的。
在中國古代的戰爭中,往往不崇尚正面作戰,而是善於使用陰謀詭計,崇尚剩者為王,敗者為寇,不管什麼手段,達到目的就算是王者。
陳友諒過分地認為自己實力完虐朱元璋,因此沒有使用那些「卑鄙的戰術」,最終被朱元璋打敗。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