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60萬大軍,為何會敗給20萬軍隊的朱元璋,大意失天下!

2021-02-23 聊聊熱點事
來這裡找志同道合的小夥伴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在看                                                                                                                                                            

元朝末年的鄱陽湖大戰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一場大戰,雖然在知名度上並不如我們經常背的以少勝多的四大戰役如「巨鹿之戰」「赤壁之戰」「官渡之戰」「淝水之戰」,在規模上可能也不如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

但是要說激烈程度卻並不亞於古今以來的任何異常戰爭,鄱陽湖之戰的特殊地方在於,它是一場較為接近熱兵器時代的一場影響力巨大的水戰,徹底奠定了元朝以後的格局。

關於這場戰爭的成敗,也一直是人們討論的話題,以往分析這場戰爭的時候,都是以朱元璋的視角來進行的,實際上難免無法脫離成王敗寇的歷史桎梏。本文,的創新點在於,多從陳友諒的角度出發,儘量客觀地來看待這場戰爭。

歷史缺乏對陳友諒一個公正的評價!

《倚天屠龍記》可以說是金庸武俠中翻拍最多的一部武俠,正因為如此,陳友諒的翻拍形象是一部接著一部的呈現在觀眾的視野裡,想要不討厭他都有點困難。

雖然真正歷史上的陳友諒,的確是好猜忌,而且心狠手辣,但是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說,用堅毅、果敢、好戰的性格來說,陳友諒未必是反面人物。

陳友諒是元末農民起義當中真正的反元都是,反元起義領袖中,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勢力最大,其中張士誠是私鹽販子,被逼無奈之下才反的元,曾經打敗蒙古重兵來襲,然而不久之後就降元了。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後來據說把自己比作反抗元朝最尖銳的武器,因此叫「朱元璋」,實際上朱元璋加入起義的隊伍,就連他自己都說是「誤入歧途」。在抗元鬥爭中秉承「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是抗元鬥爭中出力最少得一股隊伍,在別人抗元如火如荼的時候,朱元璋在背後發展自己。

而真正在抗元鬥爭中,從未投降元朝,從未屈服元朝的就是陳友諒部,陳友諒本來還是元朝小吏,當看到有反元的部隊時,立即加入其中。一直擔任反元的先鋒,正因為如此,陳友諒部遭到元朝的針對,然而在最慘的時候,陳友諒也再未向元朝稱臣,面對元朝的招降,一概回絕。

金庸極力抹黑陳友諒的原因是因為陳友諒在反元鬥爭中,為了奪取天完政權,先是誅殺了上司倪文俊,後來又殺害了徐壽輝,因為上位之路吃相太難看,並不符合中國古代對人物的主流評價的忠義體系。

當然,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因為成王敗寇,因為你失敗了,所以你就是一個loser,你就要承擔各種各樣的抹黑,哪個王朝的建立者不是造別人的反而登基的?

陳友諒大戰朱元璋,六十萬對陣二十萬為何會慘敗

關於鄱陽湖大戰雙方的人數並不是確定的,應該有不少水分,這裡就不去考證了,但是陳友諒一方明顯多於朱元璋一方則是肯定的。

在殺害了徐壽輝之後,陳友諒成為反元鬥爭中實力最強的一路軍閥,儘管不得不承認,在這場戰役之前,朱元璋做了充分的準備,比如在面臨陳友諒和張士誠兩股力量的時候,朱元璋深入分析出:「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

但是陳友諒是主動來打朱元璋的,在這個過程中,陳友諒也積極聯繫張士誠來對待朱元璋,按照道理來說,陳友諒從長江上遊攻擊下遊應該很容易的事情,為什麼還會失敗呢?

1360年陳友諒率十萬大軍出動後,朱元璋首先利用元朝降將康茂才給陳友諒寫信,表示願意擔任內應,結果陳友諒信以為真,沒有等到張士誠一方的回應,就開始率大軍攻擊朱元璋,卻被引入了伏擊圈,陳友諒首戰受挫。

1363年陳友諒號稱60萬水陸大軍對洪都發動進攻,始終未能攻下,最後與朱元璋在鄱陽湖上進行大決戰,陳友諒之所以失敗,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陳友諒部的軍艦都是巨艦,而且連在一起,而朱元璋都是小艦,陳友諒的艦隊在鄱陽湖內反轉不開,結果偏偏颳起了東北風,朱元璋部用火攻,給予陳友諒部很大的傷害。

可以說,陳友諒在面對朱元璋的時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輕敵了,認為自己實力這麼強,一手好牌,怎麼打朱元璋能打不贏。

當然,整場戰役當中,朱元璋對陳友諒部的策反能力很強,最後還給陳友諒寫信,希望把陳友諒一塊策反了,雖然策反沒有成功,卻再次成功地激怒了陳友諒,使其喪失了理智。所以,在陰謀論和腹黑這一塊,陳友諒是遠遠不如朱元璋的。

在中國古代的戰爭中,往往不崇尚正面作戰,而是善於使用陰謀詭計,崇尚剩者為王,敗者為寇,不管什麼手段,達到目的就算是王者。

陳友諒過分地認為自己實力完虐朱元璋,因此沒有使用那些「卑鄙的戰術」,最終被朱元璋打敗。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陳友諒死後,朱元璋是如何處理他的妻兒?陳友諒還有後人嗎?
    在經過一場殘酷的亂戰之後,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脫穎而出。不過在長江以南,還是陳友諒的實力最強,是朱元璋起義軍在長江以南地區最大的敵人。公元1360年,隨著陳友諒進攻太平,直接威脅到應天地區。朱元璋和陳友諒之間的戰爭,正式拉開序幕。歷經三年的大戰後,朱元璋最終取勝,奠定了統一江南的基礎。而陳友諒在此戰中,最終被亂箭射死,成了朱元璋開創大明帝國的踏腳石。
  • 不為人知的張士誠系列四——朱元璋對決張士誠,為何張士誠沒有贏的勝算?
    以上是朱元璋和張士誠交手的第一階段。在此之後,朱元璋便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與陳友諒的較量之上。在與陳友諒開戰前,朱元璋對陳友諒和張士誠兩個對手有一番精彩的評價。朱元璋說,陳友諒的特點是志驕,志驕的人好惹事,所以如果我們先去攻擊張士誠,陳友諒必然會偷襲我們。而張士誠的特點是量小,量小的人喜歡自保不愛惹事,如果我們先攻擊陳友諒,張士誠一定不敢有什麼大的作為。
  • 陳友諒戰敗,兩個兒子被俘,其中一個吃辣白菜,如今子孫遍布韓國
    陳友諒戰敗後,他的兩個兒子被朱元璋俘虜。作為心狠手辣的朱元璋,他將會怎麼處置陳友諒的兩個兒子的呢?萬萬沒有想到,朱元璋會這樣處置陳友諒的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被流放朝鮮,天天吃辣白菜,如今子孫卻遍布韓國各地。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 將軍冒死替朱元璋擋9箭,朱元璋為報恩,在抄家時給他留了個孫子
    而事情要從至正二十年(1360年)說起,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自立為大漢皇帝,年號大義,控制了長江中遊地區,當時陳友諒的實力可不容小覷,僅水軍力量就10倍於朱元璋,因此陳友諒和朱元璋之間遲早有一場惡戰
  • 有人說因為朱元璋反元起義,我說是陳友諒!
    元朝的統治有多殘暴,為何老百姓紛紛要推翻它?這就要追溯到元朝末年,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的王朝,是由蒙古人所統治。說到蒙古人,當然騎馬射箭技術就是他們的強項,所以在忽必烈的帶領下,蒙古軍隊入主中原,推翻了南宋的統治。
  • 三強鼎立:為啥是最弱的朱元璋問鼎天下?想成功就要戰勝自己
    3、藉助他人又不依賴他人,把力量凝聚到成強大的合力朱元璋帶著他的20多人的核心團隊,向南發展。由於人少,他們避開元朝軍隊,也不跟紅巾軍搶地盤,他們到處收編一些保家護院的民兵,很快隊伍已經有3萬人了,並且在滁州站住了腳。
  • 奠定朱元璋霸業的一場戰爭,兩萬打六十萬,守八十五天艱難取勝
    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三人從眾多的農民起義中脫穎而出。在三人之中, 以朱元璋和陳友諒兩人勢力最強,這兩人均有統一天下的夙願。 這使得他們之間必定會爆發一場決定生死的大戰。
  • 他預言朱元璋損失慘重,被扔到江中卻沒有死,後來朱元璋寫文紀念
    歷史總是會帶給我們驚喜,因為它存在著很大的偶然性,總是會展開很多有意思的小故事。劉伯溫與鐵冠子一起隨軍而行,以備隨時諮詢。而鐵冠子的態度與劉伯溫樣,堅決支持對陳友諒作戰,他在此前言之鑿鑿地向朱元璋打保票,此次出徵「只需五十日的時間便會大獲全勝」。
  • 大明軍隊是怎樣打敗戰無不勝的蒙古鐵騎
    在至正20年(1360年)之前,明軍數目龐大每年都會消耗大量錢糧。後來朱元璋苦心思索,開始實行屯田制,軍隊不僅要種植土地,還要幫助當地建設水利。於是當地生產發展,人民富裕,原來對平民徵收軍人用的「寨糧」,朱元璋也沒有再收,從此贏得了民心,明軍的戰鬥力也大大進步。
  • 沒有他就沒有大明,朱元璋卻沒好好善待,以致他鬱鬱而終!
    此時的朱元璋也開始自立,實力一下子膨脹起來,但不怎麼好管理地盤,急需要人手,於是親自把劉基請了過來。劉基並不想就此隱居,他知道正是大好男兒建業時。在和朱元璋交談過後,就認他為主公了。劉基開始為朱元璋出謀劃策,不斷提供建議。在朱元璋的周圍還有其他的敵人,在其他的諸侯紛紛稱王時,劉基建議他緩稱王,多積累糧食,防守好敵人。
  • 陳友諒中箭身亡後,他兒子陳理投降了朱元璋,朱元璋怎麼對待他?
    陳理(1351年-1408年),湖廣省黃州府蘄水縣(今湖北省浠水縣)人,原籍湖廣省承天府沔陽州(今湖北省仙桃市),元朝末年大漢皇帝陳友諒的次子。
  • 潭王朱梓:究竟是明太祖朱元璋親兒子?還是梟雄陳友諒的遺腹子?
    何況朱元璋是有名的護犢子,當初魯王和魯王妃那樣胡作非為,老朱最終也只是處死了王妃,到底對兒子網開一面。現在漫說潭王的嶽父早已去世,即使遠在寧夏的小舅子被打成胡黨,都未必會連累到王妃,更何況潭王本人。因此潭王之死,顯然另有隱情。
  • 這個小故事,讓我們看到了另外一個陳友諒
    至正十九年(1359年),陳友諒誅殺趙普勝,挾持徐壽輝遷都江州(今屬江西九江),自稱漢王。至正二十年殺害徐壽輝,自稱皇帝,建立漢國,改元大義。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陳友諒親率六十萬水軍攻打朱元璋,大敗於鄱陽湖,突圍時被流箭射中身亡,時年四十四歲。
  • 此人數次打敗朱元璋,投降後也未有大戰功,卻被封為明朝開國公侯
    康茂才與其他公爵相比,能力和戰功相差很多,不僅如此,康茂才曾經還做過元朝官員,而且數次取得阻擊朱元璋的勝利,另朱元璋吃了不少苦頭,康茂才歸降後也從未獨自帶隊取得大勝,但朱元璋卻封他為蘄國公,雖說有死者為大的嫌疑,但一定程度也上說明朱元璋對他的肯定,只不過對他的認可是在農業生產以及安撫百姓這兩個方面。
  • 朱元璋軍中的奇人異士,除劉伯溫外,還有一位道人,一位仙人
    鐵冠子在縱情遊玩期間,竟然偶遇到世外高人,學到了能夠洞察天機的術數,一下子變得能掐指會算起來,他與人們談論禍福時,往往一言中的,神驗非凡。由於他平時好戴鐵冠,故世人稱之為鐵冠子或鐵冠道人。1362年正月,陳友諒的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在鎮守南昌時投降朱元璋。
  • 朱元璋問算命先生,你算過自己的命嗎,非常準
    可以說在明朝末年的時候,當時勢力最強大的三個人便是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了。當時軍事實力最強大的是陳友諒,最有錢的是張士誠,而朱元璋是這三人中力量最小的一支。於是朱元璋便給了他一把玉扇,並且還在上面題了一首詩。可以說朱元璋給了他這一個扇子之後,他便可以憑藉這個扇子周遊列國,再也沒有人敢阻攔他了。但是朱元璋也向他提了一個要求,便是再也不能給別人算命,這個算命先生聽了之後便跪下謝恩了。
  • 明朝故事之名人篇:一代梟雄陳友諒
    其實當初朱元璋在應天的時候,張士誠和陳友諒都是他認為需要除掉的對手,本來他也打算進攻陳友諒先,但奈何張士誠一直主動向他挑戰。朱元璋沒辦法只得先和張士誠過過招。所以在擊退張士誠的進攻,順道搶了他的常州,寧國等地後就撤軍回來對付陳友諒了,可見朱元璋把陳友諒當成了真正的強大對手。
  • 大明最後一位皇帝是朱元璋,不是朱由檢,真的會亡國嗎?
    第二:朱元璋面對殘元選擇忍耐,先殲滅陳友諒,再擊打張士誠1:朱元璋本人有人格魅力,文臣有李善長,劉伯溫,武將有徐達,常遇春等在元朝末年影響輩出的時代,朱元璋展現出了他和其他梟雄不一樣的一面。他的部隊不但嚴明軍紀,對老百姓秋毫無犯。而且他知人善任,攻打滁州便是李善長獻策。鄱陽湖決戰中少不了大軍師劉伯溫的相助,最終擊垮了陳友諒,並且消滅了他。
  • 陳友諒墓地隨想
    不過,也會想起他的成功。不管怎麼說,在那樣一個時代,他能大浪淘沙脫穎而出,本身就說明他很有能力。在反對蒙漢地主階級的統治之路上,陳友諒也功不可沒。朱元璋能稱帝,也是陳友諒的成全。儘管,非他所願。為他做好了墳墓,但又不告訴別人。保留著這處古蹟,只讓它在時光裡寂寞。很有規制,卻又荒蕪著。這裡邊,很有些意思。總覺得這個城市保留他,就如同戀愛了又失戀的人一般,悵然若失著,患得患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