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說要減負,可我娃娃才一年級,書包就已經有10斤重了,孩子都在長身體,你說這咋個辦嘛?你們調查一下,成都很多小學都這樣。」近日,成都市民孫女士打進華西傳媒呼叫中心熱線,呼籲關注小學生書包問題,給孩子減輕身體負擔。(10月30日《華西都市報》)
一些醫學專家建議,書包的重量應儘量控制在孩子體重的15%以內。而媒體記者赴成都中小學抽樣調查的數據顯示,不少學生的書包重量已經超標,一名五年級學生的拉杆式書包重達7.8公斤,成人一手提起都有點困難。這樣重負對他們的健康成長顯然是不利的。
記得小時候,筆者上學時總喜歡與同伴們唱著「小呀麼小兒郎呀,背著個書包上學堂」的童謠,蹦蹦跳跳到學校。幾十年過去了,現而今,在一些地方小學生拖著拉杆書包上學校,卻成了另一道「風景線」。
不久前,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專家在對中國、加拿大、美國兒童學習問題的比較研究中發現,我國兒童的學習負擔相比最重。回過頭看,喊了這麼多年減輕學生負擔,說了這麼多推行素質教育的話,實際的情況卻是,小學生的書包換成了拉杆箱,說明全面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依然任重道遠。
孩子拖著書包上學校,是課業負擔過重的一個形象寫照。長期以來,我們總是習慣性把給學生減負放在教育領域來解決,但最終的結果都是收效甚微,以至陷入「減負——反彈——再減負」的怪圈。實際上,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本質是社會問題,學校和家長往往也處於屈從的地位。
社會上教育理念的功利化,導致學校把「狀元榜」、「升學率」等作為目標追求,而不管培養出怎樣的人才是對社會做出實在的貢獻,還是「高分低能」的書呆子;而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從一開始就處於領跑的位置,而不管「跑」向何方——是跑向快樂健康的方向,還是壓抑天性的方向。
正因為學生課業負擔有深層次的社會根源,所以僅僅在教育系統內探討減負是遠遠不夠的。在加快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同時,只有扭轉社會風氣,家庭才不會跟風,逼迫孩子「一路領跑」;只有家庭主動配合,學校才會科學施教,而不是一味追求分數給學生「一再加碼」
讓「小呀麼小兒郎呀,背著個書包上學堂」在孩子們口中傳唱吧,因為這表明他們不但減去了肩上的負擔,更減掉了心裡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