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遼寧警察學院刑事司法系講師 東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後 梁超
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教育對象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運用心理科學方法,對其心理各層面施加積極影響,以培養其良好心理素質、維護其心理健康、促進其整體素質全面提高進而培養樂觀進取的人生積極人的教育實踐活動。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並下發了一系列重要的指導性文件,為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續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並提供了強勁動力,但當前我國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與實際發展水平還存在較為明顯的地區差異,無論大中小學生,其心理健康問題上升的趨勢也並未得到有效遏制。而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獨心理、嫉妒心理、畏懼心理、自私心理、享樂心理、焦慮心理、抑鬱心理以及厭學心理等。如果大中小學生出現以上一種或幾種心理健康問題,就會表現出不良的行為,如自信缺失、消極頹廢、人際關係疏離、自我封閉、唯我獨尊或斤斤計較等。當這些行為愈發嚴重而得不到積極的引導或治療的話,就有可能會導致極端的自殺行為。近幾年來,學生自殺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深刻反思,心理健康教育如何發揮作用?我們應該怎麼辦?
學生出現心理問題事件主要因為,一是重視程度不足導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家長和學生甚至是教師本身對心理健康的認知普遍是比較模糊的,未能真正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成長成才的基礎性意義。即使很多中小學校設有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校教師卻將其視為一種輔助性教學活動或者併入日常管理工作之中,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冷落、敷衍和擠佔而無法發揮作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則往往被視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尚未取得基礎性通識課程的獨立地位。二是資源投入不足束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規範化。資源投入不足主要是指資金投入有限與師資力量匱乏。對大中小學而言普遍存在著心理健康教師資源分布不均衡、教學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特別是部分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師或心理諮詢師還主要以思想政治教師或學生輔導員來兼職的問題。資金投入的有限嚴重製約著其專職心理輔導員的聘請、心理輔導室的建設以及心理輔導的必需設備與資料的配置。三是與現實脫節制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我國大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心理諮詢為主,其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深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存在著過度知識化的傾向——對不同學生進行相同內容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合適的;而心理諮詢又往往只關注具體心理問題的解決而忽視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可見,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系統性和實效性都應該得到進一步加強。
事實上,當前我國關於心理健康教育已經發揮了積極作用。大中小學生中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可控在一定範圍之內,但就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那些大中小學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確實未能發揮應有作用——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未能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精準化。
所謂心理健康教育精準化,簡單地說是指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細、準確、有針對性」。也可以將其概括為「五個精準」,即「對象精準、目標精準、措施精準、過程精準與成效精準」。
心理健康教育精準化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針對性、系統性和實效性的理想途徑,具有積極的實踐意義。一是更有利於學生的身體健康成長,增強其抗壓、抗逆能力,引導其有效控制心理能量,成為人生的積極人;二是更有利於有針對性地及時發現和矯正學生的心理行為問題,對症下藥,因人制宜,幫助其戰勝不良情緒,走出心理誤區,恢復自信、走向自律;三是更有利於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與比較優勢,激發其主體精神與創新能力,促進其心智、個性與特長的和諧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精準化具有可操作性。一是相關研究與反思為心理健康教育精準化的理念形成提供了學理啟示。如方曉義教授曾在《心理健康教育新趨勢:從解決問題到促進發展》一文中指出「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應從以解決問題為主的模式向以促進學生發展為主的模式轉變」,主張將學生培養成「自理、自立、自主」的個體——其中就蘊育了心理健康教育精準化理念的萌芽。二是相關實踐與探索為心理健康教育精準化的操作設想提供了經驗參考。如基於學生心理特點的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生全方位三級發展指導模式」等均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等,值得我們給予重視和大力提倡。三是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慧的興起為心理健康教育精準化的實現提供了技術保障。如在網際網路與雲計算的支撐下,大數據的快速處理和運轉不僅能夠高效達成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捕捉、信息的篩選、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以及需求與供給的精準配置,還可以實現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實時互動以及前者對後者的追蹤關懷;再加上各種心理測試智能軟體的開發與應用,必將推動心理健康教育重塑工作機理,重構教育方式並實現精準化。
我們應該如何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精準化呢?首先,要樹立心理健康教育精準化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精準化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升級版」,克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傾向,「五個精準」使心理健康教育更為具體、實用和有針對性。因此,應進一步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因人施教、因需施助、因勢施導」。其次,要創新心理健康教育精準化指導模式。即充分尊重學生心理差異與個性需求,切中要點,抓住關鍵環節,將「五個精準」貫穿於心理健康教育的每個環節,構建「五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精準化三級指導模式:一是著眼於學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品質的培養,面向全體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二是著手於學生心理健康維護與心理行為問題矯正,面向部分學生解決其心理健康問題;三是著力於滿足每個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面向個體學生探索其潛能和發展潛力並尋找適合或促進其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高效路徑;最後,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精準化保障體系。即在機制、投入、師資和評價等諸方面,構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環境:一是將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融入辦學目標,由校長掛帥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精準化工作網絡,真正以學生為本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精準化指導計劃;二是在經費、時間、場地、資料及設備等方面為心理健康教育精準化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特別是藉助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等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精準化、目標精準化和成效精準化;三是強化心理健康教育陣地建設,打造一支專兼職的心理健康教育精準化教師隊伍;四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與評估工作,並對心理健康教育精準化的實效性進行及時反思與改進;五是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精準化的宣傳力度,實現家校聯動,整合校內外教育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有效調動學生參與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其成為人生的積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