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理學與元初的正統論

2021-02-07 明清史研究


內容提要:正統論的討論與社會現實政治狀況和時代思潮是緊密相連的。南宋遺民作為元初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正統論,既與史學發展的內在理路有一定關係,但更是社會現實對他們影響的結果。他們對魏蜀正統的討論、正統標準的界定和元朝的正統的態度,都體現了夷夏觀念在他們思想中的地位,反映了南宋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思想對他們的影響。

關 鍵 詞:魏蜀正統/夷夏觀/元朝正統/

 

兩宋的正統史觀有一定的演變軌跡。大體說來,在正統的兩個依據「一統」和「居正」不能兼備時,北宋正統論重「一統」甚於「居正」,如歐陽修、蘇軾、司馬光的正統論,皆是偏重事功,而消弱了「居正」原則。南宋失掉了天下一統的地位,同時面臨社稷淪亡的威脅。這樣的政治格局,給宋儒以很大震動,導致了文化心態和歷史觀念的變化,在正統論中,「合天下於一」的觀念開始淡化,而是更加強調「居正」原則,同時注重「攘夷」。這種正統論以朱熹最具代表性,儘管朱熹明確表示:「只天下為一,諸侯朝覲,獄訟皆歸,便是得正統。」① 但是,為了使南宋的正統地位有保障,朱熹在正統論中又融入了理學觀念,以「天理」為衡定正統的標準,窮理究物,注重天道人道,達到「歲周於上而天道明矣,統正於下而人道定矣」② 的目的。以此為標準,與南宋形勢相似,作為「正統之餘」的蜀漢和東晉就列入了正統之序,而以曹魏和少數民族建立的十六國、北魏為「僭國」,這樣南宋的正統地位也就有了歷史依據。元朝初年,作為忠於前朝的南宋遺民,他們的正統論則更加凸顯了「夷夏之辨」和「夷夏之防」的意識,同時極力為宗國南宋爭正統。本文將從魏蜀正統問題、正統標準問題以及對元朝正統的看法等三個方面,對南宋遺民的正統觀加以梳理和討論。

  

  

魏蜀正統問題自東晉以來就一直爭論不休,兩宋時期也是學者爭論的熱點。這一問題在南宋遺民語境中同樣受到關注,他們直接承朱熹的論點而來,幾乎眾口一詞的尊蜀黜魏,主張從是非逆順來論定正統地位,反對以勢力強弱為衡定正統的標準,繼承了南宋義理思想評價歷史的傳統,旨在為已經滅亡了的南宋爭正統。

  

胡一桂的《十七史纂古今通要》在論蜀漢時,從理學思想入手,主張定正統應以是非為標準,而不是以勢力強弱為尺度。他不滿司馬光進魏黜蜀,而是遵從朱熹《綱目》之說,以蜀漢為正統,他說:「溫公進魏黜蜀,則祖陳壽之舊史,此以強弱論也。文公帝蜀而賊魏,則本《春秋》之書法,此以是非論也。」認為《綱目》這一書法是「正統復而快人心於方來,大義明而誅賊臣於既往」。③ 突出了正統觀在倫理教化中的作用,尤其是對篡逆之舉的警戒功效。

  

陳著撰歷史蒙求讀物《歷代紀統》,上起三皇下至祥興。該書秉承朱熹《綱目》的正統觀,「以為帝王之統出於天,雖偏弱如蜀漢、東晉,皆天統所在,當時敵國雖強大,據有中土,要不得紊天統也。是統一正,則人心之天理可得而言矣」。④從人心天理入手來梳理歷代統序,以為正統以居正而不是以強弱為原則,力主正統在蜀、晉。陳著的兒子陳泌尊該書為「經」,並為其作「傳」,更加著力於對歷代正統的辨析。胡氏的《季漢正義》也是以蜀漢為正統,林景熙對此書甚為推崇,認為胡氏「於以翼前修而扶正統,意何切也」。⑤ 贊同他對《綱目》正統觀的繼承和發揚。林景熙的正統標準一如陳著,正統與否,和土地的廣狹,勢力強弱無關,他說:「正統在宇宙間,五帝三王之禪傳,八卦九章之共主,土廣狹,勢強弱不與焉。秦山河百二,視江左一隅之晉,廣狹強弱,居然不侔;然五胡不得與晉齒,秦雖系年卒閏也。」正統給予華夏不給予夷狄,具有夷夏大防和理學天理綱常觀念。牟巘亦言:「事當論逆順,不當論成敗。漢昭烈帝室之胄,立於蜀漢,高祖始封之地也。章武改元不改漢號,而袷祭高祖以下,名正言順。操名漢相,然賊也。」認為張栻和朱熹尊蜀黜魏的作法「尤為確論」。⑥ 徐鈞著《史詠詩集》,在朝代安排上也是尊蜀黜魏,稱蜀漢為續後漢,列於魏之前,將魏、吳並列,稱魏文帝曹丕為「才輸十倍德何如,竊位稱尊啟帝圖。」⑦ 而認為昭烈帝劉備才德過於光武,「若使人心似西漢,未輸光武獨中興」,⑧ 對劉備期望很高。

  

劉友益作《資治通鑑綱目書法》,也是要彰顯《綱目》的正統觀,「凡天下混一為正統。正統者,大書紀年,繼世雖土地分裂,猶大書之。其非一統則分注細書之,雖一統而君非正系或女主,亦分注書之。」⑨ 同樣強調君主之「正系」,即「居正」的決定意義。揭傒斯為《書法》作序,認為以「正百王之統」為主旨的《綱目》,其正統觀具有萬世垂法的功用,劉友益的《書法》深得朱子之意,他說:「古之有天下者莫若舜、禹、湯、武。然湯有慚德,武未盡善,舜、禹之後得天下者莫如漢,曹氏親受漢禪,威加中國,卒不能奪諸葛孔明漢賊之分。元魏據有中國,行政施化,卒不能絕區區江左之晉而繼之。此萬世之至公而不可易焉者,而猶或易之,此《綱目》不得不為《春秋》而作,此《書法》不得不為《綱目》而發也,此朱子之志也。」⑩ 即正統的歸屬標準,一不能是篡逆得國,二不與夷狄之國,皆是承朱熹而來,同時暗寓為南宋爭正統之意。據此標準宋、金對峙時的南宋,雖然偏居江左,但其正統地位也是「萬世之至公而不可易」的。

  

南宋遺民在論魏蜀正統問題上,多持朱熹之論,力主從是非天理上來確定正統之歸屬,而不是以強弱和成敗來論定。南宋遺民為蜀和晉爭正統,其實是在為南宋爭正統,當時元廷詔修三史,在宋、遼、金三個政權的正統問題上,一直是爭論紛紛,未有確論,最後確定各與正統。而在南宋遺民心目中只有具有中華禮儀文明的南宋才具有正統地位,但是在元初,他們作為在野士人,是統治者比較提防的群體,所以言論還多有顧忌,他們不便直接為南宋爭正統,只能借蜀魏問題來寓含他們的主張。他們的主張雖然沒有在修三史時得到實現,但是在明朝卻受到重視,明朝一些史學家由於不滿三史各與正統的作法,多提出異議,一些學者還改修宋史以表示對元修三史各與正統做法的不滿,如王洙的《史質考》、柯維騏的《宋史新編》、王惟儉的《宋史記》等皆是以宋為正統。

  

  

南宋遺民還對正統的標準界定方面有了新的認識,斟酌和修正了朱熹的正統論。兩宋時對正統的討論層出不窮,主要是對正統的界定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總是隨著社會現實的變化而變化,未曾明辨「正」與「統」兩方面的主從關係,而是互相從屬,因此導致正統討論不休。像歐陽修雖然提出「居正」和「合天下為一」的原則,但是他實際在討論歷代正統時卻側重事功;朱熹也提出這兩個原則,但他卻側重道德倫理即「居正」原則。

  

鄭思肖的正統論在元代南宋遺民中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他的《古今正統大論》主旨是以經斷史,突出了夷夏之辨。他認為史學的終極功用是明理而不是紀事,承宋代尊崇《春秋》義理史學而來,要求史學以理為務,以經斷史才能使是非彰明,天理昭顯。

  

基於其理學色彩濃厚的史學思想,在對正統的界定上,鄭思肖主張以「正」為終極依歸,「聖人、正統、中國本一也,今析而論之,實不得已。是故得天下者,未可以言中國:得中國者,未可言正統;得正統者未可以言聖人。惟聖人始可以合天下、中國、正統而一之」。他又說:「大哉『正名』一語乎!其斷古今之史法乎!名既不正,何足以言正統與?正統者,配天地,立人極,所以教天下以至正之道。」(11) 提出「聖人、正統、中國」三位一體論,反對分正與統為二,認為要以正為主導,統為從屬。這種重「居正」的正統論實際是以綱常大義為判別正統的標準,對篡逆和不合天理的行為進行道德批判。鄭思肖又具體指出,逆臣、夷狄、婦人皆不得與正統,因為他們皆不具有天命。激於少數民族政權元將其宗國南宋覆滅,自己被迫生活在異族統治下的現實,鄭思肖又尤其突出了夷夏觀念,增加了夷夏大防在其正統論中的分量。他說:「夷狄行中國事曰『僭』,人臣篡人君之位曰『逆』,斯二者,天理必誅。」(12) 認為夷狄入主中原華夏,就如篡逆一樣大逆不道,天理不容。認為《北史》宜黜為《胡史》,《南史》宜曰《四朝正史》。依此華夷大分標準,鄭思肖將隋、唐皆排除在正統之外,這與朱熹的正統之序不同。朱熹的正統論雖然偏重「居正」原則,但是也沒有放棄「大一統」原則,所以在他的正統之序中,列有秦、隋、唐。鄭思肖認為楊堅是冒認華族之姓,實為夷狄,而李唐為晉《載記》涼武昭王李嵩七世孫,是夷狄的後裔,因此隋、唐皆不具有正統地位。鄭思肖嚴夷夏之辨可以追溯其國君七世以上,可見他對少數民族的不容與仇視之深。基於此種正統論,鄭思肖認為三代以下只有兩漢、蜀漢和宋為正統王朝。

  

鄭思肖自認其正統論是千古不可更改之論,他曾經想按他的正統論理念寫一部《正統通鑑》,既是為了使中華正統之大明於天下,同時也為了糾正《綱目》之不足。這一設想最終沒有實現,但是他寫成的《大義略敘》是一部按理學的綱常大義寫成的宋亡元興史,貫徹了他的夷夏大防的觀點,他自己稱該作紀事可能達不到事事具備,重要的是「惟主正理」。

  

對正統論有系統討論的南宋遺民還有陳過。陳過,字聖觀,與周密交遊,周密贊同其正統論,所以將其論述收錄到《癸辛雜識後集》的《論正閏》篇中。陳過指出,正統論所以歷來爭論不休的原因是側重功業,不管是分裂不一還是創興未成功時,「必擇其間強大者一國當之,其餘不得與焉。此其論所以不定也。」(13) 朱熹《綱目》正統論分別雖然精密,但是於理尚有未受之處。他說:「有正者,其後未必有統,以正之所在而統從之,可也;有統者,其初未必有正,以統之所成而正從之,可乎?」(14) 他認為統和正不具有同等的地位,要以正為主,統可從正,但正不可從統。一個朝代如果初始有正,雖然後來未必得一統地位,但是統可以從正,可以予以正統地位。如果初始就未得正之地位,則雖然得一統,也不能有正統地位,因為正不可從統。這種以「正」為核心的正統論,對朱熹的正統論提出了斟酌和修正,剔除了朱熹正統論中的大一統原則。按朱熹的正統論,大一統政權秦、晉、隋可以列入正統之序,而陳過從「居正」原則出發,認為他們是「暴者、巧者、僥倖者」的竊國者,如果予以正統地位,那麼後世就不再有公論,這對人類來說是一種災難,人道將會毀滅。在這裡他雖然沒有直接提出夷夏之辨,但也有對元朝統治的不滿。他所說的暴者,暗指元朝統一中國過程中的殘暴和血性屠殺,可見他也是暗示不與元朝正統地位的。

  

陳過主要是要匡正《綱目》之正統論,依據其正統論,只有漢、唐、宋可得正統,而秦、晉、隋是有統無正,因此不可得正統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他將晉、隋皆排除在正統之外,他認為晉武帝承其祖父不義之業而統一中國,像隋朝一樣都是篡逆得國,不得予以正統。陳過正統論旨在反對是無道嗜殺和篡逆,強調天理、人道。

  

陳過和鄭思肖的正統論理學色彩濃厚,具有一定的時代特色,都旨在強調得國之正,但鄭思肖更強調華夷大分,而陳過意在反對無道之君和篡逆之君,所以鄭思肖黜唐於無統,而陳過黜晉、隋於無統。二人雖反對篡逆得國,但對趙宋的得國卻無一異詞。清人魏禧曾駁鄭思肖觀點,說:「尊宋之極,至於黜唐,以為不正而得國,則陳橋之變,與隋禪唐何異?」(15) 可見,二人為了為本朝爭正統,在一些方面不免有些進退失據。

  

  

元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作為自認為擁有中華禮儀文明的南宋遺民,對這樣一個由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會如何定位呢?南宋遺民對元朝的態度取決於個人對「夷夏」、「行道」、「忠君」等觀念的評估。

  

大部分遺民對元政權是採取不承認態度的,如王應麟紀年用幹支紀年,不用元的年號,意在不承認元之統治。《困學紀聞》是王應麟入元以後所寫,但他直稱宋為「本朝」、「我朝」、「吾國」,稱宋太祖為「我藝祖」,稱宋太宗為「我太宗」。據《元史·世祖本紀》記載,元朝滅宋後,世祖下令只準稱宋為「亡宋」,而《困學紀聞》中無一處稱「亡宋」,最多的是稱「本朝」。顯然,王應麟是以宋臣自居,根本不承認元朝的統治。胡三省對元朝有同樣的態度,紀年也不用元朝年號,而是用太歲紀年法,在他的《資治通鑑音注》中表達了同王應麟一樣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氣節。他在注《通鑑》時提到宋朝或宋帝時就空一格,為宋朝、宋帝諱。在稱宋朝時,他也是稱「我朝」、「本朝」,其中有稱「宋」和「宋朝」者,陳垣先生認為是元末鏤版時所改。金履祥為表其志節,著述一律採用太歲或幹支紀年,而不用元朝年號,他編修《通鑑前編》十八卷,自述著述緣由說:「幸而天運循環,無往不復,聖賢有作,必有復興三代唐虞之治於千載之下者,區區此編之所望也。」(16)

  

有的遺民則以實際行動來表示對元政權的否定,他們用「土屋」、「牛車」式的自我封閉,或者終身服先朝衣冠的行為方式,表達對故國的眷懷和對元朝的不認同。如潘榮在南宋覆亡後,「秉節不履元地,樓居二十載」。(17) 許月卿於宋亡後,改字宋士,「衰服深居,三年不言」,(18) 其他如吳載堅「築土室居之,家人罕得見其面」。(19) 陸霆龍「棲隱講授,終身衣冠不改」。(20) 他們或將自我放逐在當世之外,或終身著宋朝衣冠,這些行為表達了他們的歸屬選擇和身份確認,即他們永遠是大宋子民,不承認元朝的統治,所以不願與元朝發生任何交接。

  

遺民中這種態度最強烈是鄭思肖,鄭思肖原名已無從考,宋亡後改名思肖,字所南,號憶翁,皆寓懷念宋朝之意,平時坐臥不朝北,聽到北方人說話便捂住耳朵趕快離開。又將其書齋取名為「本穴世界」,意為「大宋」。他所著的《心史》表達了深沉的思宋情結和強烈的反元情緒,他作《一是居士傳》,說:「愚哉!嘗貫古今六合觀之,肇乎無天無地之始,亙乎有天地之終,普天率土,一草一木,吾見其皆大宋天下,不復知有皇帝、王霸、盜賊、夷狄介乎其間。」(21) 認為宋朝並沒有滅亡,根本不存在元朝的統治。作為一個南宋遺民,他認為自己有責任寫出自己朝代的歷史,以免被元朝官方修《宋史》時有所篡改,他說:「天下治,史在朝廷;天下亂,史寄匹夫。」(22) 他的《大義略敘》前半部分紀述蒙古滅金及南宋的覆亡過程,並分析了南宋滅亡的原因,後半部分介紹了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以前的蒙元歷史,如蒙古族起源、大汗世系、朝廷政事、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書法嚴格按其所言之正統論,對宋稱「大宋」,且多諱語,而對元朝言必稱「僭」、「偽」、「韃賊」,否定了元朝的正統地位。嚴夷夏之辨,稱「夷狄素無禮法,絕非人類」,(23) 認為元朝「上下好色貪利,如蠅見血,如蟻慕羶,滅天理,窮人慾,罔所不至」(24)。對蒙古族極加貶斥,貫徹了他的夷夏大防的觀點。

  

謝翱的《西臺慟哭記》因作於元初,語多隱諱,不過也曲折的表達了亡國之痛,明朝張丁為該文分章注釋,稱其慟西臺,「則慟乎丞相也,慟丞相則慟乎宋之三百年也」。(25) 謝翱在篇末說:「予嘗欲仿太史公著《季漢月表》如秦楚之際,今人不有知予心,後之人必有知予者。於此宜得書,故紀之以附季漢事後。」(26) 在這裡他隱諱曲折地表達了一種對不承認元朝的態度。其隱寓之志明朝的吳植加以闡明,他說:「蓋太史公之著月表也,以月為紀記事之所起,而不書元年,所以明天下之無統也。……羽皋之為,豈不忠乎?國亡矣,天下不復宗矣,而翁獨以其無統也。」(27) 謝翱將宋元之際比作秦楚之際,想仿司馬遷作《季漢月表》,以寓其不承認元正統地位的態度。

  

他們對元朝有家國之恨,又揉有夷夏之辨的思想,所以對元朝持不承認的態度。由於處於元初這一比較敏感的時期,「是時元始有天下,言者尤多諱辭」,(28) 使他們不能大膽而公開的表達自己的意志,只能以行為語言來表達,或者像謝翱作《西臺慟哭記》隱晦曲折的表達其慟宋之亡。雖然鄭思肖比較大膽而熱烈的表達了他的反元情緒和擁宋意志,但是為免招殺身之禍,也為了使自己《春秋》大義思想能流傳後世,不至湮沒或被人毀壞,他把他的著作《心史》沉到了井地。等到明朝末年,一個同宋元之際極其相似的年代,他的心血之作《心史》才得以重見天日,也因此引起學者們對其真實性的質疑。

  

當然,南宋遺民中也有承認元朝統治的,他們之所以不和元朝合作,拒不出仕,主要是出於君臣大義,要守臣節,拒仕二主。宋代君臣大義觀念濃厚,在宋元鼎革之際,這種觀念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宋元戰爭中死節的忠義之士,比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都要多,都持有「生為宋臣,死為宋鬼」的忠君觀念。宋亡後以這種觀念在南宋遺民身上也得到得到充分體現,決定了他們對元朝的態度。樊伯撝在拒絕元朝徵召時說:「蓋國家之廢興存亡,固有天命,而謂人臣者,斷違其間,殆天下之名教賴以立,後世之人心藉以正。託謂天命之已去,而遂反顏事主,無論異日無以見我王我後於地下,即今茲亦何顏面立於大元之朝乎?」(29) 他承認元朝的統治,認為朝代興替自有其天命所歸,但是人臣處其間,必須守臣節,即一臣不仕二主,一女不嫁二夫之節,所以他拒仕元廷,即使有殺身之禍,也不會稍屈其志。吳思齊對勸他出仕的元朝官員說:「譬猶處子業已嫁矣,雖凍餓不能更二夫也。」(30) 胡次焱也作《媒問嫠》問答詩以明志,說:「失身再事人,彤管無取焉。節義日以頹,文章何足詮。」(31) 表達的仍是君臣大義,一臣不事二主之意。

  

這些溫和的遺民對元朝的統治沒有加以絕對的否定,但是他們受到濃厚的儒家倫理的薰陶,忠君觀念在他們心裡已是根深蒂固了,為保持在他們心目中無比崇高的臣節,他們堅決不與元朝合作。這也反映出他們對歷史發展的比較平允看法,對宋元鼎革並沒有在夷夏之辨和所謂天理上膠柱鼓瑟,而是很平靜的接受了這種朝代興替的歷史變化,承認元朝的統治地位。

  

南宋遺民的正統史觀淵源於南宋正統論的討論,是南宋理學思想發展的結果,也是現實政治的直接反映。從歷史撰述來說,《遼史》、《金史》及《宋史》三史之修,正是因為正統之爭,直到元順帝時,決定從「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才得以完稿付梓。這種正統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遺民的心態和情結,但從史學發展角度而言,卻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他們在衡評歷史時往往會褒貶失衡,厚此薄彼,使傳統史學的據事直書的原則受到一定的損害。

  

收稿日期:2005—12—10  

注釋:

① 黎靖德:《朱子語類》卷105,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2623頁。

② 朱熹:《晦庵集》卷75,《資治通鑑綱目自序》,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③ 胡一桂:《十七史纂古今通要》卷9,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④ 陳旅:《安雅堂集》卷6,《歷代紀統序》,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⑤ 林景熙:《林景熙詩集校注》卷5,《季漢正義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29頁。

⑥ 牟巘:《牟氏陵陽集》卷17,《跋範天碧定史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⑦ 徐鈞:《史詠詩集》卷上,《曹魏孫武·文帝》,宛委別藏本。

⑧ 徐鈞:《史詠詩集》卷上,《續後漢·昭烈帝》,宛委別藏本。

⑨ 劉友益:《御批資治通鑑綱目》卷首上,《資治通鑑綱目書法凡例·正統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⑩ 揭傒斯:《安公集》卷8,《通鑑綱目書法序》,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 鄭思肖:《心史·雜文·古今正統大論》,《鄭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35頁。

(12) 鄭思肖:《心史·雜文·古今正統大論》,《鄭思肖集》,第134頁。

(13) 周密:《癸辛雜識後集·論正閏》,《癸辛雜識》,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98頁。

(14) 周密:《癸辛雜識後集·論正閏》,《癸辛雜識》,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99頁。

(15) 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篇》卷1,《正統論上》,續修四庫全書本。

(16) 金履祥:《仁山文集》卷3,《通鑑前編後序》,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7) 清乾隆《婺源縣誌》卷15,儒林,中國方志叢書本。

(18) 清康熙《徽州府志》卷13,忠節,中國方志叢書本。

(19) 清乾隆《江南通志》卷153,忠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0) 陸心源:《宋史翼》卷34,遺獻,中華書局1991年影印本。

(21) 鄭思肖:《心史·雜文·一是居士傳》,《鄭思肖集》,第137頁。

(22) 鄭思肖:《心史·總後敘》,《鄭思肖集》,第196頁。

(23) 鄭思肖:《心史·大義略敘》,《鄭思肖集》,第177頁。

(24) 鄭思肖:《心史·大義略敘》,《鄭思肖集》,第180頁。

(25) 謝翱:《西臺慟哭記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6) 謝翱:《西臺慟哭記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7) 謝翱:《西臺慟哭記注附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8) 謝翱:《西臺慟哭記注附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9) 清光緒《奉化縣誌》卷23,人物傳,中國方志叢書本。

(30) 陸心源:《宋史翼》卷34,遺獻。

(31) 胡次焱:《梅巖文集》卷2,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原文出處:《史學史研究》(京)2006年第2期 第26-31頁


相關焦點

  • 南哲思享|李承貴:禪宗與朱熹理學的離合——以朱熹對禪宗的理解為...
    摘要:朱熹理學中有無禪宗元素?朱熹對禪宗的理解或許是一個能讓我們有所收穫的視角。朱熹對禪宗語言、義理、倫理和工夫都進行過理解,但其基調是批評的、否定的,而且存在誤讀現象。對於被批評、被否定、被誤讀的禪宗而言,想進入朱熹理學體系是十分困難的。
  • 饒宗頤對史學正統論研究的學術貢獻——《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發微
    ,在1902年發表的《新史學》,以史界革命為號召,將正統論當作中國舊史學最荒謬的觀念予以攻擊,認為提出正統觀的人,將國家視為君主私產,要借天命論以證明他們「生而有特別之權利」,「則固已舉全國之人民,視同無物」,譏諷從朱熹到乾隆的正統說,不僅所立標準互相矛盾,而且依其標準自秦以後沒有一個王朝可稱正統,「成即為王,敗則為寇,此真持正統之史家所奉為月旦法門者」(註:參見朱維錚:《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序》,
  • 南宋理學家朱熹,治國勤政,建立龐大理學體系
    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劉子羽視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築室安置朱熹一家。 紹興十七年,朱熹18歲,在建州鄉試中考取貢生。次年,劉勉之將自己的女兒劉清四許配給朱熹。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舉,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 重建書院 淳熙五年,宋孝宗任朱熹知南康軍兼管內勸農事。淳熙六年三月,朱熹到任。
  • 酒文化名家解密:理學大師朱熹、王陽明如何看待酒
    12月19日,在2017中國國際名酒文化節「五洲酒韻」酒文化鑑賞活動上,山西大學教授理學趙瑞民為我們講述了理學大師朱熹、王陽明對待美酒時的複雜態度。理學是宋元明清時期的國學,其中以朱熹和王陽明為代表。理學以儒家學說為中心,兼容佛道兩家的哲學理論,論證了封建綱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恆性,至南宋末年被採納為官方哲學。趙瑞民說,理學家通常將「修身」作為自身的行為標準。
  • 朱熹是客觀唯心主義理學的集大成者,他如何繼承與發展理氣論的?
    朱熹是客觀唯心主義理學的集大成者,他如何繼承與發展理氣論的?朱熹是客觀唯心主義理學的集大成者。唐末五代封建倫理綱常被嚴重擾亂,朱熹努力重建新儒學以適應時代的變革。他繼承並創新了程顥、程頤的理學思想,同時兼採周敦頤、張載、邵雍等人的觀點,融合佛、道二說,建立了一個系統、精緻、嚴謹的龐大理學思想體系。
  • 朱熹:理學是基本理論,也談天地自然和氣象|氣象先賢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之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 【推薦】王船山反「正統」的正統論 | 郭徵
    在正統論的思想史脈絡中主要有兩個框架:以五德終始為內涵的正統論,歐陽修建立的以儒家思想為核心、以對「正」與「統」內涵的探討所形成的正統論。本文以對這兩個框架的分析為背景,闡釋船山不言正統並不意味著他反對正統這一論說,他只是不滿意上述兩個框架樹立的正統王朝的標準,因此「反『正統』的正統論」更符合對船山正統論的概括。
  • 朱熹與福安
    朱熹流寓福安期間,講學不輟,誨人不倦,「從學者甚眾」。後人為了紀念朱熹,在夫子主要的講學地建立書院,如甘棠上東庵的考亭書院,社口龜齡寺的晦翁書院等,這些書院在歷史上為福安文教事業的發展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二、朱熹的福安弟子 朱熹的福安弟子中有四人特別優秀,他們均為理學正宗傳人和閩學的重要人物。
  • 漫論東坡(0346)正統論
    自歐陽修首作《正統論》之後,宋代學者們便對「正統論」這一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論爭,而其中蘇軾的正統論在諸多正統理論中別具特色,其首次將「正統論」與「名實論」相融合,成為正統思潮中的突出代表。     蘇軾吸收了先秦名家「名實之辯」的邏輯思維與儒家「正名」的政治文化意蘊,將「名實論」融入到「正統論」之中,創立了別樹一幟的正統學說。
  • 周敦頤與宋明理學思想的形成有什麼重要關係?
    朱熹還特別指出,周敦頤授學於二程兄弟,是理學傳承的開始,「河南兩程先生既親見之,而得其傳,於是其學遂行於世。」在朱熹的《伊洛淵源錄》中,周敦頤列為理學開創者的「北宋五子」之首。元人編撰的《宋史·道學傳》中,周敦頤也被列為宋代理學家之首。至此,周敦頤作為「道學宗主」的歷史形象已經建構完成,並為世人所熟知。
  • 鵝湖之會朱熹與陸九淵究竟在爭什麼?朱熹贏了當下,卻輸了未來
    實際上,理學固然是舊時代的落後思想,但我們也大可不必將其妖魔化。程,指的是北宋程頤程顥兩兄弟,朱則是指南宋朱熹。理學由程氏兄弟創造,到朱熹時大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系統。將傳統儒學的社會、民族及倫理道德和個人生命信仰等諸多理論統一起來,加以修飾、潤色,構成一個完善的理論系統。理學的大成,不僅在哲學上具有重大意義,在對行政施政、行動指導中也起到了重大的影響。
  • 宋明理學
    四、理學的發展 宋明理學的發展,其最核心的人物,最簡單的講法就是程朱陸王了,前面講了二程的階段,後面就講講朱和王。同許多宋代知識分子一樣,朱熹也是出入佛老,泛濫百家,然後返求諸六經。可見理學提出「格物致知」這些理論,不是用來約束老百姓的,首先是針對帝王之學的。朱熹要給皇上講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而孝宗皇帝是不喜歡別人批評的,所以他對朱熹的兩次奏對都不是很高興。又過了十幾年,朱熹在白鹿洞書院講學,因為全國大旱,皇帝就召集學者多提批評意見。朱熹又寫信上諫了,講「天理人慾」、「正心誠意」,說皇上不能「格物窮理」,所以只能親近一些小人,沒有國法綱紀,不能治國平天下。皇上聽了很生氣。
  • 書法史上的「理學雙璧」
    理學是以儒家學說(經學)為中心的道德哲學,在方法論上是義理之學。理學盛興於兩宋,故稱宋學,與考據之學的漢學相對,當時的流行稱謂是「道學」。眾所周知,理學在發展完善的過程中主要分為兩大流派,即「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合流統稱為「宋明理學」。
  • 朱熹《論語集注》研究綜述
    1.義理闡釋近年來,對《集注》的研究多數集中在對其哲學思想、義理闡釋等方面,義理闡釋方面學者們主要的觀點為朱熹不同於傳統的理學家,在重視義理闡釋闡釋的同時兼顧訓詁傳統,從而將自己的理學思想巧妙的融入到經典之中,他的《論語集注》是宋代理學發展中的重要成就。
  • 《宋明理學》講義(N次稿)
    宋明理學:儒學+佛教、道教思想;代表人物有周敦頤(濂學)、二程(洛學)、朱熹(閩學)、陸王(心學)。宋明理學被視為「江西之學」,因其發源地和集大成之地在江西。如周敦頤在大餘授學二程,創立理學;二程四傳弟子朱熹重建的白鹿洞書院成為傳習理學的重要基地;陸九淵創辦的象山書院是心學起源地;王陽明結婚、做官、病逝於江西,主要著作刊刻於贛州。
  • 朱熹大字《易經繫辭》冊,結體上重下輕,生動強健,不故作莊重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
  • 《近思錄》:宋代理學之最佳入門書
    《近思錄》的編者是代表南宋儒學精神的朱熹、呂祖謙兩位大儒。選編的對象則是北宋理學最具建樹的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四子的著作與語錄,《近思錄》一書集中體現了朱、呂眼中的周張二程著作的精華內容。朱熹全面系統地總結了以二程為核心的理學思想,建立了邏輯嚴密而又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其思想被後代尊奉為官學,而其人與孔子並提,稱為「朱子」,是對儒家思想卓有貢獻的大思想家。
  • 與朱熹並列「百世大儒」的陸九淵,為什麼沉寂至今
    上圖_ 《朱子語類》是朱熹與其弟子問答的語錄彙編宋代時,華夏儒、道、釋三教之爭已愈演愈烈,涇渭分明。陸九淵其言和其行均帶有明顯的禪學色彩,導致宋代、元代、明初學術界普遍陸學為禪學,即認為陸九淵學脈源於禪宗。
  • "慶元黨禁"中看朱熹以及背後的男權文化
    卻是有名的褒貶參半,歌頌他的人著力在宣揚他在發展儒家文化上的貢獻及其在學術上的造詣,他建立了一套龐大的理學體系,在學術方面確實是一個集大成者,而反對的聲音則主要出現在攻擊他的為人以及言行舉止之上,史書中的種種記載都表明他是個斤斤計較,言行不一,心胸狹窄的人,沒有半點教育大家的風採,但這些後世的褒貶並不影響當時的朱熹創造出的輝煌。
  • 桑兵||理學與經學的關聯及分別
    於是元明二代成為經學史上的衰落時期,後來東漢古文學遂乘之復興。周予同對朱學和王學造成經學史上衰落時期的批評,在其著述中反覆出現,連字句都幾乎一模一樣,可見這不僅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而且是他極想向學界和讀者表達的重要意思,決不能解讀為自我重複,同時也說明重複強調在學術著述當中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