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流浪者」便是禪瘋子,這群禪瘋子在苦旅中以禪佛相隨

2020-12-13 1你害怕大雨s

「現代人為了買得起冰箱,電視,汽車和其他他們並不需要的垃圾而做牛做馬,讓自己監禁在一個工作-生產-消費-工作-生產-消費的系統裡」這是雷蒙(原型是作者自己)在書中描繪的生活方式。放到現代來說,也很有意義。喜歡雷蒙的一首詩:是誰開了這個殘忍的玩笑,讓人們不得不像老鼠一樣,在曠野中疲於奔命。「他們住在高級的房子裡,在同一個時間看著相同的電視節目,以一種思維方式思考著事情,他們是被機械文明奴役的人」他們是疲於奔命的老鼠。如此雷蒙選擇了上路。要麼讀書,要麼旅行,心身必須有一個在路上。一個背包,一臺單反,一顆說走就走的心。這是很多人的上路宣言,確切的說是旅行宣言。吳伯凡老師說 旅行是一種場景的切換,以獲得心靈新體驗,感悟,以至於重新回到原先的場景時有或多或少的蛻變。如果旅行只是去景點轉了一圈,啥也發生啥也沒改變,那只是出了一個比較遠的地方逛了躺街。  

「達摩」一詞是佛法之意,「達摩流浪者」便是禪瘋子,這群禪瘋子在苦旅中以禪佛相隨,在沙灘上,在森林裡,在峽谷邊,在玫瑰花叢旁,在酒吧,在「雅雍」之間,無時不在論調禪法「空」。「色不已於空,空不異於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表象,是可感觸的,並不單指情色,空即是虛無,是不可觸摸的,色空是對立又統一的。曾幾何時,我也認為生活了無趣味,到如今承認「空」,與過去和未來通通和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念過去,不畏將來。正如金剛經所言:一切皆有法,如夢幻泡影,如露如電,應作如是觀。書的最後,雷蒙來到孤涼峰冥思沉吟當瞭火員結束之後,對著對著小屋和山峰一笑,轉身走下山徑,往世界迴轉去。像是參悟了一切,熱淚盈眶。  永遠對社會充滿信心和鬥志才是一個正確的態度,千萬不要被那些浮躁的但是聽起來非常舒服的話所困惑。比如說,我混的不好是體制問題,我學的不好是教育制度的問題,把責任和壓力都推給了學校和社會,似乎自己心裡好過一些。其實在別人看來,都是你SB的問題,再沒有第二個答案了。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相關焦點

  • 旅遊好物 | 《達摩流浪者》,探索生命的直覺、 純淨與唯美!
    他還著有《達摩流浪者》、《地下人》、《孤獨的旅人》和《 孤獨天使》等作品。一九六九年十月二十一日,凱魯亞克在佛羅裡達聖彼得堡去世,享年四十七歲。內容簡介小說描寫一個沒有「悟性」的佛教追隨者、主人公雷蒙進行著近乎禪僧修業式的全國各地漫遊,途中他遇到先行者賈菲,便跟隨他漫遊險峻的山川。
  • 空與覺醒的達摩流浪經|《達摩流浪者》譯後記
    在翻譯這本書之前,我對凱魯亞克的了解是垮掉的一代,一本名叫《在路上》的書,和他用三個星期寫下了它。《達摩流浪者》的寫作時間更短,僅僅11天。如果它的書名中沒有「達摩」(Dharma)這個詞,我想我不會去翻譯這本書的吧,我想也正是這個詞以及它注入這本書的東西,讓它與《在路上》等等垮掉文學有所不同。
  • 得如來禪,未得祖師禪
    香嚴寺香嚴智閒禪師現在的情況,就佛法的修持來說,能夠做到物我兩忘,天人合一,這已是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了。但是仰山慧寂卻只許以香嚴智閒,所得只是「如來禪」,尚未得到「祖師禪」。香嚴寺以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摩門下輾轉相傳者,是此禪也。」
  • Zen——中國的「禪」,日本的「禪」,還是歐美的「禪」?
    英文中一提到「禪」就是zen(全稱是Zen Buddhism——即佛教禪宗),英文中的「禪」這個單詞來源於日本,指的也是日本的禪,賈伯斯喜歡靜坐,也愛屋及烏喜歡日本,但是他可能不知道禪的源流其實是中國。
  • 21初代背包客,抓馬流浪記——《達摩流浪者》書評
    大冰在書中塑造的西藏如此令人著迷,跌宕起伏的江湖故事讓人心馳神往。不需要多少錢,只要有一顆嚮往遠方的心,說走就走的行動力就能實現「去遠方」的夢想。看過一則網絡故事,文藝女青年裸辭工作,扔下男朋友獨自一人窮遊西藏,回來時被男友發現出軌,竟然向男友解釋:「解放天性」。在美國歷史上,也曾經有過這樣一群年輕人,熱衷於窮遊,這本《達摩流浪者》就記載了美國上世紀50-60年代「垮掉的一代」的窮遊故事。
  • 一茶一禪 天下至清本色
    圖片來源:資料圖中國在唐、宋時代禪風大盛,其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相傳圓悟克勤禪師提出「禪茶一味」之後,禪與茶便形影相隨。幾乎寺必備茶,僧必飲茶。沒有茶禪一體,誰解得此種空闊、坦蕩又渾厚的禪的美麗呢。就像我們今天在緊張、繁忙的空隙裡,用心去泡一碗茶,用心去品一口茶,得到無法言喻的當下寧靜,茶的本性是冷靜的,而禪是思索的、理智的。相傳神農嘗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藥效。史傳記載,東晉僧人,已於廬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飲茶蘇(將茶與姜、桂、桔、棗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湯)助修。隨著華夏文明之發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興起。
  • 看日本佛教學者如何說禪
    公元6世紀,從南印度到中國來的菩提達摩被認為是禪的始祖,而達摩無非是佛教的一派,其教義也與大乘佛教的一般教義無甚區別。但在中國傳布過程中,融入了許多程式和基於民族文化心理的要素,用大拙的話說:「禪是中國的實際精神和充滿高遠思索的印度形上學的牢固焊接。」中國禪宗從唐到宋,有很大的發展,至明已呈強弩之末。鎌倉時代,中國禪宗再渡扶桑。室盯時代,在幕府的庇護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形成生機勃勃的日本禪宗。
  • 中國禪宗從「如來禪」到「祖師禪」的分化過程
    宗密禪師在《禪法諸詮集都序》中指出: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摩門下,輾轉相傳者,是此禪也。
  • 這才是最美禪風設計,處處皆禪,137㎡裡的雲水禪心
    本案設計,以禪風為主,融入許昌當地風土人文,在現代追尋歷史人文的足跡,將歲月「拓印」在生活之中。大千世界,日新月異,我們在追求摩登現代的同時,亦不可忘記文化的傳承和展現,本案設計師基於當代美學,推敲和重構漢魏之風,講究以禪式之美,來凸顯人文情懷。在歷史文脈和現代美學之間,尋找一絲平衡點,是件看似簡單又顯得極難的事情。
  • 如來禪和祖師禪 禪定的分化
    ——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⑤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達摩門下,輾轉相傳者,是此禪也。此禪原理和特點: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宗密:《禪源諸詮選集都序》卷一。)
  • 如來禪與祖師禪
    近世一種禪人,厭患身心世界,務要空他,見人將瓦到面前,心不餐採,坐見身心世界與瓦齊空,了無一法,以此為得,便是色蘊魔。又有見瓦定中說法,變化無所不至,謂之剎說、無情說,亦是色蘊魔。前是色空為蘊,此是色有為蘊。
  • 關於祖師禪如來禪,詞典的一些解釋
    【 祖師禪 】 《 佛學大詞典 》與『如來禪』相對稱。又作南宗禪。特指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傳來,而至六祖慧能以下五家七宗之禪。系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不依言語,直接由師父傳給弟子,祖祖相傳,以心印心,見性成佛,故稱祖師禪。
  • 《不語禪》,一道豐盛的思想大餐
    近日,江西美術出版社隆重推出了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姚亞平同志歷經數年、嘔心研究創作的作品《不語禪--八大山人作品鑑賞筆記》。姚亞平在《說不盡的八大山人,寫不完的》文中指出,八大作品的當代意義和當下價值在於它的藝術性,也在於它的思想性;八大山人的藝術價值中最重要的、最具有震撼力的,就是它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三者的統一。  文學藝術既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詮釋人們的思想。從這個角度來說,文學藝術作品就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文學家、藝術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
  • 新品速遞:《六味禪》手工琉璃禪皂即將上市
    《六味禪》皇家佛禮品牌創始人、總設計師陳燕妮和她的心作《六味禪》純天然植物精油手工琉璃禪皂系列產品,將於近期在北京故宮和雍和宮上市。「福壽齊天」手工精油琉璃禪皂禮盒裝;「天賜鴻福」玫瑰精油手工琉璃禪皂;「天子賀壽」沉香精油手工琉璃禪皂;「吉祥如意」甘露精油手工琉璃禪皂系列。一款款一件件色彩繽紛、晶瑩剔透,用心極致、令人愛不釋手的精美皇家佛禮元素作品與至心美好的祝福,便是出自北京晟蓮升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六味禪》品牌創始人,一名虔誠的佛弟子陳燕妮之又一『祈福』琉璃系列心作。
  • 佛教「禪」又分世間禪和出世間禪,那麼什麼是如來禪和祖師禪呢?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學佛修行的人,常常提到「禪」,本文大茶經通過近代大德高僧生活禪的創導者淨慧長老所作《雙峰禪語》裡記載,在四祖第二屆禪七法會的講座中,分享佛學「禪」的知識,讓「禪」在我們生活中得以受用。禪者曰:「按照佛教的教義,禪又可以分為世間禪和出世間禪兩大類。世間禪包括了四禪八定,出世間禪有如來禪和祖師禪。」那麼世間禪和出世間禪有什麼區別呢?
  • 有茶心,方悟禪意,禪是茶,茶便是禪
    自入秋以來,高溫漸去,那種生發在空氣中即將成熟的味道,正一點點彌散開來。我知道,這依然燥熱的天氣背後,秋味在一點點的聚攏,直至我們每個人都能感知得到。思及世界局勢,美國對我們國家的圍追堵截,日韓生隙,香港暴亂,印巴局部摩擦等等,不免有多事之秋之感。因而想起年初上山拜訪一位師父,他言說今年運勢紛雜不明。
  • 歷史學視野下的「禪」與禪宗:禪籍研究工作坊側記
    中國禪宗進入所謂「古典禪」階段後,初期禪門所注重的「方便通經」逐漸為「語錄」「機緣問答」所替代。這一問題其實也和另外一個禪宗史的議題密切相關,那就是禪宗內部對於禪、教關係的認知問題,這也是晚明之際漢月法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這些「非典型禪僧」與叢林正統之間產生矛盾的另外一條理解線索。
  • 佛系青年注意了,來看看鈴木大拙如何說禪,又如何解釋禪是什麼
    禪是什麼?在鈴木大拙看來,禪不是可以用一句話定義的,所以在《鈴木大拙禪學入門》這本書裡,他用描述和類比的方式告訴我們:禪,是一種神秘主義,它無法用邏輯去分析,堅持的是一個人的心自在無礙,禪是依賴於個人體驗從日常生活中獲取的。
  • 明賢法師新著《禪要》:述而不作廣覽心要 綜羅百代再續禪風
    而《禪要》出於高格,化入平常,致廣大而盡精微,於種種不可能中開顯出無限可能。這裡需著重一提的是,此書章節的鋪排,完全遵循宗派形成、發展、思想歷程、禪法應用實際,而將浩繁語錄巧妙加以裁切與整理。如:「魏晉至初祖前的禪風」,是因為作為禪宗依據思想「眾生皆具佛性」的般若主張,在這一階段來到中國,並平定六家七宗,直至正面展示般若全體於當時社會;「初祖到曹溪時代宗風」,則是禪宗主流登陸中國到壯大之前的傳燈面貌;「神秀及北宗漸修」,這是六祖大弘祖師禪時代,眾人極少關注的北宗漸修禪宗的傳承面貌;「六祖及南宗頓證」,便是一花五葉成宗之前、六祖門下祖師禪系的興盛禪風。
  • 什麼是禪?禪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參禪?
    現代人每天都很忙碌,忙著學習、忙著工作,忙著應酬,忙著收拾複雜的人際關係,這些事情佔據了我們每天的大多數時間,自己卻沒時間去歡喜和憂傷,沒時間停住腳步去看看路邊的風景,甚至都沒有時間痛哭一場,這個社會太浮躁、太吵鬧、太物慾橫流,很多人感到生活空虛,精神焦慮,痛苦不堪,所以需要某種東西幫助我們在喧囂中尋得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