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鐵證」就懷疑夏代不存在?也許是考古「方法」錯了

2020-12-15 北京日報客戶端

早在1979年,鄒衡先生就語重心長地指出:夏文化不是沒有發現,而是用什麼方法去辨認它。鄒先生其實是在告誡我們,探索夏文化,「方法」遠比「發現」重要。

過去數十年的考古實踐表明,學術界對於夏文化的認識不但沒有形成共識,反而有漸行漸遠的趨勢,甚至有學者開始懷疑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夏代。毫無疑問,導致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探索夏文化的方法出現了偏差。

回望夏文化探索歷程,不難發現居於主導地位的研究方法是「都邑推定法」。此種方法又可粗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將某處遺址推定為夏代某都,典型者如以登封王城崗遺址為禹都陽城,以偃師二里頭遺址為桀都斟尋,然後據此推定王城崗的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為早期夏文化,二里頭文化為夏代晚期文化;

另一類則是先論定成湯亳都所在,由此來定早商文化,進而向前追溯夏文化,在夏商文化研究中先後居於統治地位的二里頭遺址西亳說和偃師商城西亳說都是循此思路而展開研究的。

學者們偏愛「都邑推定法」,固然是因為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更在於潛意識中希望能夠找到一處「殷墟」般的「夏墟」,從而一勞永逸地解決夏文化問題。

這就說明「都邑推定法」是有嚴苛的前提條件的,它必須寄託於王陵、文字這一類「鐵證」的基礎之上。試想,如果在殷墟沒有發現西北岡王陵,更未發現甲骨文,現在恐怕依然會有很多人懷疑殷墟的性質,晚商的信史地位也就岌岌可危。

表面上看,以都邑遺址中王陵、文字等特殊類遺蹟遺物為標準來探尋夏文化是在追求更為堅實可信的科學依據,但殊不知,對於此類證據的刻意追求早已偏離了考古學的軌道——因為考古學從來就不是,也不應該把這類遺蹟遺物作為自己的研究主體。

換言之,儘管以王陵、文字等「鐵證」為主要依據的「都邑推定法」在某些情況下能夠有效地解決夏文化問題,但它卻不能算作考古學研究——道理很簡單,作為一門學科,考古學不可能把自身的研究基礎建立在那些可遇而不可求的遺蹟遺物之上。

換句話說,離開了這些「鐵證」,考古學真的就對夏文化束手無策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鄒衡先生早就說過,有人之所以「懷疑遺址中常見的陶片能據以斷定文化遺蹟的年代和文化性質」,是因為「他們對現代科學的考古工作還不十分了解的緣故」。

所以,在探索夏文化的過程中,刻意追求文字一類的證據,實際上是對考古學研究方法的不了解和不信任。

「都邑推定法」盛行的後果就是研究者往往容易深陷於某一處遺址或某一個考古學文化,期盼能夠從一個點上形成突破口,從而「畢其功於一役」。這種思維方式導致的結果就是大量研究者圍繞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大做文章,企圖從遺址性質或文化分期上來解決夏文化問題,由此產生了諸多的異說和無謂的紛爭。

這種現象,表面上轟轟烈烈,實際上只不過是研究者們「用簡單的方式各抒己見」而造成的虛假繁榮。人人爭說夏文化,實際上是對學術研究工作的不了解和不尊重,是非常不嚴肅的。

(作者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院長。本文為《鼏宅禹跡》一書前言節選)

來源:北京日報 理論周刊

流程編輯:付善元

相關焦點

  • 夏代都城之謎解開,只待最終的考古確認
    人們經常談到夏、商、周,但夏朝是否存在一直存在爭議。不可否認,商代、周代都有文物和文字出土,但夏代是個例外。夏代沒有文物,也沒有文字,但有一些遺址,只是這些遺址離現在很遠。夏朝存在於公元前2070年左右,從此建立了夏朝。
  • 沈長雲:論我國夏代國家的起源
    然而遺憾的是,目前國外不少學者,卻不那麼贊成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夏王朝。他們認為夏代的歷史都是傳說,沒有得到夏代留下來的文字的證明。更有甚者,說夏史都出於後代的偽造。斯塔夫裡阿諾斯顯然也受到了這種認識的影響,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沒有一句話提到夏朝和夏代文明,表明他不承認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夏朝。
  • 十大考古新發現,夏代安徽三官廟遺址會是夏王朝最終歸宿地嗎?
    早在1979年,考古學家鄒衡先生曾經感嘆「在古代文獻記載中所見夏商兩族活動範圍內,即在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已經不太可能再發現什麼新的考古學文化了」,但是同時又得出觀點「因為夏朝同商朝一樣是客觀存在的,所以,考古學上的夏文化必然就包含在這一空間和這一時間已經發現的諸文化諸類型的各期段之中」,並為後世學者指出了研究方向與重點「夏文化不是沒有發現
  • 河南考古新發現|河南發現夏代「糧倉城邑」
    視頻記者:袁月明近日,28座分布集中形制多樣的夏代早期糧倉遺址在河南淮陽時莊遺址被發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28座倉儲遺蹟集中分布在時莊遺址一處面積約5600平方米的人工墊築臺地上。考古人員在倉儲遺蹟底部檢測出粟、黍類作物的成分,以及用於地面鋪墊或編織物的蘆葦類植物成分。「此外,土壤中也檢測出黍素成分。結合倉儲遺蹟的建築形制,判斷其性質為糧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時莊遺址項目負責人曹豔朋說。
  • 夏代考古重大新發現,安徽三官廟遺址出土我國最早的軍號!
    (作者:趙輝)近日獲得「2019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夏代安徽三官廟遺址,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是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通過考古學證實夏王朝存在的關鍵考古遺址,其深遠意義將改變當代夏文化研究的格局與方向。
  • 據說它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座帶城牆的夏代城市遺址
    關於夏朝的爭議一直是國內考古界和民間關注的熱點,目前能夠和夏朝明確掛上號的考古遺址其實還沒有,大多數人認為考古學上命名為二里頭文化的遺存在時間上和形制上都與傳說中的夏非常近似,只是沒有在其遺存中發現清晰的文字記錄資料,所以一直存疑。
  • 二里頭文化對應夏族和夏代的論斷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其實,懷疑是科學工作者最重要的精神。沒有懷疑精神,就不會有創造性的思維,就不會有科學的發現[23]68。我國學者對善疑的科學精神很不以為然,認為對文獻無端懷疑是很草率的,而「信」要比「疑」更難,層次更高[34]。然而,科學不是培養和堅定某種信念的活動,它是一種或然性研究,需要某種置信度的考量。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強調結論完全可信,這才是有悖常理的草率論斷。
  • 淮陽時莊遺址出土夏代早期「糧倉城邑」系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
    (記者 金月全 攝 資料圖片)周口日報·周道客戶端記者 金月全 竇贏11月25日上午,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對外發布了淮陽區時莊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時莊遺址位於周口市淮陽區四通鎮時莊村,發掘出土28座夏代早期「糧倉」,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糧食集中存儲的「倉儲城邑」,年代距今4000年-3700年,相當於文獻記載的夏代早期。城址座落在人工墊築臺地上,外圍發現兩周夯土圍牆,外圍牆圈圍面積1243平方米。
  • 夏代開國都城初步勘定
    楚天都市報鄭州消息正在進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的專家認為,位於河南省新密市的新砦遺址,極可能是中國考古界苦尋多年的夏代開國之君夏啟的都城。  主持新砦遺址發掘工作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春青說,從某種意義上講夏啟是真正的夏王朝開國之君,夏啟之居的初步勘定,對於探索中國早期國家起源具有重大意義。
  • 學術訪談||考古學者陳淳:考古學家的天職是懷疑和批判,而不是解釋經典
    在考古學界,考古學者陳淳是一個稍顯邊緣的存在。當今天的考古學界激烈地爭論「二里頭是否為夏都?」「早期文明中是否存在著今天中國的雛形」,陳淳始終沒有加入這種合唱之中。他固執地認為考古學是一門科學,不應受到學術之外的誘惑。
  • 中國史書對夏朝的記載連篇累牘,為何外國專家不願承認夏朝的存在
    一些外國專家學者,都對夏朝的存在持謹慎態度,甚至不願承認夏朝存在的歷史真實性。即使是國內的史學界,如民國歷史學家顧頡剛,也對夏朝的存在問題提出質疑,認為大禹是傳說中的神,而非真實歷史人物,對夏朝歷史的探尋,應當依靠考古、而非文獻去考察夏朝史事。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夏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源頭,是中華文化的根脈,夏文化不只是物質文化,還有大量的非物質文化;在夏王朝存在於哪裡都沒有確定的情況下,把二里頭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作為主要夏文化研究對象,更是一種盲人摸象的思維。也許這就是把二里頭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作為主要夏文化研究對象的根本原因,從而否定其他地區發現的夏時期考古文化為夏文化遺址。從公眾的角度而言,大禹治水、禹鑄九鼎……耳熟能詳,深植於記憶中。我們古老的文明是否可以得到確鑿的證明,關係到民族凝聚力和文化歷史尊嚴。
  • 夏代早期糧倉遺址在河南淮陽時莊遺址被發現
    近日,28座分布集中形制多樣的夏代早期糧倉遺址在河南淮陽時莊遺址被發現。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用於糧食集中存儲的「糧倉城邑」,為研究早期國家的糧食管理和賦稅制度等提供了絕佳的實物材料。28座倉儲遺蹟集中分布在時莊遺址一處面積約5600平方米的人工墊築臺地上。
  • 考古研究中的夏朝尋蹤
    上世紀二十年代在中國學術界興起的疑古思潮,雖對夏朝的存在沒有徹底否定,但也提出了不少疑問,人們對夏的認識,基本仍停留在半信半疑的傳說階段。 1924年,針對當時學術界在如何研究古史上的爭論,李玄伯在《現代評論》一卷三期上發表《古史問題的惟一解決方法》,提出「要想解決古史,唯一的方法就是考古學。
  • 文明璀璨,青銅伊始——淺談我國青銅器發展的初期:夏代青銅器
    青銅器作為中國古代社會文明的標誌性成就,是在夏代出現的。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和山西夏縣東下馮二里頭文化遺址中,發現有青銅烹煮器、酒器、兵器和樂器,還有鑲嵌綠松石獸面紋的牌飾大坑。據目前考古發現,這些皆為夏代晚期青銅器,早於此的器物還不大清楚。
  • 從考古發現看中華文明起源:世界最早水稻在哪
    如果沒有考古遺存發現,沒有當世的文獻資料,後世著述中的記載只能是「傳說」。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它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為了回答種種問題,2000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啟動。  目前,探源工程第三階段工作即將開始,經過多年的工作,在大量考古發現的基礎上,最早的中國正在一點一點揭開她神秘的面紗。
  • 中國出土一件文物,實為夏朝古文字「夏篆」,西方考古家坐不住了
    夏朝存不存在,夏朝文字存不存在?對於這個問題,西方是一口否決的,認為中國的歷史並沒有五千年,而是從殷商開始,因為在商朝之前,中國不存在文字,也就是說不存在歷史。中國的有些學者也和這些西方的專家一樣,認為夏朝是不存在的。要知道,所謂的歷史便是以文字的發明以及使用為開端。
  • 安徽:三官廟遺址兩棟夏代紅燒土房易地搬遷
    千百年倏忽而過,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沒有想過,臺墩下面埋藏著夏代先民生活的遺蹟。「2018年7月開始,為配合引江濟淮工程建設,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肥西縣文物管理所配合,對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至2019年12月底,田野發掘結束,歷時500餘天,共開探方21個、探溝5條,揭露面積2100餘平方米。」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讓平是肥西三官廟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
  • 五項考古新發現讓夏文化更可信
    實際上,夏代時,中原與江淮地區的人員交流十分密切,在大別山東麓存在一條從中原嵩山地區通往江南銅礦產地的資源通道,而這條出現在二里頭時期的通道在禹會村龍山文化時代,就奠定了基礎。  專家點評:王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這個倉城是夏代前期獨立的倉儲區域。目前常見的倉儲區是在宮殿區附近或房址的旁邊,而這種獨立的倉儲區應該是歸屬於某個比較強大的政治勢力。這種方式成為後來歷代王朝都必備的,就是官屬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