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客觀唯心主義理學的集大成者,他如何繼承與發展理氣論的?

2020-12-15 百家號

朱熹是客觀唯心主義理學的集大成者,他如何繼承與發展理氣論的?

朱熹是客觀唯心主義理學的集大成者。唐末五代封建倫理綱常被嚴重擾亂,朱熹努力重建新儒學以適應時代的變革。他繼承並創新了程顥、程頤的理學思想,同時兼採周敦頤、張載、邵雍等人的觀點,融合佛、道二說,建立了一個系統、精緻、嚴謹的龐大理學思想體系。朱熹的理學思想,從元代至清末七百餘年都佔據中國意識形態的統治地位,成為各封建王朝的官方哲學。下面就探討朱熹理氣論的繼承與發展。

1.朱熹「太極」說

「理氣論」是朱熹理學體系的核心,「理」又稱「道」或「太極」。朱熹的「太極說」主要來源於周敦頤及「二程」。朱熹發展了周敦頤的太極說,將「太極上升為「理」的範疇,認為「太極」是萬物之理的匯總,是字宙萬物的普遍規律。朱熹認為太極並非虛無,它依附於一切事物,又被具體事物完整地體現出來,宇宙有一個「太極」,每一個人或物又都有一個「太極」。

對周敦頤「無極而太極」的命題,朱熹站在太極本體論的角度,將其中不能被感性認識把握的本體稱為「無極」,可以被認識的作為天地萬物根源的本體,稱「太極」。朱熹將「太極」升級為萬物之源的「理」,主張「理」在天地萬物之前已經存在,「理」是萬物存在的基礎,他說:「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我,便無該載了。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

2.朱熹「氣」說

北宋理學家張載主張「氣」為宇宙之本。「二程」為說明「理」的本體論,吸收了張載的「氣化論」來擴充自己的理學體系,楊時也用「氣」來解釋萬物的生成,但都未能處理好「理」與「氣」的關係。羅從彥以「氣」來解釋人性善惡的根源,認為聖人是因為所得之氣純正不偏所致。朱熹繼承了李侗的觀點,主張太極是絕對的本體,他用陰陽二氣交感而化來解釋天地萬物的來源,認為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均源於陰陽二氣,造成人和禽獸有區別的原因是人有五常之氣所聚。

在論證從「氣」至「物」的化生中,朱熹吸收了邵雍的思想,認為太極生兩儀,衍生四象八卦乃至萬物的過程只是「一分為二,節節如此,以至於無窮,皆是一生兩爾」②,朱熹綜合併創新了「二程」及楊時、李侗等人對「氣」的認識,改造了張載的氣本論,將「氣」分為陰陽二氣,認為天地最初形態只有陰陽二氣,氣之清者化為天、日、月、星辰,陰陽二氣又細化分為金、木、水、土、火五行,化身萬物。朱熹還將自然現象歸之於氣的屬性,他說:「有人稟得氣厚者,則福厚;氣薄者,則福薄。稟得氣之華美者,則富盛;衰颯者,則卑賤氣長者,則壽;氣短者,則夭折。此必然之理。」

3.朱熹的理氣關係論

朱熹繼承了周敦頤「太極論」和佛老空寂的本體論,將理作為宇宙的最高本體,同時兼取張載的氣本論,闡發為氣發論,使形而上的「理」,搭腳於形而下的「氣」。通過對周、張二人的理氣思想的汲取和改造,朱熹緩和了二人的對立觀點,對理氣關係進行了合理的論述,構建了完善的客觀唯心主義理氣論。

朱熹認為陰陽之氣蘊藏於「太極」,探索其本源,則是太極生陰陽。動靜無端,陰陽無始,不可分「理」和「氣」的運行時間上的先後,二者只有邏輯上的先後。他從「理一分殊」的角度分析「理」和「氣」的關係,主張「理」是理一,「氣」是分殊,理氣一體渾成,不可分割。朱熹援佛入儒,從「月映萬川」的佛學視角理順了「理一」與「分殊」之間的關係,認為二者不是一般和特殊的關係,也不是全體和部分的關係,而是一種帶有神秘主義性質的類似大宇宙與小宇宙的關係,他說:「不是割成片去,只如月映萬川相似。」②朱熹認為「理」是物質世界存在的依據和本源,是「生物之本」,「氣」是萬物構成的質料,是「生物之具」;「理」是仁、義、禮、智等道德準則,「氣」是金、木、水、火等物質材料。

相關焦點

  • 朱學:理學的集大成及和問題困境是什麼?
    自宋初開始的理學思想,形成於北宋五子,至朱熹而集其大成。《宋史·道學傳》在評價朱熹於整個中國古代哲學中的歷史地位時說將其定位為宋明理學中承接至孟子而中絕的道統傳人:「新安朱熹……大抵以格物致知為先,明善誠身為要。
  • 批判唯心主義理學和倡導「實事求是」精神的顧炎武思想
    他認為:「盈天地之間者氣也。」並引述張載的話指出:「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日知錄·遊魂為變》)這就是說,天地間充滿著物質性的氣,宇宙的本體是由物質性的氣的運動變化-聚和散所決定,並非什麼神秘的東西。他又指出:「氣之盛者為神,神者天地之氣,而人之心也。」(同上)即是說,精神是自然界高度發展的產物,成為人的感覺和思維。
  • 影響朱熹一生的北宋二程「洛學」
    影響朱熹一生的北宋二程「洛學」二程,即北宋的程顥和程頤,河南洛陽人,他們創立的理學也稱為「洛學」,與同時代的張載所創的「關學」頗有淵源,二者理學思想對後世有較大影響,南宋朱熹正是繼承和發展了他們的學說,才成為一代理學大家的。程顥,字伯淳,又稱明道先生。程頤,字正叔,又稱伊川先生,曾任國子監教授和崇政殿說書等職。
  • 【說課】第30天:高中歷史《宋明理學》
    本課由「三教合一」「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三個子目構成,主要講述我國封建社會中後期儒家思想的發展和變化,「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出現,從哲學方面發展了儒學,為專制等級制度製造了理論依據,從而成為官方哲學,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充分掌握宋明理學的內容對理解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朱熹理學與元初的正統論
    南宋遺民作為元初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正統論,既與史學發展的內在理路有一定關係,但更是社會現實對他們影響的結果。他們對魏蜀正統的討論、正統標準的界定和元朝的正統的態度,都體現了夷夏觀念在他們思想中的地位,反映了南宋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思想對他們的影響。關 鍵 詞:魏蜀正統/夷夏觀/元朝正統/ 兩宋的正統史觀有一定的演變軌跡。
  • 2014考研政治: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辨析模擬題
    例如,19世紀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世界是絕對觀念的異化,物質世界是絕對精神的外化,絕對理念是萬事萬物的本源」,柏拉圖的「現實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世界是上帝的創造物」,「人為天命所主宰」,中國古代哲人老子的「道是天地之根,萬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萬物」,程頤的「萬物皆是一理,有理則有氣,天者,理也」,朱熹的「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萬物之本」,都是客觀唯心主義的典型代表
  • 倡導「踐履」具有樸素唯物論和反映論觀點的顏元思想
    引言在明清之際,唯物主義者顏元強調「力學致知」、「習事見理」的唯物主義經驗論,批判「理在事上」、「知先行後」的唯心論的先驗論,並力圖把當日所形成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拉回到「經濟事業」方面來,因此「經世致用」的主張,成為這一時期反對唯心主義理學思潮的中堅。
  • 2014考研政治:預測題之客觀唯心主義
    下列對黑格爾、朱熹以及柏拉圖的觀點理解正確的有  A.都屬於唯心主義  B.都屬於辯證唯物主義  C.都屬於客觀唯心主義  D.都屬於機械唯物主義  17.命題(1)「人不能兩次踏人同一條河流」;命題(2)「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人同一條河流」關於以上兩個命題,下列哪些說法是正確的  A.命題(1)是辯證法觀點,命題(2)是形上學觀點  B.命題
  • 3.1.3宋明理學之「陸王心學」(高考歷史專業課)
    他批評朱熹的理學過於支離、煩瑣,反對埋首書冊,主張於人生日常處直接體悟理。(修養的方法就是向內用力,讀書只是印證「此心之良,人所固有」,「六經皆我註腳」。)(註:馮友蘭認為,程朱與陸王兩個學派的基本區別是:朱熹認為「性即理」,陸王認為「心即理」。餘敦康解釋說,朱熹認為「性」在客觀,而陸王認為「理」在人心;朱熹主張他立,陸王認為自我主宰;程朱主張「格物」,陸王心學主張「格心」。)
  • 高中歷史必修三:3.宋明理學
    2.理學的成熟(1)南宋的朱熹通過對理氣關係、修養論、社會政治理論等方面進行系統地整理論述,全面總結了北宋以來的理學成就,建立了龐大而嚴密的理學體系。(2)朱熹強調儒者應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強調「三綱五常」的社會實踐理論;認為儒家擁有幹預政治的天然權力,以「正君心」。
  • 高中歷史重要考點:宋明理學
    2.理學的成熟(1)南宋的朱熹通過對理氣關係、修養論、社會政治理論等方面進行系統地整理論述,全面總結了北宋以來的理學成就,建立了龐大而嚴密的理學體系。(2)朱熹強調儒者應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強調「三綱五常」的社會實踐理論;認為儒家擁有幹預政治的天然權力,以「正君心」。
  • 《宋明理學》講義(N次稿)
    宋明理學:儒學+佛教、道教思想;代表人物有周敦頤(濂學)、二程(洛學)、朱熹(閩學)、陸王(心學)。宋明理學被視為「江西之學」,因其發源地和集大成之地在江西。如周敦頤在大餘授學二程,創立理學;二程四傳弟子朱熹重建的白鹿洞書院成為傳習理學的重要基地;陸九淵創辦的象山書院是心學起源地;王陽明結婚、做官、病逝於江西,主要著作刊刻於贛州。
  • 【試講視頻】《宋明理學-陸王心學》
    提問學生:王陽明年輕時效仿朱熹格物致知,格竹七日一無所獲,隨後王陽明的思想發生了怎樣的轉變?這種轉變有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順勢導入新課。環節二:新課講授(一)陸九淵1.教師出示如下表格,請學生閱讀教材。提問:陸九淵的思想在世界觀和方法論方面與宋明理學有什麼不同?
  • 朱熹《論語集注》研究綜述
    1.義理闡釋近年來,對《集注》的研究多數集中在對其哲學思想、義理闡釋等方面,義理闡釋方面學者們主要的觀點為朱熹不同於傳統的理學家,在重視義理闡釋闡釋的同時兼顧訓詁傳統,從而將自己的理學思想巧妙的融入到經典之中,他的《論語集注》是宋代理學發展中的重要成就。
  • 考研政治難點重點之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的分析
    在考研政治中,有關唯心主義的知識點最難的是主觀唯心主義和和客觀唯心主義的的區別與聯繫。   首先看他們的聯繫:它們都是唯心主義,都承認意識第一物質第二,即世界的本源是意識,物質世界是由意識派生出來的,即物質是意識的產物。   其次,它們的區別是:主觀唯心主義必然導致只在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論」。
  • 南哲思享|李承貴:禪宗與朱熹理學的離合——以朱熹對禪宗的理解為...
    但由於朱熹建構理學體系的需要,亦由於禪宗有滿足朱熹理學所需之內容,因而又選擇性地吸收了禪宗的元素。因此,禪宗與朱熹理學關係便呈現為「離合之相」。值得注意的是,朱熹對禪宗語言方式的批評、對禪宗義理走向的預測、對禪宗倫理失範的憂慮、對禪宗工夫走偏的警示等,不僅對佛教,而且對儒學乃至中國古代哲學的健康發展都具特殊的啟示意義。
  • 朱熹:理學是基本理論,也談天地自然和氣象|氣象先賢
    朱熹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 王安石嫁兒媳,理學形成的宋朝,其實並沒有那麼封建
    理學,或稱道學,亦稱義理之學,以宋儒論學多言天地萬物之名。正是理學,加固了王權統治,可也是理學,對人進行多方面的禁錮,特別是對婦女,更是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我們都知道,宋朝以前,婦女的社會地位,並沒有那麼低。
  • 唯心主義(1)
    唯心主義的基本含義,是在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這個哲學基本問題上,認為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精神決定物質,物質是精神的產物。唯心主義有兩種基本表現形式: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在現實世界之外獨立存在著一種客觀精神,它是世界的本源,世界萬物是由它產生(派生)出來的。其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國的朱熹、古希臘的柏拉圖和德國的黑格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