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一個二寶媽,她為了孩子的學習操碎了心,願意為孩子的學習付出巨額經費。
有一次我們聊天,她說最近她學到了一個學習風格理論。發現自己是聽覺型的,她的大寶是視覺型,二寶是動覺型。
於是她放棄了閱讀,專門聽書。給大寶全天候各種繪本書籍,輪番轟炸,二寶就讓她學習積木拼圖。
看著她兩個還未上幼兒園就被母親早早定型的孩子,我心裡總感覺怪怪的。
學習風格理論由於簡明易懂,受到許多人的歡迎。尤其是管理培訓以及職業專業領域,包括軍隊飛行員、醫療工作者以及其他職業的培訓中,經常能看到它的身影。
人們希望通過設計符合學員學習風格的教學模式,以達到效果最大化。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套理論真的有效嗎?
2004年,英國學習與技能研究中心曾做過一次調查,他們選出了現有的70多種不同學習風格理論,把它們和市面上的評估工具做比較。
作者稱,這些工具已經形成了一種生意,它們的推廣者在利益驅使下,所依據的理論是混亂且矛盾的。而且由於評估結果通常會把人分門別類,打上標籤,這一做法的後果也令人擔憂。
有一個學生在一次討論會上接受了評估,他拿到結果後表示:「我了解到自己是一個聽覺與運動感覺較差的學習者。既然如此,無論是閱讀書籍,還是聽人說話超過數分鐘,對於我來說都是浪費時間。」
假如這套理論真的有用,那麼這個孩子就會理直氣壯地排斥聽覺動覺方面的學習。但是如果沒用呢?他不久因此被誤導,失去了原本具備的潛力嗎?
2008年,認知心理學家哈羅德·帕什勒、馬克·麥克丹尼爾、道格·羅勒和鮑勃·比約克受命進行一項調查,想看看教育模式和特定的風格相匹配時,是否能讓人學的更好。
然而,經過對比實驗發現,學習風格匹配並不能產生更好的結果。反倒是授課方式與科目性質相符更有用,比如幾何與地理要用視覺授課,詩歌則要靠語言知道。
當授課風格與內容性質相符時,所有的學生都能學得更好,與他們偏好哪種授課方式毫不相干。
這讓我想起我小時候一段啼笑皆非的經歷。
讀小學的時候,班上流行星座性格。有幾個女生特別喜歡聚在一起討論。有一次我被問道生日,我說是5月21號,對方當即說,你是花心大蘿蔔雙子座,愛喜新厭舊。
當時我還挺氣,我一個頂天立地絕世好男人,怎麼就被貼上了花心的標籤。那段時間,她們看我的眼神都帶著嫌棄。
後來,我發現原來星座是要看陽曆,於是我告訴她們,我陽曆是6月29號。於是,在班級中,我又變成了忠實、友善,富有愛心的好男人。這種貼標籤的行為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所以父母或者老師,不要輕易給孩子或學生貼上標籤,淘氣的孩子會變得沉穩,愚笨的學生會變得聰慧。片面的標籤將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和潛力。
教育的意義不是讓一個人出類拔萃,而是讓他知道自己有無限可能,並為之付出努力。
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知行合一才是個人提升王道。所以我每篇文章的末尾都會寫下自己的實踐計劃,各位不妨也規劃一番。
以下是我的實踐計劃:
在一周內,找個機會跟這位朋友分享我所了解的內容。但是要注意措辭,不能一上來就抱著否定的態度去聊天,容易引起對方的抗拒。而是要以探討交流的方式,因為我不是專家,也是看的別人的實驗結果。
大家是否曾經有被人貼過什麼標籤呢?你當時是怎樣的感受?這段經歷對你又有什麼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