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客觀唯心主義理學的集大成者,他如何繼承與發展理氣論的?
朱熹是客觀唯心主義理學的集大成者。唐末五代封建倫理綱常被嚴重擾亂,朱熹努力重建新儒學以適應時代的變革。他繼承並創新了程顥、程頤的理學思想,同時兼採周敦頤、張載、邵雍等人的觀點,融合佛、道二說,建立了一個系統、精緻、嚴謹的龐大理學思想體系。朱熹的理學思想,從元代至清末七百餘年都佔據中國意識形態的統治地位,成為各封建王朝的官方哲學。下面就探討朱熹理氣論的繼承與發展。
1.朱熹「太極」說
「理氣論」是朱熹理學體系的核心,「理」又稱「道」或「太極」。朱熹的「太極說」主要來源於周敦頤及「二程」。朱熹發展了周敦頤的太極說,將「太極上升為「理」的範疇,認為「太極」是萬物之理的匯總,是字宙萬物的普遍規律。朱熹認為太極並非虛無,它依附於一切事物,又被具體事物完整地體現出來,宇宙有一個「太極」,每一個人或物又都有一個「太極」。
對周敦頤「無極而太極」的命題,朱熹站在太極本體論的角度,將其中不能被感性認識把握的本體稱為「無極」,可以被認識的作為天地萬物根源的本體,稱「太極」。朱熹將「太極」升級為萬物之源的「理」,主張「理」在天地萬物之前已經存在,「理」是萬物存在的基礎,他說:「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我,便無該載了。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
2.朱熹「氣」說
北宋理學家張載主張「氣」為宇宙之本。「二程」為說明「理」的本體論,吸收了張載的「氣化論」來擴充自己的理學體系,楊時也用「氣」來解釋萬物的生成,但都未能處理好「理」與「氣」的關係。羅從彥以「氣」來解釋人性善惡的根源,認為聖人是因為所得之氣純正不偏所致。朱熹繼承了李侗的觀點,主張太極是絕對的本體,他用陰陽二氣交感而化來解釋天地萬物的來源,認為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均源於陰陽二氣,造成人和禽獸有區別的原因是人有五常之氣所聚。
在論證從「氣」至「物」的化生中,朱熹吸收了邵雍的思想,認為太極生兩儀,衍生四象八卦乃至萬物的過程只是「一分為二,節節如此,以至於無窮,皆是一生兩爾」②,朱熹綜合併創新了「二程」及楊時、李侗等人對「氣」的認識,改造了張載的氣本論,將「氣」分為陰陽二氣,認為天地最初形態只有陰陽二氣,氣之清者化為天、日、月、星辰,陰陽二氣又細化分為金、木、水、土、火五行,化身萬物。朱熹還將自然現象歸之於氣的屬性,他說:「有人稟得氣厚者,則福厚;氣薄者,則福薄。稟得氣之華美者,則富盛;衰颯者,則卑賤氣長者,則壽;氣短者,則夭折。此必然之理。」
3.朱熹的理氣關係論
朱熹繼承了周敦頤「太極論」和佛老空寂的本體論,將理作為宇宙的最高本體,同時兼取張載的氣本論,闡發為氣發論,使形而上的「理」,搭腳於形而下的「氣」。通過對周、張二人的理氣思想的汲取和改造,朱熹緩和了二人的對立觀點,對理氣關係進行了合理的論述,構建了完善的客觀唯心主義理氣論。
朱熹認為陰陽之氣蘊藏於「太極」,探索其本源,則是太極生陰陽。動靜無端,陰陽無始,不可分「理」和「氣」的運行時間上的先後,二者只有邏輯上的先後。他從「理一分殊」的角度分析「理」和「氣」的關係,主張「理」是理一,「氣」是分殊,理氣一體渾成,不可分割。朱熹援佛入儒,從「月映萬川」的佛學視角理順了「理一」與「分殊」之間的關係,認為二者不是一般和特殊的關係,也不是全體和部分的關係,而是一種帶有神秘主義性質的類似大宇宙與小宇宙的關係,他說:「不是割成片去,只如月映萬川相似。」②朱熹認為「理」是物質世界存在的依據和本源,是「生物之本」,「氣」是萬物構成的質料,是「生物之具」;「理」是仁、義、禮、智等道德準則,「氣」是金、木、水、火等物質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