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學》講義(N次稿)

2021-02-23 周明學名師工作室

      學案:「宋明理學」一課很難教,很難學。原因不外乎:教材中概念多,理學內在演變理路有些支離,有些歷史解釋不準確(如王陽明的「花論」)。如果說歷史教學首先是教師講清楚,那麼備清楚則是基礎。本課講義反覆使用、反覆修改,今天再次「公示」,歡迎「吐槽」。

兩漢儒學(實為今文經學):儒學+道家、法家、陰陽家和墨家等學派的思想;代表人物為董仲舒。

宋明理學:儒學+佛教、道教思想;代表人物有周敦頤(濂學)、二程(洛學)、朱熹(閩學)、陸王(心學)。宋明理學被視為「江西之學」,因其發源地和集大成之地在江西。如周敦頤在大餘授學二程,創立理學;二程四傳弟子朱熹重建的白鹿洞書院成為傳習理學的重要基地;陸九淵創辦的象山書院是心學起源地;王陽明結婚、做官、病逝於江西,主要著作刊刻於贛州。兩宋新儒學內部的學派甚多,理學是其中主流:包括濂洛關閩諸派;朱熹集其大成;廣義還包括與程朱理學殊途同歸的陸九淵心學。

「宋明理學」概念:

詞源:北宋稱「道學」,南宋稱「理學」;近代或稱「新儒學」;今習稱「宋明理學」,因宋明兩代理學佔主導地位且理學家最多、理學水平最高。

含義:儒家學者重立新經、融合佛道思想重解經義(解經方式類似於今文經學,亦義理之學)。核心概念是「理」,意在重建儒學信仰、儒式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如認為三綱五常是天理,將儒家倫理道德上升為天理、本體、主體。是儒學復興的主要標誌和成果,是三教合流的產物。

時間起止:北宋產生,南宋初期至明清時期成為官方哲學、統治思想。

主要派別:程朱理學、陸王心學。

漢代儒學完成神學化、官學化和制度化,宋明理學則實現哲理化、體系化和世俗化。哲理化,為儒家綱常找到一個更為精緻、更具迷惑的哲學依據,孔子變為哲學家。體系化,以天理、心為核心和基礎(本體論),以三綱五常為政治理論、「存天理、滅人慾」為道德說教(發生論),以格物致知、發明本心、致良知為求道方式(方法論),構建一個龐大博雜的思想體系。世俗化,貼近百姓日常生活,禪宗認為「砍柴挑水,無非是道」,朱熹提出「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都是修齊治平之本,王陽明提出「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是道」,李贄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

一、興起背景

1.漢末以來儒學的正統地位、倫理綱常受到衝擊,儒學信仰出現危機

歷史上儒學有三次大的危機,第一次是秦朝的焚書坑儒,第三次是20世紀的新文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本次危機來自儒學的內部與外部兩個方面。

(1)傳統經學對士人的吸引力大大下降

①原因:其一,盛行的古文經學煩瑣、僵化,缺乏吸引力(無趣可言)。清代紀昀分經學為漢學和宋學兩派:漢學專指漢唐古文經學(把今文經學排斥在經學之外,是門戶之見),尊信儒經、我注六經,類似於早期羅馬法的形式主義、翻譯中的直譯,其考據解經易致煩瑣、僵化;宋學指程朱理學,疑改儒經、六經注我,類似於後期羅馬法的現實主義、翻譯中的意譯,其義理解經易致狂妄、空疏。對漢唐煩瑣解經,代有反彈,如諸葛亮、陶淵明、陸九淵分別主張「獨觀其大略」「不求甚解」「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程朱理學整體推翻漢唐經學,對經傳另起爐灶,這對古今文經學是不小打擊。但其解經方法仍是今文經學路數——臆解經文、以就己說。其二,選官制度發生變化,經學吸引力下降(無利可圖)。漢代察舉,經學是功名利祿的敲門磚。其後九品中正靠的是門第,唐宋科舉進士科靠的是詩賦,唐代關試靠的是四才,都不靠經學。

②表現:經師失業,師道不傳。宋代儒學復興,則留下「程門立雪」的佳話。

(2)魏晉以來佛教、道教的迅速傳播及對儒學的衝擊

①佛教興盛: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唐朝佛寺超過五千。原因:其一,統治者崇佛,如梁武帝三次捨身同泰寺、唐皇七迎佛骨;其二,佛教教義(如三世因果說)具有較強的迷惑性(無法驗證),如很容易解釋「好人命不長,壞人活千年」,儒家則有點束手無策;其三,佛教傳教方式多而有效(功德積分制),如講經、讀經、抄經、造像、佛事儀式等。

②道教傳播:東漢時從民間興起、傳播,魏晉南北朝時走向定型、成熟,得到官方認可。道教傳播不及佛教原因:修煉成神仙,成本太高,且容易被證偽;理論系統不完整。

③佛教教義與儒學觀念衝突較大:佛教信徒出家修行、不拜父母、不敬帝王,儒家強調「孝忠」;佛教強調生命輪迴、眾生平等,儒學強調三綱五常;佛教強調「出世」,儒學強調「入世」。故佛教史上有「三武一宗之厄」(利益與觀念的衝突)。

④影響:儒學地位發生動搖。「學者以老莊為宗而黜《六經》,談者以虛蕩為辨而賤名檢」,子常呼其父字,妻稱夫為「卿」,朋友來訪,可「入室視妻,促膝狹坐」,親密取代禮法。人名中含僧、曇、道、玄、靈、之等字增多,出現大量小名且多帶「阿」。

(3)唐朝三教並行政策對儒學正統地位的挑戰

稱儒佛道為三教始於北周,此「教」指教化。「並行」指都受到推崇,目的在於各用其長——儒治世、佛治心、道治身,共同維護統治。由於「治世」,儒家的政治地位仍然穩固。但儒家從獨尊到並行,其正統地位還是受到挑戰。為應對三教競爭和明經科試,唐初敕令編寫《五經正義》,統一經學文本及其解釋——依舊是古文經學考據解經的路數,也未能有效回應佛道的挑戰。故唐代士人崇奉佛道的居士多,信奉儒學的真儒越來越少——不信周孔信鬼神。「始儒—中道—終佛」成為當時士人普遍的人生軌跡。

(4)唐末五代政局動蕩對儒家綱常的衝擊

唐末出現藩鎮割據;五代動輒臣弒君、子弒父,54年間易五姓十三君,亂極無義異於三國,被錢穆稱作「最無恥的一個時代」。其時儒家倫理綱常幾乎蕩然無存。

典型案例——五代政壇「不倒翁」馮道,一生歷事四朝十帝,晚年作《長樂老自敘》,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且在五代、宋初有極高的聲譽。說明君為臣綱的觀念受到衝擊。

(5)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對儒家道德觀念的衝擊

兩宋的商業經濟空前繁榮。宋代社會風氣發生了明顯的偏移:重利輕義,道德敗壞,奢華享樂成風,拜金主義泛濫。理學是理學家對那時商品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負面影響的一種理性反思。如周敦頤作《愛蓮說》,提倡以靜為美、出淤泥而不染。

2.隋唐以來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和復興儒學的主張

(1)基礎

北魏孝文帝大興儒學,儒學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2)表現

①隋朝儒學家王通:其一,主張「三教合歸儒」,即以儒學為主,吸收佛道教義,形成新儒學;其二,認為「六經皆史」,否定五經的權威。

②唐朝儒學大師韓愈:其一,最早提出儒家「道統論」,對抗禪宗「祖統論」,以確立儒家傳承的合法性。認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韓」是儒家傳道的正統,排除荀、董。宋儒繼承道統之說,但排除韓愈,直接上接孟子。其二,揭開孟子升格運動(書升經、人成聖)的序幕。崇孟理由:孟子復興儒學,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可抵消佛教影響。北宋神宗時期孟子入祀孔廟。南宋朱熹編印《四書章句集注》,標誌四書升格運動完成。元朝,四書正式成為科考教材,五經是選考教材。其三,重點批駁佛教,如不事生產、不重人倫、梁武帝崇佛亡國。其四,改字解經,拋棄「注不離經」原則,開創宋儒疑經之先河。其五,提倡「師道」(尊師學道),提出教師首要任務是「傳道」(即傳儒家之道)。

3.隋唐以來雕版印刷的發明、儒家書院的興起

印刷術便於圖書刊行和修訂,故宋儒以文傳道除注經外,還效仿禪宗編印口語化的「語錄」和致力於思想體系化(如朱子《四書集注》40年修改7次)。唐後期士子多習業山林寺院(原因:佛寺眾多且有藏書、房舍;進士科漸佔優勢;官學式微),宋儒鑑於此,亦擇勝地興建書院(如朱子重建白鹿洞書院,並仿叢林清規制定書院學規)。

思考題:閱讀教材頁13「白鹿洞書院」圖片的介紹文字、《四書書影》的介紹文字,程朱理學與漢代儒學相比,有何特點?

參考答案:程朱理學傳播主要靠私人講學的書院,漢代儒學傳播主要靠官學;程朱理學推崇「四書」,漢代儒學推崇「五經」;程朱理學推崇孔孟,漢代儒學推崇周孔。

4.宋代皇帝推行「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和崇文抑武政策

這些文治政策加上太祖認可「道理最大」(君主之上,除了天,又多了理),激發了平民知識分子的雄心壯志、政治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和理論自信。他們接過唐代復興儒學的大旗,高揚主體意識和理性精神,提出「以天下為己任」(朱熹評論範仲淹)、「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之語)、「自立吾理」(程顥為儒學復興指明的方向),創立濂新洛關閩等眾多民間新的儒學學派,重新審視漢唐經學及儒經,重新選擇和解釋儒經,希望藉此為儒家生活方式尋找哲學依據、抗衡佛道,進而強化儒學對社會生活的支配作用,重建儒學信仰和儒家理想的倫理秩序。

二、主要流派

1.北宋創立、南宋初期以後長期居統治地位的程朱理學

宋初崇尚黃老之學,後來荊公新學(新儒學之一)成為官學。南渡後,新學式微,理宗「端平更化」(如周敦頤、二程、朱熹入祀孔廟)確立程朱理學為官學。弘揚儒學道統的程朱理學為失去中原的南宋提供了申說正統的依據。趙昀因崇尚理學而廟號為「理宗」。元朝科舉首創以程朱理學為程式的經義取士制度,結束了以詩賦取士的歷史。

(1)思想來源

儒學、佛教、道教。

(2)主要思想

①本體論:其一,「天理」或「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理先物後」或者「理先氣後」(理學的核心思想)。孔孟對宇宙本體論不關心,董仲舒提出「天」是宇宙萬物的主宰,認為「三綱五常」是上天的安排,宋儒以之為粗糙。二程提出「天理」或「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也是人類社會的最高原則。朱熹認為「理」先「物」後:未有這事,先有這理,如未有君臣,已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有父子之理。柏拉圖認為「理念」是萬物的本原。其二,儒家倫理道德、三綱五常是「天理」。朱熹把儒家的三綱五常上升到「天理」高度,要絕對服從,這是理學思想的基本特徵。延伸之一即程頤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②人性論:其一,主張「本善習遠」。二程發揮了孔孟人性觀,認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其二,存天理,滅人慾。二程說:「滅私慾則天理明矣。」朱熹說:「聖人千言萬語只是教人存天理,滅人慾。」理由:性本善,屬於天理,應當加以保存;習相遠,是後天的人慾造成的,因此應當滅人慾。朱熹用飲食為例闡述:「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慾也。」這些思想,受到孔子「克己」、孟子「取義」,和佛道的禁欲主義、養生文化的影響。但「滅」的人慾是指不合道德規範的欲望,不是指人的一切欲望。此點與佛道的禁欲主義不同。

③方法論:主張格物致知、先知後行。通過格物發現天理,然後踐行。格物的途徑是閱讀儒經、接觸事物、道德實踐。「格物致知」出自《大學》,《中庸》提出「學問思辨行」,此二文向不為儒者所重,韓愈推崇之,朱熹獨立之。目的:明道德之善。此時格物說仍囿於倫理框架內(為己之學),與科學求真、科考求仕無關。明清時實學興起,「格物」多用於經世致用,當時西文science被視為、譯為「格致學」。

(3)思想特徵

①將儒家倫理道德上升為天理、本體、主體。孟子有捨生取義的思想,認為道義比生命更重要。理學家強調「道德至上」。康德強調「道德自律」,與此類似。

②是三教思想會通的產物。朱子與門人對話,問:「老子之言,似有可取處?」曰:「它做許多言語,如何無可取?如佛氏亦盡有可取,但歸宿門戶都錯了。」

③是倫理學與哲學的融合。為儒家綱常尋找本原依據。理學家認為,以往的論證要麼是「不備」(不夠充分,如孟子,人有四端,異於禽獸),要麼是「不明」(混亂不清,如荀子),要麼是「粗淺」(神學化和陰陽災異,如董仲舒),都是誤入歧途。

(4)經典

四書五經。有先後、主次之別。周作人說,五經是舊約聖經,四書是新約聖經。

(5)影響

①成為南宋中後期至元明清時期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專制統治,把人束縛得更緊了。

②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

③朱熹的思想傳播到日本、朝鮮和歐洲等地,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2.南宋創立、明中期以後得到廣泛傳播的陸王心學

(1)南宋陸九淵創立「心學」

陸九淵,與朱熹同時代。朱、陸之間多次辯論,大的兩次:

一是鵝湖之會。爭論的焦點之一,達到聖賢之道是否要讀書?朱熹強調理在心外,要格物致知,要讀經明理,而陸九淵認為,理在心中,要發明本心(發掘、明白自己的內心),不必多讀書,內省即可明理。朱熹認為發明本心「太簡」(太簡易),陸九淵認為格物致知、讀經明理「支離」(繁瑣雜亂之意,太繁瑣)。陸九淵賦詩道:「易簡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此包含了豐富的人生經驗,簡單的、樸素的,持久而美好。

二是南康之會。陸九淵在白鹿洞書院講「義利之辨」,主張克除私慾、公利為先,得到朱熹讚賞。但二人的主要分歧並未消除。說明朱、陸二人的思想有同、有異。

主要思想:

其一「心即理」,「心」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論),「理」在「心」中;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真理都在心中。其二「發明本心」,窮理不必外求,只需內心反省即可(方法論)。禪宗認為「佛在心中」,故「不立文字」,把靜坐反思作為修行成佛的主要方法,陸九淵以為然(另一淵源:孟子心性論)。

(2)明代王陽明發展「心學」

王陽明,浙江餘姚人。餘姚境內有姚江,故王陽明開創的學派名曰姚江學派。萬曆十二年(1584年),王陽明入祀孔廟,心學成為正統。

①背景:其一,早年「庭前格竹」。17歲格竹致「病」,開始懷疑朱子理學,後流連於佛、老之間。其二,中年「龍場悟道」。36歲在被貶地貴州龍場「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其三,鎮壓農民起義時,悟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道理。44歲鎮壓贛南、粵北農民起義,認為社會動蕩的原因在於人心破壞,一方面要鎮壓,不敢反,另一方面要攻心為上(如強化鄉約的教化功能),不想反。

②目的:整治人心,挽救統治。從目的看,王陽明的問題意識強烈,重在解決實際問題——人心破壞。

③主要思想

其一,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本體論)。「心外無物」,教材「歷史縱橫」的解釋有誤。友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答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此處「寂」是一種存在狀態,「明白起來」是另一種存在狀態。王陽明沒有否定「花」的存在,只是說明事物存在有兩種狀態,一是「寂」,一是「顯」。存在於客觀世界、不為主觀感知的存在是「寂」,存在於客觀世界、為主觀感知的存在是「顯」,比如兵馬俑被發現之前,是「寂」的狀態,被發現之後是「顯」的狀態。總之,王陽明沒有否定事物存在的客觀性,只是說事物可以以「寂」的方式存在,也可以以「顯」狀態存在。陽明先生無非想說,「顯」對自身才有意義。存在是一回事,有無意義則是另一回事。宣揚「心外無物」對學習者的啟發:要讓教科書、筆記本上的知識由「寂」到「顯」,存在於客觀世界是「寂」,存在於主觀世界是「顯」,「顯」才有意義。由「寂」到「顯」的路徑,就是要主動去「感知」,最後知識「入心」了,對學習者才有意義。

其二,提出「致良知」(方法論),強調內心反省的重要性。「致良知」含義:喚醒或恢復自己心中所固有的、天生的善性。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致良知,無間於聖愚,愚夫愚婦、凡夫俗子,皆可為聖人(「成聖」說)。為何「陽明心學」一下子風靡全國,八個字:「簡易直接、明白四達」。與禪宗「佛在心中」、路德宗「因信得救」相近。朱熹是小眾哲學(士大夫之學),王陽明是大眾哲學(人人平等;輕視書本;老百姓之學,世俗化)。

其三,提出「知行合一」學說(方法論、實踐論),強調「行」的重要性。在知與行的關係上,朱熹主張知行分離,先知後行。但現實中,知與行嚴重脫節。為了糾偏,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認為知而不行,是為不知。

④思想特點:與程朱理學對抗;受佛教影響大。禪宗「心外無佛」和禪定方法,佛教輪迴而眾生平等,故有「心外無理」「致良知」之主張。攻擊陽明心學的人,說王學是禪學,是內佛外儒,不是儒學正統。

3、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比較

(1)相同點

①思想來源:以儒學為基礎,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②思想主張:都強調意識(理,心)第一,物質第二,都屬於唯心主義思想;都主張存天理、滅人慾。

③思想實質:以儒家綱常倫理來約束社會,遏制人的自然欲望。

④根本目的:建立和諧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

⑤地位和影響:都是我國儒學發展的重大成就;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歷史影響。

(2)不同點

①本體論不同:程朱理學主張「理」是世界的本原,屬於客觀唯心主義(理在心外)。陸王心學主張「心」是世界的本原,屬於主觀唯心主義(理在心中)。

②方法論不同:程朱理學強調格物致知,以外在天理規範行為;先知後行;重視儒經;側重得君行道(朱熹多次上書主張「正君心」)。陸王心學強調發明本心、致良知,以內心反省達到良知;知行合一;輕視儒經;側重覺民行道(王陽明推行鄉約喚醒大眾良知)。

三、主要影響

1.積極方面

注重氣節道德,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了積極作用。宋之後,忠臣、烈士增多(如嶽飛、文天祥、陸秀夫、方孝孺、史可法等),並對忠義者盛讚,對變節者唾棄。如唐代忠臣顏真卿(死於叛軍之手)的書法在宋代開始受到推崇(以人論書),五代「貳臣」馮道逐漸遭到貶斥(如歐陽修罵他「不知廉恥」,司馬光斥之為「奸臣之尤」)。又如關羽信仰的普及,關羽死後即獲荊州地方民眾祭祀,宋代以後逐漸發展為全國信仰。其原因,除了關公自身的勇猛、忠義外,還有官方的推崇、宋明理學的興起、明清移民的漸盛、《三國演義》等文藝作品的普及,等等。

九江一中「以天下為己任,為天下而讀書」的精神傳統,正是源自周敦頤的濂溪書院。

2.消極作用

(1)壓抑、扼殺人的自然欲求,出現理學殺人現象。

如宋之後,節婦、貞婦、烈婦增多——據記載,唐代有51人,宋代有267人,明代猛增至3.6萬人。明朝時建立貞節牌坊成為定製,禮教對女性的壓制更加嚴厲。徽州貞節牌坊較多與徽商常年在外經商有關。清初戴震就提出宋儒「以理殺人」之說。魯迅在《狂人日記》中也說:「我翻開歷史一查,……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2)忽視經世致用,官員盛行空談之風。

宋朝士風之不良,晚宋劉克莊說:「自義理之學興,士大夫研深尋微之功不愧先儒,然施之政事,其合者寡矣。……是殆以雅流自居,而不屑俗事耳。」

明朝士風之不良,《甲申殉難錄》中某公詩曰:「愧無半策匡時難,惟餘一死報君恩」。明亡後,有人寫過兩句詩:「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理學家流於空談,空談誤國。

 

相關焦點

  • 宋明理學
    第一,宋明理學發展的內在理路。宋明理學的發展,首先是氣學,用氣學面對佛教和道教虛無主義本體論和人生觀的挑戰,建立一個實體性的哲學。可是僅僅講「氣」還不夠,還要了解作為實體的宇宙運行的普遍規律,於是出現了理學。理學是要盡力掌握世界的規律,包括自然的規律和社會、歷史、人生的法則。
  • 【試講視頻】《宋明理學-陸王心學》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正確認識宋明理學的重要地位及其影響。【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討論理學的影響,提升探究問題、分析問題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宋明理學的思想內涵,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教學重難點【重點】陸王心學的主要觀點和思想內涵。【難點】理學的影響。
  • 陳來|我所理解的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的「正名」   「宋明理學」這個概念,是中國學術史上一個比較有確定性的名稱,可是這個名稱要細究起來也不能說是完完全全的科學,是大家約定俗成的。因為宋明理學誕生在北宋,可是一直延續到清代,因此如果按照這段歷史來講理學的體系,應該叫「宋元明清理學」。
  • 高中歷史重要考點: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並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1)儒學進一步思辨化。,從而揭示了宋明理學興起的社會內在動因,即A項正確。
  • 【說課】第30天:高中歷史《宋明理學》
    我說課的題目是《宋明理學》。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一、說教材過渡: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下面,我來談談對教材的理解。《宋明理學》選自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第3課。
  • 周敦頤與宋明理學思想的形成有什麼重要關係?
    關於宋明理學在中國思想史、哲學史上的特殊地位,楊立華在他新近出版的《宋明理學十五講》序言中有一段精彩的概括:將宋明理學視為儒學的第二期開展,已經成為學界的共識。這樣的看法雖然不無簡化之嫌,但基本反映了中國哲學的歷史發展。從中唐儒學復興運動開始,先秦儒學裡貫注著的精神重新回到了時代精神的核心。
  • 講座|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我所理解的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的「正名」「宋明理學」這個概念,是中國學術史上一個比較有確定性的名稱,可是這個名稱要細究起來也不能說是完完全全的科學,是大家約定俗成的。因為宋明理學誕生在北宋,可是一直延續到清代,因此如果按照這段歷史來講理學的體系,應該叫「宋元明清理學」。
  • 高中歷史必修三:3.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並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1)儒學進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學家一方面借鑑佛教和道教在哲學本體論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傳統儒學中尋找能夠利用的因素,創造性地提出了許多富有特色的儒學概念,例如「太極」「天理」「心」等,從而使傳統儒學的道德信條式的語錄變成了哲學理論體系。(2)更加強調倫理道德為思想核心。理學特別強調義理,其實就是強調儒學的倫理道德學說。
  • 張載哲學對宋明理學的主要貢獻
    從理學的角度看,「體用」範疇之形而上下的定位及其雙重世界的確立是張載哲學對宋明理學的最大貢獻,也是其對佛老之學反戈一擊的基本方法;而「誠明兩進」之為學進路,則又成為理學不同思想譜系的塑造者。至於其「以禮為教」之入手工夫,則上承漢唐儒學之積澱,同時也是對宋明理學之理論思辨化走向的一種有效防範;從面向未來的角度看,則又是對中國智慧及其文化之人倫實踐精神的一種可貴堅持。
  • 「宋明理學」之中的「理」,指的到底是什麼,你知道嗎?
    「宋明理學」也就是「程朱理學」,它是由宋初「二程」開創,宋後期朱熹集大成的一個學術體系,在朱熹的手上,理學的學術體系基本完備。之所以稱之為「宋明理學」,是因為「理學」在宋朝建立之後,在明朝成為正統的官方哲學,在現實政治中佔了統治的地位,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明之後的科舉考試所考內容皆為四書所限,而對四書的解釋,也是以朱熹的學說為標準答案。那麼「宋明理學」之中的「理」,指的到底是什麼,你知道嗎?
  • 3.1.3宋明理學之「陸王心學」(高考歷史專業課)
    (馮友蘭:理學偏重分析概念,由此流之於解釋文字,考訂篇章,離開精神境界的修養越來越遠。)⑶陸王心學強調人的自覺精神,否定古代經典的絕對權威,客觀上衝擊了正統儒學的影響,衝破了理學的思想禁錮,對晚明思想界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⑷陸王心學雖然有利於道德修養,但忽略了對客觀知識的學習,造成了之後王學弟子任性廢學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歸於王學的弊端)。
  • 桑兵||理學與經學的關聯及分別
    理學與經學究竟是何種關係,乍看似乎不言而喻,研究理學史的論著,基本不討論這一問題。有的理學史,從先秦寫起,仿佛理學古已有之,一脈相承。著重探究宋明理學的,也很少專門討論這一問題,不知是未曾注意到這仍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抑或主觀上認為不言自明,並非一個值得認真探究的問題。其實,理學與經學的關係,是一個曾經聚訟紛紜,現在依然懸而未決的大問題。
  • 【學記】未躡天根豈識人 :楊儒賓老師 「理學工夫論系列講題」課程總結 | 何青翰
    其不足之處,在於今人多以「祛魅」的本體論應對於儒學尤其是宋明理學的研究,將工夫論所涉及的超越領域的內涵徹底剔除,閉口不言修身體驗,這不免造成對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遮蔽。有鑑於此,楊儒賓老師嘗試以「修身」問題為基本線索,通過思想史的講述方式,自宋代開始,由遠及近地梳理、分析、歸納各個歷史時期的儒家修身思想及相關工夫論。
  • 包弼德、王昌偉談《歷史上的理學》:思想史與地方社會的結合
    宋明理學之於傳統中國的意義不言而喻。研究者或從義理推究的角度對儒學經典進行格義,或將其視作一種鞏固封建政治的官方意識形態。前者仿佛默許了思想的歷史就是一個有著內在邏輯進程的歷史,後者則宣告著一個越來越受到專制國家剝削而封閉不前、自我內化社會的誕生。這構成了許多西方學者乃至中國人自己看待宋明理學的眼光,並且理所當然地將其認作中國社會「傳統」或「前現代」的證據。
  • 《內省與超越----宋代理學》輔助資料
    探究2:宋代理學為什麼走向超越?依據材料七、八、九、十,分析理學走向超越的原因。探究3:宋代理學超越的時代意義依據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理學的時代意義。結合材料,分析理學家們構建理學體系的意圖和初衷是什麼?
  • 書法史上的「理學雙璧」
    理學是以儒家學說(經學)為中心的道德哲學,在方法論上是義理之學。理學盛興於兩宋,故稱宋學,與考據之學的漢學相對,當時的流行稱謂是「道學」。眾所周知,理學在發展完善的過程中主要分為兩大流派,即「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合流統稱為「宋明理學」。
  • 《朱子理學與閩南文化》專題講座在漳舉行
    專題講座12月13日下午,《朱子理學與閩南文化》專題講座在漳舉行。「朱子理學教化閩南大地 閩南沃土滋養朱子理學」福建省政協科教衛體委副主任、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進行講座朱熹是宋明理學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朱子新儒學是對孔子儒學的繼承與發展,對中國社會發展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 中山大學陳立勝教授主講:「工夫」的出場與理學修身之道的轉進
    本次講壇邀請到中山大學哲學系陳立勝教授作題為《「工夫」的出場與理學修身之道的轉進》的講座。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張連順教授主持、龔曉康教授評議,中國文化書院、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陽明學院等120餘名師生參加講座。    陳立勝教授的講座內容主要從兩個主題展開。
  • 胡瑗:北宋理學先驅和教育家
    胡瑗:北宋理學先驅和教育家 2020-07-27 11:09:15 來源: □邱貴平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四月初八,胡瑗生於淮南東路泰州如皋縣寧海鄉胡家莊(今如皋市如城鎮)。
  • 宋代理學
    理學便是這個時代的標誌和成就,不僅影響了當時的中國,還對周圍國家以及後世中國的文化文學產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理學的產生來自於當時人們對新事物的追求,對改變的渴望。魏晉之後,玄學佛教開始興盛,而儒學卻因為一些不足被排擠甚至被拋棄。到了宋代,儒學家們變對儒進行改造和融合,融合道教和佛教,創辦了理學,近代也被稱為新儒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