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把整個國家比作人體的話,那麼中央無疑是心臟、是大腦,而基層政府是黨和國家的毛細血管,黨和政府的基層工作就是微循環,承擔微循環功能的有機組合便是微循環系統。
基層組織是將黨和國家各項政策細化、執行的單位,基層政府工作的好壞直接關係到黨和國家制定的政策能否落實、落實的程度、執行的效果,是一個國家執行力的神經末梢。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再好的政策,如果沒有良好的執行力,這些政策也只能是一紙空文,不僅會大大降低組織的威信和效率,而且也會導致百姓產生政治冷漠感,疏離了黨群關係、幹群關係。基層政府是黨和國家的形象窗口,是和群眾直接接觸的行政組織,是群眾評價黨組織和政府的直接對象。基層幹部是基層政府的主體,基層幹部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基層政府的形象,關乎黨和政府的執政根基。若不及時改善黨和國家肌體的「微循環」系統,久而久之,黨和國家的肌體必出毛病。
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對基層幹部汙名化的傾向,在網絡上表現尤為明顯。由於網絡擬態環境的影響,呈現出一邊倒的「地方官員很壞」、「地方政府很差」的負面評價。有學者研究後指出:對於基層黨和政府的形象,群眾的態度是「總體肯定,個體否定」、「抽象肯定,具體否定」。
為何會出現「基層幹部被汙名化」傾向呢?基層工作條件艱苦、任務繁重,很多人不願意下到基層,基層幹部隊伍整體素質距離黨和政府的要求還有距離,個別人角色的混淆與錯位疏離了官民關係,自媒體輿論環境放大了基層幹部的負面形象。近年來,隨著一些新媒體突飛猛進的發展,漸成碎片化的網絡輿論衝擊著傳統媒體的話語壟斷權,逐漸成為左右社會問題的重要輿論力量,形成了網絡擬態環境。網絡辯論更注重立場,尊重的不是真相,看中的是你站在誰的立場上說話。由於預設的身份標籤的存在,大多網民會自動站在草根一邊,形成簡單的官民二分對立態勢:凡是官都是錯的,凡是民都是對的。這種輿論判斷根本不能代表真理。
鄉村治理結構的變化也會引起百姓的誤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深入到中國的每一個角落,農民把目光轉移到發家致富上來,農民的集體意識和村落意識逐漸瓦解。但是鄉村的公共事務總得有人來完成,如修路、修水渠,於是鄉鎮一級政府只好選擇村裡的富人治村,他們有經濟能力,在村裡有經濟地位,便於一些公益性工作的開展。這就形成了「富人治村」的鄉村治理結構,給底層造成誤解。
綜上分析,黨的微循環系統確實出了微恙,尚屬於「疾在腠理」階段,但必須記住:不治,將恐深!
(原文刊於2013年第16期《人民論壇》,有刪節)
《 人民日報 》( 2013年06月07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