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給愛好畫畫的人。不論中國畫還是西畫,臨摹都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從中學什麼要搞清楚。我說最主要的就是表現方法。其中要解決用筆用墨用色的問題同時提高這些方面的能力,而中國畫的能力或說精要也正是這些。臨摹也有助於造型能力的提高,但不能解決造型訓練的問題。中國畫造型訓練的方法是『寫生』。你用臨摹所得到的表現物象的方法,以及用筆墨的能力去畫相應的物象。
別說這不科學又要搬來素描,你以為素描不是上來就『寫生』麼。因為明暗調子塑形的理論很好理解,而表現方法就是排線構成明暗,鉛筆劃線又不用花三個月工夫來訓練,所以可以直接上手操作畫那些幾何體,而中國畫需要筆墨功力,而表現方法可以說是直接帶著不同風格進入的。比如五個學國畫的,他們分別臨不同的流派,讓他們坐一起畫同一個物象,最終結果,造型都是準的,但面貌截然不同。而五個學素描的(屬於學院的基礎素描的)畫完感覺是一樣的。關於國畫造型訓練原來寫過一個短文,這兒就不詳說了。
其實臨摹繪畫作品的意義和學書法一樣。尤其對於初學者,面對一棵樹我怎麼畫它,那樹上那麼多枝幹(冬天的)、那麼多葉子(夏天的),怎麼表現。拿來一幅傳統經典山水作品,它就能告訴你了。
我說經典作品這是很重要的,就如學書法選字帖一樣,一般強調從唐楷入手,原因呢就是所謂的『法度森嚴』。你說我鄰居二大爺那字挺好,拿他的來當範本,那不成,啟功先生教人書法,也要叫人臨古帖的。國畫也是這樣,要選好的範本,最起碼是經歷了千百年為人認可尊崇的那些。對於初學者我更建議選那些『畫家畫』,而不是『文人畫』。『畫家畫』是我給起的名字,他們更注重客觀物象的忠實描繪。這對於初學者來講是很好的。『文人畫』看著自由暢快,顯得挺輕鬆挺容易的,其實初學沒有筆墨功底和相應比如書法詩文的一些修養,學個大概形是容易得,真細究其中味道就難了。而文人又兼畫家的畫倒是可以學的,比如唐寅、沈周。往上推唐、五代、宋那時畫家的作品絕大多數作品,如我所說是『畫家畫』,不論山水、花鳥、人物從形到神的表現都堪為楷模。李唐、郭熙、荊浩、關仝、範寬、李公麟、馬遠、夏圭等等。這麼說吧,可選的是很多的,也不至於選錯什麼的。
我說從一家入手甚至一幅畫入手,然後較長時間的反覆按照人家的用筆用墨的方法訓練包括寫生訓練,讓這些方法在腦子裡生根,而筆墨技巧就像自己的習慣那樣運用,這如果按書法學習的劃斷來說就叫『入帖』了。這在生活中我們都可能遇到過說誇某個人寫的字『你這是顏體吧』。或專業點兒『入帖啦』。就說他已經有了顏體的根基了。可這根基還真不是仨倆月就能煉成的。書法中就有『對臨』『背臨』的訓練方法。但繪畫裡往往不強調『背臨』,好像人們對著畫臨一遍就能完全記住也能把人家的運筆用墨的能力全學到似的。或者是怕學習者三個月都在臨一張畫會沒耐心。對於有基礎的人來說確實沒必要反覆地臨一幅畫,但都需要反覆在腦子裡揣摩,直到那畫面上的每個細節都『存儲』到腦子裡了才好。所以我認為初學者就對一幅畫反覆地臨,就像臨字帖似得,先對臨最後能背臨。當然沒必要背臨書法似的把字帖放到一邊,勾大形結構位置看著是沒問題的,只要拿毛筆勾畫了就不再看了。
具體臨摹過程,將來也很簡單第一步用鉛筆起稿,第二步選擇好毛筆就開始畫,直到畫完為止。兩步啊,不行,這中間就會發現不少問題的,花鳥人物還好說細節不是很多,筆畫來龍去脈較清楚,那一幅繁密的山水無數的點線怎麼辦。其實這就是臨摹中的一個很關鍵點:表現方法,這是用心思的地方。找到他的規律就行了,比如『雨點皴』,肯定知道不能數著他的點子畫,那依據什麼?看點子疏密,這是對的,更關鍵的要考慮他這疏密的依據。其實也不是那麼神秘,你離畫遠點觀察一下就明白了。或者是為了表現體面活著為了物象表面特徵,你了解到這些,就能知道如何把握了。他畫一棵樹那麼多葉子,你要注意他的組織規律和外形的把控,掌握住這個了你會發現用筆畫的時候其實就是那麼一兩個動作。學的是這些規律,練得是這些動作。
再深入些就是每一個點畫的質量了,一條線的提按轉折,一個點的落筆輕重,筆鋒是散是聚等等,如果有個有經驗的老師在身邊可以直接告訴你,就可以少走許多彎路。但我認為自己動腦子琢磨,就像研究某項事物一樣,其實倒是挺有意思的,何況它又不是高深的科學問題,需要具備大量的知識儲備。不過就是通過筆畫痕跡推想畫家的動作而已。
起稿方法不外乎抓大形,然後細部深入刻畫,用鉛筆輕些,爭取或說按著落筆就準的心態,在心裡斟酌的時間長點兒,然後落筆。儘量減少橡皮塗擦次數。我說有助於造型訓練也就是這部分了,雖然是從平面到平面,仍然是鍛鍊眼力的。
最初你可以從局部臨起,甚至只是一塊石頭。最終再完整的臨。只是一幅畫上下很多功夫,真有這麼大作用麼。我這麼說吧,是為了掌握一種風格、養成一種習慣,而這習慣是好的,接下來的更廣泛的臨摹,因這種『好習慣』會覺得輕鬆容易。你學了陳式太極拳,且很紮實,在學楊氏的或其他什麼式會覺得容易的,因為他們的理都是通的。當然我發現過一些情況,也是值得玩味或說有啟發性的。我的一位朋友花十年功夫臨一本魏碑,以致後來臨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怎麼都脫不掉之前魏碑用筆的味道,但字形上又呈褚遂良的樣貌,他有些不稱意,旁邊的人甚至有說他臨不像的,我明確地告訴他很好,你已經自成一體了。我形容『魏碑的底子褚書的面』。包括周圍的人才反應過來。我說這叫『水到渠成』,都說『熔鑄百家,自成一體』,他只是兩本字帖夠了。但是第一本的功夫真是到家了呀。
當然了選範本時,儘量選『要素』全的,拿山水畫來說,山、水、樹、石,亭臺屋宇、舟車橋梁,點景的人物鳥獸等。當然了我說從一幅畫開始,那肯定是一家的作品,那這一家的其他作品就都可以拿來更全面地掌握一家的風格了。就好像選了一位師傅。
把這一家拿下來,你想更進一步,就可以選下一家、更多家來臨了,同時結合著寫生,自己的感悟,創作些作品不會有什麼大問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