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案:「宋明理學」一課很難教,很難學。原因不外乎:教材中概念多,理學內在演變理路有些支離,有些歷史解釋不準確(如王陽明的「花論」)。如果說歷史教學首先是教師講清楚,那麼備清楚則是基礎。本課講義反覆使用、反覆修改,今天再次「公示」,歡迎「吐槽」。
兩漢儒學(實為今文經學):儒學+道家、法家、陰陽家和墨家等學派的思想;代表人物為董仲舒。
宋明理學:儒學+佛教、道教思想;代表人物有周敦頤(濂學)、二程(洛學)、朱熹(閩學)、陸王(心學)。宋明理學被視為「江西之學」,因其發源地和集大成之地在江西。如周敦頤在大餘授學二程,創立理學;二程四傳弟子朱熹重建的白鹿洞書院成為傳習理學的重要基地;陸九淵創辦的象山書院是心學起源地;王陽明結婚、做官、病逝於江西,主要著作刊刻於贛州。兩宋新儒學內部的學派甚多,理學是其中主流:包括濂洛關閩諸派;朱熹集其大成;廣義還包括與程朱理學殊途同歸的陸九淵心學。
「宋明理學」概念:
詞源:北宋稱「道學」,南宋稱「理學」;近代或稱「新儒學」;今習稱「宋明理學」,因宋明兩代理學佔主導地位且理學家最多、理學水平最高。
含義:儒家學者重立新經、融合佛道思想重解經義(解經方式類似於今文經學,亦義理之學)。核心概念是「理」,意在重建儒學信仰、儒式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如認為三綱五常是天理,將儒家倫理道德上升為天理、本體、主體。是儒學復興的主要標誌和成果,是三教合流的產物。
時間起止:北宋產生,南宋初期至明清時期成為官方哲學、統治思想。
主要派別:程朱理學、陸王心學。
漢代儒學完成神學化、官學化和制度化,宋明理學則實現哲理化、體系化和世俗化。哲理化,為儒家綱常找到一個更為精緻、更具迷惑的哲學依據,孔子變為哲學家。體系化,以天理、心為核心和基礎(本體論),以三綱五常為政治理論、「存天理、滅人慾」為道德說教(發生論),以格物致知、發明本心、致良知為求道方式(方法論),構建一個龐大博雜的思想體系。世俗化,貼近百姓日常生活,禪宗認為「砍柴挑水,無非是道」,朱熹提出「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都是修齊治平之本,王陽明提出「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是道」,李贄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
一、興起背景
1.漢末以來儒學的正統地位、倫理綱常受到衝擊,儒學信仰出現危機
歷史上儒學有三次大的危機,第一次是秦朝的焚書坑儒,第三次是20世紀的新文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本次危機來自儒學的內部與外部兩個方面。
(1)傳統經學對士人的吸引力大大下降
①原因:其一,盛行的古文經學煩瑣、僵化,缺乏吸引力(無趣可言)。清代紀昀分經學為漢學和宋學兩派:漢學專指漢唐古文經學(把今文經學排斥在經學之外,是門戶之見),尊信儒經、我注六經,類似於早期羅馬法的形式主義、翻譯中的直譯,其考據解經易致煩瑣、僵化;宋學指程朱理學,疑改儒經、六經注我,類似於後期羅馬法的現實主義、翻譯中的意譯,其義理解經易致狂妄、空疏。對漢唐煩瑣解經,代有反彈,如諸葛亮、陶淵明、陸九淵分別主張「獨觀其大略」「不求甚解」「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程朱理學整體推翻漢唐經學,對經傳另起爐灶,這對古今文經學是不小打擊。但其解經方法仍是今文經學路數——臆解經文、以就己說。其二,選官制度發生變化,經學吸引力下降(無利可圖)。漢代察舉,經學是功名利祿的敲門磚。其後九品中正靠的是門第,唐宋科舉進士科靠的是詩賦,唐代關試靠的是四才,都不靠經學。
②表現:經師失業,師道不傳。宋代儒學復興,則留下「程門立雪」的佳話。
(2)魏晉以來佛教、道教的迅速傳播及對儒學的衝擊
①佛教興盛: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唐朝佛寺超過五千。原因:其一,統治者崇佛,如梁武帝三次捨身同泰寺、唐皇七迎佛骨;其二,佛教教義(如三世因果說)具有較強的迷惑性(無法驗證),如很容易解釋「好人命不長,壞人活千年」,儒家則有點束手無策;其三,佛教傳教方式多而有效(功德積分制),如講經、讀經、抄經、造像、佛事儀式等。
②道教傳播:東漢時從民間興起、傳播,魏晉南北朝時走向定型、成熟,得到官方認可。道教傳播不及佛教原因:修煉成神仙,成本太高,且容易被證偽;理論系統不完整。
③佛教教義與儒學觀念衝突較大:佛教信徒出家修行、不拜父母、不敬帝王,儒家強調「孝忠」;佛教強調生命輪迴、眾生平等,儒學強調三綱五常;佛教強調「出世」,儒學強調「入世」。故佛教史上有「三武一宗之厄」(利益與觀念的衝突)。
④影響:儒學地位發生動搖。「學者以老莊為宗而黜《六經》,談者以虛蕩為辨而賤名檢」,子常呼其父字,妻稱夫為「卿」,朋友來訪,可「入室視妻,促膝狹坐」,親密取代禮法。人名中含僧、曇、道、玄、靈、之等字增多,出現大量小名且多帶「阿」。
(3)唐朝三教並行政策對儒學正統地位的挑戰
稱儒佛道為三教始於北周,此「教」指教化。「並行」指都受到推崇,目的在於各用其長——儒治世、佛治心、道治身,共同維護統治。由於「治世」,儒家的政治地位仍然穩固。但儒家從獨尊到並行,其正統地位還是受到挑戰。為應對三教競爭和明經科試,唐初敕令編寫《五經正義》,統一經學文本及其解釋——依舊是古文經學考據解經的路數,也未能有效回應佛道的挑戰。故唐代士人崇奉佛道的居士多,信奉儒學的真儒越來越少——不信周孔信鬼神。「始儒—中道—終佛」成為當時士人普遍的人生軌跡。
(4)唐末五代政局動蕩對儒家綱常的衝擊
唐末出現藩鎮割據;五代動輒臣弒君、子弒父,54年間易五姓十三君,亂極無義異於三國,被錢穆稱作「最無恥的一個時代」。其時儒家倫理綱常幾乎蕩然無存。
典型案例——五代政壇「不倒翁」馮道,一生歷事四朝十帝,晚年作《長樂老自敘》,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且在五代、宋初有極高的聲譽。說明君為臣綱的觀念受到衝擊。
(5)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對儒家道德觀念的衝擊
兩宋的商業經濟空前繁榮。宋代社會風氣發生了明顯的偏移:重利輕義,道德敗壞,奢華享樂成風,拜金主義泛濫。理學是理學家對那時商品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負面影響的一種理性反思。如周敦頤作《愛蓮說》,提倡以靜為美、出淤泥而不染。
2.隋唐以來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和復興儒學的主張
(1)基礎
北魏孝文帝大興儒學,儒學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2)表現
①隋朝儒學家王通:其一,主張「三教合歸儒」,即以儒學為主,吸收佛道教義,形成新儒學;其二,認為「六經皆史」,否定五經的權威。
②唐朝儒學大師韓愈:其一,最早提出儒家「道統論」,對抗禪宗「祖統論」,以確立儒家傳承的合法性。認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韓」是儒家傳道的正統,排除荀、董。宋儒繼承道統之說,但排除韓愈,直接上接孟子。其二,揭開孟子升格運動(書升經、人成聖)的序幕。崇孟理由:孟子復興儒學,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可抵消佛教影響。北宋神宗時期孟子入祀孔廟。南宋朱熹編印《四書章句集注》,標誌四書升格運動完成。元朝,四書正式成為科考教材,五經是選考教材。其三,重點批駁佛教,如不事生產、不重人倫、梁武帝崇佛亡國。其四,改字解經,拋棄「注不離經」原則,開創宋儒疑經之先河。其五,提倡「師道」(尊師學道),提出教師首要任務是「傳道」(即傳儒家之道)。
3.隋唐以來雕版印刷的發明、儒家書院的興起
印刷術便於圖書刊行和修訂,故宋儒以文傳道除注經外,還效仿禪宗編印口語化的「語錄」和致力於思想體系化(如朱子《四書集注》40年修改7次)。唐後期士子多習業山林寺院(原因:佛寺眾多且有藏書、房舍;進士科漸佔優勢;官學式微),宋儒鑑於此,亦擇勝地興建書院(如朱子重建白鹿洞書院,並仿叢林清規制定書院學規)。
思考題:閱讀教材頁13「白鹿洞書院」圖片的介紹文字、《四書書影》的介紹文字,程朱理學與漢代儒學相比,有何特點?
參考答案:程朱理學傳播主要靠私人講學的書院,漢代儒學傳播主要靠官學;程朱理學推崇「四書」,漢代儒學推崇「五經」;程朱理學推崇孔孟,漢代儒學推崇周孔。
4.宋代皇帝推行「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和崇文抑武政策
這些文治政策加上太祖認可「道理最大」(君主之上,除了天,又多了理),激發了平民知識分子的雄心壯志、政治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和理論自信。他們接過唐代復興儒學的大旗,高揚主體意識和理性精神,提出「以天下為己任」(朱熹評論範仲淹)、「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之語)、「自立吾理」(程顥為儒學復興指明的方向),創立濂新洛關閩等眾多民間新的儒學學派,重新審視漢唐經學及儒經,重新選擇和解釋儒經,希望藉此為儒家生活方式尋找哲學依據、抗衡佛道,進而強化儒學對社會生活的支配作用,重建儒學信仰和儒家理想的倫理秩序。
二、主要流派
1.北宋創立、南宋初期以後長期居統治地位的程朱理學
宋初崇尚黃老之學,後來荊公新學(新儒學之一)成為官學。南渡後,新學式微,理宗「端平更化」(如周敦頤、二程、朱熹入祀孔廟)確立程朱理學為官學。弘揚儒學道統的程朱理學為失去中原的南宋提供了申說正統的依據。趙昀因崇尚理學而廟號為「理宗」。元朝科舉首創以程朱理學為程式的經義取士制度,結束了以詩賦取士的歷史。
(1)思想來源
儒學、佛教、道教。
(2)主要思想
①本體論:其一,「天理」或「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理先物後」或者「理先氣後」(理學的核心思想)。孔孟對宇宙本體論不關心,董仲舒提出「天」是宇宙萬物的主宰,認為「三綱五常」是上天的安排,宋儒以之為粗糙。二程提出「天理」或「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也是人類社會的最高原則。朱熹認為「理」先「物」後:未有這事,先有這理,如未有君臣,已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有父子之理。柏拉圖認為「理念」是萬物的本原。其二,儒家倫理道德、三綱五常是「天理」。朱熹把儒家的三綱五常上升到「天理」高度,要絕對服從,這是理學思想的基本特徵。延伸之一即程頤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②人性論:其一,主張「本善習遠」。二程發揮了孔孟人性觀,認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其二,存天理,滅人慾。二程說:「滅私慾則天理明矣。」朱熹說:「聖人千言萬語只是教人存天理,滅人慾。」理由:性本善,屬於天理,應當加以保存;習相遠,是後天的人慾造成的,因此應當滅人慾。朱熹用飲食為例闡述:「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慾也。」這些思想,受到孔子「克己」、孟子「取義」,和佛道的禁欲主義、養生文化的影響。但「滅」的人慾是指不合道德規範的欲望,不是指人的一切欲望。此點與佛道的禁欲主義不同。
③方法論:主張格物致知、先知後行。通過格物發現天理,然後踐行。格物的途徑是閱讀儒經、接觸事物、道德實踐。「格物致知」出自《大學》,《中庸》提出「學問思辨行」,此二文向不為儒者所重,韓愈推崇之,朱熹獨立之。目的:明道德之善。此時格物說仍囿於倫理框架內(為己之學),與科學求真、科考求仕無關。明清時實學興起,「格物」多用於經世致用,當時西文science被視為、譯為「格致學」。
(3)思想特徵
①將儒家倫理道德上升為天理、本體、主體。孟子有捨生取義的思想,認為道義比生命更重要。理學家強調「道德至上」。康德強調「道德自律」,與此類似。
②是三教思想會通的產物。朱子與門人對話,問:「老子之言,似有可取處?」曰:「它做許多言語,如何無可取?如佛氏亦盡有可取,但歸宿門戶都錯了。」
③是倫理學與哲學的融合。為儒家綱常尋找本原依據。理學家認為,以往的論證要麼是「不備」(不夠充分,如孟子,人有四端,異於禽獸),要麼是「不明」(混亂不清,如荀子),要麼是「粗淺」(神學化和陰陽災異,如董仲舒),都是誤入歧途。
(4)經典
四書五經。有先後、主次之別。周作人說,五經是舊約聖經,四書是新約聖經。
(5)影響
①成為南宋中後期至元明清時期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專制統治,把人束縛得更緊了。
②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
③朱熹的思想傳播到日本、朝鮮和歐洲等地,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2.南宋創立、明中期以後得到廣泛傳播的陸王心學
(1)南宋陸九淵創立「心學」
陸九淵,與朱熹同時代。朱、陸之間多次辯論,大的兩次:
一是鵝湖之會。爭論的焦點之一,達到聖賢之道是否要讀書?朱熹強調理在心外,要格物致知,要讀經明理,而陸九淵認為,理在心中,要發明本心(發掘、明白自己的內心),不必多讀書,內省即可明理。朱熹認為發明本心「太簡」(太簡易),陸九淵認為格物致知、讀經明理「支離」(繁瑣雜亂之意,太繁瑣)。陸九淵賦詩道:「易簡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此包含了豐富的人生經驗,簡單的、樸素的,持久而美好。
二是南康之會。陸九淵在白鹿洞書院講「義利之辨」,主張克除私慾、公利為先,得到朱熹讚賞。但二人的主要分歧並未消除。說明朱、陸二人的思想有同、有異。
主要思想:
其一「心即理」,「心」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論),「理」在「心」中;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真理都在心中。其二「發明本心」,窮理不必外求,只需內心反省即可(方法論)。禪宗認為「佛在心中」,故「不立文字」,把靜坐反思作為修行成佛的主要方法,陸九淵以為然(另一淵源:孟子心性論)。
(2)明代王陽明發展「心學」
王陽明,浙江餘姚人。餘姚境內有姚江,故王陽明開創的學派名曰姚江學派。萬曆十二年(1584年),王陽明入祀孔廟,心學成為正統。
①背景:其一,早年「庭前格竹」。17歲格竹致「病」,開始懷疑朱子理學,後流連於佛、老之間。其二,中年「龍場悟道」。36歲在被貶地貴州龍場「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其三,鎮壓農民起義時,悟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道理。44歲鎮壓贛南、粵北農民起義,認為社會動蕩的原因在於人心破壞,一方面要鎮壓,不敢反,另一方面要攻心為上(如強化鄉約的教化功能),不想反。
②目的:整治人心,挽救統治。從目的看,王陽明的問題意識強烈,重在解決實際問題——人心破壞。
③主要思想
其一,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本體論)。「心外無物」,教材「歷史縱橫」的解釋有誤。友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答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此處「寂」是一種存在狀態,「明白起來」是另一種存在狀態。王陽明沒有否定「花」的存在,只是說明事物存在有兩種狀態,一是「寂」,一是「顯」。存在於客觀世界、不為主觀感知的存在是「寂」,存在於客觀世界、為主觀感知的存在是「顯」,比如兵馬俑被發現之前,是「寂」的狀態,被發現之後是「顯」的狀態。總之,王陽明沒有否定事物存在的客觀性,只是說事物可以以「寂」的方式存在,也可以以「顯」狀態存在。陽明先生無非想說,「顯」對自身才有意義。存在是一回事,有無意義則是另一回事。宣揚「心外無物」對學習者的啟發:要讓教科書、筆記本上的知識由「寂」到「顯」,存在於客觀世界是「寂」,存在於主觀世界是「顯」,「顯」才有意義。由「寂」到「顯」的路徑,就是要主動去「感知」,最後知識「入心」了,對學習者才有意義。
其二,提出「致良知」(方法論),強調內心反省的重要性。「致良知」含義:喚醒或恢復自己心中所固有的、天生的善性。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致良知,無間於聖愚,愚夫愚婦、凡夫俗子,皆可為聖人(「成聖」說)。為何「陽明心學」一下子風靡全國,八個字:「簡易直接、明白四達」。與禪宗「佛在心中」、路德宗「因信得救」相近。朱熹是小眾哲學(士大夫之學),王陽明是大眾哲學(人人平等;輕視書本;老百姓之學,世俗化)。
其三,提出「知行合一」學說(方法論、實踐論),強調「行」的重要性。在知與行的關係上,朱熹主張知行分離,先知後行。但現實中,知與行嚴重脫節。為了糾偏,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認為知而不行,是為不知。
④思想特點:與程朱理學對抗;受佛教影響大。禪宗「心外無佛」和禪定方法,佛教輪迴而眾生平等,故有「心外無理」「致良知」之主張。攻擊陽明心學的人,說王學是禪學,是內佛外儒,不是儒學正統。
3、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比較
(1)相同點
①思想來源:以儒學為基礎,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②思想主張:都強調意識(理,心)第一,物質第二,都屬於唯心主義思想;都主張存天理、滅人慾。
③思想實質:以儒家綱常倫理來約束社會,遏制人的自然欲望。
④根本目的:建立和諧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
⑤地位和影響:都是我國儒學發展的重大成就;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歷史影響。
(2)不同點
①本體論不同:程朱理學主張「理」是世界的本原,屬於客觀唯心主義(理在心外)。陸王心學主張「心」是世界的本原,屬於主觀唯心主義(理在心中)。
②方法論不同:程朱理學強調格物致知,以外在天理規範行為;先知後行;重視儒經;側重得君行道(朱熹多次上書主張「正君心」)。陸王心學強調發明本心、致良知,以內心反省達到良知;知行合一;輕視儒經;側重覺民行道(王陽明推行鄉約喚醒大眾良知)。
三、主要影響
1.積極方面
注重氣節道德,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了積極作用。宋之後,忠臣、烈士增多(如嶽飛、文天祥、陸秀夫、方孝孺、史可法等),並對忠義者盛讚,對變節者唾棄。如唐代忠臣顏真卿(死於叛軍之手)的書法在宋代開始受到推崇(以人論書),五代「貳臣」馮道逐漸遭到貶斥(如歐陽修罵他「不知廉恥」,司馬光斥之為「奸臣之尤」)。又如關羽信仰的普及,關羽死後即獲荊州地方民眾祭祀,宋代以後逐漸發展為全國信仰。其原因,除了關公自身的勇猛、忠義外,還有官方的推崇、宋明理學的興起、明清移民的漸盛、《三國演義》等文藝作品的普及,等等。
九江一中「以天下為己任,為天下而讀書」的精神傳統,正是源自周敦頤的濂溪書院。
2.消極作用
(1)壓抑、扼殺人的自然欲求,出現理學殺人現象。
如宋之後,節婦、貞婦、烈婦增多——據記載,唐代有51人,宋代有267人,明代猛增至3.6萬人。明朝時建立貞節牌坊成為定製,禮教對女性的壓制更加嚴厲。徽州貞節牌坊較多與徽商常年在外經商有關。清初戴震就提出宋儒「以理殺人」之說。魯迅在《狂人日記》中也說:「我翻開歷史一查,……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2)忽視經世致用,官員盛行空談之風。
宋朝士風之不良,晚宋劉克莊說:「自義理之學興,士大夫研深尋微之功不愧先儒,然施之政事,其合者寡矣。……是殆以雅流自居,而不屑俗事耳。」
明朝士風之不良,《甲申殉難錄》中某公詩曰:「愧無半策匡時難,惟餘一死報君恩」。明亡後,有人寫過兩句詩:「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理學家流於空談,空談誤國。