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魯亞克·達摩流浪者—沒有能將你阻擋,豎起拇指像山峰莊嚴堅強

2020-12-13 養生之道轉場

至少還記得,我們都曾喜歡這一類人:「他們的生活狂放不羈,說起話來熱情洋溢,對生活十分苛求,希望擁有一切,他們對平凡的事物不屑一顧,但他們渴望燃燒,像神話中巨型的黃色羅馬蠟燭那樣燃燒,渴望爆炸,像行星撞擊那樣在爆炸聲中發出藍色的光,令人驚嘆不已。」

沒有誰能將你阻擋,豎起的拇指像山峰莊嚴堅強。

萬曉利的這首歌,是為凱魯亞克的《達摩流浪者》而寫的,曲調冷峻又寧靜。找到中文版的書,一口氣看完,歌和書的意象很合。

以前許多次,夜裡騎著車走在冷颼颼的回家路上,腦海中響起「豎起的拇指像山峰莊嚴堅強」,我好像看到在路邊搭車的背包客,對著開來的車豎起拇指,姿態堅定又從容。那是一個寒風暖陽般,清冽又柔和的畫面。那是靜靜的清楚自己要去哪裡,真誠地表達出意願並等待機會,向每一個理解他,幫助他抑或是無法幫助他的人表達愛意。一切都沒有關係,他知道他最終會去到那裡,而正因為這樣,一切都是值得愛的。

對於禪和佛理自然不能打誑語。而出於對小說背景又不可不說,說起垮掉的一代又不得不提凱魯亞克。經歷二戰以後,舊有的文化價值體系在戰爭的廢墟上試圖重建,無論是精神亦或是家園,而主流文化則不顧一切試圖構建全新的文化秩序,所謂「不顧一切」在於忽略人們固有的精神創傷,所以暗中新的精神思考反映在文學上試圖抵制反抗主流文化,重建適時的精神歸宿。他們追求自我的釋放,開始嚮往無序狂歡的浪漫主義,又因人物混雜:作家、學生、騙徒以致吸毒者而承受垮掉的一代的名聲。

怎樣顛覆平庸?流浪的背包客是一個合適的理由,但更多的仍然是最喜愛的這句話: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告訴自己:上路吧!

相關焦點

  • 空與覺醒的達摩流浪經|《達摩流浪者》譯後記
    但並沒有誰徘徊於無地,無論是書中的文字還是流浪者始終都在清晰的指引下繼續前行,而兩者共同的目的地(在每一個小小的目的地之上)早已由書名醒目地標註出來了:達摩——或者說佛法,但我想用音譯(像英語原文一樣)可以避免我們陷入漢字語義的局限之中。
  • 在路上,我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凱魯亞克語錄
    ——傑克·凱魯亞克 《在路上》世界旅行不像它看上去的那麼美好,只是在你從所有炎熱和狼狽中歸來之後,你忘記了所受的折磨,回憶著看見過的不可思議的景色,它才是美好的。——凱魯亞克 《在路上》我在黃昏的血色中踽踽獨行,感到自己不過是這個憂鬱的黃昏大地上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
  • 旅遊好物 | 《達摩流浪者》,探索生命的直覺、 純淨與唯美!
    凱魯亞克大學二年級退學從事文學創作,並輾轉於美國海軍和商用航運公司等處。一九五七年的《 在路上》問世後,他成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躋身二十世紀最有爭議的著名作家行列。他還著有《達摩流浪者》、《地下人》、《孤獨的旅人》和《 孤獨天使》等作品。一九六九年十月二十一日,凱魯亞克在佛羅裡達聖彼得堡去世,享年四十七歲。
  • 21初代背包客,抓馬流浪記——《達摩流浪者》書評
    在美國歷史上,也曾經有過這樣一群年輕人,熱衷於窮遊,這本《達摩流浪者》就記載了美國上世紀50-60年代「垮掉的一代」的窮遊故事。本書作者傑克凱魯亞克是20世紀美國文學的傳奇作家,被視為「垮掉的一代」精神偶像。出生於美國的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一名印刷工,曾開辦過自己的印刷社。
  • 《達摩流浪者》:流浪或者在路上
    《達摩流浪者》 [美]傑克·凱魯亞克著 梁永安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8年7月這個題目指涉了傑克·凱魯亞克的兩部作品,譯文社新近出版的簡體字版《達摩流浪者》和在大陸出過多種版本、在上了點年紀的讀者中更有名的《在路上》;就這兩部作品所述的內容而言,把它們看作是一部作品也不算太過分,雖然《達摩》一書充滿了對東方神秘事物的近乎盲目的崇拜,但它那稚氣(並非指作者的年齡,)而隨便的口吻,在旅途中邊沉思,邊東拉西扯的做派,和《在路上》如出一轍;從作者將此書題獻給寒山子可見,書中所述基本可以看作是匿名版的美國詩人形跡錄,加裡·施耐德、艾倫·金斯伯格等一一化名登場
  • 「達摩流浪者」基努·裡維斯特立獨行的日常生活
    對,喜提沒有寫錯,基努·裡維斯不喜歡住別墅。至於為什麼,有人說,有著悲慘生活經歷的裡維斯不喜歡別墅的空寂,公寓讓他感到溫馨;也有人說裡維斯只是單純的喜歡公寓提供的房間服務。而真相,大概只有基努·裡維斯自己知道。是的,真相只有基努·裡維斯自己知道。
  • 凱魯亞克《在路上》:每個不羈的靈魂,都深藏著一顆渴望自由的心
    為了有不間斷的寫作靈感,凱魯亞克在一卷30米長的捲筒紙上一氣呵成,全書沒有一處分段,沒有標點符號。在自我精神亢奮狀態寫出的文字,像從凱魯亞克心底開出的文學之花,字字句句讓無數人為之沉迷。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自己經歷了一段在路上的瘋狂旅行。
  • 重讀凱魯亞克《在路上》,在熱鬧、頹廢的奔走中體味悲哀之心
    馬克·吐溫將密西西比河變成了一條逃亡之河,它將黑奴從奴隸制中拯救出來,也把主人公哈克從父親的專橫和小鎮「文明」的生活中擺脫出來,而《在路上》則更像是純粹的精神層面的逃避。美國評論家莫裡斯·迪克斯坦在《劍橋美國文學史》中談到「汽車」和「道路」的繁榮與通暢對大蕭條後美國社會的影響。他說「汽車」 和「道路」所引發的人口的流動和遷徙,使「美國人民正在成為一個無根的民族」。
  • 啟發凱魯亞克寫出《在路上》的那封信終於找到了
    根據南加利福尼亞拍賣師喬·馬塔雷納的說法,他們歷史檔案館的這封信原來並沒有遺失,並且將在12月17日掛牌拍賣,它只是60多年來一直放在了人們不知道的地方而已。       關於這封信的文學水準,凱魯亞克這樣描述:「這是我見過的最偉大的作品,比美國任何作家都寫得好,或者至少足以能與梅爾維爾、馬克·吐溫、德萊塞、伍爾夫相媲美,我不知道還有誰,這些已經去世的偉大作家在墳墓裡也手舞足蹈。」       但事實是,金斯堡顯然很重視這封信,他想把它出版發表的,還將原件寄給了舊金山的黃金鵝出版社。
  • 「達摩流浪者」便是禪瘋子,這群禪瘋子在苦旅中以禪佛相隨
    喜歡雷蒙的一首詩:是誰開了這個殘忍的玩笑,讓人們不得不像老鼠一樣,在曠野中疲於奔命。「他們住在高級的房子裡,在同一個時間看著相同的電視節目,以一種思維方式思考著事情,他們是被機械文明奴役的人」他們是疲於奔命的老鼠。如此雷蒙選擇了上路。要麼讀書,要麼旅行,心身必須有一個在路上。一個背包,一臺單反,一顆說走就走的心。這是很多人的上路宣言,確切的說是旅行宣言。
  • 凱魯亞克作品才進入公版,一堆《在路上》就冒出來了
    我國著作權法將這一時間限定為50年,即作家去世50年後,其作品進入公共版權領域。美國「垮掉的一代」作家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於1969年去世,他的作品從2020年起進入公版領域。2020年1月才過去幾天,澎湃新聞記者發現凱魯亞克的代表作《在路上》已在豆瓣上呈現「五花八門」的面貌,且它們都將於今年1、2月出版。
  • 凱魯亞克誕辰98周年,一波新版本《在路上》扎堆面世
    今年是凱魯亞克作品在中國進入公版期的第一年。凱魯亞克於1969年去世,而根據我國的著作權法規定,作家去世50年後,其作品即進入公共版權領域。 作為「垮掉派」的靈魂人物,傑克·凱魯亞克在中國影響深遠,其作品也廣受出版商和讀者青睞。
  • 凱魯亞克《在路上》新添多個中文譯本
    本報訊 2020年是凱魯亞克作品在中國進入公版期的第一年。3月12日,是「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傑克·凱魯亞克誕辰九十八年周年紀念日。作為「垮掉派」的靈魂人物,傑克·凱魯亞克在中國影響深遠,其作品也廣受出版商和讀者青睞。隨著出版行業陸續復工,近期市場上出現了《在路上》的多個版本。
  • 同時豎起拇指和小指代表什麼?666嗎?看完這些手勢漲知識了
    侵權必究】同時豎起拇指和小指代表什麼?666嗎?看完這些手勢漲知識了這個社會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中不僅僅會用到語言,往往有些時候,有些人比較懶,或者是不方便用語言交流是人們就會用手勢。並且有的手勢比較形象不叫通俗易懂,人們一看就能明白,但是有些手勢在有些地方,有些時候用的話意義就不同了。快跟隨小編的腳步進一步了解吧!
  • 偶像之痛:在路上之後的凱魯亞克
    面對這樣一份三周內寫完的書稿(其實凱魯亞克本人用「在路上」的方式反覆修改了七年),沒有出版社願意冒這個風險。相比於這本代表作,出版社對凱魯亞克之前那本有著濃烈託馬斯·沃爾夫氣質的小說《鎮與城》更感興趣,他們希望凱魯亞克能夠拿出這樣的作品。維京出版社的編輯寄信給凱魯亞克,希望他能修改裡面不恰當的詞句。凱魯亞克開始表示了強硬的拒絕,但還是配合編輯進行了修改。
  • 河北棒槌山,一個像上帝手指一樣的陡峭山峰,多數人都沒見過
    在承德,有一個酷似棒槌的山峰,名叫棒槌山。因為是小眾景點,知道的人並不多。所以就沒有那蜂擁你人群,自己反倒能好好的欣賞這個山峰。棒槌峰國家森林公園,從這兒開始進入,大概一個多小時到達棒槌山下。棒槌山和蛤蟆石是該景區最有名的景點,蛤蟆石像一個蛤蟆蹲在山峰上,和大棒槌遙相呼應。遠遠望去,棒槌石就像上蒼伸出的一個碩大的拇指,稱讚著他的子民。棒槌峰森林公園的簡介,國家級的哦。近觀棒槌石,再也不能用手指頭來形容了。沿著旁邊的臺階拾級而上,便能到棒槌石的腳下。放心,別害怕,即使再大的風也吹不倒。
  • 專訪|《在路上》譯者陶躍慶:凱魯亞克及其燃燒的時代
    好在《在路上》並沒有太多翻譯的難點,你只要把他的情緒、他的狀態寫出來就行,因為凱魯亞克是一口氣寫出來的,所以他給你一種生活一直在推進、一直往前走的感覺。你只要按照他的思路和語言,照實翻譯出來就行。當然,我們之所以能夠非常傳神地翻譯這部作品,跟我們年輕熱情的心態有關,我們跟作者和作品有一種共振的感覺,能夠感受到作者與人物的神態與語言,仿佛那就是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